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刺抽吸法诱导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被引量:12
1
作者 白亦光 韩小伟 +7 位作者 张旭乾 陈华平 赵明 刘康 陈竹 杨泽龙 倪伟 冯刚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实验通过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通过病理组织学、影像学检测分析此种方法的特点。方法:取10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12只,雌雄不限,利用21 G穿刺针分别在兔L3~4、L4~5、L5~6节段刺入纤维环并抽吸髓核约8~10 mg;L1... 目的:实验通过纤维环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并通过病理组织学、影像学检测分析此种方法的特点。方法:取10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12只,雌雄不限,利用21 G穿刺针分别在兔L3~4、L4~5、L5~6节段刺入纤维环并抽吸髓核约8~10 mg;L1~2、L2~3及L6~7节段只暴露不做穿刺抽吸。造模完毕后,实验兔分别于术后4、8、12、16周各取3只进行指标检测MRI检查,然后处死实验动物获取椎间盘,利用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L3~4、L4~5、L5~6椎间盘髓核MRIT2WI信号强度在术后随时间延长呈现逐渐降低趋势,髓核面积逐渐缩小,椎间隙高度也逐步下降,从术后4周开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番红"O"染色显示纤维环穿刺组髓核内细胞外基质含量逐渐减少。结论:纤维环穿刺法可成功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比较真实地模拟了人类椎间盘损伤后的退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环穿刺 髓核抽吸 椎间盘退变 动物模型
下载PDF
髂骨来源的“双相”BMG结合软骨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白亦光 陈巧玲 +2 位作者 肖东琴 刘康 冯刚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髂骨来源的"双相"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结合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使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并扩增兔肋软骨细胞;使用自体来源髂骨构建"双相"BMG支... 目的:探讨应用髂骨来源的"双相"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结合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使用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并扩增兔肋软骨细胞;使用自体来源髂骨构建"双相"BMG支架材料;将软骨细胞种植与BMG支架材料上构建成为细胞-BMG复合物;将制作好的27只软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将细胞-BMG复合物移植于软骨缺损模型进行修复治疗作为实验组。将BMG支架移植入软骨缺损模型作为材料组;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在术后4周、8周和12周通过大体形态学(依据国际软骨修复协会评分量表)、病理组织学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各组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番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Collagen II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提示术后12周时实验组的修复组织非常类似于正常关节软骨,组织表面与正常软骨组织平面几乎持平,材料组软骨缺损处得到了部分修复,而缺损组的修复效果较差。按照ICRS量表,大体形态学和病理组织学评分结果提示:术后12周实验组的修复效果与其他两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体髂骨来源的"双相"BMG结合软骨细胞在体内可形成具有一定结构功能的软骨组织,能够应用于再生修复软骨的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BMG支架材料 软骨修复 组织工程
下载PDF
髓核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早期椎间盘退行性变干预作用对比 被引量:2
3
作者 白亦光 陈巧玲 +4 位作者 刘康 肖东琴 罗栩伟 林涛 冯刚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902-1908,共7页
目的:比较髓核细胞(NP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体外对兔椎间盘退行性变(IDD)修复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NPC、BMSC,并通过病理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穿刺抽吸法建立兔IDD模型,造模时同期进行细胞移植治... 目的:比较髓核细胞(NP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体外对兔椎间盘退行性变(IDD)修复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NPC、BMSC,并通过病理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穿刺抽吸法建立兔IDD模型,造模时同期进行细胞移植治疗。将36只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NPC移植组(NPC组)、BMSC移植组(BMSC组)、DMEM阴性对照组(DMEM组),每组9只。每只实验动物的L3-4、L4-5和L5-6作为实验干预椎间盘。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利用标准化T2加权像信号强度(%ST2WI)、病理组织学、退变分数、免疫组化染色以及二型胶原(CollagenⅡ)和蛋白聚糖(aggrecan)mRNA表达水平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NC组、NPC组和BMSC组的%ST2WI值及CollagenⅡ、aggrecan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DMEM组(均P<0.05),NC组、NPC组和BMSC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DMEM组在术后4周、8周、12周%ST2WI值较NC组下降约50%、61%、70%;NC组、NPC组和BMSC组退变分数明显低于DMEM组(均P<0.05),NC组、NPC组和BMSC移植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NC组、NPC组和BMSC组的Collagen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强阳性,而DMEM组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逐渐减弱。结论:BMSC和NPC移植在退变早期均能有效抑制椎间盘髓核组织的退变,BMSC有望成为NPC的良好替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细胞 椎间盘退行性变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移植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对兔椎间盘退变早期的干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白亦光 刘康 +4 位作者 杨泽龙 罗栩伟 林涛 肖东琴 冯刚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1725-1731,共7页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兔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在退变早期对椎间盘的修复效果。方法采用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体外培养ADSC对模型进行移植治疗。27只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n=...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兔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在退变早期对椎间盘的修复效果。方法采用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体外培养ADSC对模型进行移植治疗。27只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n=9),ADSC移植组(ADSC组,n=9)和DMEM培养基组(DMEM组,n=9)。每只实验动物的L 3-4、L 4-5和L 5-6作为实验干预椎间盘。术后4,8,12周分别利用标准化T2加权像信号强度(%ST2WI)、病理组织学、退变分数、免疫组化染色以及Ⅱ型胶原(collagenⅡ)和蛋白聚糖(aggrecan)mRNA表达水平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4,8,12周,DMEM组的%ST2WI值、collagenⅡ和aggrecan的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NC组和ADSC组组间无明显差异;NC组和ADSC组退变分数明显低于DMEM组(P<0.05),NC组和ADSC组间无明显差异;NC组和ADSC组的collagenⅡ免疫组化均显示强阳性,而DMEM组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逐渐减弱。结论在退变早期移植同种异体的兔ADSC能有效抑制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椎间盘退行性变 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高渗培养基对椎间盘内髓核细胞活力及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白亦光 陈巧玲 +3 位作者 刘康 杨泽龙 罗栩伟 冯刚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31-535,共5页
目的探讨高渗培养基对椎间盘内髓核组织及髓核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 6-7周龄SD大鼠10只,无菌取每只大鼠胸腰段椎间盘9个,置于高渗(410 mOsm/kg)培养基中整体培养,培养前及培养第7,14,21,28天,利用Mitotracker Green荧光探针、免疫组织... 目的探讨高渗培养基对椎间盘内髓核组织及髓核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 6-7周龄SD大鼠10只,无菌取每只大鼠胸腰段椎间盘9个,置于高渗(410 mOsm/kg)培养基中整体培养,培养前及培养第7,14,21,28天,利用Mitotracker Green荧光探针、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检测细胞的活力、椎间盘结构的变化以及髓核组织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变化。结果椎间盘组织形态、细胞存活率及髓核细胞外基质成分与新鲜离体椎间盘无统计学差异。髓核细胞存活率荧光强度检测提示培养后第21天与培养前比较荧光强度明显降低(7 782±367 vs 10 435±376,P<0.05)。髓核组织内蛋白多糖含量(mg/100mg)检测提示培养第21天与培养前相比明显降低(3.72±0.45 vs 6.35±0.76,P<0.05)。结论在高渗培养基中(410mOsm/kg),髓核细胞可以良好存活至少14 d,大鼠髓核组织内蛋白多糖可以有效保持14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培养基 椎间盘 髓核组织 髓核细胞
下载PDF
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兔椎间盘退变早期的干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白亦光 陈巧玲 +5 位作者 刘康 肖东琴 罗栩伟 林涛 杨泽龙 冯刚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1-5,13,共6页
目的:在诱导椎间盘退变的早期移植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观察BMSC对退变椎间盘的修复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行性变模... 目的:在诱导椎间盘退变的早期移植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观察BMSC对退变椎间盘的修复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对其进行鉴定。采用穿刺抽吸法建立兔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造模同期进行细胞移植治疗。27只5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BMSC移植组(BMSC组)、DMEM培养基组(DMEM组),每组各9只。每只实验动物的L 3-4、L 4-5和L 5-6作为实验干预椎间盘。术后4、8、12周分别利用标准化T2加权像信号强度(%ST2WI)、病理组织学、退变分数、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以及二型胶原(CollagenⅡ)和蛋白聚糖(aggrecan)mRNA表达水平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12周,DMEM组的%ST2WI值、CollagenⅡ和aggrecan的mRNA表达量均低于其它各组(P<0.05),NC组和BMS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和BMSC组退变分数低于DMEM组(P<0.05),NC组和BMS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组、BMSC组的CollagenⅡ免疫组化和aggrecan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强阳性,而DMEM组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性逐渐减弱。结论:在退变早期移植同种异体的兔BMSC能有效抑制椎间盘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椎间盘退行性变 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种子细胞移植修复髓核治疗椎间盘退行性变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白亦光 冯刚 《西部医学》 2013年第8期1268-1271,共4页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它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节段性腰椎不稳等。细胞移植治疗是目前实验研究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将这些种子细胞移植入发生退...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下腰痛的主要原因,它可引起一系列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节段性腰椎不稳等。细胞移植治疗是目前实验研究的治疗方法之一。近年将这些种子细胞移植入发生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可有效增加髓核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干预椎间盘退变的进程,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本文就髓核细胞、软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等研究进展和干细胞体外诱导方法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行性变 细胞治疗 髓核细胞 干细胞
下载PDF
椎间盘退行性变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白亦光 冯刚 《西部医学》 2014年第8期1100-1102,共3页
椎间盘组织工程是基于种子细胞和生物材料的一种体外构建技术,利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干预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成为一种广泛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椎间盘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纤维环 种子细胞 生物活性因子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兔髓核细胞原代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白亦光 刘康 +3 位作者 冯刚 陈竹 杨泽龙 宋桂芹 《西部医学》 2013年第8期1136-1139,共4页
目的建立兔髓核组织体外直接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的测定。方法取2周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椎间盘凝胶状髓核组织,直接加入含有20%FBS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髓核细胞的形态;细胞爬片培养... 目的建立兔髓核组织体外直接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的测定。方法取2周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无菌条件下分离出椎间盘凝胶状髓核组织,直接加入含有20%FBS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髓核细胞的形态;细胞爬片培养后进行甲苯胺蓝和番红O染色观察;通过RT-PCR法,免疫组化法检测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的表达;MTT法绘制髓核细胞生长曲线。结果髓核细胞甲苯胺蓝和番红O染色显示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聚糖免疫组化荧光检测呈阳性;RT-PCR鉴定发现细胞Ⅱ型胶原mRNA和蛋白聚糖mRNA表达阳性;MTT生长曲线与体外细胞培养时生长过程相符。结论成功建立了髓核组织直接分离培养方法,原代髓核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为组织工程髓核的种子细胞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 髓核细胞 生物学特性 组织工程
下载PDF
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48
10
作者 陈柯 张杰敏 +3 位作者 张馨梅 白亦光 蒋婷 刘康 《西部医学》 2016年第4期560-563,共4页
目的探讨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指导,采用Lysholm... 目的探讨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1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指导,采用Lysholm评分和HSS评分以及患膝关节伸屈活动度评价两组患者患膝术前、术后不同时段膝关节功能,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测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月、5月和1年随访,观察组各阶段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和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阶段性系统康复锻炼护理干预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手术疗效的巩固、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损伤 重建术 康复护理 阶段性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康 白亦光 +5 位作者 陈竹 韩小伟 杨泽龙 赵明 宋桂芹 冯刚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可行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分离法体外分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可行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分离法体外分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采用番红快绿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结果:经全骨髓贴壁法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状稳定,为纺锤状,呈克隆样生长;成软骨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软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操作简便,是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方案,在适当的条件下BMSCs能多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法 诱导
下载PDF
血浆D-D水平对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永宁 白亦光 +3 位作者 罗栩伟 李伟 苟林 郭明刚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4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1、3、7天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寻找预测价值最高的时间点。方法研究对象为17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1、3、7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D-D水平。术... 目的探讨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1、3、7天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寻找预测价值最高的时间点。方法研究对象为17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退行性变患者。术后1、3、7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D-D水平。术后随访1个月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发生深静脉血栓87例(血栓组),无深静脉血栓形成92例(无血栓组)。绘制血浆D-D水平预测术后1个月深静脉血栓发生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最大约登指数法确定截断值。计算血浆D-D水平预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结果术后1、3、7天血栓组血浆D-D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P均<0.05)。术后3天两组血浆D-D水平均高于术后1天和术后7天(P均<0.05)。术后1、3、7天血浆D-D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95%CI:0.773~0.912)、0.933(95%CI:0.892~0.974)、0.879(95%CI:0.824~0.934),最大约登指数法确定的截断值分别为1.92、2.46、1.95μg/mL。术后1天血浆D-D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分别为0.86、0.79、0.82,术后3天分别为0.93、0.85、0.89,术后7天分别为0.87、0.81、0、80。结论术后1~7天血浆D-D水平对脊柱退行性病患者术后1个月内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预测作用;预测的最佳时间点为术后3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退行性变 D-二聚体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体外共培养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软骨表型细胞分化及鉴定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蒋婷 杨泽龙 +5 位作者 刘康 陈竹 白亦光 李凌云 白倩 冯刚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经共培养诱导为软骨表型细胞的可行性,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来源提供的新途径。方法:分离培养日本大耳白兔的脂肪干细胞及肋软骨细胞,将脂肪干细胞与软骨细胞分层共培养及脂肪干细胞单独培养于6孔板中2周。通过safrani...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经共培养诱导为软骨表型细胞的可行性,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来源提供的新途径。方法:分离培养日本大耳白兔的脂肪干细胞及肋软骨细胞,将脂肪干细胞与软骨细胞分层共培养及脂肪干细胞单独培养于6孔板中2周。通过safranin-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化学染色对诱导后细胞表型进行鉴定,RT-PCR检测诱导后Ⅱ型胶原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共培养诱导2周后的脂肪干细safranin-O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化学染色呈阳性,Ⅱ型胶原基因表达接近于正常软骨细胞。结论:脂肪干细胞经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后,可以诱导为软骨表型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软骨细胞 共培养 关节退变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不同类型膝关节假体对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蒲超 张珊珊 +3 位作者 白亦光 李伟 吴青霞 吴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5期76-79,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膝关节假体对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初次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50例,根据不同膝关节假体分为A组(旋转平台,180例)和B组(后稳定固定平...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膝关节假体对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初次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50例,根据不同膝关节假体分为A组(旋转平台,180例)和B组(后稳定固定平台,17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美国膝关节学会(HSS)评分、世界膝关节学会(KSS)评分、膝关节屈曲度(ROM)及静态稳定性指标,记录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KSS评分、ROM均显著上升,横轴向GCP偏移位置、GCP漂移轨迹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GCP漂移轨迹显著小于B组(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平台与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均能明显促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患肢功能恢复,并发症类似,但前者相对静态稳定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膝关节置换术 旋转平台假体 后稳定固定平台假体 患肢功能 静态稳定性
下载PDF
靶向抑制Akt对成骨细胞分化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巧玲 白亦光 +3 位作者 别俊 杨蜜 张加勇 尚东琴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2123-2128,共6页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B(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成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CCK-8检测MK2206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的最大安全浓度;将BMSC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使用OBM诱导处理...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B(Akt)特异性抑制剂MK2206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探讨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成骨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CCK-8检测MK2206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的最大安全浓度;将BMSC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使用OBM诱导处理,干预组加入含有3μmol/L的MK2206的OBM进行诱导处理,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矿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将细胞分为3组,其中OBM组仅加入成骨细胞诱导培养基培养;OBM+MK2206组使用含有3μmol/L MK2206的OBM培养;MK2206组中使用含有3μmol/L MK2206的普通培养基处理,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CK-8结果提示,在3.2μmol/L及以下浓度MK2206对BMSC的增殖没有影响;随着浓度的升高,ALP阳性的细胞数量逐渐下降;干预组的ALP表达、细胞外基质矿化能力、ALP mRNA和骨钙素(OCN)mRNA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均P<0.05);与OBM组比较,OBM+MK2206组和MK2206组细胞中RUNX2、Collagen I和p-Akt蛋白均出现明显的降低,且MK2206组下降更加明显(均P<0.05)。结论:靶向抑制Akt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明显下调成骨细胞相关基因ALP和OCN的表达,并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B 骨破坏 成骨细胞 信号通路
下载PDF
表达PEDF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巧玲 白亦光 +2 位作者 肖东琴 刘康 冯刚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基因的腺病毒转染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后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取足月产胎儿的胎盘组织,分离、培养P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 目的探讨携带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基因的腺病毒转染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后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取足月产胎儿的胎盘组织,分离、培养PMSCs,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面标记。用携带PEDF基因的腺病毒(Ad-PEDF)转染PMSCs,并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转染了Ad-PEDF的PMSCs细胞(PMSCs-PEDF)培养上清中PEDF的表达。MTT测定PMSCs-PEDF表达的PEDF对HUVECs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PMSCs-PEDF所表达的PEDF蛋白对HUVECs迁移的抑制作用。结果用流式细胞术对分离的PMSCs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CD44、CD73、CD90、CD105表达呈阳性,而CD34、CD45表达呈阴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重组腺病毒成功将PEDF基因传送至PMSCs细胞内并产生分泌性的PEDF蛋白。ELISA结果显示PMSCs-PEDF可并分泌高水平的PEDF至培养基中[(65.2±4.9)ng/ml]。MTT结果显示,PMSCs-PEDF培养基上清在稀释比例为1∶2时对HUVECs抑制率为56.3%±8.7%,随着稀释比例的增加抑制率逐渐降低。而PMSCs及PMSCs-null的培养基上清则对HUVECs抑制作用很弱。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PMSCs组(208.8±14.7)及PMSCs-null组(199.0±20.7)相比,PMSCs-PEDF组(79.4±14.5)可显著抑制HUVECs迁移(均P<0.05)。结论 PMSCs-PEDF可在体外高效表达PEDF蛋白,并抑制HUVECs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下载PDF
携带PED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小鼠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巧玲 白亦光 +2 位作者 肖东琴 刘康 冯刚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编码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重组腺病毒(Ad-PEDF)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藻酸盐包裹肿瘤细胞实验评估MSCs-PEDF对Lewis肺癌细胞(LL/2)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C57BL/6... 目的探讨编码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的重组腺病毒(Ad-PEDF)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藻酸盐包裹肿瘤细胞实验评估MSCs-PEDF对Lewis肺癌细胞(LL/2)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C57BL/6小鼠皮下接种LL/2细胞7 d后,将荷瘤小鼠分为4组,每组18只。每组小鼠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100μl PBS、1×108PFU Ad-PEDF、5×10~5MSCs-Lac Z或5×10~5MSCs-PEDF;每3 d用游标卡尺测量一次肿瘤体积。接种后第30天每组处死8只小鼠观察肺转移结节,其余小鼠(n=10)继续观察生存期。结果藻酸盐包裹实验显示,与其他三个对照组相比,MSCs-PEDF治疗组的藻酸盐珠表面呈现较少的毛细血管网,FITC标记的葡聚糖摄入量也较其他组低(P<0.01)。MSCsPEDF组小鼠皮下肿瘤的体积明显小于PBS组、Ad-PEDF组及MSCs-Lac Z组[(1 038.8±139.0)mm^3vs(2 897.7±274.9)mm^3,(2 622.8±359.1)mm^3,(3 019.2±360.9)mm^3,P<0.01]。MSCs-PEDF组肺转移结节数明显少于PBS组、Ad-PEDF组及MSCs-Lac Z组(3.2±2.4 vs 16.0±4.0,14.6±5.3,16.1±4.9,P<0.05),MSCs-PEDF组小鼠的生存期较其他各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 MSCs-PEDF可抑制LL/2皮下瘤的生长和转移,并可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提示通过腺病毒转染使MSCs分泌PEDF可作为一种新的针对肺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非小细胞肺癌 基因治疗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携带PEDF基因载体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巧玲 别俊 +3 位作者 白亦光 胡欣 文世民 李光明 《西部医学》 2015年第10期1464-1467,1471,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重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腺病毒(Ad-PEDF)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评估MSCs作为携带PEDF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Ad-PEDF在HEK293细胞中扩增、并纯化后。将其转染入MSCs(MSCs-PEDF),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培养... 目的探讨采用重组色素上皮源性因子腺病毒(Ad-PEDF)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评估MSCs作为携带PEDF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 Ad-PEDF在HEK293细胞中扩增、并纯化后。将其转染入MSCs(MSCs-PEDF),用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PEDF的表达。通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成管抑制实验和迁移抑制实验来评估MSCs-PEDF表达的PEDF是否具有生理活性。结果用Ad-PEDF或Ad-LacZ转染MSCs 48小时后,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PEDF为阳性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PEDF浓度为(78.8±4.8)ng/ml。HUVECs成管抑制实验和迁移抑制实验显示,MSCs-PEDF的培养液上清可显著抑制HUVECs形成小管及向生长因子迁移。结论 MSCs可以作为使用PEDF基因治疗肿瘤的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基因治疗 抗血管生成
下载PDF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联合顺铂对卵巢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巧玲 白亦光 +2 位作者 别俊 杨蜜 张家勇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546-551,共6页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联合顺铂(DDP)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卵巢癌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体外培养ID8细胞株,将细胞分为对照组、PEDF组和PEDF+DDP组,分别加入PBS、PEDF和PEDF+DDP处理ID8细胞。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CCK-8...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联合顺铂(DDP)对卵巢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卵巢癌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体外培养ID8细胞株,将细胞分为对照组、PEDF组和PEDF+DDP组,分别加入PBS、PEDF和PEDF+DDP处理ID8细胞。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CCK-8实验观察每组细胞迁移和增殖。随后,建立C57BL/6小鼠卵巢癌模型,将24只卵巢癌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PEDF组和PEDF+DDP组,每组8只。模型组给予100μl PBS,PEDF组给予静脉注射12.5 mg/kg的PEDF蛋白,PEDF+DDP组给予静脉注射12.5 mg/kg PEDF蛋白和腹腔注射2 mg/kg顺铂注射液。隔日给药,共给药3次,20 d后处死小鼠并解剖分离肿瘤,检测肿瘤的体积,通过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对肿瘤组织内的新生血管CD31的表达和凋亡细胞进行评价。结果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EDF组和PEDF+DDP组ID8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均显著降低(P<0.05);与PEDF组相比,PEDF+DDP组ID8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显著降低(P<0.05)。动物体内实验表明,与模型组相比,PEDF组和PEDF+DDP组肿瘤体积的增长速率明显放缓(P<0.05);与PEDF组相比,PEDF+DDP组肿瘤体积的增长速率明显放缓(P<0.05)。与模型组相比,PEDF组和PEDF+DDP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D31的表达明显下调,而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PEDF组相比,PEDF+DDP组CD31的表达明显下调,而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PEDF和DDP联合用药对卵巢癌细胞具有协同抑制作用以及对卵巢癌小鼠模型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这种协同治疗效果优于PEDF单独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顺铂 协同治疗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巧玲 白亦光 +2 位作者 付曦 何朗 冯刚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34-538,共5页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Ad-PEDF)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在体外用MTT实验测定Ad-PEDF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50,100,150,200,250时对B16F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Transwell实...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Ad-PEDF)对小鼠B16F10黑色素瘤肺转移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在体外用MTT实验测定Ad-PEDF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50,100,150,200,250时对B16F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Transwell实验检测Ad-PEDF对B16F10细胞侵袭的抑制作用,以PBS和空载腺病毒(Ad-null)作为对照。在体内通过尾静脉接种小鼠B16F10细胞建立肺转移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100μl PBS、100μl Ad-null(1×108PFU)和100μl Ad-PEDF(1×108PFU)。隔日注射1次,共5次。观察静脉注射Ad-PEDF对黑色素瘤肺转移结节数量以及肺湿重的影响。对肺转移灶进行TUNEL染色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MTT实验显示,Ad-PEDF在不同的MOI值下均能对B16F10细胞产生作用,并随着MOI值的增加抑制率逐渐升高,与Ad-nul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answell实验显示,AdPEDF组与PBS组和Ad-null组相比,穿膜的肿瘤细胞数明显下降,侵袭能力受到显著抑制(123.3±21.9 vs 220.3±26.8,213.5±35.5,P<0.01)。体内实验结果提示,Ad-PEDF组小鼠的肺部转移灶较PBS组和Ad-null组明显减少(47.7±14.1 vs 75.1±20.9,73.3±17.3,P<0.05)。而Ad-PEDF组的小鼠肺湿重[(0.26±0.06)g]也明显低于PBS组[(0.39±0.05)g]和Ad-null组[(0.37±0.0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UNEL实验显示,Ad-PEDF组肺转移灶肿瘤细胞凋亡率较PBS组和Ad-null组增多(25.3%±3.3%vs 3.9%±1.2%,4.1%±1.4%,P<0.01)。结论腺病毒介导的PEDF能够显著抑制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灶的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腺病毒载体 黑色素瘤 肺转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