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同步联合在颞叶癫痫致痫灶时间和空间定位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田绪平 束汉生 +1 位作者 张秋建 巢青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EEG-f MRI)同步联合技术在颞叶癫痫致痫灶时间和空间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有病灶性的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前均接受EEG-f MRI检查,手术中采用皮层电极和深部电极描记,确定致痫灶的真实位置和范围,... 目的:探讨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EEG-f MRI)同步联合技术在颞叶癫痫致痫灶时间和空间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有病灶性的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前均接受EEG-f MRI检查,手术中采用皮层电极和深部电极描记,确定致痫灶的真实位置和范围,并与EEG-f MRI方法所确定的致痫灶位置和范围进行比较。结果:7例二者所确定的致痫灶位置和范围完全相同,10例所确定的致痫灶中心位置相同,但其中9例同步EEG-f MRI范围较大,1例皮层电极和深层电极范围较大。结论:EEG-f MRI是一种无创的结合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定位方法,可以在f MRI影像上直观了解致痫灶的位置和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颞叶 脑电图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脑胶质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田绪平 甘怀勇 俞岚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63-265,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 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68例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蛋白和mRNA在胶质瘤中...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 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68例脑胶质瘤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蛋白和mRNA在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增加而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正常脑组织不表达。结论:VEGF高表达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有着密切关系。VEGF可能通过参与诱发胶质瘤血管的生成,对胶质瘤的演进过程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120例治疗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田绪平 张辉 宣善井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508-510,共3页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2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56例,保守治疗64例。结果:愈后良好24例,中残17例,重残39例,植物生存2例,病死38例,病死率31.7%。结论: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规...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2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治疗56例,保守治疗64例。结果:愈后良好24例,中残17例,重残39例,植物生存2例,病死38例,病死率31.7%。结论: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规范化治疗能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脑/外科手术
下载PDF
冠状切口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重型脑挫裂伤21例 被引量:5
4
作者 巢青 苏贺先 +4 位作者 束汉生 田绪平 宣善井 王昊 张辉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62-363,366,共3页
目的:探讨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重型脑挫裂伤疗效。方法:选择双额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1例,均行冠状切口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不保留额骨骨桥。结果:术后随访1年,存活19例,死亡2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良好11例(52.... 目的:探讨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双额叶重型脑挫裂伤疗效。方法:选择双额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1例,均行冠状切口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不保留额骨骨桥。结果:术后随访1年,存活19例,死亡2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良好11例(52.3%),轻残5例(23.8%),重残3例(14.2%),死亡2例(9.5%)。结论:双额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对双侧额叶重度脑挫伤患者手术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挫裂伤 额骨瓣 冠状切口
下载PDF
超早期大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38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宣善井 田绪平 +3 位作者 张辉 巢青 吴春花 朱国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560-562,共3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大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的疗效。方法:对3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脑疝患者在发病6 h内采用大骨窗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对合并脑室内出血者行脑室外引流,必要时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营养,预... 目的:探讨超早期大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的疗效。方法:对3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脑疝患者在发病6 h内采用大骨窗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对合并脑室内出血者行脑室外引流,必要时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营养,预防感染及并发症,同时检测内环境。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结果:血肿清除,术后病死13例。结论:超早期大骨窗减压术病死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脑疝 外科手术 超早期
下载PDF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动眼神经的保护 被引量:3
6
作者 束汉生 张晓华 +5 位作者 田绪平 金义超 王昊 张辉 张秋建 巢青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92-193,196,共3页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动眼神经保护的方法。方法:应用去颧弓颞下硬膜下入路对8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手术切除。术中电生理监测诱发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观察动眼神经保护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6例,部分残留2...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动眼神经保护的方法。方法:应用去颧弓颞下硬膜下入路对8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手术切除。术中电生理监测诱发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观察动眼神经保护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肿瘤全切6例,部分残留2例;肿瘤平均体积为(20.24±1.09)ml,其中体积最大(45.35±3.19)ml;8例患者的动眼神经均在术中得以确认和保护,电生理监测均可监测到诱发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结论:应用去颧弓颞下硬膜下入路沿平行动眼神经假设走行路线的下方约2~3 mm处切开海绵窦,能很好地保护动眼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 动眼神经 手术入路
下载PDF
早期超低位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被引量:3
7
作者 宣善井 田绪平 +3 位作者 张辉 巢青 吴春花 朱国兰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698-699,共2页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超低位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以翼点入路为基础,处理损伤病灶需要向额颞顶区扩大,释放颅底减压空间,早期阻止颅内压恶性循环。术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格拉斯...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超低位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以翼点入路为基础,处理损伤病灶需要向额颞顶区扩大,释放颅底减压空间,早期阻止颅内压恶性循环。术后采用格拉斯哥预后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格拉斯哥预后标准评定良好22例,中残9例,植物生存5例;病死14例,病死率28%,其中2例死于复合伤,3例放弃治疗,3例死于恶性颅高压,4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应激性溃疡,1例死于内环境紊乱。结论:超低位大骨瓣减压术能早期阻止颅内压恶性循环,减压充分有效,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内压 去骨瓣减压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诊治体会 被引量:2
8
作者 束汉生 田绪平 +3 位作者 王昊 张辉 巢青 张秋建 《安徽医学》 2014年第10期1419-1420,共2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方法对3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血钠、尿钠检测,同时通过中心静脉压(CVP)及血浆渗透压对血...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的临床诊治。方法对3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血钠、尿钠检测,同时通过中心静脉压(CVP)及血浆渗透压对血容量进行评估。结果 36例患者低血钠症状均消失,治疗时间为3~11 d,平均(6.16±2.08)d;意识状态好转治疗时间为2~7 d,平均(5.21±1.86)d;所有患者CVP范围2~5 cmH2O,平均(3.50±2.08)cmH2O;血浆渗透压范围281.45~332.14 mmol/L,平均(304.65±12.26)mmol/L;治疗时间与治疗前血清钠、24 h尿钠和CVP均不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36、0.13、0.12);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CVP和血浆渗透压是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性盐耗损综合征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治疗也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盐耗损综合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辉 田绪平 +1 位作者 宣善井 巢青 《淮海医药》 CAS 2012年第2期148-148,共1页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收治的30例临床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常发生在受伤部位和伤处部位的对侧,即冲击伤和对冲伤,常出现在伤后72 h内,以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出血部位的...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收治的30例临床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常发生在受伤部位和伤处部位的对侧,即冲击伤和对冲伤,常出现在伤后72 h内,以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出血部位的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和局灶性癫痫症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特征。结论根据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的临床表现特点,正确认识该病,及时复查头颅CT是诊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治疗
下载PDF
老年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72例救治分析
10
作者 巢青 田绪平 +2 位作者 宣善井 张辉 张娟 《淮海医药》 CAS 2012年第4期321-322,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对2006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72例老年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死亡率高,易发生并发症。结论老年性创伤性颅内血肿... 目的探讨老年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对2006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72例老年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死亡率高,易发生并发症。结论老年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及时防治并发症,可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肿 创伤性 老年人
下载PDF
老年人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21例临床分析
11
作者 田绪平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00年第1期52-53,共2页
近年来发现老年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远较青壮年为高,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正确认识老年人外伤和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的一般规律,对早期诊治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老年人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 临床资料 颅脑损伤 诊断
原文传递
硬膜下积液形成机制及脑室镜辅助下小骨窗治疗理念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秋建 束汉生 +3 位作者 田绪平 张辉 宣善井 巢青 《临床医学》 CAS 2015年第7期17-19,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形成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通过采用脑室镜观察假膜腔、病理特点和对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脑容积变化进行分析后推测硬膜下积液机制,根据推测机制采用小骨窗开颅明胶...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形成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通过采用脑室镜观察假膜腔、病理特点和对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脑容积变化进行分析后推测硬膜下积液机制,根据推测机制采用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增加假膜壁层脏层粘连而消灭死腔治疗硬膜下积液,术前术后对IL-6和IL-8检测评价手术效果。结果脑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脑容积与硬膜下腔之间压力不平衡导致脑脊液通过撕裂蛛网膜进入硬膜下腔,采用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治疗慢性硬膜下积液有效率为93%,术后IL-6和IL-8因子浓度高于术前(P<0.05),在长期随访中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增加假膜壁层脏层粘连治疗硬膜下积液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积液 机制 颅脑损伤 脑室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