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风回春片对脑中风恢复期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画奕惟 李想 苗鹏飞 《中国处方药》 2021年第3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中风回春片对脑中风恢复期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方法采用Zea-Longa法制备MCAO模型大鼠,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风回春片低、中、高剂量组(200 mg/kg、300 mg/kg、500 mg/kg),每组8只,灌胃给药... 目的观察中风回春片对脑中风恢复期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方法采用Zea-Longa法制备MCAO模型大鼠,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风回春片低、中、高剂量组(200 mg/kg、300 mg/kg、500 mg/kg),每组8只,灌胃给药4周,对各组大鼠的肢体功能、肌力功能和学习记忆功能进行检测;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中风回春片对于改善MCAO模型大鼠的前肢抓力及学习记忆功能有显著作用(P<0.05),对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水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中风回春片对脑中风恢复期大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可改善其运动功能及前肢抓力,抑制血清中炎性因子的释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而对脑中风恢复期大鼠起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回春片 脑中风 炎性因子 炎症反应
下载PDF
鼻敏方对变应性鼻炎肺脾气虚证模型大鼠鼻黏膜TMEM16A/NF-κB/MUC5AC信号通路的影响
2
作者 徐宁聪 画奕惟 +7 位作者 谭希 王今晗 梁紫华 周世卿 李云英 陈文勇 夏纪严 罗秋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42-848,共7页
目的探讨鼻敏方治疗变应性鼻炎(AR)肺脾气虚证黏液高分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模型组(8只)、鼻敏方低剂量组(8只)、鼻敏方高剂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烟熏+番泻叶灌胃+卵清蛋白法建立AR... 目的探讨鼻敏方治疗变应性鼻炎(AR)肺脾气虚证黏液高分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模型组(8只)、鼻敏方低剂量组(8只)、鼻敏方高剂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烟熏+番泻叶灌胃+卵清蛋白法建立AR肺脾气虚证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鼻敏方低、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鼻敏方浓缩液(浓度为2.16 g/ml)1.08 g/100 g、2.16 g/100 g灌胃,模型组给予0.5 ml/100 g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1次,持续28天;空白组不干预。干预后进行行为学评价,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HE染色观察大鼠鼻上皮黏膜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鼻上皮黏膜的跨膜蛋白16A(TMEM16A)、黏蛋白5AC(MUC5AC)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鼻上皮黏膜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鼻上皮黏膜TMEM16A、MUC5AC、NF-κB mRNA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空白组大鼠鼻上皮黏膜上皮细胞结构完整无脱落,无水肿、坏死等病变;模型组大鼠鼻上皮黏膜上皮组织增厚且部分脱落,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鼻敏方高、低剂量组大鼠鼻上皮黏膜组织病理均有改善,且鼻敏方高剂量组改善更明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行为学积分及外周血总IgE水平显著升高,鼻上皮黏膜TMEM16A、MUC5AC、NF-κB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鼻敏方高剂量组大鼠行为学积分及外周血总IgE水平降低,鼻上皮黏膜TMEM16A、MUC5AC、NF-κB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或P<0.01);鼻敏方低剂量组大鼠行为学积分及外周血总IgE水平降低,鼻上皮黏膜TMEM16A、MUC5AC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NF-κB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1),NF-κB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鼻敏方低剂量组比较,鼻敏方高剂量组NF-κB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鼻敏方可能通过调控鼻上皮黏膜TMEM16A/NF-κB/MUC5AC信号通路改善AR肺脾气虚症状及黏液高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肺脾气虚证 鼻敏方 跨膜蛋白16A 核转录因子ΚB 黏蛋白5AC 黏液高分泌
原文传递
介入支架与保守药物治疗对脑梗死患者1年期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
3
作者 蒋珂 画奕惟 +2 位作者 李春燕 张植 张莹 《医药论坛杂志》 2022年第12期63-66,共4页
目的分析介入支架治疗与保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1年期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及对血管狭窄程度、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95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组(43例)和介入组(52例)。药物组... 目的分析介入支架治疗与保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1年期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及对血管狭窄程度、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95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组(43例)和介入组(52例)。药物组予以单纯保守药物治疗,介入组予以介入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的神经功能、纤溶系统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1年的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治疗后1年介入组的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1年血管狭窄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的重度狭窄率低于药物组(P<0.05)。治疗后1年介入组tPA水平高于对照组,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支架治疗相较于保守药物治疗更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1年期的神经功能、血管狭窄程度和纤溶系统,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介入治疗 保守治疗 纤溶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