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湿润偏旱区水肥耦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张洁 田文仲 +9 位作者 黄向荣 郭建秋 丁志强 李俊红 李林 李芳 常丽丹 亢江飞 姚宇卿 吕军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6,共8页
以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长期定位14 a(2004年始)的水肥耦合试验为平台,于2017-2020年连续4 a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对大豆产量及成产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探明半湿润偏旱区不同降水年景下大豆对水肥耦合的响应,为实现大豆增产及水分利... 以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长期定位14 a(2004年始)的水肥耦合试验为平台,于2017-2020年连续4 a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对大豆产量及成产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探明半湿润偏旱区不同降水年景下大豆对水肥耦合的响应,为实现大豆增产及水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大豆生育期干旱发生不同的4 a, 2017年苗期—花期,2018年荚期,2019年盛花期,2020年鼓粒期,大豆的产量趋势一致,同一年度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大于383 mm灌水能打破干旱的约束,可满足大豆的生长,使产量显著增加;氮肥对产量的影响较平缓,大体趋势是升-降-升-降,以N90达最大值。磷肥对产量影响更平缓,趋势与氮肥一致,4个年度以P84产量最高。3个因素影响大小为水>氮肥>磷肥。有效荚数对水肥的响应较敏感,百粒质量对水肥的响应较平稳。不同年景不同时期的干旱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要素不同,盛花期的干旱对有效荚数影响较大,荚期干旱对百粒质量影响最大,鼓粒期对产量影响较小;生产上应重视大豆花期和荚期的水分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耦合 大豆 产量 成产因素
下载PDF
水分、硫肥及互作对小麦面团流变学及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田文仲 朱云集 +3 位作者 郭天财 王晨阳 谢迎新 王永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18,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连续两年,选用兰考矮早8和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硫量和灌水次数对小麦粉质拉伸参数和淀粉糊化特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硫可以改善小麦品质,施硫能使兰考矮早8的稳定时间和拉伸阻力延长,弱化度、最终黏度和... 在大田条件下连续两年,选用兰考矮早8和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硫量和灌水次数对小麦粉质拉伸参数和淀粉糊化特性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硫可以改善小麦品质,施硫能使兰考矮早8的稳定时间和拉伸阻力延长,弱化度、最终黏度和稀懈值升高,能使豫麦49-198的稳定时间和拉伸阻力延长,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反弹值升高,并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灌拔节水,能延长兰考矮早8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提高其拉伸阻力、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及反弹值;可以延长豫麦49-198的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提高其拉伸阻力。水、硫互作效应中,60 kg/hm2的硫肥施用量配合灌拔节水能改善兰考矮早8的品质,60 kg/hm2的硫肥施用量配合灌拔节水或不灌水亦能改善豫麦49-198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粉品质 糊化参数
下载PDF
水硫及其互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田文仲 朱云集 +3 位作者 郭天财 谢迎新 祝小捷 王凡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号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硫处理,以硫6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并达到显著水平。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198的...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号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硫处理,以硫6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并达到显著水平。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198的增产幅度达19.32%和9.24%,此处理下的光合速率和SPAD值高于硫30 kg/hm2和硫0 kg/hm2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2品种在灌水处理间产量有差别,兰考矮早八以不灌水产量最高,豫麦49-198以仅拔节期灌水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水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提升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两熟体系生产力和土壤硝态氮累积的最优耕作模式
4
作者 吴金芝 汪洪涛 +9 位作者 侯园泉 田文仲 李俊红 张洁 李芳 吕军杰 姚宇卿 付国占 黄明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4-627,共14页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 【目的】研究耕作模式对旱地雨养夏玉米–冬小麦(以下简称玉–麦)两熟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并对深松、翻耕在轮耕模式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定位试验于2015—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进行。设置夏免耕秋免耕(SNAN)、夏深松秋免耕(SSAN)、夏免耕秋3年免耕1年翻耕(SNA3N1P)、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SSA3N1P)和传统夏秋季均翻耕(CT)5种耕作模式,调查了玉米、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测定了玉米收获期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及2019—2020年度小麦收获期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结果】1)与CT处理相比,SNAN、SSAN、SNA3N1P和SSA3N1P处理的玉米、小麦和周年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28.4%~33.5%、23.7%~25.0%和27.1%~30.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了19.6%~39.2%、20.2%~29.3%和29.5%~34.5%,0—5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0—5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以及0—40 cm多数土层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0—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提高了44.3%~104.8%,120—3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了22.1%~34.1%。2)与夏免耕(SN)处理相比,夏深松(SS)处理对玉米和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0—20 cm土层全氮含量、0—5 cm和1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1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5—40 cm土层脲酶活性、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也提高了20—40 cm土层容重和0—38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3)与秋免耕(AN)处理相比,秋3年免耕1年翻耕(A3N1P)处理降低了0—5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了5—20 cm各土层有机质含量、5—40 cm各土层速效钾含量、0—40 cm各土层脲酶和蔗糖酶活性;SN处理下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6年均值显著提高了7.1%,SS处理下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了12.4%。4)虽然SSA3N1P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其他轮耕模式无显著差异,但其改善土壤性状和提高根层(0—80 cm)、降低深层(120—3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效果最优。【结论】夏深松相比夏免耕、秋季3年免耕1年翻耕相比秋免耕均可改善土壤性状。夏深松秋3年免耕1年翻耕的改土、增产增效和优化土壤硝态氮分布的效果总体最优,是适宜雨养玉–麦两熟体系的耕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雨养旱地 夏玉米 冬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土壤性状 硝态氮
下载PDF
垄沟种植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生产力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
5
作者 吴金芝 黄修利 +9 位作者 侯园泉 田文仲 李俊红 张洁 李芳 吕军杰 姚宇卿 付国占 黄明 李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78-2091,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垄沟种植模式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作物生产力、土壤性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效率,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4年的长期定... 【目的】探究不同垄沟种植模式对旱地玉-麦轮作体系作物生产力、土壤性状及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为改善旱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效率,降低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6行固定道垄沟种植(6RPRF)、6行每年起垄垄沟种植(6REYRF)、4行固定道垄沟种植(4RPRF)、4行每年起垄垄沟种植(4REYRF)和传统平作(CF)5个处理,分析了2015—2021年度玉米、小麦及其周年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2020年玉米收获期0—40 cm不同土层的容重、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以及2019—2020年度小麦收获期0—38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结果】与CF相比,4种垄沟种植下玉米、小麦、周年的6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8.6%—32.1%、12.5%—25.6%、11.3%—29.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8.6%—31.4%、12.5%—31.1%、12.8%—30.3%;0—5 cm和20—40cm土层的容重分别显著降低7.3%—11.3%和4.9%—11.5%;0—40 cm土层平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脲酶活性分别提高6.0%—19.8%、80.8%—100.0%、28.5%—80.9%、58.5%—141.2%和24.0%—46.9%,0—10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提高38.8%—116.0%,其中,总体以4RPRF处理效果最优,其还可以在硝态氮累积量总量维持在CF水平的同时使0—100cm土层显著提高38.8%、200—380 cm土层显著降低15.0%,具有提高根层、降低深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作用。固定道垄作模式(PRF)与每年起垄模式(EYRF)相比,玉米和周年的6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0.6%和9.1%,垄面种植6行模式(6R)下玉米、垄面种植4行模式(4R)下小麦和周年的6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21.1%、15.2%和8.2%,土壤养分含量表层提高、下层降低,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降低4.9%—30.2%。4行模式较6行模式,玉米和周年的6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提高9.9%和6.8%,EYRF下玉米、PRE下小麦和周年的6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7.4%、16.5%和6.7%,土壤特性有改善趋势,但其效应因指标而异,且在不同起垄模式和不同土层表现不同。【结论】4行固定道垄沟种植(4RPRF)既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又可使玉米、小麦、周年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多数条件下表现最优,还可以有效降低200—38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是协同实现旱地雨养玉-麦轮作区作物高产高效和环境友好生产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种植 旱地 玉-麦轮作 土壤性状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硝态氮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化肥对旱地玉-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化肥利用效率影响
6
作者 吴金芝 肖慧淑 +9 位作者 郭锦花 黄明 赵凯男 侯园泉 李俊红 田文仲 张洁 李芳 赵振欣 李友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9-326,共8页
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玉-麦一年两熟种植下产量、品质和化肥效率的影响,2015-2020年,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玉米小麦季均常规施用氮磷钾化肥(NPK)... 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玉-麦一年两熟种植下产量、品质和化肥效率的影响,2015-2020年,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玉米小麦季均常规施用氮磷钾化肥(NPK)、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小麦季1/3氮磷钾化肥(SORF)3个处理,研究2015—2020年玉-麦一年两熟种植下作物产量、化肥利用效率,2019—2020年玉米和小麦籽粒氮磷钾养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2020年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SORF处理玉米增产增效作用优于NPK处理,5年平均产量提高10.0%,但二者间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2)施肥显著提高玉米和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其中SORF较NPK处理又显著增加籽粒氮含量,从而使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NPK分别显著提高6.7%和17.8%,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显著提高8.0%和6.3%,周年蛋白质产量显著增加10.8%。(3)SORF和NPK处理较CK均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中各蛋白质组分含量及谷醇比,协同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品质。SORF较NPK处理还可提高除球蛋白外的其他蛋白组分含量,但谷醇比的增幅不显著。(4)与NPK相比,SORF处理下玉米、小麦和周年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54.8%,31.2%和37.3%,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10.0%,45.6%和20.7%,小麦、周年的磷(钾)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1.2%,77.3%和45.6%,55.7%。综合来看,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化肥(SORF)不仅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玉米、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化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而且可提高小麦籽粒蛋白组分含量,是旱地玉-麦一年两熟区兼顾产量品质效率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有机肥替代 玉-麦一年两熟 产量 蛋白质含量 肥料利用效率
下载PDF
水、硫及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和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7
作者 田文仲 朱云集 +2 位作者 郭天财 谢迎新 祝小捷 《河南科学》 2009年第3期299-304,共6页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3个施硫水平和3个灌水水平,选用兰考矮早8号和豫麦49-19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籽粒中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硫处理中,以60kg/hm2处理产量最高,并达显著差异水平,增产幅...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3个施硫水平和3个灌水水平,选用兰考矮早8号和豫麦49-19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和灌水次数对冬小麦籽粒中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硫处理中,以60kg/hm2处理产量最高,并达显著差异水平,增产幅度可达19.7%.各灌水处理间,两小麦品种产量均以W2处理产量最高;分析水硫互作效应,2小麦品种产量均表现W1S60组合产量最高;两小麦品种籽粒总淀粉含量在不同供硫处理和灌水处理下均表现为S60和W0最高.以上结果表明,硫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干旱逆境胁迫,降低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 冬小麦 产量 淀粉
下载PDF
不同氮素水平下施硫对高产小麦碳氮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祝小捷 朱云集 +3 位作者 郭天财 王晨阳 田文仲 沈学善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820-1825,共6页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2个不同穗型的高产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施240 kg·hm-2(N240)和330 kg·hm-2(N330)纯氮水平下,分别施纯硫60 kg·hm-2(S60)和0 kg·hm-2(S0),研究了施硫对小麦不同器官碳氮运转及其对籽粒产量...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2个不同穗型的高产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施240 kg·hm-2(N240)和330 kg·hm-2(N330)纯氮水平下,分别施纯硫60 kg·hm-2(S60)和0 kg·hm-2(S0),研究了施硫对小麦不同器官碳氮运转及其对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2个供氮水平下,施硫(S60)均比对照(S0)增加了2个小麦品种的叶片、茎、鞘、颖壳和穗轴等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氮素的运转量和运转率以及总运转量和总运转率,提高了转运干物质、氮素对籽粒重和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极显著提高了籽粒和蛋白质产量.(2)施硫对豫农949品种籽粒和蛋白质产量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兰考矮早八;与对照(S0)相比,豫农949的N240S60和N330S60处理使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2.74%和16.41%,蛋白质产量分别增加16.84%和16.14%.结果表明,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施硫均可明显促进高产小麦植株的C-N运转,提高植株对氮的吸收利用和碳物质的积累,从而增加籽粒产量,但不同品种间的施硫效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碳氮运转 产量
下载PDF
施硫对小麦旗叶糖含量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祝小捷 朱云集 +4 位作者 刘小平 郭天财 谢迎新 田文仲 王凡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71-475,共5页
为了研究硫对小麦糖类和淀粉积累的影响,以国审中筋高产小麦品种豫农949和兰考矮早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施硫对小麦旗叶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以及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S0)相比,施硫(S1)有利于提高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 为了研究硫对小麦糖类和淀粉积累的影响,以国审中筋高产小麦品种豫农949和兰考矮早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施硫对小麦旗叶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以及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S0)相比,施硫(S1)有利于提高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增加花后旗叶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提高"源"器官碳同化物的供应能力,尤其提高了灌浆前期籽粒中可溶性糖和蔗糖的含量,促进了籽粒可溶性糖、蔗糖的转化,加速了籽粒淀粉的积累。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硫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和淀粉含量,豫农949和兰考矮早8分别增产12.74%和6.16%,籽粒淀粉含量分别增加4.66%和6.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糖含量 淀粉积累
下载PDF
氮磷钾硫的施用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李国强 朱云集 +1 位作者 郭天财 田文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5-178,共4页
试验于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进行,以强筋小麦豫麦3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磷钾硫对小麦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氮磷硫肥用量对强筋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试验于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进行,以强筋小麦豫麦3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磷钾硫对小麦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氮磷硫肥用量对强筋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各因子不同供给水平对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均表现为随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于花后不同时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肥料因子有所不同。氮磷钾硫配施对籽粒产量也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硫氮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最大因子,而磷肥、钾肥对产量影响不显著,N 70P 120K 180S30是最佳水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叶绿素 群体光合速率 硝酸还原酶 籽粒产量
下载PDF
硫素对冬小麦旗叶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朱云集 田文仲 +3 位作者 谢迎新 郭天财 王晨阳 刘楠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91-2196,共6页
选用大穂型品种‘兰考矮早8’和多穂型品种‘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施硫水平,通过遮雨棚中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对冬小麦旗叶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环... 选用大穂型品种‘兰考矮早8’和多穂型品种‘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施硫水平,通过遮雨棚中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对冬小麦旗叶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小麦品种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环系统测定指标变化趋势表现一致,其中在花后28 d旗叶抗坏血酸(AsA)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表现有明显差异,但均表现为施硫处理高于对照,且达显著水平。2个品种花后旗叶中谷胱甘肽(GSH)含量、GSTs活性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在花后7~10 d达到高峰,后缓慢下降;AsA含量随生育进程推进逐步升高,至花后28 d达到高峰;花后旗叶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则随花后天数增加呈下降趋势。由此证明,施硫对小麦生育后期植株体内抗坏血酸-谷胱甘肽抗氧化循环系统有加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硫素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 酶活性
下载PDF
硫肥对中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迎新 朱云集 +3 位作者 祝小捷 郭天财 王晨阳 田文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32-1538,共7页
以2个不同穗型的中筋高产小麦品种豫农949和兰考矮早八为材料,于2005—2007年通过2种氮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硫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2种氮水平下施硫提高了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豫农949施硫增产... 以2个不同穗型的中筋高产小麦品种豫农949和兰考矮早八为材料,于2005—2007年通过2种氮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硫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在2种氮水平下施硫提高了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豫农949施硫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兰考矮早八,表明施用硫肥应考虑品种间差异。增施硫肥对2个品种的加工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施硫降低了淀粉的直/支比,提高了面团的拉伸面积和延伸度等面粉的拉伸参数,从而改善了面团流变学特性。此外,施硫处理还提高了面粉的亮度(L*值),改善了面粉的感官指标。综合比较氮硫施用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以及投入成本,高产麦田以240kgNhm-2配施60kgShm-2可起到提高籽粒产量、改善籽粒品质和节约成本的作用。因此,补充硫素营养已成为获取更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改善其加工品质的迫切措施之一,尤其是在中国一些高氮供应地区更应该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小麦硫素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凡 朱云集 +3 位作者 郭天财 胡金环 田文仲 祝小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9-1004,共6页
为给小麦生产实践中硫营养的分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高硫(施硫)和低硫(不施硫)供应水平下,研究了14个小麦基因型的硫素吸收利用情况,并对小麦硫素利用类型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籽粒产量、硫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都存... 为给小麦生产实践中硫营养的分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在高硫(施硫)和低硫(不施硫)供应水平下,研究了14个小麦基因型的硫素吸收利用情况,并对小麦硫素利用类型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籽粒产量、硫素吸收和利用效率都存在很大差异。根据这些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参试小麦基因型划分为4类:低效低响应型、低效高响应型、高效低响应型和高效高响应型。研究还发现施用硫肥增加了植株硫素吸收总量,但降低了硫素利用效率,可以推测不同基因型小麦对施用硫肥的响应程度与硫素的吸收总量存在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籽粒产量 硫素吸收 硫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基于不同发育阶段协同的小麦品种抗旱性综合评判 被引量:2
14
作者 孟雨 田文仲 +7 位作者 温鹏飞 丁志强 张学品 贺利 段剑钊 刘万代 郭天财 冯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0-582,共13页
筛选抗旱性鉴定指标并建立评价模型,可以为抗旱小麦品种的选育以及布局提供依据。以黄淮海麦区主推的23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干旱胁迫和充分灌溉2种处理,在拔节、孕穗、开花和灌浆期测定小麦12项形态生理指标,计算各项指标的抗... 筛选抗旱性鉴定指标并建立评价模型,可以为抗旱小麦品种的选育以及布局提供依据。以黄淮海麦区主推的23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干旱胁迫和充分灌溉2种处理,在拔节、孕穗、开花和灌浆期测定小麦12项形态生理指标,计算各项指标的抗旱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灰色关联度法、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小麦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孕穗期和灌浆期各性状变异幅度较大(7.4%~41.7%),而拔节期和开花期的性状变幅相对较小(9.63%~31.63%)。通过对12个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在各时期下各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进一步利用主成分分析分别将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的12个性状参数转换为6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而将灌浆期转换为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4个时期的累积贡献率依次达到89.03%、88.69%、87.68%和85.83%。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时期的综合抗旱评价值(SD值),并对各时期SD值与产量抗旱指数(DRI)间进行定量关系分析,开花期拟合精度最高(0.744),而灌浆期最低(0.679)。为更好地将不同时期的抗旱性信息综合起来,通过灰色关联度分别选取各时期与SD值关联度最高的前4个指标组合成全生育期评价指标体系,再次进行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得到全生育期抗旱综合评价值(MD值),其可以解释87.8%的DRI变异,较最佳单时期的R2提高了18.1%。根据MD值进行品种聚类分析,可划分为4类:中等、中等稍弱、弱以及极弱抗旱类型。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程建立了全生育期综合评价数学模型(R2=0.995),分别筛选出拔节期的株高和叶片含水量、孕穗期的脯氨酸、株高和叶绿素a、开花期的叶绿素a和可溶性糖以及灌浆期的脯氨酸和叶片含水量作为综合抗旱鉴定指标。本研究为小麦抗旱亲本的早期选择、品种鉴定以及适域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抗旱性 主成分分析 不同时期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浅议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在计算机安全技术下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田文仲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年第8期6-6,共1页
伴随着最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信息对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以来安全问题都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信息安全 计算机安全技术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洛麦26选育及遗传特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段国辉 温红霞 +4 位作者 顾晶晶 田文仲 杨洪强 张少澜 高海涛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1期21-27,共7页
洛麦26是洛阳农林科学院利用多抗广适选择混合小麦育种方法选育的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根据河南地区气候特征制定育种目标,经过双亲互补、亲本组配以及早代单株选择混合和高代系谱法选择的育种技术方法,同时历经早代剔除春性苗... 洛麦26是洛阳农林科学院利用多抗广适选择混合小麦育种方法选育的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根据河南地区气候特征制定育种目标,经过双亲互补、亲本组配以及早代单株选择混合和高代系谱法选择的育种技术方法,同时历经早代剔除春性苗、病害接种筛选、株高世代梯度控制等多种田间技术鉴定和成型品系品质近红外检测,采用优质亚基辅助分析、耐热和抗倒测定等多种鉴定技术,最终育成国审小麦新品种洛麦26。其具有突出的特性:矮秆抗倒,株高68~73 cm,基部节间短,抗倒指数1.23;综合抗病性好,中抗条锈病和纹枯病;千粒质量热感指数为0.433,容重热感指数为0.71,为耐热品种;试验平均产量为8 076 kg/hm2,高产方平均产量为10 806 kg/hm2,产量潜力高;试验适应度为75.00%~92.31%,生产试验增产点率为100%,适应性广;分子标记鉴定含有1,7+8,5+10优质亚基,为优质中筋品种。该品种较好集成了亲本优异遗传基因,适宜黄淮地区高水肥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抗 小麦 洛麦26 选育技术 特性鉴定 遗传分析
下载PDF
黄淮南片冬小麦品种节水丰产性鉴选研究
17
作者 张学品 赵严 +6 位作者 丁志强 田文仲 吴少辉 杨莉 顾晶晶 温红霞 冯伟森 《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896-909,共14页
为了筛选出同等水分供应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高、稳定高输出、具有较好节水性和抗旱性的小麦新品种,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 3个灌水处理,采用10个主要推广冬小麦品种,研究了不同品种产量、水分利用效... 为了筛选出同等水分供应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高、稳定高输出、具有较好节水性和抗旱性的小麦新品种,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水(W1)、拔节水+开花水(W2) 3个灌水处理,采用10个主要推广冬小麦品种,研究了不同品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依据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2个因子将供试品种分为高水分利用效率组(I组)、中水分利用效率组(II组)和低水分利用效率组(III组)。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参试品种的产量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两年平均产量W0条件下,I组和II组分别比III组高22.53%、19.12%;W1条件下,I组和II组分别比III组高11.21%、6.62%。水分利用效率(两年平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逐渐降低,W0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I组和II组分别比III组高22.20%、20.76%;W1条件下,I组和II组分别比III组高17.7%、11.02%;W2条件下,I组和II组分别比III组高9.33%、9.13%。成穗数、穗粒数随灌溉次数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千粒重没有一致性的规律。不同品种和处理的小麦旗叶SOD和CAT活性表现一致,拔节期最低,扬花期最高,后逐渐下降;各处理间,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SOD和CAT活性表现整体下降趋势,W0较其他处理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W1次之,W2最低。各品种间,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CAT活性均表现为I组 > II组 > III组,SOD活性,不同品种三个测定时期的表现不尽相同。通过综合评价,洛旱22、洛旱19、周麦27和淮麦33在不同水分处理水平下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属于抗旱、节水、丰产性好的小麦品种,洛旱22和洛旱19可以在黄淮麦区旱肥地或扩灌区推广种植,周麦27和淮麦33在节水灌溉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抗氧化酶活性
下载PDF
喷硒时期和喷硒量对豫西高山区玉米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18
作者 张洁 田文仲 +4 位作者 张春强 李旭辉 朱永 胡晓亮 冀天会 《种业导刊》 2023年第3期22-24,共3页
研究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小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喷硒(0、15、30、60、90、120 g/hm^(2))1次及不同生育时期(抽雄期、灌浆期、抽雄期+灌浆期)喷硒(30、60、90 g/hm^(2))2次对玉米籽粒硒含量的影响,明确玉米外源硒的最佳施用时期和... 研究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小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喷硒(0、15、30、60、90、120 g/hm^(2))1次及不同生育时期(抽雄期、灌浆期、抽雄期+灌浆期)喷硒(30、60、90 g/hm^(2))2次对玉米籽粒硒含量的影响,明确玉米外源硒的最佳施用时期和施用量,为富硒玉米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同一生育时期,随着喷硒量的增加,玉米籽粒硒含量增加,其中,喷硒1次情况下,喷硒30~120 g/hm^(2)处理玉米籽粒硒含量较不喷硒处理显著增加了157.5%~500.0%;喷硒2次情况下,喷硒60~90 g/hm^(2)处理玉米籽粒硒含量均较喷硒1次处理明显增加。与其他时期相比,抽雄期施硒肥对硒元素的吸收更有利。喷硒1次情况下,抽雄期喷硒处理玉米籽粒平均硒含量分别较小喇叭口期和灌浆期增加了94.1%和10.7%,以喷硒60~90 g/hm^(2)处理较优,而灌浆期以60~120 g/hm^(2)处理较优,此时玉米籽粒硒含量较高,且不超过安全含硒量范围(0.15~0.30 mg/kg),其中以抽雄期效果更佳;喷硒2次情况下,抽雄期喷硒处理玉米籽粒平均硒含量分别较灌浆期和抽雄期+灌浆期增加了11.1%和12.2%,所有处理所有时期中玉米籽粒硒含量不超过安全范围的仅占33.3%。综合考虑,建议在玉米抽雄期以60~90 g/hm^(2)或者灌浆期以60~120 g/hm^(2)喷施硒肥1次,可以达到富硒农产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肥 玉米 籽粒硒含量 喷施量 喷施时期 豫西高山区
下载PDF
限水灌溉对极端晚播密植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金芝 黄明 +2 位作者 李友军 付国占 田文仲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49-1357,共9页
为了解极端晚播密植小麦的限水灌溉效果,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以弱春性小麦偃展4110和半冬性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华北地区典型水浇地进行晚播(11月中旬)密植(600万株·hm-2)试验,比较了常规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m)和限水灌... 为了解极端晚播密植小麦的限水灌溉效果,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以弱春性小麦偃展4110和半冬性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华北地区典型水浇地进行晚播(11月中旬)密植(600万株·hm-2)试验,比较了常规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mm)和限水灌溉(拔节期灌水60mm)的小麦开花后氮素吸收转运分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以及水氮利用效率。与常规灌溉相比,限水灌溉可促进极端晚播密植小麦开花前氮素在开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及其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但对开花后氮素积累量以及小麦氮素吸收效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生长季而异。与常规灌溉相比,限水灌溉下偏旱的2012-2013生长季开花后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降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偏湿润的2013-2014生长季开花后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效率维持稳定,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3%~5.3%和10.4%~13.3%。极端晚播密植栽培模式下,限水灌溉不仅可促进小麦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提高小麦氮收获指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还能在偏湿润的年份提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水灌溉 冬小麦 籽粒产量 蛋白质含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素吸收效率
下载PDF
冬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穗和叶茎鞘对粒重的贡献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金芝 黄明 +3 位作者 李友军 王志敏 田文仲 高海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32-939,共8页
为了揭示冬小麦穗和叶茎鞘在不同灌浆时期对粒重的贡献,于2011-2012年度,在大田条件下,选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6个冬小麦品种,进行穗遮光和去叶+茎鞘遮光处理,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的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和粒重,分析了穗和叶茎鞘对粒... 为了揭示冬小麦穗和叶茎鞘在不同灌浆时期对粒重的贡献,于2011-2012年度,在大田条件下,选用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的6个冬小麦品种,进行穗遮光和去叶+茎鞘遮光处理,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灌浆时期的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和粒重,分析了穗和叶茎鞘对粒重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穗遮光和去叶+茎鞘遮光显著影响冬小麦茎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其对穗粒重的贡献率。穗和叶茎鞘对冬小麦粒重的贡献率总体表现为灌浆前期低、中后期高;在灌浆中期穗对粒重的贡献优于叶茎鞘,而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呈相反规律,且其影响效应因品种而异;整个灌浆期穗对单粒重和穗粒重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0.31%和34.64%,叶茎鞘分别为32.87%和35.95%。穗对粒重贡献的关键时期为灌浆中期,筛选和培育灌浆中期穗对粒重贡献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叶茎鞘 粒重 贡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