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近期疗效 被引量:14
1
作者 申鼎成 刘志勇 +4 位作者 黄耿文 纪连栋 赵春光 魏伟 陆晔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7-280,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inimal access retroperitoneal pancreatic necrosectomy,MARPN)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12月28例采用MARPN治疗...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inimal access retroperitoneal pancreatic necrosectomy,MARPN)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12月28例采用MARPN治疗的IPN的临床资料。24例采取升阶梯策略,即经皮穿刺引流+MARPN,4例采取降阶梯策略,即开放手术+MARPN。结果 4例住院期死亡。24例出院病人中21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4个月(6~35个月),死亡2例。全组起病1年内死亡率21.4%(6/28),其中重症胰腺炎1年内死亡率37.5%(6/16),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者1年内死亡率41.7%(5/12)。获随访的21例中,再入院率47.6%(10/21),其中非计划再入院率38.1%(8/21),胰周引流管中位带管时间4个月(1~12个月)。52.4%(11/21)的患者出现新发糖尿病(7/21,33.3%)或糖尿病加重(4/21,19.0%),33.3%(7/21)的患者出现慢性腹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表现。结论 MARPN治疗IPN可以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胰腺坏死 微创人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
下载PDF
多重耐药菌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9
2
作者 申鼎成 黄耿文 +2 位作者 邹文茂 亢浩 周书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3-206,共4页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6年3月某院收治的53例有明确病原学依据IP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引流液中病原菌耐药情况将IPN患者分为MDRO感染组和普通细菌感染组,比较...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患者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6年3月某院收治的53例有明确病原学依据IPN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引流液中病原菌耐药情况将IPN患者分为MDRO感染组和普通细菌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53例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IPN患者中,MDRO感染组33例(62.3%),普通细菌感染组20例(37.7%),IPN患者胰周引流液中最常见的MDRO是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37.5%,18/48)。IPN患者的病死率为30.2%(16/53),MDRO感染组患者的病死率(39.4%,13/33)高于普通细菌感染组患者(15.0%,3/20)(P<0.05);与普通细菌感染组比较,MDRO感染组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重、ICU住院时间长以及住院费用高(均P<0.05)。IPN患者病死率与MDRO感染、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MDRO感染的IPN患者预后较差,治疗难度较大。MDRO感染已成为重症胰腺炎治疗的重要挑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多重耐药菌 多重耐药菌感染 预后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在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孙永康 颜学波 +4 位作者 朱泽民 申鼎成 谢智钦 赵志坚 唐才喜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04-708,共5页
肝细胞癌(HCC)具有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治疗效果不良、发病机制复杂等特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lncRNA MALAT1在HCC中表达上调,具有促进HCC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并且在HCC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方面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总结了lncRN... 肝细胞癌(HCC)具有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治疗效果不良、发病机制复杂等特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证实lncRNA MALAT1在HCC中表达上调,具有促进HCC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作用,并且在HCC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方面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总结了lncRNA MALAT1在HCC中的研究现状,探讨其表达模式、作用机制以及在预测和监测HCC发展中的临床意义,以期深入了解lncRNA MALAT1在介导HCC发展中的作用。lncRNA MALAT1将有望成为HCC诊断和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在将来应用于临床靶点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RNA 长链非编码 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子1
下载PDF
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血清标志物概况及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颜学波 申鼎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0年第16期796-801,共6页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消化系统最常见且具有潜在致命性的急症之一.胰酶的自身消化引起的胰腺无菌性炎症被认为是目前AP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不同严重程度的AP其临床病程及预后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早期预测AP的严重程度对该...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是消化系统最常见且具有潜在致命性的急症之一.胰酶的自身消化引起的胰腺无菌性炎症被认为是目前AP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不同严重程度的AP其临床病程及预后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早期预测AP的严重程度对该病的诊治意义重大.近年来,血清标志物用于AP患者的早期风险评估和严重程度分层的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早期预测AP严重程度的血清标志物概况及展望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预测 严重程度 血清标志物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继发胰周感染的早期诊断
5
作者 申鼎成 黄耿文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86-189,共4页
急性胰腺炎继发胰周感染即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内镜和外科治疗理念及技术的不断进步,IPN的并发症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并已进入平台期。早期诊断IPN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望成为进一步改... 急性胰腺炎继发胰周感染即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内镜和外科治疗理念及技术的不断进步,IPN的并发症率和病死率明显下降并已进入平台期。早期诊断IPN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有望成为进一步改善其预后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早期诊断 胰周感染 并发症率 干预措施 外科治疗 平台期
原文传递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疑似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洪晓悦 林嘉晏 +7 位作者 李嘉荣 宁彩虹 孙泽芳 刘柏岐 陈璐 朱帅 黄耿文 申鼎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0-725,共6页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疑似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5―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5例SAP疑似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集双上肢静脉血行mNGS和常规病原学...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疑似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5―9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5例SAP疑似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集双上肢静脉血行mNGS和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观察指标:(1)入组患者情况。(2)mNGS与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诊断效能的比较。(3)外周血病原学检测结果与胰周积液培养检测结果。(4)检测时间与费用。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入组患者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为48(40,59)岁;住院时间为30(20,50)d。25例患者病因包括高脂血症性胰腺炎14例、胆源性胰腺炎8例、酒精性胰腺炎1例、其他2例。25例患者中,感染性胰腺坏死(IPN)17例(死亡7例),无菌性胰腺坏死8例(均未死亡)。(2)mNGS与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诊断效能的比较。mNGS和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诊断SAP疑似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72.0%(18/25)和32.0%(8/2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1,P<0.05)。mNGS和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诊断IPN的灵敏度分别为94.1%(16/17)和35.3%(6/1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6/7)和35.3%(6/17),两者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88,5.04,P<0.05);mNGS和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诊断IPN的特异度分别为75.0%(6/8)和75.0%(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9%(16/18)和75.0%(6/8),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82,P>0.05)。(3)外周血病原学检测结果与胰周积液培养检测结果。17例IPN患者中,mNGS检测出病原菌36株,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出病原菌6株。17例IPN患者中,16例mNGS检测病原学结果为阳性,其中13例与胰周积液培养检测病原学结果相符,两者相符率为76.5%(13/17);6例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结果为阳性,与胰周积液培养检测结果相符率为35.3%(6/17)。(4)检测时间与费用。mNGS检测时间为(43±17)h,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时间为(111±36)h,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P<0.05)。mNGS检测费用为(2267±0)元/例,占住院费用(133759±120744)元的1.7%;常规病原学培养检测费用为(240±0)元/例,占住院费用的0.2%。结论mNGS对SAP疑似感染的早期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且时效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快速康复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被引量:58
7
作者 黄耿文 申鼎成 +5 位作者 何文 杨柳 周书毅 阳建怡 纪连栋 魏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70-1474,共5页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9月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行标准化ERAS模式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36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中位手术时间68(30—...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9月湘雅医院普通外科行标准化ERAS模式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36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中位手术时间68(30—130)min,单侧疝中位手术时间48min,双侧疝中位手术时间91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9%(32/360),主要包括尿潴留15例(4.2%),血清肿25例(6.9%),无伤口感染和住院期死亡。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d。术后次13数字评分法(NRS)疼痛评分为(1.8±1.2)分,年龄〈65岁者NRS评分明显高于年龄≥65岁者(P=0.01)。术后1个月,中位腹股沟疼痛调查表(IPQ)评分为1.6(0-8)分。结论:ERAS模式下的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安全和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外科学 疝修补术 腹腔镜 快速康复外科
原文传递
电极片定位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附61例报告 被引量:11
8
作者 申鼎成 刘志勇 +1 位作者 黄耿文 周书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68-1173,共6页
目的:总结电极片定位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6年12月间61例采用电极片定位超声引导下PCD治疗的IPN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61例均顺利施行PCD。23例(37.7%)仅行PC... 目的:总结电极片定位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6年12月间61例采用电极片定位超声引导下PCD治疗的IPN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61例均顺利施行PCD。23例(37.7%)仅行PCD治疗,22例(36.1%)经PCD治疗后中转微创腹膜后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16例(26.2%)患者经PCD治疗后中转开腹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全组病死率24.6%(15/61),包括仅行PCD治疗6例、中转MARPN者4例和中转OPN者5例。PCD术后并发症36例次,包括12例次出血,15例次胰瘘,9例次肠瘘。穿刺引流液培养结果包括单菌种感染19例(31.1%)和多重感染42例(68.9%),其中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38例(62.3%)。与患者死亡有关的因素包括2012版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外科干预后脓毒症是否逆转、穿刺并发出血以及MDRO感染(均P<0.05)。结论:电极片定位超声引导下PCD是一种相对简便安全的胰周穿刺引流方法,以此为基础的"升阶梯"治疗策略是治疗IPN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引流术 定位标记
原文传递
意大利重症急性胰腺炎共识指南(2015)解读 被引量:71
9
作者 黄耿文 申鼎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317,共5页
由意大利胰腺研究协会(AISP)发布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共识指南(2015)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定义和诊断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保守治疗以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干预治疗等三大部分内容,共计54个具体临床问题提出了推荐意见,并按照Oxford... 由意大利胰腺研究协会(AISP)发布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共识指南(2015)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定义和诊断方法、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保守治疗以及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干预治疗等三大部分内容,共计54个具体临床问题提出了推荐意见,并按照Oxford标准给出了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指南较为全面地总结概括了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原则,反映了当前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基本认识和治疗现状,值得参考、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意大利胰腺研究协会 指南
原文传递
微创腹膜后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18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黄耿文 申鼎成 +1 位作者 亢浩 周书毅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97-1199,共3页
目的观察微创腹膜后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8例采用MARPN治疗的IPN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经皮穿刺引流术+MARPN,... 目的观察微创腹膜后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8例采用MARPN治疗的IPN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经皮穿刺引流术+MARPN,3例为开放手术+MARPN。结果 18例病人胰周引流液培养结果均为多重病原菌感染。15例(83.3%)行MARPN后脓毒症完全逆转痊愈出院,1例因并发出血和肠瘘中转开放手术。术后发生胰瘘7例(38.9%)、肠瘘5例(27.8%)、出血2例(11.1%)。3例(16.7%)病人因继发出血或肠瘘,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采用以MARPN为重要方式的升阶梯或降阶梯治疗方案是治疗IPN的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微创腹膜后入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
原文传递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包裹性胰腺坏死的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17
11
作者 申鼎成 周书毅 +1 位作者 黄耿文 亢浩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19-1323,共5页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包裹性胰腺坏死(WOPN)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57例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WOPN患者临床资料,并重点总结其中35例MDRO感染患者的治疗及结果。结果:全组患者病死率29.8%(...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包裹性胰腺坏死(WOPN)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的57例有明确病原学依据的WOPN患者临床资料,并重点总结其中35例MDRO感染患者的治疗及结果。结果:全组患者病死率29.8%(17/57),其中MDRO感染患者为40.0%(14/35),而普通细菌感染患者为13.6%(3/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细菌感染患者比较,MDRO感染患者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升高、外科干预次数增多、ICU住院时间延长以及住院费用增加(均P<0.05)。50例(87.7%)采用先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必要时行微创入路的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或开腹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的升阶梯治疗,总治愈率72.0%,其中MDRO感染患者治愈率60.6%;7例(12.3%)采用直接先行OPN,而后联合PCD与MARPN的降阶梯治疗,总治愈率71.4%,其中MDRO感染患者治愈率50.0%。全组共检出MDRO病原菌50株,排名前5位的依次为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36.0%,18/50)、多重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20.0%,10/5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14.0%,7/50)、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0.0%,5/50)和多重耐药的阴沟肠杆菌(8.0%,4/50)。结论:WOPN治疗上首选升阶梯策略,MDRO感染的WOPN患者预后较差,往往需要更积极的外科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感染 抗药性 多药
原文传递
《日本胰腺协会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6)》解读 被引量:10
12
作者 黄耿文 宁彩虹 +1 位作者 申鼎成 曹昕彤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93-1096,共4页
由日本胰腺协会(JPS)发布的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6)针对疾病概念、诊断、可切除性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可切除性胰腺癌的辅助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治疗、支架治疗、姑息医学八大部分内容,共计51个具体临... 由日本胰腺协会(JPS)发布的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16)针对疾病概念、诊断、可切除性胰腺癌的外科治疗、可切除性胰腺癌的辅助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治疗、支架治疗、姑息医学八大部分内容,共计51个具体临床问题提出了76条推荐性意见,并按照GRADE标准给出了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指南较为全面地总结概括了当前日本胰腺癌的标准临床实践管理,反映了当前对于胰腺癌的基本认识和诊治现状,值得参考、学习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诊断 胰腺肿瘤/治疗 指南 日本
原文传递
感染性胰腺坏死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申鼎成 黄耿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06-1011,共6页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引起严重的脓毒症和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随着急性胰腺炎治疗理念和技术的不断进步,IPN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IPN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仍十分困难,IPN的干预时... 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引起严重的脓毒症和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近年来,随着急性胰腺炎治疗理念和技术的不断进步,IPN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IPN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仍十分困难,IPN的干预时机、干预方式和干预策略仍有较多争议。并且,由于IPN的诊治往往涉及多学科合作,因此,统一认识、充分发挥多学科诊疗模式的优势显得十分重要。笔者通过文献复习并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实践经验,就IPN的诊断、病原学变化及治疗进展等进行系统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病灶感染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申鼎成 黄耿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9-1134,共6页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AP)是并发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性胰腺坏死的一类急性胰腺炎(AP)。尽管其在AP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但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极高,是最为凶险的AP分型。目前,国内外文献对CAP的研究报道不多,临床的认识和实践亦不足。...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AP)是并发持续性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性胰腺坏死的一类急性胰腺炎(AP)。尽管其在AP中所占的比例较低,但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极高,是最为凶险的AP分型。目前,国内外文献对CAP的研究报道不多,临床的认识和实践亦不足。笔者通过文献复习并充分结合本中心的前期临床研究和实践,对CAP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以期引起胰腺外科同行的进一步关注,不断提高CAP的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器官功能衰竭
原文传递
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39例分析 被引量:30
15
作者 王曦滔 黄耿文 +6 位作者 申鼎成 林嘉晏 宁彩虹 曹昕彤 纪连栋 陆晔斌 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22-924,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胰胆外科收治的39例(年龄≥60岁)行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例及其定期随访结果。结果 39例病... 目的探讨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胰胆外科收治的39例(年龄≥60岁)行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例及其定期随访结果。结果 39例病人顺利完成TAPP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50(40~130)min。术后第1天中位疼痛评分为2(0~6)分。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2.6%(1/39),血清肿发生率为5.1%(2/39),术后疼痛发生率为5.1%(2/39)。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2(1~6)d。32例(82.1%)病人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5(12~88)个月。术后1个月腹股沟区疼痛调查表(IPQ)中位评分为2(0~4)分。随访期间,无术后再复发、切口及补片感染和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病例。结论对可耐受全身麻醉、前入路手术后复发的老年腹股沟疝,TAPP治疗安全有效。对腹膜前间隙有粘连的老年复发疝病人可审慎选择TAPP治疗,粘连广泛的病人应选择开放或杂交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腹股沟疝 复发 腹腔镜
原文传递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测因素筛选及预测模型构建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曹昕彤 申鼎成 +6 位作者 黄耿文 林嘉晏 宁彩虹 李嘉荣 纪连栋 魏伟 陆晔斌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15-1122,共8页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POPF)的预测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6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84例行开腹PD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术后POPF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胰瘘(POPF)的预测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6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84例行开腹PD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术后POPF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POPF相关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PD术后POPF的预测模型。结果:全组84例行PD患者中,POPF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1.7%(35/84)和57.1%(48/84)。与无POPF患者比较,POPF组的术后胆瘘、肺部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术后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OPF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理性质、胰瘘风险评分(FRS)以及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DFA1)、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结果(DFBC1)和血清白蛋白水平(SA1)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DFA1(OR=1.000,95%CI=1.000~1.000)、DFBC1(OR=18.873,95%CI=2.913~121.122)和SA1(OR=0.842,95%CI=0.721~0.983)是发生POPF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根据这3个指标建立的PD术后POPF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911(95%CI=0.850~0.97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和85.2%。拟合优度检测结果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χ~2=3.773,P>0.05)。结论:DFA1、DFBC1和SA1对PD术后POPF发生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3个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对POPF的预测具有良好效能,可作为临床指导PD术后患者的管理和治疗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胰腺瘘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原文传递
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手术策略及近期疗效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曦滔 黄耿文 +6 位作者 申鼎成 林嘉晏 宁彩虹 曹昕彤 纪连栋 陆晔斌 魏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61-765,共5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腹股沟疝手术策略的选择。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4月间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82例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例手术及随访资料,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 目的探讨复发性腹股沟疝手术策略的选择。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7年4月间长沙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收治的82例复发性腹股沟疝病例手术及随访资料,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Lichtenstein术和杂交手术。具体术式选择根据欧洲疝学会指南,并结合患者的病史、术前检查结果及术中情况决定:(1)前次手术为前入路手术(Lichtenstein术、Bassini法或Shouldice手术),复发疝则首选TAPP;(2)前次手术采取后入路[TAPP或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首选Lichtenstein术,当患者身体条件不能耐受全身麻醉时,选择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下行Lichtenstein术。(3)对于前次手术采取前入路手术方式,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现腹膜前广泛粘连,尤其是在多次手术后复发或原先注射过硬化剂的患者,则采取杂交手术。随访收集患者腹股沟疼痛情况。结果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其中TAPP术74例,Lichtenstein术4例,杂交手术4例。TAPP手术、Lichtenstein手术、杂交手术中位时间分别为70(40-130)min、60(40-90)min、120(70-150)min。术后第一天中位疼痛评分为2(0-6)分,术后2例(2.4%)发生疼痛。有4例患者(4.9%)术后出现血清肿,1例经穿刺抽液治愈,3例经保守治疗观察自行吸收。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2%(1/82),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2(1-6)d。72例(87.8%)患者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7(11-87)月。术后1个月腹股沟疼痛中位评分(IPQ)为2(0-8)分。1例(1.2%)患者术后1年复发。术后无切口及补片感染、腹股沟区慢性疼痛病例。结论对于开放式前入路术后复发患者,可依据术者的熟练度选择TAPP或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行TAPP或TEP术后复发患者,可行Lichtenstein术;腹横筋膜前和腹膜前均有粘连者,可根据术中粘连情况,选择杂交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复发 手术策略
原文传递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的治疗趋势和结局变化 被引量:13
18
作者 林嘉晏 申鼎成 +6 位作者 黄耿文 曹昕彤 宁彩虹 周书毅 纪连栋 魏伟 刘志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22-624,共3页
目的研究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AP)的治疗趋势和结局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76例CAP患者资料,对比2010—2013年(19例)与2014—2017年(57例)患者的细菌耐药情况、外科干预方... 目的研究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AP)的治疗趋势和结局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连续收治的76例CAP患者资料,对比2010—2013年(19例)与2014—2017年(57例)患者的细菌耐药情况、外科干预方法以及患者病死率。结果2010—2013年胰周引流液多重耐药菌(MDRO)比例为5.3%(1/19)。2014—2017年胰周引流液MDRO比例为50.9%(29/57),明显高于2010-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方面,2014—2017年微创手术比例较2010-2013年明显升高,其中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比例由63.2%上升至86.0%,微创入路腹膜后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MARPN)比例由0上升至59.6%,而开腹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的比例则由68.4%降至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0—2013年CAP患者的病死率为52.6%,2014-2017年下降至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AP治疗中,虽然细菌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但由于各种微创技术的开展,CAP的病死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微创治疗
原文传递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策略分析(附46例报告)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迪 申鼎成 +4 位作者 周书毅 刘志勇 纪连栋 魏伟 黄耿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69-1172,共4页
目的总结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ritical acute pancreatitis,CAP)的病程特点和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46例CAP病人的临床资料,重点对器官功能衰竭、胰腺(胰周)引流液病原学结果、外科治... 目的总结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ritical acute pancreatitis,CAP)的病程特点和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46例CAP病人的临床资料,重点对器官功能衰竭、胰腺(胰周)引流液病原学结果、外科治疗方式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46例CAP病例中胆源性21例,高脂血症性14例,酒精性6例,原因不明5例。截至2017年1月,20例(43.5%)病人死亡。单器官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人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8)vs.52.6%(20/38),P<0.05]。胰腺(胰周)引流液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29株,多重耐药菌77株。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普通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19.2%(10/52)],感染率最高的多重耐药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2.1%(17/77)];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病死率高于普通细菌组[50.0%(20/40)vs.0(0/6),P<0.05]。采取以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CD)为初始治疗方法的升阶梯策略病人的病死率为41.0%(16/39),而传统开放手术为初始治疗方法的降阶梯策略病人病死率为71.4%(5/7)。结论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胰腺(胰周)引流液中多重耐药菌感染与CAP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外科治疗应首选以PCD为初始方法的升阶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 感染性胰腺坏死 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原文传递
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适应证及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宁彩虹 朱帅 +6 位作者 申鼎成 曹昕彤 林嘉晏 李嘉荣 纪连栋 魏伟 黄耿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05-1111,共7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近年来重症医学的进步、外科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各类微创升阶梯技术逐渐成为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主流手段。然而,传统的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时代下OPN... 背景与目的:随着近年来重症医学的进步、外科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各类微创升阶梯技术逐渐成为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主流手段。然而,传统的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时代下OPN治疗IPN的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9年5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140例IPN患者,其中24例行OPN,116例行单纯微创治疗,重点对其中24例行OPN治疗的IPN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指针、方法及结局进行分析。全组IPN患者均遵循延迟外科干预的治疗原则,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IPN,尽量保守治疗延迟至起病3~4周,待胰腺坏死充分包裹、液化后行外科干预。结果:24例OPN手术指征或原因包括无PCD穿刺路径1例(4.2%)、主动OPN 5例(20.8%)、微创手术无法控制的感染6例(25.0%)、合并严重并发症9例(37.5%)、外院已行腹腔开放感染仍无法控制3例(12.5%)。所有OPN患者均合并严重的腹膜后及血流感染,其中79.2%(19/24)为多重耐药菌感染,58.3%(14/24)合并血流感染,29.2%(7/24)合并胰周真菌感染,4.2%(1/24)合并真菌血症;肺炎克雷伯杆菌为最常见的胰周分离菌。与行单纯微创手术患者比较,行OPN患者重症比例高(87.5%vs.63.8%),平均ICU住院时间延长(26.9 d vs.17.7 d),干预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4.1 d vs.42.9 d)、病死率增高(45.8%vs.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一般资料、手术距离起病的平均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出血、肠瘘、胰瘘)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OPN患者术后主要死因包括感染性休克5例(45.5%)和失血性休克6例(54.5%)。结论:OPN在IPN的治疗中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有时候是唯一能够挽救患者生命的手段。在微创治疗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合理选择OPN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对于进一步改善重症胰腺炎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急性坏死性 病灶感染 坏死组织清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