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早期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及对AngⅡ、TNF-α和IL-10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田玉球 周宁 蒋永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7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早期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效果及对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内科治疗...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早期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效果及对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内科治疗的84例早期乙肝ACL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及AngⅡ、TNF-α、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水平降低,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ngⅡ、TNF-α水平降低,IL-10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恩替卡韦在早期乙肝ACLF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治疗有效率高,能够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AngⅡ水平,并改善炎性反应,临床上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恩替卡韦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肝功能 促血管生成素Ⅱ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长期抗HBV治疗患者中促进HBsAg阴转的作用和机制探讨
2
作者 田玉球 王冰清 +3 位作者 袁婷 肖新强 李伟 蒋永芳 《传染病信息》 2019年第5期402-406,共5页
目的研究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CD4^+T细胞、CD8^+T细胞、P47^phox在抗病毒治疗后获得HBsAg清除及未获得HBsAg清除的2种人群外周血中的频率和表达情况,探讨MDSCs在肝炎慢性化及HBsAg清除中的作用及... 目的研究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CD4^+T细胞、CD8^+T细胞、P47^phox在抗病毒治疗后获得HBsAg清除及未获得HBsAg清除的2种人群外周血中的频率和表达情况,探讨MDSCs在肝炎慢性化及HBsAg清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筛选2007年7月—2008年7月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80例予以抗HBV药物[恩替卡韦(博路定)]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CHB组中12例及1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MDSCs、CD4^+T细胞、CD8^+T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总数的比例(即MDSCs、CD4^+T细胞、CD8^+T细胞频率)。追踪CHB组患者,排除治疗过程中死亡、失访等患者,72例患者成功随访8年。检测抗病毒治疗8年后8例HBsAg转阴[HBsAg(-)组]与64例未转阴[HBsAg(+)组]患者PBMCs中MDSCs、CD4^+T细胞、CD8^+T细胞频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47phox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前CHB患者PBMCs中MDSCs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而PBMCs中CD4^+T细胞、CD8^+T细胞频率与健康对照者无显著差异(P均>0.05)。抗病毒治疗后CHB患者中HBsAg(-)组PBMCs中MDSCs频率低于HBsAg(+)组,CD4^+T细胞及CD8^+T细胞频率显著高于HBsAg(+)组(P均<0.05)。抗病毒治疗后HBsAg(+)组外周血中P47phox蛋白表达显著高于HBsAg(-)组(P<0.05)。结论CHB患者对T细胞耐受可能与MDSCs抑制T细胞应答有关。MDSCs可能通过活性氧途径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减少HBsAg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髓源性抑制细胞 P47^phox
下载PDF
酪酸梭菌联合维生素D3对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效果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田玉球 周青 彭红艳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121-123,126,共4页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联合维生素D3对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病例样本,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D3干预,观察组给予酪酸梭菌...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联合维生素D3对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病例样本,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D3干预,观察组给予酪酸梭菌联合维生素D3干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水平及肠道菌群。结果随访12个月,对照组脱落2例,观察组脱落1例,观察组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2%vs 25.9%,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腰椎、股骨颈BMD水平高于对照组,骨代谢指标中的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水平高于对照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后肠道菌群显示,观察组粪便中大肠杆菌含量低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酪酸梭菌联合维生素D3可降低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能够减少患者失代偿期的骨质丢失,改善骨代谢指标和调节肠道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3 慢性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骨代谢 肠道菌群
下载PDF
肺结核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周青 叶俊 +3 位作者 傅京力 田玉球 谭英征 龙云铸 《传染病信息》 2020年第6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79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情况。采集肺部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痰液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采用Logisti...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79例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情况。采集肺部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痰液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79例肺结核患者中肺部感染82例,感染率为45.8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4年、合并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复治肺结核和侵入性操作为影响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82例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病原菌83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58株,占69.88%。结论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程≥4年、合并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复治肺结核和侵入性操作为影响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病原菌 糖尿病 抗生素
下载PDF
长效与短效干扰素分别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对比与远期疗效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龙云铸 谭英征 +4 位作者 李丹 田玉球 周青 傅京力 赵韵华 《肝脏》 2016年第7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究长效与短效干扰素分别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长效组与短效组,每组各60例,长效组给予12个月(5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 目的探究长效与短效干扰素分别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2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长效组与短效组,每组各60例,长效组给予12个月(5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短效组给予12个月重组干扰素α-2b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停药后第3年和第5年的免疫应答率、肝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长效组持续应答率为63.33%,总应答率为83.33%,短效组持续应答率为40.00%,总应答率为70.00%,长效组持续应答率及总应答率明显高于短效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5;χ^2=5.13,P〈0.05)。长效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短效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长效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短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5)。长效组治疗第3年ALT恢复正常率、AST恢复正常率、GGT恢复正常率、远期有效率明显高于短效组(χ^2=4.59,P〈0.05;χ^2=5.23,P〈0.05;χ^2=4.78,P〈0.05;χ^2=4.91,P〈0.05)。长效组治疗第5年ALT恢复正常率、AST恢复正常率、GGT恢复正常率、远期有效率明显高于短效组(χ^2=4.90,P〈0.05;χ^2=5.47,P〈0.05;χ^2=5.42,P〈0.05;χ^2=4.88,P〈0.05)。长效组治疗第3年复发率和治疗第5年复发率均明显低于短效组(χ^2=4.91,P〈0.05;χ^2=6.14,P〈0.05)。结论采用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重组干扰素Α-2B 利巴韦林 慢性丙型肝炎 安全性 远期疗效 复发
下载PDF
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联合二维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对慢性肝病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周青 李丹 +6 位作者 叶俊 傅京力 田玉球 彭双 毛宏辉 全细云 谭英征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6期766-770,共5页
目的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联合二维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对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株洲市中心医院感染内科、消化科、肝胆外科接受肝活检的120例慢性肝病患者... 目的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水平联合二维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对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株洲市中心医院感染内科、消化科、肝胆外科接受肝活检的120例慢性肝病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包括血清肝纤维化四项[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以下简称肝纤四项]、血清CHI3L1、2D-SWE、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小板(PLT)比值指数(APRI)、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的临床数据与肝脏病理分期,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血清CHI3L1、2D-SWE及两者联合无创诊断指标诊断慢性肝病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价值,并构建最佳诊断模型。再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住院的60例慢性肝病患者包括年龄、性别、入院血常规、肝功能、血清CHI3L1、2D-SWE检查等临床资料,利用构建的模型诊断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并评价模型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血清CHI3L1水平和2D-SWE值随着纤维化分期增加而增加,血清CHI3L1水平在S0~S1期、S2~S3期、S4期分别为44.21(31.23,60.11)、62.66(49.04,111.30)、140.61(113.93,171.67);2D-SWE值在S0~S1期、S2~S3期、S4期分别为4.62(4.02,6.23)、6.17(5.09,10.33)、16.17(13.86,18.9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LT、CHI3L1、2D-SWE这3个参数为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独立危险因素。基于PLT、CHI3L1、2D-SWE构建的联合诊断模型能进一步提升诊断价值,诊断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AUC为0.875(0.815~0.934)。利用构建的诊断模型诊断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好(Kappa值=0.648,P<0.001)。结论CHI3L1、2D-SWE在慢性肝病显著肝纤维化/肝硬化中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联合PLT所构建的诊断模型可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 二维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 诊断模型
下载PDF
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血清IL-21含量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龙云铸 谭英征 +4 位作者 李丹 田玉球 周青 傅京力 赵韵华 《肝脏》 2016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究与分析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血清IL-21含量变化。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普通干扰素α... 目的探究与分析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血清IL-21含量变化。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试验组给予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对血清IL-21含量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持续应答率为24.44%,总应答率为57.78%.试验组持续应答率为44.44%,总应答率为86.67%,试验组持续应答率及总应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6,P<0.05;x^2=5.92,P<0.0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试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两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x^2=2.45.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21含量较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t=3.26,P<0.05)。试验组治疗后血清IL-21含量较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升高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2.89,P<0.05)。结论血清IL-21的含量可作为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采用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转氨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α-2a干扰素 利巴韦林 慢性丙型肝炎 疗效 血清IL-21
下载PDF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袁婷 龙云铸 +3 位作者 谭琴 欧鹏程 田玉球 谭英征 《传染病信息》 2022年第6期570-573,共4页
伤寒杆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动脉瘤是一种罕见且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是沙门菌感染肠外并发症中最严重的疾病,常发生在高龄或者免疫力低下患者,患者多表现为发热或者相应位置的疼痛,但初期表现一般不典型,临床容易漏诊、误诊。伤寒杆菌所致... 伤寒杆菌感染所致的感染性动脉瘤是一种罕见且病死率较高的疾病,是沙门菌感染肠外并发症中最严重的疾病,常发生在高龄或者免疫力低下患者,患者多表现为发热或者相应位置的疼痛,但初期表现一般不典型,临床容易漏诊、误诊。伤寒杆菌所致的感染性动脉瘤治疗须手术及抗感染治疗同步进行,如抗感染治疗不充分则容易造成术后感染复发,导致病情加重、局部形成化脓性病灶。本文汇报1例表现为发热、腹痛的伤寒杆菌所致的感染性腹主动脉瘤,予以抗感染及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但患者术后仍有反复发热。血培养结果为伤寒杆菌,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但疗效欠佳,予以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手术中发现腹腔脓肿,予以切开引流。术后患者一般情况可,未再腹痛和发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杆菌 感染性动脉瘤 反复发热 腹腔脓肿 沙门杆菌 腹痛 术后发热 剖腹探查
下载PDF
L02细胞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和SOCS-1基因水平研究
9
作者 贺潇瑾 李丹 +3 位作者 周青 欧阳静 田玉球 谭英征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772-775,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影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水平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2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手术后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组织HBx、DNMT3A、DNMT3B和SOCS-1 mRNA水平。通过脂质...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影响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SOCS-1)基因水平的可能机制。方法收集22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细胞癌(HCC)手术后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组织HBx、DNMT3A、DNMT3B和SOCS-1 mRNA水平。通过脂质体法构建表达HBx的L02细胞和空质粒L02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5-氮杂-2′-脱氧胞苷(5-Aza-c)对L0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HBx、DNA甲基转移酶(DNMT)3A、DNMT3B和SOCS-1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结果肝癌组织HBx和DNMT3A mRNA水平分别为(65.2±3.5)和(77.2±3.8),显著高于癌旁肝组织【分别为(22.5±4.0)和(42.1±2.9),P<0.05】,而SOCS-1 mRNA水平为(33.1±3.0),显著低于癌旁肝组织【(75.6±2.6),P<0.05】;与对照细胞比,表达HBx的L02细胞活力随5-Aza-c作用浓度增高而下降(P<0.05);过表达HBx的L02细胞DNMT3A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空载质粒组(P<0.05),而SOCS-1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空载质粒组(P<0.05);在5-Aza-c干预表达HBx的L02细胞,DNMT3A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SOCS-1 mRNA水平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论HBx通过上调DNMT3A表达使SOCS-1基因表达下调,表明HBx可能通过调控DNMT3A影响抑癌基因SOCS-1表达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L02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 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1 DNA甲基化转移酶 体外
下载PDF
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青 李丹 +2 位作者 田玉球 欧阳静 谭英征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1080-1083,共4页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相关高危因素,进一步探讨恩替卡韦对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性别、治疗前...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相关高危因素,进一步探讨恩替卡韦对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性别、治疗前HBV-DNA载量、长期饮酒史、低蛋白血症及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等因素的关系,并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2例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17例(23.61%)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经χ^(2)检验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治疗前HBV-DNA载量、有无长期饮酒史、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等因素对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2、14.421、11.466、4.303、7.810,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治疗前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030,95%CI:2.402~282.115;OR=27.478,95%CI:1.777~424.891),而抗结核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是防治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保护性因素(OR=0.079,95%CI:0.008~0.830)。进一步分析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组抗结核期间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率及被迫终止抗结核治疗率分别为8.82%、17.60%、8.82%,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的36.80%、52.60%、42.10%(P<0.05)。结论 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口服恩替卡韦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风险,减少肝脏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核 抗结核治疗 乙肝病毒 再激活 抗病毒治疗 恩替卡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