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超低剂量前瞻性冠脉CTA成像技术在低体重指数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英文) 被引量:8
1
作者 田执南 龙世亮 +1 位作者 赵越 谭宏文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7年第1期99-106,共8页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患者中使用80 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用80 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检查。按BMI分为80 kVp(BMI≤22 kg/m^2)和100 kVp(22<BMI≤25)2组。脉冲曝...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患者中使用80 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用80 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检查。按BMI分为80 kVp(BMI≤22 kg/m^2)和100 kVp(22<BMI≤25)2组。脉冲曝光时间为200 ms(心率≦65次/分)或380 ms(心率>65次/分)。分析直径≥1.5 mm的冠脉节段的图像质量(1~4分),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0.05)。80 k Vp、100 k 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ED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80 kVp、100 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主干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 kVp的超低剂量前瞻性冠脉CTA可以应用于低体重指数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管电压 辐射剂量
下载PDF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CT与MRI特征及病理基础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越 龙世亮 +5 位作者 田执南 邓莹莹 刘端才 郑启文 杨春雨 沈比先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5年第4期563-569,共7页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与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HEHE 10例患者资料。结果:10例均主要表现为肝内多发包膜下结节。8例出现"包膜皱缩征";6例出现"晕环征&qu...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与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HEHE 10例患者资料。结果:10例均主要表现为肝内多发包膜下结节。8例出现"包膜皱缩征";6例出现"晕环征";2例出现"棒棒糖征";8例出现"瘤内血管征"。增强扫描8例表现为动脉期轻中度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向心性强化;2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肝脏多发包膜下结节,"包膜皱缩征"、"晕环征"、"棒棒糖征"、"瘤内血管征"等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棒棒糖征"或"瘤内血管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HEHE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缺血性疾病 被引量:2
3
作者 明小春 陈观尚 田执南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2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64层螺旋头颅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检查,将CT平扫图像与CTP图像及各参数比较,同时梗死区与周围半暗带及健侧各...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64层螺旋头颅CT平扫、CT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检查,将CT平扫图像与CTP图像及各参数比较,同时梗死区与周围半暗带及健侧各CTP参数比较。结果首次头颅CT平扫发现脑梗塞病灶12例,复查头颅CT检出腔隙性脑梗塞2例;CTP发现18例病灶,2例腔隙性脑梗塞CTP未见异常。在灌注异常的CTP图像中,测定病灶中央、周围区及健侧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病灶中央与周围区、病灶与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能提高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病灶的检出率。分析CTP各参数可区分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有助于临床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对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灌注成像 急性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MRI FSE T_2和FSEIR序列成像技术在脊柱损伤中的应用
4
作者 周亚比 田执南 陈观尚 《实用医技杂志》 2005年第04B期976-977,共2页
目的:比较快速自旋回波T2 加权(FSET2 WI)和快速反转恢复脉冲序列(FastSE -IR)在外伤性脊柱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 3例外伤患者运用FSET2 WI和FSEIR序列进行扫描,将两种序列扫描的显示效果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SEIR序列检... 目的:比较快速自旋回波T2 加权(FSET2 WI)和快速反转恢复脉冲序列(FastSE -IR)在外伤性脊柱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 3例外伤患者运用FSET2 WI和FSEIR序列进行扫描,将两种序列扫描的显示效果及图像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FSEIR序列检出病灶76个,FSET2 WI检出病灶5 4个。FSEIR序列在椎骨挫伤、脊髓挫伤及椎旁软组织挫伤水肿的显示优于FSET2 WI,特别对急性挫伤灶性水肿区的显示更敏感。结论:FSEIR序列能抑制来自椎体及椎旁软组织内脂肪组织高信号的干扰,进一步发现和明确FSET2 WI成像上没有或可疑的病灶,从而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脊柱外伤的位置、范围和受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外伤性脊柱损伤 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 快速反转恢复脉冲序列
下载PDF
DCTA与MRA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吴车福 龙世亮 +2 位作者 陈茂恩 黄河清 田执南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6年第3期113-115,共3页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与MR血管造影(MRA)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临床疑AVM患者75例行DCTA和MRA检查,源像输入HP4.1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与MR血管造影(MRA)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临床疑AVM患者75例行DCTA和MRA检查,源像输入HP4.1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分析各种显示效果及诊断效能,与DSA结果对照。结果:MPR、MIP、SSD能准确显示AVM的大小、部位和范围。仿真血管内窥镜(VM)对AVM的空间解剖结构等显示具有良好效果。DCTA和MRA诊断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为93.3%、100%、96%及82.2%、93.3%、86.7%。结论:DCTA及MRA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脑血管容积数据采集,二者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诊断AVM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诊断 脑血管造影术 三维重建
下载PDF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的MRI表现 被引量:5
6
作者 赵越 龙世亮 +3 位作者 田执南 邓莹莹 刘端才 郑启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3-314,共2页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是一种少见且被认识较晚的软组织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国内对其影像表现的报道甚少,且LGFMS肿瘤细胞恶性度低,组织学上极易被误诊为某些良性或交界性...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grade fibromyxoid sarcoma,LGFMS)是一种少见且被认识较晚的软组织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高。国内对其影像表现的报道甚少,且LGFMS肿瘤细胞恶性度低,组织学上极易被误诊为某些良性或交界性肿瘤。因此,笔者对5例LGFMS患者的MRI图像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探讨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 MRI表现 软组织肿瘤 交界性肿瘤 MRI图像 临床表现 影像表现 肿瘤细胞
原文传递
脑垂体微腺瘤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的探讨
7
作者 周亚比 田执南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5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脑垂体微腺瘤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垂体动态增强扫描36例,采用GE Signa Contour 0.5T超导型MRI仪,先行常规矢状面SET1和冠状面SET1、FSET2平扫,然后手动推注造影剂马根维显,成人剂量0... 目的:探讨脑垂体微腺瘤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垂体动态增强扫描36例,采用GE Signa Contour 0.5T超导型MRI仪,先行常规矢状面SET1和冠状面SET1、FSET2平扫,然后手动推注造影剂马根维显,成人剂量0.1ml/kg,选择FSET1序列,进行快速连续5期增强扫描。结果:每期扫描时间约32—35秒。第1期(动脉期)垂体柄首先显示强化;第2-4期(静脉期)垂体呈逐渐强化并达最高峰值;第5期(毛细血管期)垂体强化程度开始逐步下降。结论:MR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是诊断脑垂体微腺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可观察造影剂在垂体强化的动态过程,为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扫描 脑垂体 腺瘤 MRI 诊断 造影剂 垂体柄 强化 结论 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