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司他丁对原发性冲击伤小鼠早期肺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方超 柴家科 +8 位作者 曲毅睿 荀浩怡 刘甜 迟云飞 白海良 吴育寿 苏小薇 孙冉 刘翔宇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10-1017,共8页
背景肺膜的破坏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穿过基底膜浸润到肺组织,引发过度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原发性冲击伤肺损伤和呼吸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乌司他丁是具有广谱抗炎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对原发... 背景肺膜的破坏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穿过基底膜浸润到肺组织,引发过度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原发性冲击伤肺损伤和呼吸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乌司他丁是具有广谱抗炎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对原发性冲击伤肺损伤起到治疗作用。目的初步探讨乌司他丁能否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作用,对原发性冲击伤小鼠早期肺损伤起到治疗作用。方法136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6)、冲击伤组(B组,n=60)、乌司他丁组(U组,n=60)。利用聚黑铝高爆炸药将B组、U组小鼠制成中度原发性冲击伤模型。配制1×10^(4)U/mL乌司他丁溶液,U组致伤后立即按照5×104U/kg的剂量腹腔注射,12 h/次。对C组以及B组、U组伤后6 h、24 h、48 h的小鼠分别进行肺组织病理学、肺组织含水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NF-κB、CXCL-1、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NE)、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含量、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NAO)活性以及肺组织NE、MMP-9表达水平的检测,并对C组以及B组、U组伤后48 h小鼠肺功能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组伤后6 h即可见到较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24 h和48 h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严重增厚,肺泡腔狭窄,组织淤血较多;U组各时间点炎症细胞浸润较B组显著减少,肺泡肿胀和淤血程度较B组显著减轻。伤后6 h、24 h、48 h,U组肺组织含水率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组血清TNF-α、NF-κB、CXCL-1含量以及NAO活性显著低于B组(P均<0.05);血清NE、MMP-9含量和肺组织中NE、MMP-9表达水平均较B组显著降低,伤后48 h差异更显著(P均<0.05)。伤后48 h,U组肺功能较B组有所改善,其中潮气量、最大吸气流速升高,呼吸频率、呼气中期流速、Penh降低(P均<0.01)。结论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可以抑制原发性冲击伤肺损伤小鼠体内细胞因子以及多种中性粒细胞来源的丝氨酸蛋白酶的产生,从而减轻过度炎症反应,防止肺组织进行性损伤,有助于肺组织病理学的好转和肺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冲击伤 肺损伤 乌司他丁 中性粒细胞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新研究方向——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
2
作者 张政 段红杰 +6 位作者 柴家科 邹晓防 韩绍芳 白海良 张玉方 云慧婷 孙冉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7,共5页
失血性休克(HS)是全球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是由组织氧供需不平衡引起,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是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而线粒体质量控制可通过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 失血性休克(HS)是全球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是由组织氧供需不平衡引起,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是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而线粒体质量控制可通过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衍生囊泡和线粒体蛋白稳态等一系列过程调控线粒体功能,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可以改善器官功能障碍。本文就线粒体功能障碍对HS器官功能的影响及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HS的损伤机制并指导临床救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障碍 线粒体质量控制 线粒体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严重烧伤大鼠膈肌蛋白氧化应激及抗氧化酶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段红杰 何延奇 +2 位作者 陈晨 张恒博 白海良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07-511,共5页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大鼠膈肌内氧化应激的发生及抗氧化酶表达水平,以期进一步了解严重烧伤后膈肌萎缩和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取80只雄性7~8周龄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烧伤组和假伤组,每组40只。将烧伤组大鼠麻醉后背部及腹...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大鼠膈肌内氧化应激的发生及抗氧化酶表达水平,以期进一步了解严重烧伤后膈肌萎缩和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取80只雄性7~8周龄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烧伤组和假伤组,每组40只。将烧伤组大鼠麻醉后背部及腹部分别浸入80℃热水15、8s,制作50%体表总面积Ⅲ度大鼠烫伤(以下称烧伤)模型,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mL/kg复苏,创面外涂碘伏。假伤组大鼠除浸入37℃温水和不进行液体复苏外,其余处理均与烧伤组相同。分别于伤后2h及1、3、7、14d,每组取8只大鼠麻醉后完整切取膈肌,称取质量,采用酶标仪检测膈肌蛋白羰基化合物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膈肌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的蛋白表达水平。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1)2组大鼠伤后2h、1d膈肌质量相近(t=0.453、0.755,P>0.05);烧伤组大鼠膈肌质量于伤后3d开始下降,且明显低于假伤组(t=3.321,P<0.01);烧伤组大鼠膈肌质量于伤后7d开始逐渐增长至伤后14d,但仍明显低于假伤组(t=4.622、4.380,P<0.01)。(2)烧伤组大鼠伤后2h及1、3、7、14d膈肌蛋白羰基化合物含量[(2.7±0.3)、(2.5±0.5)、(2.4±0.4)、(2.5±0.4)、(3.2±0.6)pg/mL]均明显高于假伤组[(1.2±0.4)、(1.6±0.3)、(1.5±0.7)、(1.7±0.3)、(1.8±0.4)pg/mL,t=5.994、3.263、3.666、3.158、5.763,P<0.05或P<0.01]。(3)伤后1、3d,烧伤组大鼠膈肌中过氧化氢酶蛋白表达水平与假伤组相近(t=0.339、0.324,P>0.05);2组大鼠伤后2h及1、3、7、14d膈肌中SOD2蛋白表达水平均相近(t=1.446、1.385、0.757、1.561、0.531,P>0.05);2组大鼠伤后2h及1、3、7d膈肌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蛋白表达水平均相近(t=0.200、0.729、0.385、1.559,P>0.05)。结论严重烧伤后大鼠膈肌蛋白氧化应激持续发生且抗氧化酶表达相对不足,这可能是烧伤膈肌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呼吸肌 氧化应激 抗氧化酶类
原文传递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3通路抑制剂对严重烧伤大鼠骨骼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白海良 段红杰 +4 位作者 陈晨 刘玲英 吴育寿 韩绍芳 王晓腾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1-278,共8页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后大鼠骨骼肌功能变化,并探讨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3(JAK/STAT3)通路抑制剂对骨骼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120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和烧...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后大鼠骨骼肌功能变化,并探讨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3(JAK/STAT3)通路抑制剂对骨骼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120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和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每组40只,后2组大鼠于背部、腹部造成50%体表总面积Ⅲ度烫伤,假伤组大鼠致假伤。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JAK/STAT3抑制剂鲁索替尼。伤后0(即刻)、1、4、7、14 d,每组取8只大鼠,采用多通道电生理仪测量脉冲频率20、40、60、80、100、120、140、160 Hz刺激最佳肌肉长度的趾长伸肌产生的比力,测量脉冲频率50 Hz刺激0、10、20、30、60、120、180、240、300 s的最佳肌肉长度的趾长伸肌疲劳期比力,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趾长伸肌羰基化合物含量,采用微量法检测趾长伸肌ATP含量。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析因设计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t检验。结果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0、1、7 d各脉冲频率,伤后4 d除20 Hz外各脉冲频率,伤后14 d于20、40 Hz脉冲频率刺激后趾长伸肌比力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单纯烧伤组相比,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大鼠伤后1 d除20 Hz外各脉冲频率,伤后4、7、14 d各脉冲频率刺激后趾长伸肌比力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假伤组比较,单纯烧伤组大鼠除伤后7 d刺激240 s外,伤后各时间点刺激各时间点趾长伸肌疲劳期比力显著下降(P<0.05或P<0.01)。与单纯烧伤组比较,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大鼠伤后1 d除刺激60、300 s外各刺激时间点,伤后4 d除刺激240 s外各刺激时间点,伤后7、14 d所有刺激时间点疲劳期比力显著升高(P<0.05或P<0.01)。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0、1、4、7、14 d趾长伸肌羰基化合物含量分别为(0.651±0.155)、(0.739±0.194)、(0.618±0.086)、(0.813±0.162)、(0.615±0.115)nmol/mg,明显高于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的(0.538±0.069)、(0.369±0.059)、(0.273±0.061)、(0.334±0.109)、(0.318±0.101)nmol/mg(t=2.446、4.689、8.355、5.754、6.097,P<0.05或P<0.01)和假伤组的(0.196±0.019)、(0.156±0.004)、(0.169±0.023)、(0.156±0.027)、(0.175±0.008)nmol/mg(t=7.219、6.491、10.938、9.182、11.589,P<0.01)。单纯烧伤组大鼠伤后1、4、7、14 d趾长伸肌中ATP含量明显低于假伤组(t=7.159、7.591、7.473、4.026,P<0.01)和烧伤+JAK/STAT3抑制剂组(t=2.295、2.575、2.453、2.997,P<0.05)。结论严重烧伤后大鼠趾长伸肌在不同频率脉冲刺激后比力显著下降,且易于疲劳;阻断JAK/STAT3信号通路可通过降低肌蛋白氧化应激和增加ATP含量,进而减轻烧伤引起的肌力下降,改善其疲劳期肌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骨骼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3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失血性休克致血管内皮糖萼损伤的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玉方 段红杰 +3 位作者 白海良 孙冉 云慧婷 张政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47-856,共10页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快速大量失血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灌注不足,是平战时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糖萼(vEG)对维持微循环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失血性休克严重缺血缺氧可导致vEG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进而加重微循环和脏器功能障碍。...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快速大量失血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灌注不足,是平战时创伤性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糖萼(vEG)对维持微循环稳态发挥重要作用。失血性休克严重缺血缺氧可导致vEG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进而加重微循环和脏器功能障碍。因此,早期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可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对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及预后极为重要。目前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研究繁多,但临床尚无基于防治vEG损伤的失血性休克救治方法。笔者就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防治失血性休克致vEG损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内皮 血管 内皮糖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