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白启才 崔丽萍 +3 位作者 李珍珍 董学庆 郭凯 杨庭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6-427,共2页
目的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行PCI的患者1011例,分为桡动脉组(355例)和股动脉组(656例),分析比较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7%... 目的对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行PCI的患者1011例,分为桡动脉组(355例)和股动脉组(656例),分析比较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7% vs 99.2%,P>0.05)。2组患者1、2和3支病变行PCI时,手术和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患者复杂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行PCI时,手术和透视时间明显延长,穿刺局部血肿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并发症少,复杂病变和慢性闭塞病变行PCI时选择经股动脉途径优于桡动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肝素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CT分型 被引量:2
2
作者 白启才 李珊 +2 位作者 杨庭树 盖鲁粤 王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MDCT)确定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类型。方法:利用MDCT对分叉病变分叉远端(分叉嵴平面)和分叉近端(分支入口平面)定性、定量分析,研究MDCT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点,提出分叉病变的CT分型。结果:MDCT对分叉近... 目的:应用多排螺旋CT(MDCT)确定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类型。方法:利用MDCT对分叉病变分叉远端(分叉嵴平面)和分叉近端(分支入口平面)定性、定量分析,研究MDCT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点,提出分叉病变的CT分型。结果:MDCT对分叉近端和远端斑块定性分析无明显区别;分叉两侧外弹力膜面积(16.48±4.51mm2,12.12±3.84mm2,P=0.000)、参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5.75±4.30mm2,12.71±4.02mm2,P=0.003)、偏心指数(1.24±0.50,4.61±2.06,P=0.000)、斑块分布弧度(352.42±16.52,228.40±36.90,P=0.000)、重塑指数(1.05±0.05,0.95±0.04,P=0.000)有明显区别;CT下分叉病变可以分为6种类型。结论:MDCT下分叉病变可以分为6种类型,对指导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分型
下载PDF
冠脉造影慢血流现象与动态心电图表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白启才 崔丽萍 +2 位作者 董学庆 李珍珍 郭凯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856-857,共2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现象与动态心电图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5月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病例43例,同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病例30例做对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次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分析...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慢血流现象与动态心电图表现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5月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病例43例,同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病例30例做对照。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次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26例患者(60.5%)出现一过性定位相关的ST段压低≥0.2mV心电图改变;32例患者(67.4%)出现一过性T波改变(包括与静息心电图比较T波双向或倒置);21例患者(48.8%)出现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与对照组比较,慢血流组室早或短阵室速的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累及支数与动态心电图发现的频发室早或短阵室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慢血流现象 动态心电图
下载PDF
经不同途径行CAG及PCI的对比剂用量和手术时间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白启才 崔丽萍 +3 位作者 孙金勇 李珍珍 董学庆 郭凯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年第6期440-441,共2页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所用的对比剂用量和手术时间。方法同期525例行CAG和PCI治疗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325例...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所用的对比剂用量和手术时间。方法同期525例行CAG和PCI治疗的患者,经股动脉途径325例,经桡动脉途径200例,分为3组:仅行CAG组(A组)、简单单支病变PCI组(B组)和二支、三支、复杂或慢性闭塞病变PCI组(C组),比较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各组所用对比剂用量和手术时间。结果经股动脉途径A、B、C组患者所用对比剂用量与经桡动脉途径各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85.1±41.5mlvs86.6±36.6ml,P=0.822;175.8±57.5mlvs160.0±48.5ml,P=0.764;228.2±70.5mlvs222.8±55.9ml,P=0.816),经桡动脉途径A、B、C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经股动脉途径各组(21.5±17.6minvs10.5±8.6min,P=0.000;41.5±34.4minvs29.0±16.8min,P=0.000;64.4±18.1minvs46.7±15.5min,P=0.007)。结论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时所用对比剂用量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行手术时间长于经股动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桡动脉 股动脉 介入治疗 对比剂用量 手术时间
下载PDF
常规心电图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诊断作用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白启才 崔丽萍 +2 位作者 郭凯 董学庆 李珍珍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82-283,共2页
目的分析常规心电图判断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70%的冠心病患者的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556例中,心电图阳性患者68.3%,其中冠状动脉狭窄70%~79%组、... 目的分析常规心电图判断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狭窄≥70%的冠心病患者的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556例中,心电图阳性患者68.3%,其中冠状动脉狭窄70%~79%组、狭窄80%~89%组和狭窄≥90%组常规心电图阳性率分别为63.1%、64.9%和70.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1支、2支和3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常规心电图阳性患者分别为66.7%、62.9%和71.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2)。结论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存在局限性且难以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可增加心电图判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国产新型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内膜增殖 被引量:15
6
作者 刘长福 陈韵岱 +7 位作者 陈练 孙志军 盖鲁粤 刘宏斌 任艺虹 田峰 白启才 郭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评价新型国产冠状动脉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BUMA)置入后内膜覆盖。方法入选22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原发冠状动脉病变需置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BUMA组(n=15)和对照组Endeavor组(n=7),术后9个月行光...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评价新型国产冠状动脉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BUMA)置入后内膜覆盖。方法入选22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为原发冠状动脉病变需置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BUMA组(n=15)和对照组Endeavor组(n=7),术后9个月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结果 BUMA组平均内膜增殖厚度显著小于Endeavor组(0.220±0.140mm对0.269±0.207mm,P<0.001);BUMA组无内膜覆盖百分率显著低于Endeavor组(5.65%对6.56%,P<0.001);BUMA组支架内管腔面积丢失显著小于Endeavor组有统计学差异[(34.87±11.50)%对(40.82±18.53)%,P=0.025]。结论冠心病患者置入国产新型BUMA药物洗脱支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药物洗脱支架 内膜增殖
下载PDF
中国人膈下动脉血管造影解剖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志坚 王茂强 +3 位作者 白启才 邵如宏 王立军 刘凤永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观察国人膈下动脉 (IPA)的血管造影解剖。材料和方法 :对 168例患者进行了选择性IPA造影 ,其中男性116例、女 5 2例 ,年龄平均 5 2 .7岁。用手推或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 ,注入速度 2~ 3ml/s、总量 8~ 12ml。投照位置以... 目的 :观察国人膈下动脉 (IPA)的血管造影解剖。材料和方法 :对 168例患者进行了选择性IPA造影 ,其中男性116例、女 5 2例 ,年龄平均 5 2 .7岁。用手推或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 ,注入速度 2~ 3ml/s、总量 8~ 12ml。投照位置以正位为主 ,少数病例辅以斜位、侧位取像。结果 :做右侧IPA造影 162支 ,左侧 99支。左、右IPA以共干发自同一血管者占 42 .9% ;右侧IPA单独起源者占 5 9.3 % :发自腹主动脉占 3 7.0 % ,右肾动脉开口占 17.9% ;左侧IPA单独起源者占 18.2 % :发自腹腔动脉占 12 .1%、腹主动脉占 6.1%。 96.7%IPA开口位于胸 -12 ~腰 -1椎体水平。结论 :IPA起源、开口位置及分支走行等 ,对介入治疗医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膈下动脉 动脉造影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王禹 杨菲菲 +8 位作者 陈练 任艺虹 张大为 张国明 张威 张慧 荆晶 王立军 白启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6-99,共4页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2003-04至2008-06我院150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平均年龄62.5±10.82(38~83)岁,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远端分叉分组,开口...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2003-04至2008-06我院150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平均年龄62.5±10.82(38~83)岁,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远端分叉分组,开口或体部病变为非分叉病变组(n=35),累及左主干远端或前降支、回旋支开口者为分叉病变组(n=115)。44例(29.33%,44/150)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48例(32.43%,48/148)在平均(10.02±7.47)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术后存活的148例患者中125例(84.45%)随访成功,平均随访时间9.86±8.46(1~43)月,分叉病变组的再发心绞痛率(33.68%vs13.33%,P=0.0467)明显高于非分叉病变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两组未见明显差异。对MACE单因素分析发现,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4.17%vs17.65%,P=0.0446)。影响再狭窄的因素分析显示双支架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术(64.29%vs10.71%,P=0.0011)。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结果,经血管内超声指导MACE可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药物洗脱支架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靶病变血运重建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内超声
下载PDF
冠脉CT对冠心病治疗策略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盖兢泾 翟学 +5 位作者 白启才 王志国 蒋博 汪奇 杨立 盖鲁粤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冠脉CT(CCTA)的准确性已经得到证实,但其临床应用的情况目前尚没有统计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3月3日-2009年6月23日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CTA检查的患者,统计其后治疗取向,包括是否进行了CAG,经皮... 目的冠脉CT(CCTA)的准确性已经得到证实,但其临床应用的情况目前尚没有统计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3月3日-2009年6月23日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CTA检查的患者,统计其后治疗取向,包括是否进行了CA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药物治疗和正常CAG,并与同期进行的直接CAG进行比较。结果从2008年3月3日-2009年6月23日共行CCTA检查8030例,直接CAG3260例。CCTA组的危险因素明显低于CA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大多数患者CCTA后没有进一步行CAG,占87.97%。CCTA后CAG953例,其中CAG正常3.7%,药物治疗11.3%,PCI63.4%,CABG21.6%。直接CAG组3260例,其中CAG正常17.9%,药物治疗25.1%,PCI52.9%,CABG4.4%。CCTA后CAG和直接CAG组比较,CCTA增加了再血管化治疗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经过CCT筛选,再血管化治疗率明显提高,而正常CCTA减少。但目前门诊所做的CCTA阳性率较低,大多数为正常或轻中度病变,需CAG的很少,滥用现象则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CT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介入放射技术在小儿头面部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宝民 白启才 +2 位作者 段国升 张纪 周定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9-220,共2页
介入放射技术在小儿头面部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李宝民,白启才,段国升,张纪,周定标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25.4利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给患脑动静脉畸形、头面部血管病和烟雾病等的小儿行脑血管造... 介入放射技术在小儿头面部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李宝民,白启才,段国升,张纪,周定标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25.4利用介入神经放射技术给患脑动静脉畸形、头面部血管病和烟雾病等的小儿行脑血管造影或栓塞术,效果较满意。1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头面部 儿童 介入放射学 血管造影
下载PDF
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生 李宝民 +4 位作者 曹向宇 王君 辜小芳 白启才 邵如宏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6-97,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GDC栓塞或注射NBCA胶灌注假性动脉瘤腔、采用可脱式球囊或弹簧栓子闭塞载瘤动脉及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结果:17例假性动脉瘤均治愈,仅1例载瘤动脉闭塞后因严...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段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GDC栓塞或注射NBCA胶灌注假性动脉瘤腔、采用可脱式球囊或弹簧栓子闭塞载瘤动脉及载瘤动脉内支架置入。结果:17例假性动脉瘤均治愈,仅1例载瘤动脉闭塞后因严重贫血发生脑梗塞而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结论: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和研究该病唯一可靠的手段;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创伤性颅内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操作简单、损伤小、安全、有效;采用注射NBCA胶灌注假性动脉瘤腔及封闭动脉漏口的效果需进一步观察与探讨;血容量减少及低血红蛋白在行载瘤动脉闭塞时确定脑血流代偿能力的诸因素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着重探讨介入技术问题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茂强 白启才 +2 位作者 王仲朴 刘凤永 谢春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01-804,共4页
目的 报告 12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PTE)的介入治疗结果 ,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  12例确诊为PTE的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2 6~ 78岁。就诊时临床症状 :休克 3例 ,咯血 9例次 ,胸痛和呼... 目的 报告 12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PTE)的介入治疗结果 ,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  12例确诊为PTE的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2 6~ 78岁。就诊时临床症状 :休克 3例 ,咯血 9例次 ,胸痛和呼吸困难 12例次。 1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1例上肢静脉血栓。全部患者作胸部CT增强扫描和肢体超声波检查。治疗方法有经导管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 4例次 ,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和局部溶栓 12例次 ,经导管肺动脉消融术 2例次 ,腔静脉过滤器置入术 12例次。结果  12例患者治疗 16例次 ,无并发症发生。 4例先行经导管肺动脉内溶栓术 ,因效果不明显而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 ;8例采用机械性措施 (捣碎、抽吸、消融 )清除血栓 ,辅以局部溶栓。结束治疗时复查肺动脉造影 ,10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 ,症状明显改善 ,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 82 %增至 94 %。 2例治疗后肺动脉造影有改善 ,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术后随访时间 4~ 36个月 ,患者未再出现PTE复发症状。结论 单纯行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对治疗PTE效果不佳。机械性清除血栓技术 ,包括经导管血栓抽吸、捣碎和消融 ,联合局部溶栓术 ,是治疗PTE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治疗 PTE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肺动脉 经导管 患者 介入技术 增强扫描 分支 上肢
下载PDF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支架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菲菲 王禹 +6 位作者 荆晶 王立军 白启才 张国明 张威 张大为 张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95-798,共4页
目的观察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150例,其中48例在平均(10.0±7.5)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无狭窄分为:再... 目的观察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150例,其中48例在平均(10.0±7.5)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无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2例和无再狭窄组36例。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患者随访时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减小[(2.7±1.0)mm vs (3.5±0.4)mm,P=0.0001]、直径狭窄率明显升高[(31.4±26.4)% vs (8.3±5.3)%,P=0.0000]、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升高[(0.8±0.7)mm vs (0.2±0.3)mm,P=0.0000];双支架置入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置入术[(75.0% vs 13.9%),P=0.0011]。结论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双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较差,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血管造影术 药物洗脱支架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随访研究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菲菲 王禹 +7 位作者 陈练 荆晶 王立军 张威 张国明 张慧 张大为 白启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0年第5期252-256,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药物支架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3年4月—2008年6月150例无保护LMCA病变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年龄(62.5±10.82)岁(38~83岁),其中44例(29.33%)患者术中应用...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药物支架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3年4月—2008年6月150例无保护LMCA病变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年龄(62.5±10.82)岁(38~83岁),其中44例(29.33%)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结果 IVUS对斑块性质的分析显示非分叉病变组软斑块多见,而分叉病变组混合斑块(纤维钙化)多见;单纯冠脉造影组与IVUS组测得数据比较,前者的最小管腔直径(1.72±0.62)mm比(2.27±0.38)mm,最小管腔面积(2.62±1.87)mm2比(4.93±1.63)mm2,均明显低于IVUS组,面积狭窄率(78.08±7.31%)比(64.53±9.18)%,明显高于IVUS组,且单纯冠脉造影组置入的支架比IVUS指导组偏小(3.46±0.36)mm比(3.75±0.26)mm;IVUS指导组的再发心绞痛(15.91%比35.8%)、TLR(0%比16.05%),和总MACE事件(2.27%比19.75%)均明显低于无IVUS指导组。结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术中应用IVUS指导可显著改善预后,减少MACE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药物洗脱支架 超声检查 介入性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禹 盖鲁粤 +15 位作者 李天德 沈宏 计达 杨庭树 陈练 孙志军 任艺红 苏绍萍 张志强 宋杨 金琴花 王有 李志坚 王立军 白启才 邵如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人,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方法:按照病人年龄分为≥70岁组(n=52)和<70岁组(n=67)...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人,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方法:按照病人年龄分为≥70岁组(n=52)和<70岁组(n=67)2组,对于≥70岁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判定未能有效开通后,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灌注、同时病人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仍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则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再通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组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比较。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多;但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管的介入治疗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别,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介入治疗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也未见显著增加。结论:≥70岁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成功比例与<70岁组相同,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静脉溶栓 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荆晶 李姗 白启才 《疑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51-253,共3页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冠状动脉疾病 诊断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珊 崔丽萍 +2 位作者 白启才 郭凯 董学庆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886-887,共2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对诊断冠心病和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心血管中心2008年1-6月住院778例拟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表现,采用Gensini评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778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567...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对诊断冠心病和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分析我院心血管中心2008年1-6月住院778例拟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表现,采用Gensini评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结果778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阳性567例(72.9%);ECG异常590例中,399例(70.4%)诊断为冠心病,ECG正常188例中,168例诊断为冠心病;ECG诊断冠心病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9.5%。在567例冠心病患者中,中度和重度病变组ECG阳性率显著高于轻度病变组(76.5%和81.6%对57.0%,122/214、166/217和111/136;P=0.000)。结论ECG异常有助于判断冠心病患者中度和重度病变,对有冠心病危险因素、ECG异常且拟诊冠心病患者建议行冠状动脉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心病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动脉瘤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长福 陈韵岱 +5 位作者 陈练 孙志军 刘宏斌 田峰 白启才 郭凯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67-1069,I0001,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探讨冠状动脉药物释放支架置入术后动脉瘤形成的病变特点和发生率。方法331例患者药物释放支架术后6~5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对可疑动脉瘤形成的患者行OCT检查。结果331例患者中11例(15支血管)随访时发...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探讨冠状动脉药物释放支架置入术后动脉瘤形成的病变特点和发生率。方法331例患者药物释放支架术后6~5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对可疑动脉瘤形成的患者行OCT检查。结果331例患者中11例(15支血管)随访时发现支架部位有动脉瘤形成,发生率为3.3%。其中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的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53.3%、20.0%、26.7%。OCT检查提示裸露支撑杆表面与内膜之间的平均距离为(0.512±0.223)m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2个月组的支架支撑杆表面与内膜之间的距离大于PCI术后<12个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结论OCT可早期定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形成的冠状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支架 冠状动脉瘤
下载PDF
前降支心肌桥致急性心肌梗死误诊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志军 李丹丹 +4 位作者 陈韵岱 田峰 刘长福 白启才 李海燕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S1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桥 前降支 冠状动脉造影 胸骨后 心电图 心脏超声 高血压 患者 内膜增厚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及随访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生 李宝民 +4 位作者 白启才 许秀丽 梁小莹 曹向宇 王君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对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及DSA复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4例的DSA影像、介入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动脉瘤直径2.0~2...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效果。方法:对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及DSA复查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4例的DSA影像、介入治疗及随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动脉瘤直径2.0~20.0mm,病情按Hunt-Hess法分级:Ⅰ级7例,Ⅱ级21例,Ⅲ级5例,Ⅳ级1例。全部患者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采取血管内栓塞治愈,并经DSA随诊见完全栓塞的动脉瘤无复发,1例栓塞90%的动脉瘤复发,改行手术治疗;1例假性动脉瘤复发,经载瘤动脉内支架植入后治愈。无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螺旋圈(GDC)或微支架辅助GDC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和检验动脉瘤栓塞效果的可靠手段,近期随诊结果表明采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效果可靠,大宗远期随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