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颏管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田铧 王建华 +3 位作者 尹群生 李国菊 刘执玉 宋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 :研究国人颏管的形态与位置 ,为口腔科牙种植术等颏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剖开 6 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湿下颌骨标本的下颌管前端 ,进行观察测量。结果 :下颌管前端向中线分出一切牙神经管后 ,该管有 96 .7%弯向后上形成颏管... 目的 :研究国人颏管的形态与位置 ,为口腔科牙种植术等颏区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剖开 6 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湿下颌骨标本的下颌管前端 ,进行观察测量。结果 :下颌管前端向中线分出一切牙神经管后 ,该管有 96 .7%弯向后上形成颏管再开口于颏孔 ,3.3%直接开口于颏孔 ;颏管长约 ( 4 .0 1±1 .2 0 )mm ,管径约 ( 2 .6± 0 .6 )mm ;颏孔前缘对应下颌管前端的水平距离为 ( 3.54± 0 .70 )mm ,颏孔下缘至下颌管上缘的垂直距离为 ( 3.2 1± 0 .90 )mm ;下牙槽神经在下颌管末端分成两支 ;切牙神经穿切牙神经管分布到切牙 ,颏神经穿颏管出颏孔。结论 :下颌管前端向后上方续为颏管 ,颏管内有颏神经走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管 颏管 颏孔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急性心脏淋巴郁滞对冠状动脉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田铧 刘执玉 +2 位作者 焦镛 毕玉顺 段德钢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63-366,共4页
手术阻断羊心脏淋巴引流后3~14天,取冠状动脉主干、前室间支和心壁内小动脉做光、电镜观察.光镜下发现各级冠状动脉壁水肿,外膜及中膜局灶性坏死,外膜及其周围组织淋巴郁滞,后期出现结缔组织增生或纤维化;电镜可见各级冠状动脉壁平滑... 手术阻断羊心脏淋巴引流后3~14天,取冠状动脉主干、前室间支和心壁内小动脉做光、电镜观察.光镜下发现各级冠状动脉壁水肿,外膜及中膜局灶性坏死,外膜及其周围组织淋巴郁滞,后期出现结缔组织增生或纤维化;电镜可见各级冠状动脉壁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微细结构破坏.结果表明:心脏淋巴郁滞急性期内能导致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淋巴郁滞 冠状动脉
下载PDF
心脏淋巴引流阻断慢性期冠状动脉病变 被引量:3
3
作者 田铧 刘执玉 +5 位作者 丁兆习 毕玉顺 焦镛 李贵宝 甄娟兰 宋涛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271-274,共4页
手术阻断羊心脏淋巴引流后30~180d,用光镜、电镜观察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术后30d,动脉壁病变明显,动脉壁增厚、水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内膜局灶性增厚,动脉壁外膜及其周围心肌间质结... 手术阻断羊心脏淋巴引流后30~180d,用光镜、电镜观察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病理变化。结果显示,术后30d,动脉壁病变明显,动脉壁增厚、水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内膜局灶性增厚,动脉壁外膜及其周围心肌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并存在局灶性水肿。60d以后,无明显病理改变。提示心淋巴引流障碍慢性期仍可引起冠状动脉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心淋巴郁滞 冠状动脉病变 病理学
下载PDF
心淋巴流阻断急性期冠状动脉结构的观察
4
作者 田铧 刘执玉 +2 位作者 焦镛 毕玉顺 段德纲 《四川解剖学杂志》 1996年第3期133-138,共6页
手术方法阻断羊心淋巴引流后,于急性期内用光、电镜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前室间支和心壁内小动脉的结构改变。光镜下发现动脉壁水肿,外膜及其周围组织淋巴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动脉壁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结... 手术方法阻断羊心淋巴引流后,于急性期内用光、电镜观察冠状动脉主干、前室间支和心壁内小动脉的结构改变。光镜下发现动脉壁水肿,外膜及其周围组织淋巴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电镜下可见动脉壁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结果表明心淋巴引流障碍急性期内可造成冠状动脉壁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瘀滞 冠状动脉 微细结构
下载PDF
VEGF-C在食管鳞癌和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逄小红 田铧 +3 位作者 刘执玉 李盛梅 刘书涛 田广平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166-1169,共4页
背景和目的;近几年研究发现,某些恶性肿瘤能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VEGF-C是迄今发现的惟一特异性促淋巴管生长因子。目前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资... 背景和目的;近几年研究发现,某些恶性肿瘤能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VEGF-C是迄今发现的惟一特异性促淋巴管生长因子。目前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方面的研究资料尚少。本研究拟通过检测、比较VEGF-C在两种不同转移特性的恶性肿瘤即人食管鳞癌和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恶性肿瘤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在72例食管鳞癌(其中淋巴结转移29例;无淋巴结转移43例)和23例神经胶质瘤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星形细胞瘤,Ⅰ~Ⅳ级)中的表达,并对VEGF-C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结果:神经胶质瘤组织中未见VEGF-C抗原表达;食管鳞癌组织VEGF-C阳性表达率为38.88%(28/72),其中VEGF-C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为62.07%(18/29),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为23.26%(10/43),在浸润深度T_2、T_3期为58.82%(20/34),在T_1期为21.05%(8/38),结论:VEGF-C阳性表达与食管 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VEGF-C是促进食管鳞癌经淋巴转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C 食管鳞癌 神经胶质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肿瘤淋巴转移
下载PDF
结扎切断法与白芨微粒栓塞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效果比较 被引量:12
6
作者 梁翠宏 田铧 +3 位作者 徐蕴 李贵宝 田广平 宋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08-1010,1015,共4页
目的采用结扎法和白芨微粒栓塞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对其缺血效果加以比较,以探寻有效的建模方法。方法取Wistar大鼠分别用结扎股动脉法、结扎髂总动脉法、白芨微粒栓塞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术后1~21d观察大鼠后肢缺血情况... 目的采用结扎法和白芨微粒栓塞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对其缺血效果加以比较,以探寻有效的建模方法。方法取Wistar大鼠分别用结扎股动脉法、结扎髂总动脉法、白芨微粒栓塞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术后1~21d观察大鼠后肢缺血情况及功能改变,取材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杲①结扎股动脉或髂总动脉后大鼠后肢仅出现短暂的跛行,组织切片未见异常改变;②白芨微粒栓塞股动脉后,大鼠后肢出现持续跛行、肌肉萎缩和皮肤坏死等表现,组织切片显示大鼠后肢皮肤、肌肉组织均出现明显而持久的缺血或坏死。结论①结扎血管法不能造成明显的大鼠后肢缺血;②白芨微粒栓塞股动脉法可引起大鼠后肢明显的持续性缺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模型 结扎法 白芨 栓塞 后肢 大鼠
下载PDF
结扎切断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的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梁翠宏 田铧 +3 位作者 徐蕴 李贵宝 田广平 李盛梅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5-797,共3页
下肢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动物后肢缺血模型是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基本前提。从制作方法看,除了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暂时阻断动物后肢股动脉的方法之外,多数研究均采用通过结扎并切断动物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方... 下肢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动物后肢缺血模型是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的基本前提。从制作方法看,除了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暂时阻断动物后肢股动脉的方法之外,多数研究均采用通过结扎并切断动物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方法来达到持久阻断后肢供血的目的。但如此制作的肢体缺血模型效果究竟如何,文献中少有描述。本研究采用结扎并切断大鼠后肢供血动脉的方法制作肢体缺血模型,希望能够就其制作方法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肢缺血模型 制作 结扎 大鼠 下肢缺血 暂时阻断 供血动脉 病发病机制
下载PDF
颏孔区域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建华 李国菊 +2 位作者 田铧 吕艾芹 尹群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27-328,332,共3页
目的 研究国人下颌管前端的位置及其延续关系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打磨 6 0侧湿下颌骨标本 ,暴露下颌管前端及其延续部分并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 下颌管前端分出同一方向前行的切牙神经管和向后、上、外转弯的颏管。颏... 目的 研究国人下颌管前端的位置及其延续关系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打磨 6 0侧湿下颌骨标本 ,暴露下颌管前端及其延续部分并直接观察和测量。结果 下颌管前端分出同一方向前行的切牙神经管和向后、上、外转弯的颏管。颏管开口于颏孔 ,其管径为 (2 .2 6± 0 .6 0 )mm ,管长 (4 .0 1± 1.2 0 )mm。切牙神经管的管径为 (1.76± 0 .2 6 )mm ,其下缘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为 (9.5 3± 1.43)mm ,其始端对应颏孔前缘的水平距离为 (3.5 4± 0 .72 )mm。下牙槽神经的终末支颏神经和切牙神经分别走行与上述两管内。结论 颏管和切牙神经管由下颌管发出 ,其内分别为同名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孔区域 解剖学 下颌管 颏孔 颏管 切牙神经管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MCF-7/Adr中的表达 被引量:3
9
作者 高杰 刘执玉 +2 位作者 王伟 毕玉顺 田铧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66,共4页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是近期发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家族的新成员。研究发现VEGF-C可特异性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并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表达。... 背景与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GF-C)是近期发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家族的新成员。研究发现VEGF-C可特异性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细胞,并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表达。为探索VEGF-C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分别检测了VEGF-CmRNA和蛋白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其耐药株MCF-7/Adr中的表达。方法:根据VEGF-C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培养的细胞株MCF-7和MCF-7/Adr中VEGF-CmRNA的表达,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种细胞中VEGF-C蛋白的表达,实验中用缓冲液分别代替杂交液和一抗作阴性对照。结果:原位杂交法检测到MCF-7和MCF-7/Adr细胞的胞浆中有阳性蓝色颗粒,免疫组化检测发现两种细胞的胞浆中均有阳性棕黄色颗粒,而阴性对照细胞的胞浆中则均无阳性颗粒。结论: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其耐药株MCF-7/Adr细胞能够转录VEGF-CmRNA,并在其细胞浆中翻译合成相应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C 乳腺癌 细胞株 MCF-7 MCF-7/ADR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基因表达
下载PDF
自体血栓并股动脉结扎建立有效的大鼠后肢缺血模型 被引量:4
10
作者 邹知耕 田铧 +4 位作者 赵世刚 吕顺增 王俊涛 李超 尹群生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8-720,共3页
动物后肢缺血模型广泛应用于血管新生机制及缺血性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1987年,Couffinhal等[1]通过结扎小鼠股动脉及各分支成功建立了后肢缺血模型。随后,基于这一模型的实验方法,研究者又将实验对象扩展到Wistar大鼠、SD大鼠、Le... 动物后肢缺血模型广泛应用于血管新生机制及缺血性疾病治疗等方面的研究。1987年,Couffinhal等[1]通过结扎小鼠股动脉及各分支成功建立了后肢缺血模型。随后,基于这一模型的实验方法,研究者又将实验对象扩展到Wistar大鼠、SD大鼠、Lewis大鼠等其他鼠类动物[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STAR大鼠 后肢缺血模型 股动脉结扎 自体血栓 LEWIS大鼠 血管新生机制 鼠类动物 缺血性疾病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mRNA在人乳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被引量:6
11
作者 高杰 刘执玉 +1 位作者 毕玉顺 田铧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mRNA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DA MB 2 31及MCF 7中的定位、定量表达。方法 :根据VEGF C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培养的细胞株MDA MB 2 31及MCF 7中VEGF C...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 C)mRNA在人乳腺癌细胞株MDA MB 2 31及MCF 7中的定位、定量表达。方法 :根据VEGF C基因序列 ,设计合成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培养的细胞株MDA MB 2 31及MCF 7中VEGF CmRNA的定位表达 ;并运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了两种细胞中VEGF C相对于看家基因 β 肌动蛋白 (β actin)的表达水平。结果 :原位杂交检测到MDA MB 2 31及MCF 7细胞的胞浆中有阳性蓝色颗粒 ,而阴性对照细胞的胞浆中则均无阳性颗粒 ;半定量RT PCR检测到两种细胞中VEGF C基因均以较高水平表达 ,相对 β actin的表达水平分别为 0 .89和 0 .6 8。结论 :人乳腺癌细胞株MDA MB 2 31及MCF 7细胞能够以较高水平转录VE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mRNA 人乳腺癌细胞株 表达
下载PDF
单核细胞向淋巴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潜能(英文) 被引量:4
12
作者 梁艳红 张肇林 +4 位作者 田铧 王长明 王世坤 李鑫 宋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97-1900,共4页
背景:有研究报道,在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内的多种因子诱导下,单核细胞能够转化成血管内皮细胞;而在体外条件下,单核细胞能否转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至今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单核细胞在炎症环境中转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背景:有研究报道,在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内的多种因子诱导下,单核细胞能够转化成血管内皮细胞;而在体外条件下,单核细胞能否转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至今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单核细胞在炎症环境中转分化成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成人新鲜外周血单核细胞,用细胞培养基培养,然后分别用纤维连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24h。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单核细胞对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LYVE-1、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以及内皮细胞抗原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单核细胞在诱导之前,对LYVE-1表达阳性,对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均为阴性;经上述因子刺激后,单核细胞对Podoplanin、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表达阳性,vW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仍呈阴性。提示纤维连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均能有效刺激单核细胞表达淋巴管内皮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转分化 淋巴管内皮细胞 体外培养 诱导
下载PDF
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华 田铧 +5 位作者 吕顺增 邹知耕 王雪颖 王世坤 李鑫 房云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0年第11期852-854,867,共4页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CR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乳头状癌标本中CCR7的表达。结果:CCR7在30例乳头状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6.7%(17/30),其中淋巴结转移组的...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CR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乳头状癌标本中CCR7的表达。结果:CCR7在30例乳头状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6.7%(17/30),其中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92.3%(12/13),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为29.4%(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R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CR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方案的选择及药物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R7 乳头状 甲状腺肿瘤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VEGF-C和受体VEGFR-3mRNA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逄小红 田铧 +2 位作者 李跃 张凤鸣 金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152-1154,1161,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32例食管鳞癌组织、10例正常食管粘膜中VEGF-C/VEGFR-3mRNA的表达情况,分...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32例食管鳞癌组织、10例正常食管粘膜中VEGF-C/VEGFR-3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mRNA表达阳性率为68.75%(22/32),其中18例VEGFR-3mRNA阳性,VEGF-C和VEGFR-3的表达密切相关(P<0.01)。VEGF-CmRNA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1,P<0.05),但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无关。正常食管粘膜中未见VEGF-C/VEGFR-3mRNA表达。结论:VEGF-C/VEGFR-3是促进食管鳞癌经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VEGF—C VEGFR-3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ECV304细胞用于三维血管新生的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明焕 田铧 +3 位作者 刘执玉 宋涛 李贵宝 田广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4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 :采用ECV30 4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 )构建体外血管新生的三维模型 ,为ECV30 4细胞应用于体外血管新生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制作鼠尾胶原三维凝胶 ,在凝胶表面种植ECV30 4细胞 ,培养至接近汇合状态 ,换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 目的 :采用ECV30 4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 )构建体外血管新生的三维模型 ,为ECV30 4细胞应用于体外血管新生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制作鼠尾胶原三维凝胶 ,在凝胶表面种植ECV30 4细胞 ,培养至接近汇合状态 ,换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3~ 12d ,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内皮细胞株向凝胶内迁移、生长状况。结果 :bFGF组ECV30 4细胞迁移到凝胶内不同层次 ,形成细胞条索并吻合成网 ;垂直切面上可见ECV30 4细胞从凝胶表面的单细胞层向凝胶内发芽生长 ,形成树枝状毛细血管样结构。结论 :ECV30 4细胞在三维胶原凝胶基质培养模型中 ,在适当的因子诱导下 ,能够表现出血管新生中的增殖、迁移、发芽等步骤 ,可以作为内皮工具来研究体外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V304细胞·鼠尾胶原·三维模型·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
下载PDF
炎性环境下内皮微粒介导单核细胞促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雪颖 王世坤 +5 位作者 田铧 索宁 房云海 魏玉梅 扈燕来 宋涛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4-618,共5页
目的探讨炎性环境中内皮微粒(EMPs)在单核细胞参与的促内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探讨EMPs对单核细胞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内皮细胞,超速离心法获取EMPs;... 目的探讨炎性环境中内皮微粒(EMPs)在单核细胞参与的促内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并探讨EMPs对单核细胞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内皮细胞,超速离心法获取EMPs;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经EMPs激活的单核细胞株THP-1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中VEGF-A、VEGF-C的表达情况;将HUVECs和THP-1细胞或者经EMPs诱导的THP-1细胞共培养,检测HUVECs的增殖情况;运用RT-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观察经EMPs激活的THP-1细胞对内皮细胞标志物vW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表达情况。结果内皮细胞经炎性因子刺激后释放EMPs,EMPs刺激的THP-1细胞上清中VEGF-A和VEGF-C蛋白水平明显升高;HUVECs细胞增殖实验中,与THP-1细胞或者经EMPs诱导的THP-1共培养的两种情况下,HUVECs均显著增多;与EMPs共培养3 d后,THP-1中vWF和VEGFR-2蛋白表达为阳性,基因表达为阴性,共培养8 d后,vWF和VEGFR-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均为阴性。结论炎性环境中内皮细胞释放EMPs可以促使单核细胞分泌VEGF-A和VEGF-C,后两者可使HUVECs增殖,EMPs仅能使单核细胞一过性呈现内皮表型,而不能将其转分化为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因子 内皮微粒 单核细胞 脐静脉内皮细胞 免疫荧光 酶联免疫吸附法 透射电镜
下载PDF
3种染料示踪剂对鼠肢体淋巴结示踪显色时间和淋巴管走行途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吕顺增 李超 +3 位作者 赵婧 唐振宇 杨春林 田铧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2年第10期767-770,共4页
目的:探究亚甲蓝、伊文思蓝、中华墨汁在示踪鼠肢体淋巴结中的准确时间及淋巴管走行途径。方法:用浓度为1.0%的亚甲蓝、伊文思蓝及中华墨汁分别对活体和尸体大鼠或小鼠的足掌面进行皮下注射。观察其肢体淋巴结显色时间、被染淋巴结数目... 目的:探究亚甲蓝、伊文思蓝、中华墨汁在示踪鼠肢体淋巴结中的准确时间及淋巴管走行途径。方法:用浓度为1.0%的亚甲蓝、伊文思蓝及中华墨汁分别对活体和尸体大鼠或小鼠的足掌面进行皮下注射。观察其肢体淋巴结显色时间、被染淋巴结数目及四肢淋巴管走行。结果:1)亚甲蓝、伊文思蓝、中华墨汁对活体大鼠和小鼠前肢腋淋巴结的显色时间分别为10-12 s,4-5 s;对活体大鼠后肢和小鼠髂淋巴结显色时间分别为11-13 s,5-6 s;尸体大鼠或小鼠四肢淋巴结显色时间与活体相近。2)亚甲蓝、伊文思蓝、中华墨汁组大鼠前肢被染淋巴结数均为2个,小鼠均为2个;大鼠后肢被染淋巴结数均为2个,小鼠均为3个。结论:亚甲蓝、伊文思蓝、中华墨汁三种染料对大鼠和小鼠分别在11 s和5 s左右对活体与尸体四肢淋巴结进行有效的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甲蓝 伊文思蓝 中华墨汁 淋巴结 示踪
下载PDF
简便有效分离培养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6
18
作者 肖琼 房云海 +3 位作者 徐蕴 田铧 张立平 田兴松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8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索分离、培养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将鼠主动脉内膜翻向外,结扎两端,置于50mL培养瓶中培养、传代,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培养6~8d时有少量细胞自主动脉迁移出并贴壁生长;12~14d时贴壁细胞覆盖大... 目的:探索分离、培养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将鼠主动脉内膜翻向外,结扎两端,置于50mL培养瓶中培养、传代,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培养6~8d时有少量细胞自主动脉迁移出并贴壁生长;12~14d时贴壁细胞覆盖大部分培养瓶面,约80%的细胞汇合成单层;传代细胞生长旺盛;细胞汇合后呈现典型的"鹅卵石"样内皮细胞特征,内皮细胞标志物Ⅷ因子相关抗原表达阳性;未见杂细胞。结论:此方法无损伤、不需要酶消化,能比较容易的获得高纯度大鼠原代主动脉内皮细胞,适用于细小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体外培养 内皮细胞 大鼠
下载PDF
M21黑色素瘤细胞与淋巴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形态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兆习 刘执玉 +3 位作者 毕玉顺 田铧 李贵宝 宋涛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4期391-393,共3页
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转移时与淋巴管内皮的作用过程,探讨肿瘤淋巴转移的机理。方法:将M21黑色素瘤细胞接种在单层淋巴管内皮上,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穿越淋巴管内皮的方式及两者的形态改变。结果:黑色素瘤细胞借胞... 目的: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转移时与淋巴管内皮的作用过程,探讨肿瘤淋巴转移的机理。方法:将M21黑色素瘤细胞接种在单层淋巴管内皮上,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穿越淋巴管内皮的方式及两者的形态改变。结果:黑色素瘤细胞借胞膜突起与内皮粘附,粘附部位多位于内皮细胞连接处;粘附处的内皮收缩,肿瘤细胞穿越并在内皮下迁移。结论: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包括粘附、浸润和迁移;肿瘤细胞可以直接或通过内皮细胞间隙穿越淋巴管内皮向远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淋巴管 肿瘤转移 黑色素瘤 相互作用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对大鼠MSCs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蕴 肖琼 +2 位作者 田铧 张立平 田广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7年第1期26-28,36,共4页
目的:观察细胞外基质多聚赖氨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长特性的影响,以寻求体外培养扩增MSCs更理想的方法。方法:用贴壁法分离获得大鼠MSCs,分别接种于涂布和未涂布多聚赖氨酸的培养器皿上,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贴壁速度、生长和... 目的:观察细胞外基质多聚赖氨酸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生长特性的影响,以寻求体外培养扩增MSCs更理想的方法。方法:用贴壁法分离获得大鼠MSCs,分别接种于涂布和未涂布多聚赖氨酸的培养器皿上,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贴壁速度、生长和形态特点,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生长周期。结果:MSCs在用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培养器皿上贴壁、增殖都较普通组快,细胞形态好,细胞活力和长势较普通组活跃。结论:细胞外基质多聚赖氨酸能明显促进MSCs的贴壁和增殖,有助于MSCs的体外扩增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聚赖氨酸 细胞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