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春碱类药物外渗性皮肤坏死的治疗探讨和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
作者 申东兰 农巧红 陈晓秋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44-145,共2页
关键词 长春碱类 药物 外渗性皮肤坏死 治疗 临床资料 肿瘤
下载PDF
两种自体LAK、IL2疗法对肺癌末梢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预后 被引量:1
2
作者 申东兰 陈晓秋 +1 位作者 何艳玲 彭安 《吉林医学》 CAS 2002年第3期153-155,共3页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术后两种自体LAK/IL2疗法对末梢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肺癌术后病人24例,男12例,女12例.术中取肿瘤周围淋巴结及采集末梢血淋巴细胞,分别在IL2存在下培育制备Rn-LAK和Pb-LAK细胞.结合化疗... 目的:研究原发性肺癌术后两种自体LAK/IL2疗法对末梢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肺癌术后病人24例,男12例,女12例.术中取肿瘤周围淋巴结及采集末梢血淋巴细胞,分别在IL2存在下培育制备Rn-LAK和Pb-LAK细胞.结合化疗或放疗进行自体LAK/IL2治疗,每2个月~3个月1次,持续2年.LAK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末梢血CD3、CD4、CD8和CD4/CD8比值.将其结果分为24例全组、3年以上生存组、2年内死亡组做统计学SPSS10.0配对t检验处理.结果:24例全组中免疫治疗后CD8升高,t=-4.016,P=0.001;CD4下降,t=2.66,P=0.014;CD4/CD8下降,t=2.982,P=0.007.3年以上生存组中CD8上升,t=-4.032,P=0.005.2年内死亡组中CD8下降,t=3.65,P=0.022.其他指标也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两种自体LAK/IL2治疗原发性肺癌引起末梢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CD8+细胞的升高,提示着良好的预后,是治疗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LAK细胞 肺癌 T细胞亚群 预后 白细胞介素2 治疗
下载PDF
易瑞沙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获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申东兰 郑海霞 +1 位作者 陈晓秋 王芬 《肿瘤防治杂志》 2005年第20期1563-1566,共4页
目的:探讨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易瑞沙(IRESS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既往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拒绝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23例,单药IRESSA250mg,口服,每日1次,服... 目的:探讨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易瑞沙(IRESSA)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既往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拒绝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23例,单药IRESSA250mg,口服,每日1次,服用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患者分别在治疗后30、90d对其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统计。结果:23例中22例可评价疗效,其中CR1例,PR6例,SD10例,PD5例,有效率31·8%(7/22),患者疾病控制率(CR+PR+SD)77·3%(17/22)。治疗后30d肿瘤相关症状缓解率为73·9%(17/23)。Karnofsky评分,治疗前总分数900,人均39·1;治疗后总分数1380,人均6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P=0·004。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和皮肤改变,Ⅳ级占4·3%(1/23)。结论:IRESSA单药对化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晚期NSCLC疗效确切,改善症状明显,用药方便,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非小细胞肺 抗肿瘤药物 治疗结果 药物毒性
下载PDF
外周血癌胚抗原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申东兰 胡金森 +3 位作者 郑海霞 何艳玲 彭安 陈晓秋 《肿瘤防治杂志》 2005年第22期1732-1734,共3页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 目的: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复发转移的早期预测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29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4.14%(7/29)、17.24%(5/29)、13.79%(4/29)。12例对照组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35.29%,6/1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33%,1/12),但χ2=2.79,P=0.095。TNM分期Ⅳ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6.67%(4/6),Ⅲ期16.67%(2/12),Ⅰ、Ⅱ期9.0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22。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大肠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TNM分期进展,阳性率更高,提示预后不良,应加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病理学 RNA 信使/血液 癌胚抗原/血液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两种自体LAK疗法对肺腺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申东兰 木村秀树 岩井直路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14-316,共3页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肺腺癌术后IL 2 /自体Rn LAK、Pb LAK细胞治疗对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探讨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 1例全部手术切除 ,确诊为Ⅲ、Ⅳ期原发性肺腺癌。术后化疗或放疗联合IL 2和两种自体LAK细胞的免疫治疗 ,每隔 2~ ...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肺腺癌术后IL 2 /自体Rn LAK、Pb LAK细胞治疗对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探讨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2 1例全部手术切除 ,确诊为Ⅲ、Ⅳ期原发性肺腺癌。术后化疗或放疗联合IL 2和两种自体LAK细胞的免疫治疗 ,每隔 2~ 3个月免疫治疗 1次 ,持续 2年。LAK细胞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检测末梢血CD3、CD 4、CD 8和CD 4 /CD 8比值。将其结果分为 2 1例全组、2年内死亡组、2年以上生存组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2 1例全组中治疗后CD4 + 下降 (t=2 .817,P <0 .0 5 ) ;2年以上生存组中治疗后CD8+ 升高 (t =- 2 .5 16 ,P <0 .0 5 ) ,CD4 /8下降 (t=2 .338,P <0 .0 5 ) ;2年内死亡组中CD8+ 下降 (t=3.0 2 4 ,P <0 .0 5 )。其他指标也有变化 ,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结论 :IL 2 /LAK细胞疗法引起末梢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CD8+ 的升高 ,提示着良好的预后 ,是治疗有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自体LAK细胞 白细胞介素-2 淋巴细胞亚群 预后
下载PDF
肺部单发性结节状阴影的误诊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申东兰 陈晓秋 周喆刚 《中国社区医师》 2002年第1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X线检查 单发性结节状阴影 影像学表现 肺部疾病 误诊
下载PDF
胃肠道癌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信使核糖核酸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7
作者 申东兰 胡金森 +2 位作者 郑海霞 何艳玲 彭安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8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应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 目的:应用RT-PCR法检测胃肠道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EAmRNA,探讨与不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应用RT-PCR技术,选择特异性CEAmRNA引物,检测41例胃癌、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EAmRNA,同时定量检测外周血CEA和CA19-9糖蛋白。另抽取12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结果:41例胃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阳性率分别为26.8%、19.5%、14.6%。12例对照外周血中CEAmRNA、CEA、CA19-9均阴性。有淋巴结转移者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40%,10/2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6.25%,1/16),P=0.000。TNM分期IV期中外周血CEAmRNA阳性率63.6%(7/11),III期21.4%(3/14),I、II期6.3%(1/16),P=0.004。外周血CEAmRNA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AmRNA、CEA和CA19-9在胃肠道癌患者中的阳性率,以CEAmRNA阳性率最高,随淋巴结转移数目、病期进展,阳性率更高,可能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癌 外周血 CEAMRNA
下载PDF
卡培他滨和替吉奥作为晚期胃癌一线诱导化疗后维持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1
8
作者 王树滨 吴煊 +3 位作者 陈晓秋 彭安 申东兰 童刚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913-917,共5页
目的:观察对比卡培他滨和替吉奥在晚期胃癌一线诱导化疗后维持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诊治的130例晚期胃癌患者,经XELOX或SOX方案诱导治疗4~6个周期,或m FOLFOX6方案诱导治疗6~8个周期,... 目的:观察对比卡培他滨和替吉奥在晚期胃癌一线诱导化疗后维持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诊治的130例晚期胃癌患者,经XELOX或SOX方案诱导治疗4~6个周期,或m FOLFOX6方案诱导治疗6~8个周期,疗效评价无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的患者,分为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组(1 000 mg/m^2,2次/d,口服,d1~14,21 d为1个周期);替吉奥维持治疗组:1)体表面积≤1.25 m^2,40 mg/次;2)体表面积1.25~1.5 m^2,50 mg/次;3)体表面积≥1.5 m^2,60 mg/次,2次/d,早晚口服,d1~14,21 d为1个周期,或观察组维持化疗持续到PD或出现不能耐受不良反应为止。结果:130例患者中采用XELOX、SOX和m FOLFOX6方案治疗的例数分别为44、33和53例,总体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3.1%。82例患者中采用卡培他滨、替吉奥维持治疗和观察的例数分别为35、28和19例。卡培他滨组与替吉奥维持治疗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678)。卡培他滨组、替吉奥组的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TTP)分别为8.5个月和9.0个月(P>0.05),均优于观察组的6.0个月(P<0.001)。卡培他滨组、替吉奥组和观察组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显著性差异(14.5 vs.15.0 vs.14.0,P=0.188)。维持化疗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以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疲乏、手足综合征和口腔炎等为主,无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卡培他滨和替吉奥作为晚期胃癌一线诱导化疗后维持治疗疗效相当,均可延长患者TTP,不良反应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卡培他滨 替吉奥 维持化疗 疗效 不良反应 S-1
下载PDF
mFOLFOX6和FOLFIRI方案分别一线和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童刚领 程勃然 +3 位作者 陈晓秋 申东兰 彭安 王树滨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9-492,共4页
目的观察m FOLFOX6和FOLFIRI方案分别一线和二线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2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二组,对照组32例患者,一线采用m FOLFOX6方案治疗,疾病进展后,有25例患者二线采用FOLFIRI方案;观察组30例患者,一线采用FOL... 目的观察m FOLFOX6和FOLFIRI方案分别一线和二线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2例晚期胃癌患者分为二组,对照组32例患者,一线采用m FOLFOX6方案治疗,疾病进展后,有25例患者二线采用FOLFIRI方案;观察组30例患者,一线采用FOLFIRI方案治疗,疾病进展后,有25例患者二线采用m FOLFOX6方案。对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做对比观察。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一线、二线治疗晚期胃癌ORR分别为37.5%、24.0%和40.0%、1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01,P=0.662),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5.0±0.25)月、(2.0±0.36)月和(6.0±0.81)月、(2.0±0.27)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8,P=0.803)。二组OS无明显差别,分别为(10.0±1.06)月和(11.0±1.17)月(P=0.500)。两组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胃肠道、周围神经炎为主。其中一线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外周神经炎发生率比观察组高,而观察组的腹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m FOLFOX6和FOLFIRI方案分别一线和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疗效相当,均可延长患者生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一线治疗 二线治疗 奥沙利铂 伊立替康
下载PDF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即释吗啡片用于中重度癌痛患者滴定的疗效 被引量:25
10
作者 童刚领 吴烜 +3 位作者 靳枫 刘楠楠 申东兰 王树滨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20期3267-3269,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即释吗啡片用于中重度癌痛患者滴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数字分级法对疼痛进行评分,对中重度癌痛患者分别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mg和20mg,q12h进行滴定,即释吗啡片10mg处理爆发痛,根据患者疼痛情... 目的:探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即释吗啡片用于中重度癌痛患者滴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数字分级法对疼痛进行评分,对中重度癌痛患者分别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10mg和20mg,q12h进行滴定,即释吗啡片10mg处理爆发痛,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调整24h和48h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记录疼痛的缓解程度和不良反应。结果:85例患者中,通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即释吗啡片滴定后,1h、24h、48h疼痛明显缓解率分别为62.4%、88.2%和100%,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表现为轻中度恶心(22.4%)、呕吐(15.3%)和便秘(38.8%),均可控制,无尿潴留以及呼吸抑制发生。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即释吗啡片对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滴定方式快速、有效、安全及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 吗啡 滴定
下载PDF
自体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童刚领 农巧红 +3 位作者 秦洁 申东兰 余振东 王树滨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过CIK细胞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过CIK细胞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16+CD 56+和CD3+CD16+CD 56+细胞的表达水平;42例患者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治疗过程中监测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患者CIK细胞培养液体取样标本中CD3+总T淋巴细胞、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以及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的亚群水平分别为(82.79±11.98)%、(30.32±11.23)%和(49.10±11.65)%,CD4+/CD8+的比值为0.67±0.34,而CD3-CD16+CD56+NK细胞和CD3+CD16+CD56+CIK细胞亚群水平分别为(16.58±11.83)%和(13.74±8.6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患者外周血中CD3+总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亚群和CD3+CD16+CD 56+CIK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D3-CD16+CD 56+NK细胞亚群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经过CIK细胞治疗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均得到很好的改善(P<0.05)。自体CIK细胞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均可控制。结论:自体CIK细胞治疗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 恶性肿瘤 免疫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血清CEA、CA153和CA125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柱 颜存粮 +2 位作者 徐巧萍 童刚领 申东兰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7期1376-1378,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53和CA125单项和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方法分别检测75例肺癌患者、6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CEA、CA153和CA125水平,并分析上述3项指标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53和CA125单项和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方法分别检测75例肺癌患者、6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CEA、CA153和CA125水平,并分析上述3项指标在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肺癌患者3项肿瘤标志物血清水平均高于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项标志物的联合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度高于单项标志物检测,其敏感度高达88%,特异性为76.2%。结论:3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肺癌的敏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肿瘤标志物 CEA CA153 CA125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蛋白磷酸化、基因突变与EGFR-TKI疗效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芬 王洁 +3 位作者 白桦 王书航 王树滨 申东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57-668,共12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以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为代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因其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以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为代表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因其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治疗中独特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而备受关注。尽管EGFR基因突变是目前认为最确切的预测EGFR-TKI疗效的指标,但与临床疗效间并非“全或无”的关系,提示仍有其他机制参与其中。本研究旨在探讨晚期NSCLC组织标本中EGFR磷酸化酪氨酸1068(EGFR-pTyr1068)、1173(EGFR-pTyr1173)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及其在EGFR-TKI治疗中的疗效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检测205例晚期NSCLC患者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19、21外显子突变)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EGFR-pTyr1068、EGFR-pTyr1173表达。结果:晚期NSCLC患者组织中EGFR-pTyr1068和117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0%(164/205)、57.6%(95/165);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吸烟状态、疾病分期)无相关性。全组EGFR基因突变率为44.9%(92/205),与吸烟状态有关(P=0.024),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疾病分期)无关。EGFR基因突变与EGFR-pTyr1068表达呈弱相关性(P〈0.001),与EGFR-pTyr1173无相关性(P=0.297)。EGFR基因突变型患者EGFR-TKI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48.3%(43/89)、80.9%(72/89)和8.8个月(95%CI:6.11~11.42),均明显高于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16.2%(17/105)、56.2%(59/105)和2.1个月,95%CI:0.89~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24);EGFR-pTyr1068表达阳性患者ORR和DCR分别为37.7%(58/154)和74.7%(115/154),均明显高于表达阴性患者[5.0%(2/40)和40.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GFR-pTyr1068表达阳性患者中位PFS为7.0个月,较表达阴性患者(1.2个月)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EGFR-pTyr1173表达与EGFR-TKI疗效呈负相关性,EGFR-pTyr1173阳性者ORR、DCR和PFS分别为27.8%(25/90)、64.4%(58/90)和4.8个月,显著低于阴性患者[37.9%(25/66)、83.3%(55/66)和7.7个月,P=0.123,P=0.007,P=0.016]。以EGFR基因突变状态分层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在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中,EGFR-pTyr1068表达阳性率为69.0%(69/100), EGFR-pTyr1068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ORR分别为23.2%(16/69)和3.2%(1/31),DCR分别为69.6%(48/69)和35.5%(1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P=0.001);EGFR-pTyr1068表达阳性患者中位PFS为3.6个月,较表达阴性患者(1.2个月)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6例EGFR-pTyr1068阳性表达且对EGFR-TKI有效患者,中位PFS为15.6个月(95%CI:7.28~23.9)。多因素分析显示,EGFR-pTyr1068是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EGFR-TKI治疗的独立疗效预测因子(OR=0.24,95%CI:0.16~0.37,P〈0.001)。结论:EGFR-pTyr1068可作为晚期NSCLC患者接受EGFR-TKI治疗的有效预测因子,尤其对从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中筛选EGFR-TKI治疗有效者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磷酸化酪氨酸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预测因子
下载PDF
阿那曲唑和他莫昔芬对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及肿瘤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对比 被引量:8
14
作者 童刚领 程勃然 +4 位作者 陈晓秋 吴烜 申东兰 彭安 王树滨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比较阿那曲唑和他莫昔芬对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HR(+)MBC]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肿瘤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HR(+)MBC患者,其中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治疗者26例(阿那曲唑组),使用传统药物他莫昔芬治... 目的比较阿那曲唑和他莫昔芬对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HR(+)MBC]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肿瘤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HR(+)MBC患者,其中使用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治疗者26例(阿那曲唑组),使用传统药物他莫昔芬治疗者24例(他莫昔芬组),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IL-2、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阿那曲唑组的临床疗效优于他莫昔芬组(P<0.05)。治疗后,他莫昔芬组IL-1、IL-8、IL-10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阿那曲唑组IL-1、IL-8、IL-10、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阿那曲唑组IL-1、IL-2、IL-6、IL-8、IL-10、TNF-α水平均低于他莫昔芬组(均P<0.05)。结论阿那曲唑对HR(+)MBC的疗效优于他莫昔芬;两种药物对肿瘤生长相关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与疗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乳腺癌 激素受体阳性 绝经 阿那曲唑 他莫昔芬 炎性因子
下载PDF
nm23-H1基因转染对肺癌细胞MMP-9和TIM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郑海霞 崔永言 +2 位作者 申东兰 彭安 何艳玲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转染对肺癌细胞株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nm23-H1基因转染入肺癌细胞株L9981;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nm23-H1基因转染前后L9981...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转染对肺癌细胞株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nm23-H1基因转染入肺癌细胞株L9981;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nm23-H1基因转染前后L9981肺癌细胞株TIMP-1、MMP-9基因的mRNA表达;利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nm23-H1基因转染前后L9981肺癌细胞株TIMP-1、MMP-9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 nm23-H1基因转染后肺癌细胞株TIMP-1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MMP-9 mRNA及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nm23-H1基因对L9981肺癌细胞株TIMP-1 mRNA与蛋白表达具有正向调控作用,对MMP-9 mRNA与蛋白表达具有负向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 肺癌细胞株 基质金属蛋白酶9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
下载PDF
nm23-H1基因对肺癌细胞株恶性表型的逆转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郑海霞 周清华 +3 位作者 申东兰 彭安 何艳玲 曹菊秀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1055-1057,共3页
目的:通过稳定、高效的基因转染方法将nm23-H1基因导入nm23-H1基因缺失的人肺大细胞癌细胞株L9981,探讨nm23-H1基因是否具有逆转肺癌恶性表型的功能。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nm23-H1基因导入L9981细胞株;利用细胞... 目的:通过稳定、高效的基因转染方法将nm23-H1基因导入nm23-H1基因缺失的人肺大细胞癌细胞株L9981,探讨nm23-H1基因是否具有逆转肺癌恶性表型的功能。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nm23-H1基因导入L9981细胞株;利用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Boyden小室法等方法研究转染前后细胞体外增殖、黏附、侵袭、转移能力的改变。结果:转染后的L9981细胞株中有nm23-H1基因mRNA和蛋白的阳性表达;转染后细胞株体外增殖速度减慢,克隆形成率降低,黏附性以及侵袭性均降低。结论:nm23-H1基因对肺癌细胞株L9981的体外生长、侵袭、转移具有负调控作用,表明nm23-H1基因具有逆转肺大细胞癌恶性转移表型的能力,为应用nm23-H1基因治疗肺癌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 基因转染 肺癌细胞 肿瘤转移
下载PDF
他莫昔芬治疗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激素受体阳性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童刚领 李柱 +3 位作者 农巧红 何艳玲 申东兰 王树滨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7期966-968,共3页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治疗芳香化酶抑制剂(AIs)耐药的激素受体阳性(HR+)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他莫昔芬治疗AIs耐药的30例HR+绝经后MB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终点为缓解率(RR)、临床获益率(CBR)、疾病...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治疗芳香化酶抑制剂(AIs)耐药的激素受体阳性(HR+)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他莫昔芬治疗AIs耐药的30例HR+绝经后MB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终点为缓解率(RR)、临床获益率(CBR)、疾病进展时间(TTP)和安全性。结果:30例患者中,CR1例,PR 9例,SD 15例,RR为33.3%,CBR为50%,中位TTP 6.1个月。23例骨和/或软组织转移患者中,RR为34.8%,CBR为52.2%,中位TTP 7.3个月;7例肝脏和/或肺部转移患者中,RR为28.6%,CBR为42.8%,中位TTP 4.8个月(P=0.019)。不良反应多为面部潮红、阴道干燥、白带增多、阴道出血、恶心、呕吐、腹泻等,均为I、II级。结论:他莫昔芬治疗AIs耐药的HR+绝经后MBC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乳腺癌 芳香化酶抑制剂 他莫昔芬 内分泌治疗 安全性
下载PDF
草酸铂联合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 被引量:7
18
作者 何艳玲 申东兰 彭安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8-109,共2页
目的观察草酸铂(L-OHP)联合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CF)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第1天采用L-OHP130mg/m2静脉滴注3h,CF200mg静脉滴注2h后,5-Fu500mg快速静脉注射后再用5-Fu2.4g/m2持续静脉滴注泵连续滴注46h,每3周重复,完... 目的观察草酸铂(L-OHP)联合氟尿嘧啶(5-Fu)和亚叶酸钙(CF)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第1天采用L-OHP130mg/m2静脉滴注3h,CF200mg静脉滴注2h后,5-Fu500mg快速静脉注射后再用5-Fu2.4g/m2持续静脉滴注泵连续滴注46h,每3周重复,完成3周期后评价疗效,有效病例4周后确认。结果全组46例晚期胃癌患者,CR3例,PR20例,有效率(CR+PR)5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5.7月,中位生存期10.5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感觉神经毒性、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结论草酸铂联合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铂 氟尿嘧啶 亚叶酸钙 胃肿瘤
下载PDF
nm23-H1基因逆转肺癌细胞转移表型的功能鉴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海霞 申东兰 +4 位作者 周清华 何艳玲 彭安 朱文 王艳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5-336,共2页
关键词 NM23-H1基因 转移表型 肺癌细胞 功能鉴定 metastasis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侵袭和转移 逆转 基因转染技术 细胞癌变 功能异常 基因结构 细胞水平 转移潜力 研究利用 多基因
下载PDF
nm23-H1基因稳定转染肺癌细胞的鉴定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海霞 周清华 +3 位作者 申东兰 彭安 何艳玲 曹菊秀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通过稳定、高效、低毒的基因转染方法将nm23-H1基因导入该基因缺失的人肺大细胞癌株L9981,从基因及蛋白水平鉴定nm23-H1基因转染肺癌细胞的建立。方法:以JM109为宿主菌,转化质粒载体PCMV-neo-Bam-nm23-H1,制备nm23-H1基因的真核表... 目的:通过稳定、高效、低毒的基因转染方法将nm23-H1基因导入该基因缺失的人肺大细胞癌株L9981,从基因及蛋白水平鉴定nm23-H1基因转染肺癌细胞的建立。方法:以JM109为宿主菌,转化质粒载体PCMV-neo-Bam-nm23-H1,制备nm23-H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将nm23-H1基因导入L9981细胞株。采用RT-PCR技术检测转染后nm23-H1基因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后nm23-H1蛋白的表达。结果:转染后的L9981细胞株中可检测到nm23-H1 mRNA及nm23-H1蛋白的阳性表达。结论:建立表达nm23-H1基因的肺癌细胞株L9981,为研究nm23-H1对肺癌恶性转移表型的逆转作用作基础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 基因转染 肺癌细胞 肿瘤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