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韭菜新品种棚选18号的选育
1
作者 田庆武 张桂海 +7 位作者 王学颖 黄志辉 王长浩 张钊 张紫娟 刘亚静 田晓菲 田迎春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187,共5页
棚选18号韭菜是以不育系p6c3为母本、自交系38-5-9-18为父本经杂交培育而成的不休眠型韭菜新品种。该品种叶色深绿,植株直立性强,生长速度快,品质优,产量高。株高在41.2~51.8 cm,叶长在41.6~48.4 cm,平均叶宽1.15 cm,最大叶宽1.40 cm,... 棚选18号韭菜是以不育系p6c3为母本、自交系38-5-9-18为父本经杂交培育而成的不休眠型韭菜新品种。该品种叶色深绿,植株直立性强,生长速度快,品质优,产量高。株高在41.2~51.8 cm,叶长在41.6~48.4 cm,平均叶宽1.15 cm,最大叶宽1.40 cm,单株叶片数6~8片。露地干籽直播当年可收割2~3茬,667 m^(2)产量3000 kg以上,翌年667 m^(2)产量可达8000 kg以上;温室栽培全年可收割6茬,667 m2年产量12500 kg以上。粗纤维含量(w,后同)1.0 g·100 g^(-1)、蛋白质含量1.72 g·100 g^(-1)、胡萝卜素含量2.10×103μg·100 g^(-1),钙含量54.4 mg·100 g^(-1),铁含量1.17 mg·100 g^(-1),磷含量22.5 mg·100 g^(-1)。该品种适合于河北省廊坊市、石家庄市、衡水市及京津地区等生态条件类似地区种植。2023年通过河北省种子总站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 新品种 棚选18号
下载PDF
帝国的“蓝色公路”:《水经注》的空间想象
2
作者 田晓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56,176,共20页
考察北魏郦道元(?—527)的《水经注》,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重构《水经注》的文本生态,以求阐明此巨著之意义与价值。其一将郦道元的作品置于经注传统的语境脉络中,一方面强调注经者所面临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指出注疏相对于原始文本的创造... 考察北魏郦道元(?—527)的《水经注》,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重构《水经注》的文本生态,以求阐明此巨著之意义与价值。其一将郦道元的作品置于经注传统的语境脉络中,一方面强调注经者所面临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指出注疏相对于原始文本的创造潜力;其二,让郦道元的著作与同时代的南方山水写作进行对话,强调该著作在空间感知和空间表现方面的独特模式。由此提出,郦道元基于帝国想象,构建了一套由江河组成的基础设施体系,这套江河系统可以被视作以人工运河来佐助自然江河的中古隋唐政体的有力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郦道元 水经注 帝国 空间感知 空间表现 山水写作 注疏
下载PDF
早春茬温室番茄抗性砧木嫁接茄子高效栽培技术
3
作者 田晓菲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2期34-35,共2页
当前,嫁接茄子生产已逐渐在茄子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茄子砧木主要采用托鲁巴姆,但由于托鲁巴姆苗期长,而且种子小,出芽困难,嫁接时砧木有刺而不利于操作等诸多原因,生产上急需替代砧木品种,本文以番茄做为嫁接茄子的砧木,从品种选择、... 当前,嫁接茄子生产已逐渐在茄子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茄子砧木主要采用托鲁巴姆,但由于托鲁巴姆苗期长,而且种子小,出芽困难,嫁接时砧木有刺而不利于操作等诸多原因,生产上急需替代砧木品种,本文以番茄做为嫁接茄子的砧木,从品种选择、适时育苗、嫁接管理、合理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番茄嫁接茄子的栽培技术,以期为生产者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时育苗 托鲁巴姆 温室番茄 栽培技术 嫁接茄子 病虫害防控 早春茬 砧木品种
下载PDF
盆栽韭菜栽培管理技术
4
作者 田晓菲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1期28-28,共1页
随着阳台农业的兴起,盆栽韭菜也越来越受市民的喜爱,慢慢的走入了千家万户。本文从露地培植壮根、挖根整理、上盆、上盆后管理等多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并从效益及产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盆韭生产者及种植者提供参考。1露地培植壮根... 随着阳台农业的兴起,盆栽韭菜也越来越受市民的喜爱,慢慢的走入了千家万户。本文从露地培植壮根、挖根整理、上盆、上盆后管理等多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并从效益及产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为盆韭生产者及种植者提供参考。1露地培植壮根1.1优种选择。经品比试验结果,推荐选择廊坊市农科院新育韭菜品种棚选18、河南的平科16,还可以选用河南的超前特韭及邢台的南宫特品韭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比试验 壮根 栽培管理技术 上盆 挖根 韭菜 优种选择 阳台农业
下载PDF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康复专家共识
5
作者 俞沁圆 王斌 +17 位作者 沈卫民 魏在荣 沈小芳 刘波 田晓菲 张红星 谭为 邵锋 郭雪松 戴四海 田景顺 胡勇 廖维 徐涛涛 仲荣洲 陈斌 张桐 王敏娟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2期160-175,共16页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是累及身体多个部位挛缩和畸形的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本共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全国肢体畸形专家组反复研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AMC)是累及身体多个部位挛缩和畸形的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本共识以循证医学证据为依据,经全国肢体畸形专家组反复研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基于渐进式精准康复理念,为AMC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策略,规范康复流程,制定全周期康复管理标准,有效提高患者康复疗效。本共识主要包括康复目标、康复团队组成与职责、康复治疗方法、康复工程技术以及定期随访,可供临床医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工程师、护师等在工作中参考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渐进式精准康复 全周期康复管理 康复专家共识
下载PDF
38例先天性皮肤缺损创面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燕 邱林 +4 位作者 傅跃先 田晓菲 肖军 袁心刚 李天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皮肤缺损的创面处理方法。方法 38例先天性皮肤缺损创面,18例10%以下创面保守治疗(其中13例去膜,5例膜全)、1例7%的创面保守+大张刃厚植皮治疗、16例10%以上创面大张刃厚植皮治疗、3例伴骨缺损创面人工真皮+大张刃厚植皮... 目的探讨先天性皮肤缺损的创面处理方法。方法 38例先天性皮肤缺损创面,18例10%以下创面保守治疗(其中13例去膜,5例膜全)、1例7%的创面保守+大张刃厚植皮治疗、16例10%以上创面大张刃厚植皮治疗、3例伴骨缺损创面人工真皮+大张刃厚植皮治疗,总结不同缺损程度及不同处理方法的长期随访结果。结果本组38例均恢复良好。7例出院后失访。31例随访5个月至7年不等。14例(包括部分保守、部分手术病例)保守治疗创面,5例未去膜创面愈合较去膜创面快,且3例愈合后仅遗留色素减褪,2例遗留平、软、色素减褪浅表瘢痕,去膜的9例创面愈合后均遗留轻重不等瘢痕伴色素减褪。15例(包括部分保守、部分手术病例)刃厚植皮治疗创面愈合后5例无明显瘢痕,5例遗留平、软羊皮纸样瘢痕,5例遗留轻重不等增生性瘢痕;3例人工真皮+刃厚植皮的头皮缺损+颅骨缺损创面均遗留平、软、与皮肤同色瘢痕伴秃发,其深部颅骨缺损均已痊愈。结论先天性皮肤缺损创面覆盖膜为发育不良表皮,有促进创面愈合作用;10%以下创面保守治疗能达到理想创面愈合效果,但处理中需完整保留其表面覆盖的膜;10%以上创面由于愈合时间较长为避免并发症发生建议大张刃厚植皮封闭;伴颅骨缺损创面不需处理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皮肤缺损 创面 长期随访 疗效
下载PDF
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燕 傅跃先 +3 位作者 邱林 田晓菲 甘立强 肖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7期7296-7300,共5页
背景:研究发现红花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与活体研究尚未进一步展开。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 背景:研究发现红花对体外培养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有抑制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与活体研究尚未进一步展开。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11/2008-03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及研究所完成。材料:新西兰大白兔27只,雌雄不限;50%红花注射液由山西太原华卫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4020008。方法:兔耳腹侧建立增生性瘢痕模型,每耳2块。分为5组。术后第45天开始对增生性瘢痕行注射治疗。①正常皮肤组:为自身兔耳腹侧皮肤。②阳性对照组:右耳外侧增生性瘢痕,不予以任何处理。③生理盐水组右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生理盐水。④低浓度红花组:左耳内侧增生性瘢痕,注射125g/L红花液。⑤高浓度红花组:左耳外侧增生性瘢痕,注射500g/L红花液。1次/周,连续注射4次。注射后第2,4,6周分别切取8只兔耳增生性瘢痕及皮肤待查。主要观察指标:瘢痕厚度,硬度;Mallory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密度胶原纤维排列及致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每块组织Ⅰ、Ⅲ型胶原面密度,计算Ⅰ/Ⅲ型胶原比值。结果:注射后第4,6周,各组增生性瘢痕色泽均逐渐变浅,厚度及硬度均逐渐变小,尤以高浓度组明显,差异与其他增生性瘢痕组比较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注射后第4,6周,高浓度红花组成纤维细胞密度较其他增生性瘢痕组低(P<0.05)。注射后第4,6周,高、低浓度红花组I型胶原面密度值较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低(P<0.05),且高浓度红花组低于低浓度红花组(P<0.05);各增生性瘢痕组Ⅰ/Ⅲ型胶原比值在注射后第2,4,6周均逐渐增高;同一时间段,高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为所有增生性瘢痕组中最低(P<0.05),低浓度红花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与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高浓度红花液能促进兔耳增生性瘢痕的软化,组织顺应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红花 成纤维细胞 Ⅰ型胶原 Ⅲ型胶原
下载PDF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儿童感染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肖军 邱林 +3 位作者 傅跃先 田晓菲 刘燕 甘立强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75-878,共4页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儿童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0年3月,收治15例感染创面患儿,其中地震伤3例,交通事故伤10例,重物压砸伤2例。均为下肢损伤共15例共35处创面。创面皮肤...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儿童感染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0年3月,收治15例感染创面患儿,其中地震伤3例,交通事故伤10例,重物压砸伤2例。均为下肢损伤共15例共35处创面。创面皮肤软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坏死,伴肌腱外露11例,骨外露7例,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骨折内固定10例。彻底清创后,采用VSD材料覆盖创面,维持压力于0.04 MPa,持续引流7~10 d。结果:除1例未完成VSD治疗外,其余患儿经治疗后创面均明显缩小,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采用皮片(13例)或皮瓣(1例)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皮片及皮瓣均一期愈合,皮片及皮瓣外形、质地、颜色等传统方法比较无差异。结论:VSD治疗儿童感染创面时创面肉芽培养在10~20 d左右,而传统方法等待创面坏死皮肤自溶脱落及更换敷料培养肉芽常需1~2月时间,故能明显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痛苦及家属心理负担,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从而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 感染创面 创面修复 儿童
下载PDF
红花注射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中TGFβ_1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燕 傅跃先 +3 位作者 邱林 田晓菲 甘立强 肖军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294-1296,共3页
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HS)及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7只新西兰大白兔兔耳腹侧建立HS模型,每耳2块。术后第45天开始对HS行注射治疗,每周1次,连续注射4次。设立正常皮肤组、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低浓... 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HS)及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7只新西兰大白兔兔耳腹侧建立HS模型,每耳2块。术后第45天开始对HS行注射治疗,每周1次,连续注射4次。设立正常皮肤组、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低浓度红花(125 g/L)组、高浓度红花(500 g/L)组。注射完成后第2、4、6周分别测量HS厚度及硬度并切取8只兔耳HS及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每块组织TGFβ1蛋白的表达(TGFβ1蛋白面密度),RT-PCR方法检测每块组织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注射后4、6周,高浓度红花组HS厚度及硬度均较其他HS组低(P<0.05);注射后2、4、6周,高浓度红花组TGFβ1蛋白面密度值及TGFβ1mRNA的表达均较其他HS组低(P<0.05);低浓度红花组TGFβ1mRNA的表达在注射后4、6周均较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低(P<0.05)。结论红花能促进兔耳HS的软化、变薄,并能抑制兔耳HS的TGFβ1的表达,尤以高浓度红花组明显。红花抑制兔耳HS的机制可能与TGFβ1的表达被抑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红花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胶原构成与不同年龄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邱林 金先庆 +2 位作者 向代理 傅跃先 田晓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21-524,共4页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正常皮肤 (NS)、增生性瘢痕 (HTS)胶原构成、比例 ,初步探讨各年龄阶段HTS形成的可能机理及条件。方法 :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胎儿、1~ 19岁 (儿童青少年组 )、2 0~ 5 0岁 (成年组 )、>6 0岁 (老年...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正常皮肤 (NS)、增生性瘢痕 (HTS)胶原构成、比例 ,初步探讨各年龄阶段HTS形成的可能机理及条件。方法 :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胎儿、1~ 19岁 (儿童青少年组 )、2 0~ 5 0岁 (成年组 )、>6 0岁 (老年组 )正常皮肤和 1~ 19岁、2 0~ 5 0岁HTS中Ⅰ、Ⅲ型胶原含量和比例。结果 :①胎儿组Ⅲ型胶原含量高于Ⅰ型胶原 ,其余组为Ⅰ型胶原高于Ⅲ型胶原 ;正常皮肤Ⅰ /Ⅲ型胶原比例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HTS组织的Ⅰ /Ⅲ型胶原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皮肤(NS) ,1~ 19岁HTS组Ⅰ /Ⅲ型胶原比例较 2 0~ 5 0岁HTS组增高 ,平均为 6 .4 8,3.76 ;HTS组各病程之间Ⅰ /Ⅲ型胶原比例无差异。结论 :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和比例决定着皮肤的正常结构 ,Ⅰ ,Ⅲ型胶原比例的失调与不同年龄HTS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肥大性 胶原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基于EMTP的水平接地体冲击时-频特性分析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琳 吴广宁 田晓菲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4-198,共5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EMTP的接地体冲击电流作用下时-频特性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土壤火花放电的水平接地体时域传输线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水平接地体冲击特性进行了时域分析。通过对接地体注入电流、电压波形进行傅里叶变换,于频域内计算接地体... 提出了一种基于EMTP的接地体冲击电流作用下时-频特性分析方法,建立了考虑土壤火花放电的水平接地体时域传输线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水平接地体冲击特性进行了时域分析。通过对接地体注入电流、电压波形进行傅里叶变换,于频域内计算接地体不同频率响应下频域阻抗,详细分析了接地体冲击电流作用下的频域特性,并以此计算了接地体等效长度,分析了雷电流不同波头时间,幅值对接地体阻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花放电 水平接地体 频率阻抗 传输线
下载PDF
CTGF、TGFβ3及其受体在唇腭裂裂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晓菲 金先庆 +2 位作者 罗庆 邱林 傅跃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化因子β3(Tansforminggrow facotrβ3,TGFβ3)、结缔组织生化因子(Connectir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及其受体TGFβRⅡ、LRP6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and/or cleft palate,NSCLP)发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转化生化因子β3(Tansforminggrow facotrβ3,TGFβ3)、结缔组织生化因子(Connectir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及其受体TGFβRⅡ、LRP6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and/or cleft palate,NSCLP)发生的关系。方法:实验组标本40例,为NSCLP患儿裂缘皮肤、粘膜组织。对照组标本18例,为正常儿童的口唇部皮肤、粘膜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GFβ3、CTGF及其受体TGFβRⅡ、LRP6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实验组CTGF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CTGF受体LRP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实验组TGFβ3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实验组TGFβ3受体TGFβRⅡ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GF受体LRP6及TGFβ3的表达异常可能与NSCLP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结缔组织生化因子 转化生化因子β3 免疫组织化学法
下载PDF
儿童全耳再造术皮瓣坏死的原因及处理 被引量:6
13
作者 傅跃先 向代理 +1 位作者 邱琳 田晓菲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5期580-581,共2页
目的 分析全耳再造术皮瓣坏死的原因 ,探讨预防其发生的措施 ,总结其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全耳再造术患儿的临床资料。 1992~ 2 0 0 1年 ,施行全耳再造术 16例 (17只 ) ,12例 (13只 )一期愈合 ,4例发生皮瓣坏死 ,面积 3cm×... 目的 分析全耳再造术皮瓣坏死的原因 ,探讨预防其发生的措施 ,总结其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全耳再造术患儿的临床资料。 1992~ 2 0 0 1年 ,施行全耳再造术 16例 (17只 ) ,12例 (13只 )一期愈合 ,4例发生皮瓣坏死 ,面积 3cm× 1.5cm~6cm× 5cm。 4例分别采用患侧残留颞浅筋膜瓣转移加全厚植皮术、同侧上臂随意皮瓣带蒂转移术修复。结果  4例最终愈合 ,外形需择期修整。结论 预防全耳再造术皮瓣坏死的关键是 ,充分保障颞浅筋膜瓣的血供 ,尤其是肾上腺素液的浓度与量要适度。皮瓣坏死的处理原则是 ,适时去除坏死组织 ,首选患侧残留颞浅筋膜瓣转移加全厚植皮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耳再造术 皮瓣 组织坏死 外科处理
下载PDF
儿童全耳再造术皮瓣坏死的治疗及预防 被引量:4
14
作者 傅跃先 向代理 +2 位作者 邱琳 田晓菲 刘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46-848,共3页
目的 :探讨儿童全耳再造术皮瓣坏死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全耳再造术患儿的临床资料。 1992~ 2 0 0 2年 ,施行全耳再造术 2 0例 (2 1只耳 ) ,16例 (17只耳 )一期愈合 ,4例 (4只耳 )发生皮瓣坏死 ,面积 1.5cm× 3c... 目的 :探讨儿童全耳再造术皮瓣坏死的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全耳再造术患儿的临床资料。 1992~ 2 0 0 2年 ,施行全耳再造术 2 0例 (2 1只耳 ) ,16例 (17只耳 )一期愈合 ,4例 (4只耳 )发生皮瓣坏死 ,面积 1.5cm× 3cm~ 6cm×5cm。 4例分别采用患侧遗留颞浅筋膜瓣转移加全厚植皮术、同侧上臂随意皮瓣带蒂转移术修复。结果 :4例创面最终愈合 ,外形需择期修整。结论 :皮瓣坏死的治疗原则是 :适时去除坏死组织 ,首选患侧遗留颞浅筋膜瓣转移加全厚植皮术。预防全耳再造术皮瓣坏死的关键是充分保障颞浅筋膜瓣的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耳再造术 皮瓣 坏死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激素局部注射治疗儿童瘢痕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邱林 向代理 +2 位作者 傅跃先 田晓菲 刘燕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对儿童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及预防瘢痕形成的疗效。方法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预防性注射治疗的患儿473例,共行1514次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观察临床效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对儿童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治疗效果及预防瘢痕形成的疗效。方法对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预防性注射治疗的患儿473例,共行1514次醋酸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观察临床效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和总结。结果增生性瘢痕治疗效果良好,有效率达100%,对关节部位瘢痕的挛缩有明显减轻和预防的作用。瘢痕疙瘩直接注射效果较差,手术切除术后,进行预防性注射可收到良好效果。其余手术后经预防性注射,无增生性瘢痕发生。注射期间28例出现早期Cushings综合征表现,停药半年后消失,随访5年以上,无生长发育异常。结论小剂量激素局部注射是治疗和预防儿童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的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药物疗法 激素类 投药和剂量 投药 局部
下载PDF
先天性并指畸形诊疗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31
16
作者 王斌 高伟阳 +11 位作者 刘波 田晓菲 胡勇 沈小芳 张红星 白晨平 汪洋 臧梦青 丁建 谭为 韩刚 孙文海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7年第6期303-309,312,共8页
并指畸形(Syndactyly)是最常见的手部先天性畸形之一。表现为相邻指/趾间软组织和(或)骨骼不同程度的融合,可伴发多指、屈指、短指、先天性指间关节融合等。表现变异性及不完全外显率,使并指畸形的诊疗缺乏清晰的路径。多年来对该疾病... 并指畸形(Syndactyly)是最常见的手部先天性畸形之一。表现为相邻指/趾间软组织和(或)骨骼不同程度的融合,可伴发多指、屈指、短指、先天性指间关节融合等。表现变异性及不完全外显率,使并指畸形的诊疗缺乏清晰的路径。多年来对该疾病的处理以经验为依据,缺乏对基因学研究的了解和治疗策略的参考。为进一步规范并指畸形的诊疗,更新治疗策略,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部先天畸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手整形专委会、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学分会四肢畸形学组,汇集全国10家著名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专家进行专题研讨,同时借鉴和参考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制定"先天性并指畸形诊疗的专家共识",供临床医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并指畸形 专家共识
下载PDF
壳聚糖支架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浓度及黏附生长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清华 邱林 +2 位作者 李明勇 刘燕 田晓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69-1372,共4页
背景:组织工程的研究重点是利用少量的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 在一定环境下附着在三维多孔支架上并良好生长为后期的组织器官重建修复做好基础。目的:对不同浓度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至壳聚糖支架用于组织工程再生修复进行评价。... 背景:组织工程的研究重点是利用少量的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 在一定环境下附着在三维多孔支架上并良好生长为后期的组织器官重建修复做好基础。目的:对不同浓度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至壳聚糖支架用于组织工程再生修复进行评价。方法:取 5×105脱乙酰度为 95%的壳聚糖粉末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壳聚糖支架,取 1×106,1×107,1×108,1×109 L-1细胞体积各 100 μL复合至壳聚糖支架后 1,3,5,7,9 d 以光镜,扫描电镜,MTT 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与分裂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壳聚糖海绵状多孔支架为 5 mm×5 mm×3 mm,孔径 190~380 μm,平均孔径 290 μm,孔相通性较好,空隙率为(84.00±4.62)%。细胞/支架共培养 72 h 后各浓度细胞组均可渗入壳聚糖支架多孔结构内黏附生长。1×107,1×108,1× 109 L-1浓度细胞组在支架上成蔟生长,部分细胞与支架融合。结果提示,1×107,1×108L-1组细胞更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壳聚糖支架的黏附生长,用于组织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支架 黏附
下载PDF
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CT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燕 傅跃先 +5 位作者 唐开勇 朱进 邱林 田晓菲 甘立强 肖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640-1643,共4页
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H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探讨红花抑制兔耳HS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27只新西兰大白兔耳腹侧建立HS模型,每耳2块.建模后45 d开始对HS行注射治疗,1次/wk,连续注射4次.设立阴性对照组、... 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H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探讨红花抑制兔耳HS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27只新西兰大白兔耳腹侧建立HS模型,每耳2块.建模后45 d开始对HS行注射治疗,1次/wk,连续注射4次.设立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低浓度红花(125 g/L)组、高浓度红花(500 g/L)组.注射后第2,4,6周分别切取8只兔耳HS及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检测每块组织CTGF蛋白的表达(CTGF蛋白面密度及平均吸光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每块组织CTGF-mRNA的表达.结果:注射后第2,4,6周,两种浓度红花组CTGF蛋白面密度、平均吸光度及CTGF-mRNA的表达均低于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高浓度红花组CTGF蛋白面密度、平均吸光度及CTGF-mRNA的表达为同时段所有HS组中最低(P<0.05).结论:高、低浓度红花均能抑制兔耳HS的CTGF的表达,高浓度红花的作用较低浓度红花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红花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下载PDF
儿童交通伤致下肢皮肤撕脱伤特点及处理 被引量:3
19
作者 邱林 傅跃先 +1 位作者 田晓菲 刘燕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88-189,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交通伤所致严重下肢皮肤撕脱伤特点及适当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儿童交通伤严重下肢皮肤撕脱伤及合并损伤24例,分别采用清创撕脱皮肤缝合、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回植、撕脱皮肤全厚皮片回植及同期合并伤处理等方法.结果清... 目的探讨儿童交通伤所致严重下肢皮肤撕脱伤特点及适当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儿童交通伤严重下肢皮肤撕脱伤及合并损伤24例,分别采用清创撕脱皮肤缝合、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回植、撕脱皮肤全厚皮片回植及同期合并伤处理等方法.结果清创撕脱皮肤缝合8例,2例1期愈合,4例10%~80%撕脱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2例完全坏死,补植皮后痊愈.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回植12例,3例Ⅰ期愈合;10例10%~50%回植皮瓣坏死,补植皮后痊愈.1例全厚撕脱皮片回植,边缘少量皮片坏死.随访5个月~2年,无明显的下肢活动障碍,外形尚可.结论在儿童交通伤严重下肢皮肤撕脱伤及合并其他损伤急诊处理中,根据撕脱皮肤血供、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处理方式,可最大限度减少皮肤坏死、保存和利用组织以利于下肢外形及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下肢 皮肤撕脱伤 血供
下载PDF
儿童面部黑色素痣诊治379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袁心刚 邱林 +7 位作者 傅跃先 田晓菲 刘燕 肖军 李天武 陈伟 甘立强 张萱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经手术治疗的379例面部黑色素痣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儿童面部黑色素痣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379例中,男175例,女204例;年龄44 d至16岁。采用3种术式:单次(235例)或分次(71例)切除缝合,切除加全...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经手术治疗的379例面部黑色素痣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儿童面部黑色素痣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379例中,男175例,女204例;年龄44 d至16岁。采用3种术式:单次(235例)或分次(71例)切除缝合,切除加全厚植皮(38例),切除加皮瓣修复,邻近皮瓣转移(34例),1例左面部巨痣行痣大部分切除加股前外游离皮瓣转移修复。采用皮肤科医师和患儿家属双盲主观评价疗效,评价内容为切口瘢痕、面部畸形、色差。结果除1例股前外游离皮瓣转移患儿游离皮瓣吻合口栓塞改为全厚植皮外,所有患儿均完整切除面部黑色素痣,切口Ⅰ级愈合。所有单次或分次切除缝合、临近皮瓣转移者未出现明显瘢痕增生或挛缩,皮肤色泽和弹性与正常皮肤接近,除部分邻近皮瓣转移患儿家长对附加切口不满意外,均获得满意评价。全厚植皮术者植皮区创缘发生轻度瘢痕增生,植皮区色素沉着。所有患儿未继发面部畸形。结论儿童面部黑色素痣的手术设计需兼顾其所处面部美容单位、面积大小,遵循面部美容单位自然的分界线及面部皱纹线走向,选择适宜的切除缝合、皮瓣转移、全厚植皮等术式进行修复,术后可获得较好的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 美容 黑色素痣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