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田朝绪 《外语研究》 2003年第4期34-39,共6页
20世纪初 ,英美部分诗人提出意象主义这一概念 ,并按这一理论进行诗歌创作。他们提倡通过创造恰切集中的意象 ,使用简洁通俗的语言 ,运用富于音乐性的节奏来描绘“事物”。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在哲学思想还是意象创造上都对意象派产生过... 20世纪初 ,英美部分诗人提出意象主义这一概念 ,并按这一理论进行诗歌创作。他们提倡通过创造恰切集中的意象 ,使用简洁通俗的语言 ,运用富于音乐性的节奏来描绘“事物”。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在哲学思想还是意象创造上都对意象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本文以“东学西渐”中中国文化对美国诗歌的影响为切入点 ,阐述了意象派代表诗人与中国诗歌的联系 ,指出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相通的契合点 ,从而揭示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美国意象派诗歌 影响
下载PDF
莎翁不觉江淮远,隔空犹唱黄梅韵——莎士比亚研究在安徽
2
作者 田朝绪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22-127,共6页
自莎士比亚传入中国以来,安徽的莎士比亚研究学者和戏剧工作者对他的研究和传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黄梅戏演绎《无事生非》为中国戏曲与经典莎剧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拓展其表现领域提供了理论思考空间。莎士... 自莎士比亚传入中国以来,安徽的莎士比亚研究学者和戏剧工作者对他的研究和传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黄梅戏演绎《无事生非》为中国戏曲与经典莎剧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拓展其表现领域提供了理论思考空间。莎士比亚的教学、研究和出版为安徽培养了一批莎士比亚研究人才,产出了一系列成果。广泛的交流活动使得安徽的莎士比亚研究学者扩大了研究视野,把安徽在莎士比亚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推向了外界。莎士比亚在安徽的接受、传播和融合对于展示中华文化和安徽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魅力,推进它们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安徽 改编演出 教学与研究 出版与交流
下载PDF
英雄倒地空扼腕,骑士精神不复存——莎翁对《伊利亚特》的反拨
3
作者 田朝绪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3年第1期202-206,共5页
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们认同勇敢正直、光明磊落、为荣誉而战的骑士价值理念,积极面对命运的挑战,冒死抗争,从而成就了叱咤风云、惊天地泣鬼神的一代英雄;但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莎翁对这一... 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们认同勇敢正直、光明磊落、为荣誉而战的骑士价值理念,积极面对命运的挑战,冒死抗争,从而成就了叱咤风云、惊天地泣鬼神的一代英雄;但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莎翁对这一理念进行了反拨,人性的弱点如傲慢、猜忌和偏执导致了人性的堕落,骑士价值理念被无情摒弃,英雄轰然倒地,城池失陷,独留后人扼腕叹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伊利亚特》 英雄倒地 骑士价值理念失落
下载PDF
是谁毁灭了泰门?
4
作者 田朝绪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年第1期268-271,共4页
"贪财为万恶之源"被认为是《雅典的泰门》一剧的主题,传统上认为是金钱和贪婪毁灭了泰门。本文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义利观、居富之道,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解读该剧,认为是"君子爱财,取之无道","... "贪财为万恶之源"被认为是《雅典的泰门》一剧的主题,传统上认为是金钱和贪婪毁灭了泰门。本文从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义利观、居富之道,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解读该剧,认为是"君子爱财,取之无道","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和违背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之道这三重因素共同导致了泰门的毁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门 中国传统价值观 毁灭
下载PDF
莎剧《李尔王》中的意象评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华泉坤 田朝绪 《外语研究》 2001年第3期55-59,64,共6页
本文对莎士比亚在其伟大的悲剧《李尔王》中运用的艺术手段———意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者指出 :《李尔王》中的视觉意象 ,动物意象 ,正义意象 ,以及神明的意象无一不超凡脱俗 ,新颖独特。它们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生活在那混乱社... 本文对莎士比亚在其伟大的悲剧《李尔王》中运用的艺术手段———意象———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者指出 :《李尔王》中的视觉意象 ,动物意象 ,正义意象 ,以及神明的意象无一不超凡脱俗 ,新颖独特。它们不仅形象地描述了生活在那混乱社会中的人的本性和伦理道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剧 《李尔王》 意象
下载PDF
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中的象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华泉坤 田朝绪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1-65,共5页
本文对莎士比亚在其伟大悲剧《李尔王》中运用的艺术手段---象征---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者指出:“暴风雨”、“衣服”、“什么也没有”、“发疯”等象征意义奇迹般地激起了读者的情感,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不仅强化和形象化了主题,而... 本文对莎士比亚在其伟大悲剧《李尔王》中运用的艺术手段---象征---进行了分析和评论。作者指出:“暴风雨”、“衣服”、“什么也没有”、“发疯”等象征意义奇迹般地激起了读者的情感,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不仅强化和形象化了主题,而且赋予作品与众不同的全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戏剧 象征手法 艺术风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