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红唇薄鳅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申绍祎 田辉伍 +2 位作者 汪登强 陈大庆 刘绍平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90,共8页
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近年来资源量不断下降。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896 bp)分析了长江上游红唇薄鳅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共采集了119尾样本,来自长江上游江津... 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近年来资源量不断下降。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896 bp)分析了长江上游红唇薄鳅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为其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共采集了119尾样本,来自长江上游江津、四川南溪、岷江下游蕨溪等。结果显示,共检测到5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67,平均核苷酸多样性0.006 7,表明红唇薄鳅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NETWORK网络关系图和分析系统树结果显示红唇薄鳅单倍型不按地理分布聚类,但是明显分成了2个谱系,表明红唇薄鳅群体发生了同域遗传分化。AMOVA分析结果显示,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的群体间没有发生遗传分化。中性检验、错配分析及BSP(Bayesian skyline plot)分析表明红唇薄鳅Lineage 1种群在距今0.007 5~0.055 Ma(百万年)期间发生过种群选择或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bris) 长江上游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水草在观赏鱼养殖中的生态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申绍祎 陈瑜 曹敏 《养殖技术顾问》 2014年第4期91-91,245,共2页
在观赏鱼的养殖中,水草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着美化环境,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净化水质,抑制藻类生长,增加水体溶氧量,为鱼类、浮游动物提供活动场所,调节水体pH值,以及防病抗菌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 水草 观赏鱼 生态作用
下载PDF
岷江下游干流段鱼类资源现状及其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吕浩 田辉伍 +3 位作者 段辛斌 陈大庆 申绍祎 刘绍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6,共9页
2014~2016年在岷江下游干流开展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71种(亚种),隶属于3目11科51属,其中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6种。不同调查江段鱼类组成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宜宾和乐山江段相似性指数最低,70%;宜宾和屏山江段相似性指... 2014~2016年在岷江下游干流开展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71种(亚种),隶属于3目11科51属,其中包括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6种。不同调查江段鱼类组成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宜宾和乐山江段相似性指数最低,70%;宜宾和屏山江段相似性指数最高,92.19%。岷江下游干流江段主要经济鱼类为鲤(Cyprinus carpio)、光泽黄颡鱼(Pelteobaggrus nitidus)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在岷江下游整个江段渔获物中各占16.10%、13.96%和12.32%。对调查到的71种鱼类产卵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粘性卵鱼类和漂流性卵鱼类分别占渔获物总重量的68.28%和27.07%。不同调查时间和不同江段多样性指数存在差异,其中5~7月份调查到的鱼类多样性指数高于10~12月份调查结果;乐山和犍为江段间鱼类均匀度Pielou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调查结果看,岷江下游干流段鱼类种类丰富,渔获物数量较高,但受岷江下游梯级开发的影响,资源前景不容乐观,需加强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下游 鱼类组成 多样性 繁殖类型
原文传递
沱江宽体华鳅繁殖特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永明 谢碧文 +5 位作者 王芳 岳兴建 王淯 齐泽民 吴英 申绍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9-706,共8页
对2010年4~11月采集于沱江资中段的573尾宽体华鳅(Sinibotia reevesae)进行了繁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宽体华鳅性腺发育分为6期,5月卵巢发育到Ⅳ期,精巢发育到Ⅴ期。繁殖期在5~8月,盛期为6~7月,可通过胸鳍和生殖孔差异辨别性别。繁... 对2010年4~11月采集于沱江资中段的573尾宽体华鳅(Sinibotia reevesae)进行了繁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宽体华鳅性腺发育分为6期,5月卵巢发育到Ⅳ期,精巢发育到Ⅴ期。繁殖期在5~8月,盛期为6~7月,可通过胸鳍和生殖孔差异辨别性别。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1.15,2~3龄性成熟,性成熟最小年龄两性均为2龄,为补充群体占优势的繁殖群体。雄性(Ⅴ期)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71 mm,体重5.43 g,成熟系数4.76%,雌性(Ⅲ期)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76 mm,体重7.80 g,成熟系数1.46%。成熟卵巢中卵子大小基本一致,卵径分布为单峰型,属于单次产卵类型;繁殖群体体长76~120 mm,体重7.80~41.60 g;卵小,沉性,野生条件下胚胎发育需要流速较快的流水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体华鳅 繁殖特性 沱江
原文传递
岷江下游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被引量:11
5
作者 吕浩 田辉伍 +2 位作者 申绍祎 段辛斌 刘绍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6-593,共8页
为了解岷江下游干流江段产漂流性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于2016和2017年的5月7日~7月30日在岷江下游干流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发现:产漂流性卵鱼类18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分别是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rna)、长薄... 为了解岷江下游干流江段产漂流性鱼类早期资源状况,于2016和2017年的5月7日~7月30日在岷江下游干流江段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调查发现:产漂流性卵鱼类18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分别是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rna)、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红唇薄鳅(Leptobotia rubrilaris)、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裸体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nudicorpa)、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 abbreviata)。主要产卵场有喜捷镇、高场镇和蕨溪镇3处。小眼薄鳅和长薄鳅的产卵规模相对较大,分别为652.75×10~6粒或尾和368.01×10~6粒或尾。典型对应分析结果显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产卵时断面流量相对增大,透明度相对降低;吻鮈(Rhinogobio typus)产卵期间江水透明度相对较高;随着流速增加,中华金沙鳅(Jinshaia sinensis)和短身金沙鳅(Jinshaia.abbreviata)卵漂流密度均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下游 漂流性卵鱼类 早期资源
原文传递
黄石爬鮡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永明 申绍祎 +3 位作者 史晋绒 谢碧文 齐泽民 王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45,F0002,共5页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详细观察了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黄石爬鮡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1)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共5部分组成,肠道系数(肠道长度与鱼体全长的比值)为0... 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详细观察了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黄石爬鮡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1)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肠及肛门共5部分组成,肠道系数(肠道长度与鱼体全长的比值)为0.52±0.05,为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口咽腔及食道粘膜层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杯状细胞、棒状细胞及味蕾;胃呈"V"形,粘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无杯状细胞,胃腺在贲门部及盲囊部丰富,幽门部缺失;肠由前肠、中肠、后肠等3部分组成,肠道由前向后粘膜皱褶数量依次减少,粘膜皱褶及粘膜上皮柱状细胞高度依次降低,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多,肌肉层逐渐增厚。2)消化腺由肝胰脏和胆囊组成,肝脏分两叶,胰腺弥散分布于肝脏和肠系膜上,胆囊呈椭圆形,体积较大。黄石爬鮡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石爬鮡 消化系统 组织学
原文传递
长江上游小眼薄鳅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
7
作者 申绍祎 田辉伍 +3 位作者 刘绍平 陈大庆 吕浩 汪登强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824-2830,共7页
小眼薄鳅是长江上游特有的小型鱼类,自然分布狭窄。本研究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和控制区序列,对长江上游江津段和岷江下游宜宾段两个群体共108尾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 小眼薄鳅是长江上游特有的小型鱼类,自然分布狭窄。本研究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和控制区序列,对长江上游江津段和岷江下游宜宾段两个群体共108尾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眼薄鳅群体cyt b序列共检出28个多态位点,34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889和0.00382;控制区序列共检出变异位点49个,单倍型65种,Hd指数和Pi指数分别为0.958和0.00420。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小眼薄鳅采样点群体内的变异大于群体间的变异,遗传变异绝大部分来自群体内部,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F_(ST)<0.05),平均基因流(Nm)表明小眼薄鳅各采样点群体间基因交流十分频繁。基于Network网络结构可将小眼薄鳅样本划分成3个谱系,谱系间显示了显著的遗传分化(FST>0.25),提示小眼薄鳅种群内部可能有隔离的产生。核苷酸错配分布及Tajima's D中性检验结果显示小眼薄鳅可能未发生种群扩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眼薄鳅 长江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长江上游异鳔鳅鮀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
8
作者 董微微 汪登强 +4 位作者 田辉伍 俞立雄 申绍祎 段辛斌 陈大庆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38-1443,共6页
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目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流及岷江江段,近年来其资源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mt 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江津、南溪、犍为和水富4个群体共178尾异鰾鳅鮀的遗传多... 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是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目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流及岷江江段,近年来其资源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mt 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江津、南溪、犍为和水富4个群体共178尾异鰾鳅鮀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异鳔鳅鮀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共检测出38个变异位点,定义41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817和0.002;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总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绝大部分变异来自群体内部;但基因流(Nm)分析显示部分群体间基因交流受到阻碍,两两群体间的FST值支持部分群体间出现初步分化;错配分布及中性检验表明,异鳔鳅鮀在历史上曾发生过群体扩张事件,发生群体扩张的时间是0.0173 Ma;单倍型网络结构及NJ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异鳔鳅鮀遗传结构比较单一。基于上述结论,应将异鳔鳅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就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鳔鳅鮀 线粒体DNA控制区 遗传多样性 长江上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