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临床结果及复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白京岳 孟庆斌 +1 位作者 王子博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 目的分析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ICA)-后交通动脉(PComA)动脉瘤的效果及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患者199例(224枚动脉瘤),平均年龄为57岁,女性168例(84.4%)。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20例患者20枚(8.9%)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动脉瘤复发和未复发患者伴高血压、动脉瘤位于大弯侧、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瘤颈宽、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栓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即刻造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是术后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伴高血压、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5 mm、瘤颈口有优势PComA、流入道未致密填塞、第1枚弹簧圈成篮未覆盖瘤颈口的ICA-PComA动脉瘤患者,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复发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流导向装置与传统血管内重建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宋稳鹏 白京岳 +2 位作者 孟庆斌 范锋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5-549,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与传统血管内重建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的72例VAD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3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F...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与传统血管内重建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的72例VAD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1例,女3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FD治疗组(n=25)和传统血管内治疗组(n=47).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治疗效果.结果 传统血管内治疗组瘤体破裂患者占比较多(P=0.043),FD治疗组患者年龄较小(P=0.041),动脉瘤长径较大(P=0.018).两组患者随访(12.1±5.8)个月,范围为3~30个月.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显示,FD治疗、传统血管内治疗均能达到较高的动脉瘤闭塞率(83.3%比85.7%),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9).FD治疗组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更低(0比10.6%).结论 FD与传统血管内重建治疗VADA均安全有效,初步结果表明FD治疗后并发症及再治疗发生率较低、更安全.远期疗效有待多中心大规模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 血流导向装置 血管内重建 疗效对比
下载PDF
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慢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临床效果
3
作者 孟庆斌 白京岳 +2 位作者 刘朝 魏森 管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76-979,共4页
目的分析245例慢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果。方法血浆HbA1c>6.5%定义为高HbA1c。记录分析主要功能指标为不同HbA1c水平下接受血管内开通术后、随访期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目的分析245例慢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果。方法血浆HbA1c>6.5%定义为高HbA1c。记录分析主要功能指标为不同HbA1c水平下接受血管内开通术后、随访期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次要功能指标为开通成功率,术后、随访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245例患者中85例(34.7%)HbA1c>6.5%,160例(65.3%)≤6.5%。两组患者间术前、术后、随访期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随访期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HbA1c≤6.5%组开通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优于HbA1c>6.5%组(P<0.05),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仍低于HbA1c> 6.5%组(P<0.05)。HbA1c≤6.5%组再通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较低。结论高HbA1c水平可能增加慢性颅内动脉闭塞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更可能导致介入再通术后出现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动脉闭塞 糖化血红蛋白 预后
下载PDF
带囊骨盆带在猪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止血效果分析
4
作者 李放 金小高 +7 位作者 储勤军 周占锋 邴海龙 白京岳 娄君鸽 张勇 林琳 连鸿凯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12-818,共7页
目的探讨带囊骨盆带对猪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止血效果。方法取24头12个月龄雌性巴马小型猪,显露髂外血管并制造"开书样"骨折,然后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仅暴露髂外血管,不做处理;血管破坏组(D组)破坏髂外血管... 目的探讨带囊骨盆带对猪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止血效果。方法取24头12个月龄雌性巴马小型猪,显露髂外血管并制造"开书样"骨折,然后随机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仅暴露髂外血管,不做处理;血管破坏组(D组)破坏髂外血管,不做后续处理;简易骨盆带组(T1组)破坏髂外血管后使用简易骨盆带固定;带囊骨盆带组(T2组)破坏髂外血管后使用带囊骨盆带固定。比较4组猪的40 min生存率、膀胱压力、乳酸峰值、总出血量、出血率、输液率和血管造影结果等。结果4组猪实验前的基线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T2组猪的40 min生存率为83.3%(5/6),显著高于D组和T1组猪[0%(0/6)、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T1组及T2组猪的膀胱压力分别为(6.67±1.03)、(5.83±1.94)、(6.00±1.55)、(6.00±1.1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T1组及T2组猪的总出血量分别为(1198.0±182.9)、(1252.0±148.4)、(1150.0±125.7)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组猪的乳酸峰值[(2.26±0.24)mmol/L]显著低于D组[(5.00±0.60)mmol/L]和T1组猪[(3.86±0.57)mmol/L],出血率和输液率[(25.83±5.49)、(26.00±4.69)mL/min]也显著低于D组[(83.50±19.85)、(71.50±29.11)mL/min]和T1组猪[(54.17±15.59)、(54.17±8.98)m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组猪动静脉造影均显示有造影剂外渗,且动脉较为明显,但与D组猪相比,外渗速度明显减慢。结论在猪模型中,带囊骨盆带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造成的血管损伤具有止血效果,且其效果优于简易骨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血流动力学 出血 带囊骨盆带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