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动物模型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4
1
作者 梅玫(综述) 申兵冰(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1472-1479,共8页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肾病综合征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我国IMN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在临床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随着IMN新生物标志物的逐步发现,传统的动物模型已不能适应IMN研究的需求。同... 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肾病综合征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我国IMN发病率逐年增加,其在临床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随着IMN新生物标志物的逐步发现,传统的动物模型已不能适应IMN研究的需求。同时,由于种族、环境、经济、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差异,IMN治疗尚有较多争议。因此,本文首先综述了IMN近来除M型磷脂酶A2受体(M-type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外的一些最新的生物标志物,如补体因子H(factor H)、信号素-3B(semaphorin-3B)、经表皮生长样因子1(nerve 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1,NELL1)等在IMN早期诊断中的作用;然后介绍了目前针对PL A2R和补体系统研发的新动物模型方面的进展;最后讨论了IMN治疗药物策略的选择。除早期使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CNI)、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外,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着重介绍了新的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奥滨尤妥珠单抗、贝利优单抗的临床应用和补体抑制剂的研发进展。IMN的发病机制、新生物标志物和新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为IMN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治疗方面,充分考虑不同种族人群的特点,优化我国IMN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改善其预后,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发病机制 动物模型 治疗进展
下载PDF
双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策略在心肾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梅玫 张倩(综述) 申兵冰(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年第11期3000-3005,共6页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s)、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ARBs)和肾素抑制剂,都是心肾血管...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s)、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ARBs)和肾素抑制剂,都是心肾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从药理机制上分析,联用上述药物(即双重RAS抑制的策略)对于心肾血管疾病的治疗可能有协同作用,并减少各自的不良反应。但前期一些临床研究报道显示双重RAS抑制方案对于很多心肾血管疾病的患者观察未发现显著受益,反而使高血钾、低血压和肾功能损伤的风险有所增加。因此欧洲和美国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警告临床应慎重使用,但此警告对个体化用药保留了肯定,特别强调心力衰竭患者联合使用ACEI类和ARB类药物可能是有效的,联用的前提是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电解质以及血压。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指南往往对ACEIs和ARBs的联用持不推荐的态度。然而,临床上也确有证据显示低剂量的ACEsⅠ和ARBs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为有效的RAS阻断,且不良反应极少,尤其是在合并有蛋白尿的慢性肾脏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RAS抑制 心肾血管疾病 临床意义
下载PDF
透析模式对终末期肾病患者心血管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军 方利 +3 位作者 郑小玲 张玲(综述) 赵洪雯 申兵冰(审校)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21期3314-3318,共5页
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肾脏不完全替代治疗的两种模式,其患者的生存率大致相当。残余肾功能(RRF)的快速丧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的心肌和脑缺血、间歇性HD而不是毒素的持续清除等是导致HD患者心血管疾... 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肾脏不完全替代治疗的两种模式,其患者的生存率大致相当。残余肾功能(RRF)的快速丧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的心肌和脑缺血、间歇性HD而不是毒素的持续清除等是导致H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因素。PD液中葡萄糖降解产物(GDPs)和糖基化终产物(AGEs)过度吸收引起的代谢问题、液体超载和常见的低钾血症是导致P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该文结合相关文献,就两种透析模式对ESRD患者心血管疾病不良结局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心血管疾病 不良结局 死亡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