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以扶余油田和新立油田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田立柱 董清水 +1 位作者 厚刚福 苗长盛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7年第1期27-32,共6页
对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和新立油田扶余油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和各成岩作用类型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表明,扶余油田和新立油田的扶余油层主要类型分别为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并经历了中等压实作用、自生石英胶结作用、自生粘土矿物胶结... 对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和新立油田扶余油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和各成岩作用类型进行了细致分析,研究表明,扶余油田和新立油田的扶余油层主要类型分别为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并经历了中等压实作用、自生石英胶结作用、自生粘土矿物胶结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交代和溶解作用等,达到晚成岩阶段A2亚期。该油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成岩早期的产物,当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大于8%时,直接影响岩石的机械压实作用和油层的孔隙度。扶余油田扶余油层砂岩中长石含量相比新立油田高,可能导致该地区扶余油层砂岩的交代和溶解作用相对发育,从而抑制其内石英颗粒的次生加大,并形成高含量的自生高岭石,及因长石溶解所至的两个自生高岭石峰值特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成岩作用 松辽盆地 扶余油田 新立油田
下载PDF
山东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6.8~0.004 Ma)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
2
作者 郝秀东 劳月英 +8 位作者 欧阳绪红 姜兴钰 王福 田立柱 施佩歆 陈永胜 王宏 李建芬 商志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9-700,共12页
【研究目的】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保存着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本文的目的是重建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关系。【研究方法】拟通过对HLL01钻孔的孢粉、淡水藻类、海相沟鞭藻、有孔虫内衬等微体古生物... 【研究目的】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微体古生物化石保存着丰富的地质环境信息,本文的目的是重建莱州湾南岸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关系。【研究方法】拟通过对HLL01钻孔的孢粉、淡水藻类、海相沟鞭藻、有孔虫内衬等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分析,恢复和重建莱州湾南岸及其附近地区晚上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研究结果】(1)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阶段(约6.8~1.6 Ma),大量的陆生草本花粉(75.13%)指示研究区的植物群落主要以藜科、蒿属及禾本科为主的草原植被,气候温暖偏干。(2)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阶段(约1.6~0.6 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开始由草原向森林草原类型过渡;急剧增加的淡水藻类,则指示研究区可能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形成较大规模的湖泊;降水量增加,气候变得湿润。(3)在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阶段(约0.6~0.004Ma),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已经变成森林草原植被。淡水藻类含量略有降低,指示研究区的河流注入量开始减少,湖泊面积也开始萎缩。同时,海相沟鞭藻和有孔虫内衬等海相化石记录,指示研究区在该阶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大规模海侵事件。【结论】莱州湾晚上新世以来发生了3次古植被演替与海平面波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环境演变 晚上新世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 莱州湾 山东
下载PDF
渤海湾海面变化
3
作者 王福 胡云壮 +12 位作者 田立柱 施佩歆 李建芬 陈永胜 李勇 商志文 姜兴钰 袁海帆 杨朋 文明征 赵琰琳 杨怡 王宏 《华北地质》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研究目的】海面上升,是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地区全新世海陆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重建海面变化历史,有助于预测今后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全球基于实际调查的建模研究,恢复了过去数万年来较高分辨率的海面变化历史、分析了导致... 【研究目的】海面上升,是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地区全新世海陆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重建海面变化历史,有助于预测今后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全球基于实际调查的建模研究,恢复了过去数万年来较高分辨率的海面变化历史、分析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各类分量的贡献。我们通过地区性相对海面变化研究,着重对地区性和区域性分量或做了定量评估、或进行了半定量推理分析,并做了具体的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这些研究表明,距今10~7 ka时全球海面平均上升速率是~9 mm/a,同期渤海湾西岸相对海面平均上升速率是~5.6 mm/a。这一较快的上升造成了包括渤海湾在内全球沿海平原海岸线后退(以及渤海海盆-渤海湾可能的数道沿岸堤被淹没)。但是,7 ka至今,全球与冰融水等效海面(ice-equivalent sea level,ESL)的平均上升速率降至~0.64 mm/a;5 ka以来,甚至不再上升。7 ka以来,渤海湾西岸相对上升速率是~0.46 mm/a;5.5 ka之后,进一步减弱到~0.18 mm/a。上述全球和渤海湾西岸海面变化,显示出明显的“二段式”上升特点。以~7 ka为转折点:之前与之后的上升速率相差一个数量级。对于渤海湾西岸而言,叠加在这个长达~7000年的明显减速但仍缓慢上升背景上的,是均衡掀升分量与下沉(新构造下沉+沉积自压实下沉)分量的相互抵消。于是,全球性海面的缓慢上升、区域性均衡调整造成的掀升与局地下沉,这三者的复杂博弈,形成了长达~7000年的、经常受高潮水影响的渤海湾西岸障壁岛型贝壳堤-潟湖盐沼洼地周期性交替的沿海地形地貌格局。1870 CE至今的150余年间,全球海面平均上升速率~1.7 mm/a,近10余年来更加速至3.7 mm/a,渤海湾同时期I堤海岸线向海侧的前凸岸段平均蚀退1~3 km。【结论】我们推断1870CE以来的全球气温上升-海面上升与渤海湾同时期海岸线蚀退可能具因果关系。21世纪全球变暖及因此引起海面~6~8 mm/a上升的预测,是1870 CE至今全球加速升温-海面加速上升的必然延续。从地质学角度,这将导致渤海湾今后的“可容空间”逐步增加,为海岸线-潮间带蚀退、盐沼湿地退化提供条件,从而将可能导致持续了~7000年的贝壳堤障壁岛-潟湖盐沼地貌过程的终止,转入与7 ka之前相似的海面上升加速时的沿岸堤-沿海低地模式。以上基于全球研究及渤海湾实际调查结果做出的推断,将对渤海湾泥质海岸带的中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海面变化 障壁岛型贝壳堤-潟湖盐沼过程终止 海面加速上升 可容空间增加 海岸线蚀退
下载PDF
中国海岸20 ka以来的演替过程及趋势分析:对现代海岸生态保护修复的启示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福 王宏 +8 位作者 李建芬 汪翡翠 田立柱 于谦 黄昭权 方晶 胡云壮 肖国强 李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83,共23页
【研究目的】为支撑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提出科学修复方案,需要掌握中国海岸自然演替总体规律和趋势。【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总结中国海岸演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钻孔综合研究、遥感解译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定量重建了末次... 【研究目的】为支撑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提出科学修复方案,需要掌握中国海岸自然演替总体规律和趋势。【研究方法】本文在系统梳理总结中国海岸演化相关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钻孔综合研究、遥感解译和ArcGIS空间分析等手段,定量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海岸演化过程。【研究结果】结果显示,近200多万年以来海水频繁进出中国海岸带地区,其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海退-海侵发生在近20 ka以来,当时,中国海岸整体经历了末次盛冰期—中全新世早期的海侵、中全新世早期—1850年的海退、~1850年以来的海侵3个阶段。【结论】基于现有器测资料分析显示,中国乃至世界海岸未来将面临海面上升加快、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增大的自然过程,这些将是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核心问题。有鉴于此,针对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建议如下:一是顺应砂质岸线整体侵蚀的自然规律,将具有重要生态和/或经济价值的岸段作为修复重点,避免大规模过度修复。二是针对海面上升和海岸侵蚀对红树林生态空间的挤压,确定科学可行的修复目标。三是加强泥质沿海低地地区的生态化海堤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演化 海面 侵蚀 生态修复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海岸带 中国
下载PDF
油田用环保节能型含油污泥处理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田立柱 张杰 +1 位作者 吴森森 吴汉东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08年第10期49-51,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了处理含油污泥的方法与设备,对大庆油田采油九厂的油泥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了一种油田用新型环保节能油泥处理系统的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该系统可以有效地从油泥中提取原油,并且在处理过程中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具... 本文简要介绍了处理含油污泥的方法与设备,对大庆油田采油九厂的油泥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了一种油田用新型环保节能油泥处理系统的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该系统可以有效地从油泥中提取原油,并且在处理过程中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处理 环保节能 系统
下载PDF
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与沉积混合 被引量:16
6
作者 田立柱 耿岩 +4 位作者 裴艳东 商志文 王福 范昌福 王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8-674,共7页
根据渤海湾西部13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分析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与规律。整体上由研究区东北部沿海岸向南沉积物粒度变细,由砂和粉砂质砂变为砂质粉砂,再变为粘土质粉砂。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显示,由研究区东北部至北部,... 根据渤海湾西部135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分析了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与规律。整体上由研究区东北部沿海岸向南沉积物粒度变细,由砂和粉砂质砂变为砂质粉砂,再变为粘土质粉砂。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显示,由研究区东北部至北部,沉积物粗组分含量减少,由单峰逐渐过渡为主峰或弱峰,到中部粗组分减少为粗尾形态,到南部粗组分几乎缺失;而沉积物细组分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沉积物粗组分在粒度频率曲线上的表现由单峰逐渐过渡至主峰或次峰,粗峰含量减少,到中部粗组分减少为粗尾形态,到南部粗组分几乎消失;而沉积物细组分的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平面分布规律和粒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变化形态显示出粗细2种母质组分以不同比例的沉积混合的特征,即来自东北部的粗组分与来自南部的细组分发生混合,这可能主要与区内双向的沿岸环流输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沉积混合 沉积输运 渤海湾西部 表层沉积物
下载PDF
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元素特征及物源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田立柱 裴艳东 +2 位作者 商志文 王福 王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5,共7页
对渤海湾西部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径小于0.063mm的悬移组分进行16种元素测试,分析了各元素特征及分布规律。元素平均丰度与黄土及渤海泥质沉积物基本一致,说明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的物源主要与黄河源区黄土高原的黄土有关。... 对渤海湾西部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径小于0.063mm的悬移组分进行16种元素测试,分析了各元素特征及分布规律。元素平均丰度与黄土及渤海泥质沉积物基本一致,说明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的物源主要与黄河源区黄土高原的黄土有关。研究区16种元素可分为两类,I类是Sc、Co、Fe、V、Al、Ca、Mg、Th、U、Cr;II类是Zr、Hf、Ba、Na、Sr、K。同类元素丰度的平面分布规律相似,呈现正相关性;异类元素丰度的平面分布规律相反且呈负相关性。研究区主要分为两个地球化学分区,两区基本以北纬39°05′线为界,I区位于南部和中部,以高Sc、Co、V、Th、U、Cr、Fe、Al、Mg、Ca等I类元素为特征;而II区位于北部,以高Zr、Hf、Ba、Sr、Na、K等II类元素为特征。渤海湾西部表层沉积物悬移组分的元素特征及分区,可能与研究区内不同季节沿岸环流方向改变,进而导致不同物源母质沉积物输运混合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悬移组分 元素 物源 渤海湾西部
下载PDF
离心式注水泵故障自动诊断技术及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田立柱 张来斌 +1 位作者 王朝晖 单荣恕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4-97,共4页
大型离心式注水泵机组振动故障是影响注水泵正常生产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研究了基于振动信号的离心式注水泵故障自动诊断技术及系统 ,根据注水泵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复合知识库的概念 ,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专家系统的不足 ,确... 大型离心式注水泵机组振动故障是影响注水泵正常生产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模糊数学为基础 ,研究了基于振动信号的离心式注水泵故障自动诊断技术及系统 ,根据注水泵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复合知识库的概念 ,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专家系统的不足 ,确定了对注水泵进行诊断的检测方案、特征参量和模糊推理机 ,并编制了相应的诊断系统软件。将该系统应用于现场使用的注水泵机组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离心式注水泵 振动 复合知识库 自动诊断 模糊数学
下载PDF
莱州湾南岸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重建 被引量:6
9
作者 田立柱 陶有兵 +6 位作者 姜兴钰 陈永胜 施佩歆 商志文 李建芬 王福 王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79-1691,共13页
在对莱州湾南岸8个钻孔沉积物沉积结构及有孔虫特征分析基础上,识别相关海面标志层位,辅以加速器质谱AMS14C测年,重建了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历史,并讨论了海面变化的沉积响应及控制因素。约9200cal BP以前,海面快速上升,研究区海侵时海面... 在对莱州湾南岸8个钻孔沉积物沉积结构及有孔虫特征分析基础上,识别相关海面标志层位,辅以加速器质谱AMS14C测年,重建了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历史,并讨论了海面变化的沉积响应及控制因素。约9200cal BP以前,海面快速上升,研究区海侵时海面于-21.5m左右;9200~8400cal BP海面上升速率减缓至约2mm/a;8400~8000cal BP海面由-14m快速上升至-5.5m,速率约为33mm/a;8000~7600cal BP,海面持续数百年停滞或微弱下降;7600~7000cal BP海面由-5.5m快速上升至0m以上,速率至少约为13mm/a;7000~6000cal BP海面缓慢上升至+2^+3m位置,速率约为3mm/a;约6000cal BP以后海面缓慢下降至现今水平。约9200cal BP以前、8400~8000cal BP、7600~7000cal BP时期的3次海面快速上升,是MWP-1C融水脉冲、诱发8.2ka冷事件的融水脉冲,以及MWP-2融水脉冲的中纬度地区响应。中全新世全球冰融趋于停滞后,由于研究区沉积盆地沉降速度较慢,在冰川均衡调整效应下,使+2^+3m的相对高海面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海平面 冰融水脉冲 莱州湾
下载PDF
天津滨海新区中全新世以来地形地貌演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田立柱 王东 +4 位作者 裴艳东 王福 李建芬 商志文 王宏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1年第1期53-62,共10页
根据最新获得的多项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地质调查资料,分别利用海区的浅地层剖面成果反演海底古地形、利用海区沉积钻孔了解沉积物时代、利用陆区的贝壳堤,埋藏牡蛎礁,古墓葬和埋藏砂体分布等,研究各时期古岸线的位置与形态,并与海区的... 根据最新获得的多项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地质调查资料,分别利用海区的浅地层剖面成果反演海底古地形、利用海区沉积钻孔了解沉积物时代、利用陆区的贝壳堤,埋藏牡蛎礁,古墓葬和埋藏砂体分布等,研究各时期古岸线的位置与形态,并与海区的沉积环境和地形地貌进行对比,对天津滨海新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地形地貌演化进程及演化机制概括性介绍。自中全新世开始,海面上升变缓或停止上升,渤海湾岸线在陆源碎屑的不断进积过程中,向东推进,但由于渤海湾沉积供给背景复杂变化,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演化进程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演化 古地形 中全新世 沉积环境 古黄河 沉积供给变化 天津滨海新区 渤海湾
下载PDF
相图及方差在注水泵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立柱 张来斌 王朝晖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8-90,93,共4页
以混沌理论为基础 ,利用相图分析方法研究了注水泵机组状态由正常到分岔、再到混沌的演化过程 ,得到了振动信号相图与方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用相图定性地判断离心式注水泵机组是否存在故障的方法 ,该方法解决了常规诊断方法难以... 以混沌理论为基础 ,利用相图分析方法研究了注水泵机组状态由正常到分岔、再到混沌的演化过程 ,得到了振动信号相图与方差值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了用相图定性地判断离心式注水泵机组是否存在故障的方法 ,该方法解决了常规诊断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利用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和曙光采油厂的注水泵机组的振动数据进行实验 ,取得了良好效果。将该方法与其他参数相结合 ,可以提高诊断精度 ,为大型离心式设备的故障诊断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图 方差 油田 注水泵 故障诊断 混沌理论 振动信号
下载PDF
渤海湾天津滨海新区围海造陆前后海底冲淤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田立柱 王福 +6 位作者 裴艳东 李勇 施佩歆 姜兴钰 李建芬 商志文 王宏 《华北地质》 2021年第4期28-34,共7页
天津滨海新区2009—2010年实施了共计超过420 km;的围海造陆工程围堤建设,必然对该区的流场和侵蚀淤积产生影响。本文以2006—2009年海底地形地貌为本底,对比分析2015年海底地形地貌实测水深与浅地层剖面数据,结果显示,围海造陆外围海... 天津滨海新区2009—2010年实施了共计超过420 km;的围海造陆工程围堤建设,必然对该区的流场和侵蚀淤积产生影响。本文以2006—2009年海底地形地貌为本底,对比分析2015年海底地形地貌实测水深与浅地层剖面数据,结果显示,围海造陆外围海底冲淤与海底地形发生显著调整,呈现出北部淤积南部侵蚀的整体格局。淤积区主要分布于天津港航道防波堤以北、临港产业区,以及南港工业区南侧海域,淤积厚度可达0.9~1.3 m。侵蚀区主要分布于临港经济区至南港产业区东部的大片海域,北疆电厂东侧,以及中心渔港海挡豁口处,侵蚀量达0.4~2.0 m。原本平坦的海底在冲淤再平衡作用下,形成明显地形起伏。海底淤积区域的海底坡降显著增加,并接近强物源供给背景的河口坡降值。而侵蚀区海底被强烈冲刷改造至近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海造陆 海底冲淤 岸线变化 滨海新区 渤海湾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东部陆架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3
作者 田立柱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8年第4期328-332,共5页
本文中笔者总结了多年来国内外中国东部陆架晚更新世地层结构研究的主要认识,系统阐述了层序地层与沉积环境演化。中国东部陆架沉积物输运量高、沉积作用受海平面变化影响强烈,是分析晚更新世沉积演化史的理想场所。末次盛冰期(22kaBP)... 本文中笔者总结了多年来国内外中国东部陆架晚更新世地层结构研究的主要认识,系统阐述了层序地层与沉积环境演化。中国东部陆架沉积物输运量高、沉积作用受海平面变化影响强烈,是分析晚更新世沉积演化史的理想场所。末次盛冰期(22kaBP)之前,海面的持续下降形成以浅海、三角洲及海陆交互沉积为主的强制海退体系域。进入盛冰期后,一个新的旋回开始,在海退体系域之上,相继形成了包括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在内新的4级层序:22~15kaBP盛冰期时期,海面降至最低,形成低位体系域,包括陆架深切河湖沉积及风成沉积,以及陆架边缘三角洲和潮流砂体等;盛冰期结束的15~7kaBP时期,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形成含河道充填、湖泊、盐沼、潮坪、潮流砂体及浅海沉积的退积型海侵体系域;约7kaBP以后,海面与现今海面位置基本相当,形成高位体系域,主要为三角洲和潮流砂等近岸陆架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末次盛冰期 中国东部陆架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中复合知识库的研究
14
作者 田立柱 王朝晖 张来斌 《石油矿场机械》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1,共5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库形式——复合知识库。利用复合知识库建立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可以极大地提高诊断效率 。
关键词 复合知识库 专家系统 故障诊断 注水泵 油气开采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晚第四纪海相地层划分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8
15
作者 陈永胜 王宏 +3 位作者 裴艳东 田立柱 李建芬 商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759,共13页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 BT113孔和BT114孔是位于渤海湾西岸地区的2个80m全取心钻孔。通过对钻孔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及生物组合等特征分析,结合AMS14 C和OSL(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本地区主要发育3个海相地层:自下而上为中更新统上部的第三海相地层(简称'海三')、上更新统的第二海相地层(简称'海二')和全新统的第一海相地层(简称'海一'),指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发生的3次主要海面波动。与全球海面变化曲线对比,海三,海二和海一分别发育于MIS(深海氧同位素阶段)7、MIS5和MIS1的高海面时期,说明渤海湾西岸中更新晚期以来地层记录的海面变化趋势与全球变化一致。与前人的传统认识不同,认为受全球海面及渤海海峡地貌共同影响,MIS3时期研究区并未发生大范围海侵。通过多个钻孔的对比分析,3个海相地层在渤海湾西岸地区的分布较广,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不同钻孔之间同一海相地层的高程和厚度的较大差异指示本地区在晚更新世期间发生较强的差异性沉降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海平面变化 差异性沉降 晚第四纪 渤海湾西岸 地层学
下载PDF
渤海湾西部现代有孔虫群垂直分带的特征及其对全新世海面、地质环境变化的指示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李建芬 商志文 +3 位作者 王宏 裴艳东 王福 田立柱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50-659,共10页
对渤海湾西部潮间带和浅海区106个表层底质样品的活体与死有孔虫进行分析,筛选出8个优势种。利用死体有孔虫研究了优势种随水深(高程)变化的垂直分布特征,讨论了不同属种、不同有孔虫垂直组合带与地质环境、海面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 对渤海湾西部潮间带和浅海区106个表层底质样品的活体与死有孔虫进行分析,筛选出8个优势种。利用死体有孔虫研究了优势种随水深(高程)变化的垂直分布特征,讨论了不同属种、不同有孔虫垂直组合带与地质环境、海面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有孔虫属种和组合的指示范围决定其作为地质环境及海面变化指标的灵敏性和精度。确立了研究区有孔虫海相性评价指数及与水深(高程)的相关性。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实例应用的分析,恢复了研究区一个局部地点的相对海面变化曲线,为全新世地质环境和海面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尝试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有孔虫 优势种 垂直分带 水深(高程) 海平面变化
下载PDF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与牡蛎礁:古气候与海面变化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宏 陈永胜 +8 位作者 田立柱 李建芬 裴艳东 王福 商志文 范昌福 姜兴钰 苏盛伟 王海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05-1411,共7页
讨论了早全新世晚期以来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成堤、西北岸牡蛎礁平原(及毗邻浅海区)建礁过程的同时性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这一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堤、礁记录的相对海面变化。堤、礁大致同时发育,可分为6期,依次分别被寒冷事件5、4、3、2... 讨论了早全新世晚期以来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平原成堤、西北岸牡蛎礁平原(及毗邻浅海区)建礁过程的同时性特征和气候变化与这一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堤、礁记录的相对海面变化。堤、礁大致同时发育,可分为6期,依次分别被寒冷事件5、4、3、2和1分隔。堤底板前、后缘高差大致对应3m的大潮差、礁顶板大致对应海平面。据二者分别重建了南部贝壳堤平原、北部牡蛎礁平原的相对海面变化:南部自7ka cal BP以来基本与现代海平面等高,小的波动在±1m之间,压实固结作用抵消了中全新世的相对高海面;北部中全新世的相对海平面位置因新构造和固结压实双重下沉作用的影响,已位于现代海平面2~3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壳堤 牡蛎礁 气候变化 相对海面变化 渤海湾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BT113孔35ka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与海陆作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陈永胜 王宏 +3 位作者 李建芬 裴艳东 田立柱 商志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44-354,共11页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 根据渤海湾西岸有孔虫和介形虫与年代学(AMS14C和OSL测年)研究,将该段岩心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沉积单元(U1—U6),它们依次形成于晚更新世的河流及全新世的潮滩、浅海、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结束于约35 ka的U1单元的陆相环境,证实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渤海湾西岸未受海水影响。U1和U2单元之间,存在历时约27 ka的沉积间断(35~8.5 ka cal BP),研究区因此缺失早全新世沉积。U2单元的潮滩环境指示全新世海侵于8.5 ka cal BP到达渤海湾西岸,当时相对海平面为-16.7 m。U3单元为浅海环境,约6 ka cal BP时相对海平面上升到-6.8~-1.8 m。8.5~6 ka cal BP期间的海面上升速率是0.4~0.6 cm/a,可能与MWP1C事件有关。U4—U5单元,转为三角洲环境,沉积速率增大,反映自3.7 ka cal BP河流输入影响加强,约1.3 ka cal BP时成陆,形成U6单元。晚更新世35 ka以来的陆海环境演化,总体上是对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海面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岸 35ka CAL BP 沉积环境 海平面 河流供给
下载PDF
渤海湾西侧泥质海岸带全新世岸线的变化与海洋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8
19
作者 王宏 商志文 +7 位作者 李建芬 裴艳东 王福 田立柱 范昌福 盛晶瑾 陈永胜 刘会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7-640,共14页
以渤海湾泥质海岸带为例,从形态和地层证据2个方面总结了全新世岸线变化与海洋作用对该地区海岸带发育的影响。中全新世以来千年级别的岸线变迁至少以6次停顿(形成贝壳堤和泥质岭地)和岸进的交替为特征。过去130年间10年级别的岸线变化... 以渤海湾泥质海岸带为例,从形态和地层证据2个方面总结了全新世岸线变化与海洋作用对该地区海岸带发育的影响。中全新世以来千年级别的岸线变迁至少以6次停顿(形成贝壳堤和泥质岭地)和岸进的交替为特征。过去130年间10年级别的岸线变化分为4个阶段,显示了"小冰期"结束后随气温上升而发生的岸线自然蚀退是如何逐渐被人类活动(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围海造陆)所取代的。全新世海相沉积中发现的9个峰值期和晚全新世的7次风暴驱动事件,表明了研究区泥质海岸带增强的海洋影响。这些结果提供了一条经由地质背景认识现代泥质海岸带过程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海岸带 海岸线变迁 海洋影响 渤海湾
下载PDF
AMS ^(14)C测年揭示的渤海湾沿海低地第Ⅱ海相层年龄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福 陈永胜 +6 位作者 李建芬 王宏 方晶 商志文 田立柱 姜兴钰 施佩歆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91-1595,共5页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4个机械钻孔,结合AMS14C测年方法,对Ⅱ海的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Ⅱ海所在层位获得的14C样品年龄均大于43.5ka BP,说明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或MIS 5,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建议在... 在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获得4个机械钻孔,结合AMS14C测年方法,对Ⅱ海的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Ⅱ海所在层位获得的14C样品年龄均大于43.5ka BP,说明渤海湾沿海低地地区Ⅱ海形成于MIS 3早期或MIS 5,而不是前人认为的23~39ka。建议在前人地层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Ⅱ海年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 ^14C测年 Ⅱ海年龄 沿海低地 渤海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