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杨树达《积微居日记》(节录)
被引量:5
1
作者
白吉庵
出处
《文献》
1985年第3期111-128,共18页
文摘
序言杨树达(1885—195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晚号耐林翁。湖南长沙人。早年就学于时务学堂,后来到日本留学。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明德中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等校担任教员和教授。在此期间,他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专攻古代语言文字学,对古汉语词汇、语法、修辞、音韵、文字等方面都有新的发现,硕果累累,成为一大家。
关键词
师范学校
杨树达
马氏文通
语法
语言文字学
钱玄同
国语
高师
中国文法
古义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题名 杨树达《积微居日记》节录(下)
被引量:3
2
作者
白吉庵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处
《文献》
1987年第3期242-257,共16页
文摘
一九二三年一月四日到部列席新年茶话会,彭静仁有演说。五日晨看《蔡中郎集》。十时到部拜谒编审处同事,会见者为毛子龙,陈象明两主任及周庆修、朱造五、金锷青、陈菊素、段碧江、吴季青、许叔玑,新派者金君乃(日本)大塚宏文(学院)同学,彼识我乃忆识之也。
关键词
盐铁论
高师
古义
汉书
胡适
审查
说文
日记
补校
钱玄同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题名 杨树达《积微居日记》节录 (上)
被引量:3
3
作者
白吉庵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处
《文献》
1987年第2期258-265,共8页
文摘
一九二二年五月十八日晨编高师国文法。午后到补校授作文;到太仆寺街沈宅小坐;到部与(钱)玄同谈话;撰(尸T(q sh x)三母孳乳表。归读《史记》、《广雅》。廿二日晨到高师授课。午后劭西(黎锦熙)来邀同往协和医院,余近以头足自震动,故治之。三时到部撰尸(sh)母孳乳表未毕,五时归。湘省教育会来信,欲余暑中回湘讲国语(文)法,拟应之。
关键词
补校
高师
说文
史记
文法
作文
国语
黎锦熙
马氏文通
声韵学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题名 罗常培传略
被引量:1
4
作者
白吉庵
出处
《文献》
1983年第1期166-177,共12页
文摘
罗常培字莘田,号恬庵,笔名贾尹耕,斋名未济斋,生于1899年8月6日,北京宛平人,满族,满姓为萨克达氏,名仁禄。其父恩禄在清末宣统时为宣武门城门吏。民国后,改编为陆军小队官。罗常培七岁入塾,读书用功,甚得老师之喜。九岁入京师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堂,因成绩优秀,被编入高小二年级,时与舒庆春(老舍)为同班同学。老舍在短篇小说《歪毛儿》中说:罗常培少年时头上留的辫子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别人是往后梳,他却往两边梳,走起路来好像拨浪鼓似的,因此人们管他叫"歪毛儿"。
关键词
罗常培
语言学
少数民族语
西北大学
学生
音韵学
学校
汉魏六朝
短篇小说
二年级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题名 黎锦熙传略
被引量:1
5
作者
白吉庵
出处
《文献》
1983年第3期142-155,共14页
文摘
黎锦熙字劭西,湖南省湘潭县人,生于1890年2月2日(清光绪十六年正月十三日)。其父黎培銮为乡里"名士",擅篆刻,诗画、曾与齐白石等合组"龙山诗社"。黎锦熙自幼喜爱书文,4岁时,其父迎塾师王仲言为之"启蒙"。9岁时阅读《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眼界为之开阔。11岁读完《十三经》。12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病逝前。16岁应县试、入学为秀才。 1906年受湘赣萍浏醴起义的影响,在长沙与张平子发起"
关键词
黎锦熙
国语运动
文字改革
钱玄同
国语罗马字
新著国语文法
湖南省
教育部
毛泽东同志
注音符号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题名 章士钊传略
6
作者
白吉庵
出处
《晋阳学刊》
1985年第2期59-67,74,共10页
文摘
章士钊是我国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也是一位知名的学者。他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七十余年,几经曲折,走过一条漫长的道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位有影响的人物。本文侧重在学术方面作介绍,以供同志们参考。章士钊字行严,笔名黄帝子孙之嫡派黄中黄、支那汉族黄中黄、黄中黄、爱读革命军者、章邱生、青桐、烂柯山人、民质、秋桐、孤桐、无卯等,湖南长沙人,生于1881年8月20日。其父章锦在乡里曾为里正,兼行中医。壮年出游,居南京十年,欲求一官半职,终不可得,结果负债累累而归。从此家境逐渐衰落。其兄士锳为塾师;士钊自幼跟随受其教。
关键词
政治活动家
传略
章士钊
学术
南京
汉族
回忆说
笔名
新中国
舞台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杨树达传略
7
作者
白吉庵
出处
《文献》
1984年第3期191-206,共16页
文摘
杨树达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晚更号耐林翁,生于1885年6月1日。其父杨孝秩,字翰仙,性笃厚,少时勤学,喜读史籍、唐宋古文,于科举帖括程式不甚措意,故屡试不第,后为塾师。杨树达6岁从其父学。稍长,父授以《尔雅》、《广雅》、《史通》、《资治通鉴》等书,而树达尤好汉书,每读一篇,不忍释手。11岁时,其父始教作文,因不喜应试之八股文,令作论说文,常以史事命题。13岁入时务学堂,时梁启超为中文教总习,以《孟子》及《公羊春秋》为教本。
关键词
杨树达
马氏文通
梁启超
语言文字学
论说文
时务学堂
古义
出版
王国维
钱玄同
分类号
G256
[文化科学—图书馆学]
题名 京剧艺术体系总代表谭鑫培
8
作者
白吉庵
出处
《世纪行》
2009年第6期14-16,50,共3页
文摘
谭鑫培,湖北江夏县人。生于1847年4月23日。其父谭志道,汉剧演员.唱老旦兼老生,因嗓音高而尖,有类似北方“叫天”鸟之音,所以人们管他叫“谭叫天”,又因此,人们称谭鑫培为“小叫天”。大约在1853年.谭志道带着全家顺江东下,沿途卖艺由水路到了天津。先是在津郊“跑帘外”(在农村巡回演出),后转到北京定居。
关键词
谭鑫培
艺术体系
京剧
巡回演出
老生
老旦
演员
汉剧
分类号
J821
[艺术—戏剧戏曲]
J20-02
[艺术—美术]
题名 辛亥革命的两种起义方式——武装起义与和平光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希泌
白吉庵
出处
《晋阳学刊》
1981年第5期36-40,共5页
文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革命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领导下,联合各阶层人士,以两种起义的方式而取得成功的。本文拟以对和平光复这一起义方式及与此有关的立宪派问题,试抒管见,以就正于辛亥革命史研究者。
关键词
立宪派
辛亥革命时期
孙中山
武装起义
革命派
同盟会
武昌起义
和平
革命力量
武装斗争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题名 略论章士钊与胡适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吉庵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文摘
胡适(1891—1962)与章士钊(1881—1973)既是朋友,又是论敌.在文化史上:一个是今文派领袖,一个是古文派的代表.他们的交往很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是十分有趣的事.他俩相差不过十岁,但论其在近现代史上的作为和贡献,不啻为两代人也.这说明近代中国时局变化之快,真是快得惊人!胡适1919年10月在参观了吴禄贞墓后,很感慨地说道:“十年来的人物,只有死者:宋教仁、蔡锷、吴禄贞能保盛名,生者不久就被人看出真相来了.这是因为时势变得太快.生者偶一不上劲,就要落后赶不上了,不久就成了‘背时’的人了.”胡适说这个话,是有所指的,其中定有反对白话文的章士钊在内,因为章在“五四”前后是反对白话文的干将.
关键词
胡适
章士钊
白话文学
《甲寅》
白话文运动
文化运动
《中国哲学史大纲》
章太炎
陈独秀
文言文
分类号
K827
[历史地理—历史学]
题名 胡适与刘文典
被引量:1
11
作者
白吉庵
出处
《纵横》
2009年第12期49-55,共7页
文摘
胡适与刘文典同是安徽人,但互相认识,那是到了北京大学任教后才开始的。又因为都是陈独秀的关系聘请到北大的,因此交往就自然而然地多了。
关键词
刘文典
胡适
北京大学
安徽人
陈独秀
分类号
K825.4
[历史地理—历史学]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题名 听梁漱溟先生论人
12
作者
白吉庵
出处
《书摘》
2018年第10期63-66,共4页
文摘
对毛泽东一生过错的见解
美国马歇尔将军对我的印象,闻之于叶笃义同志。(1979年5月5日在政协,不见叶已20年以上。)1946年1月,马帅居间,有两党停战协议,即召开政治协商会,民主人士参加。而我为民盟秘书长,代表民盟周旋于两党之间。
关键词
梁漱溟
政治协商会
民主人士
毛泽东
马歇尔
叶笃义
秘书长
民盟
分类号
D66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题名 风声渐紧:“文革”前的《兰亭序》真伪大辩论
13
作者
白吉庵
出处
《纵横》
2003年第10期35-37,2,共4页
文摘
1965年,郭沫若发表文章,推断《兰亭序》为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高二适对此不以为然。高文经章士钊推荐到达毛泽东手中,又在毛的直接过问下得以公开发表,引起全国学术界的关注,学术争论逐渐深入。然而,就在此时,形势突变,毛泽东、郭沫若态度都有改变,而章士钊也感觉到“气候”有所变化,他的秘书把本打算发表的文稿从《光明日报》撤回……
关键词
《兰亭序》
兰亭序
高二适
王羲之
“文革”前
大辩论
分类号
K27
[历史地理—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