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察机关不起诉权制约之完善 被引量:3
1
作者 田美妍 戚进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96,共6页
对不起诉权力进行制约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我国不起诉权力制约有八种途径,但被不起诉人的申诉权被动接受性强、公诉转自诉案件的权力制约被虚置、自侦案件的不起诉缺乏权力制约。应逐步取消“公诉转自诉”,赋予... 对不起诉权力进行制约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和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我国不起诉权力制约有八种途径,但被不起诉人的申诉权被动接受性强、公诉转自诉案件的权力制约被虚置、自侦案件的不起诉缺乏权力制约。应逐步取消“公诉转自诉”,赋予被不起诉人选择审判途径的权利,改革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不起诉的制约机制,完善不起诉决定的听证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不起诉 不起诉权制约 权利救济
下载PDF
构建我国侦查模式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被引量:4
2
作者 田美妍 董坤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60-65,共6页
我国当前的侦查模式是"混合式"侦查模式,偏向于职权主义,带有"侦查任意性"倾向,显示出"重打击、轻保护"的缺欠。改革侦查模式,避免冤假错案,侦查模式下的相关法律制度亟待完善。本文选取构建非法证据排... 我国当前的侦查模式是"混合式"侦查模式,偏向于职权主义,带有"侦查任意性"倾向,显示出"重打击、轻保护"的缺欠。改革侦查模式,避免冤假错案,侦查模式下的相关法律制度亟待完善。本文选取构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题,立足于本土司法资源,旨在源头上规范侦查措施,弥补立法空白,重点在于增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益保障,推动侦查模式的转变,使"混合式"侦查模式向当事人主义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侦查模式 刑讯逼供 非法证据 程序正义
下载PDF
公安机关初查实然与应然的差异 被引量:2
3
作者 田美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9-132,共4页
我国公安机关的初查程序作为"实践先行"的典范,其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法学领域的盲区,致使法律的滞后性显而易见,初查的实然状况与应然理想相去甚远,初查的本源目的和特殊意义难以实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初查的规范性... 我国公安机关的初查程序作为"实践先行"的典范,其理论研究一直处于法学领域的盲区,致使法律的滞后性显而易见,初查的实然状况与应然理想相去甚远,初查的本源目的和特殊意义难以实现。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初查的规范性不足,立法对于初查程序的案件适用类型、审查时限、具体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仅零散,而且存在大量空白和矛盾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机关 刑事案件 初查
下载PDF
论取保候审的证明要求
4
作者 田美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3-78,共6页
取保候审作为非羁押性的刑事强制措施,在司法实践中能够起到降低羁押率、缩短羁押期限的作用,而我国目前取保的司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发挥取保候审的功能,扩大取保的适用对象,统一取保的适用标准,就必须首先明确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作为非羁押性的刑事强制措施,在司法实践中能够起到降低羁押率、缩短羁押期限的作用,而我国目前取保的司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更好地发挥取保候审的功能,扩大取保的适用对象,统一取保的适用标准,就必须首先明确取保候审的证明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保候审 证明要求 证据来源
下载PDF
“关系密切人”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之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戚进松 田美妍 《法治研究》 2011年第1期67-71,共5页
《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罪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提出了一个模糊术语——"关系密切人",其内涵和外延的认定,以及与其他"关系人"的区分,给司法实践带来了问题。笔者拟从"关系密切人"的范围入手,... 《刑法修正案(七)》新增罪名"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提出了一个模糊术语——"关系密切人",其内涵和外延的认定,以及与其他"关系人"的区分,给司法实践带来了问题。笔者拟从"关系密切人"的范围入手,界定不同的罪责情形,指导司法实践。更从长远着眼,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衔接,提出立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密切人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共同受贿
下载PDF
论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强令”情况下的“责任范围”
6
作者 刘哲 田美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95,共5页
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具有“强令”的情况下,由于命令强度及不利结果与事故后果的相对平衡性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刑事责任范围。命令强度越大,不利结果与事故后果越接近平衡,被强令者的刑事责任范围就越小,而强令者的刑事责任范围就越大,最... 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具有“强令”的情况下,由于命令强度及不利结果与事故后果的相对平衡性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刑事责任范围。命令强度越大,不利结果与事故后果越接近平衡,被强令者的刑事责任范围就越小,而强令者的刑事责任范围就越大,最后可能扩大到一般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责任事故罪 “强令” 刑事责任范围 命令强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