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小鼠酒精性肝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1
作者 马秀青 李三强 +5 位作者 卢华杰 王莲丽 乔新杰 霍续磊 白淼水 姚致远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14期2219-2224,共6页
目的:研究酒精诱导的小鼠肝损伤过程中肝脏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变化.方法:将100只健康清洁♂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模型组(n=60),模型组小鼠每日给予56%的红星二锅头(10 m L/kg)灌胃,... 目的:研究酒精诱导的小鼠肝损伤过程中肝脏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变化.方法:将100只健康清洁♂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模型组(n=60),模型组小鼠每日给予56%的红星二锅头(10 m L/kg)灌胃,对照组每日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分别于第1、2、3、4周将两组小鼠全部处死,并在各时间点取小鼠肝脏做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测定血清中ALT酶活力,以检测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程度.剩余肝脏通过蛋白印迹法用以检测小鼠肝脏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应用SSPS16.0对实验数据进行ANOVA显著性分析和Duncan's test.结果:酒精灌胃第1周,病理HE染色显示肝细胞轻度损伤,ALT酶活力显著上升,小鼠肝脏中的PCNA的表达量相比正常小鼠显著下降(P<0.05);第2周,病理HE染色显示肝细胞出现明显的水肿和大量的炎细胞浸润,ALT酶活力高于正常,PCNA的表达量达到了最低值(P<0.01);第3周,病理HE染色显示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门管区周围肝细胞水样变,ALT酶活力下降,PCNA的表达量显著上升,但仍低于正常小鼠肝脏PCNA的表达量(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 酒精性肝病 蛋白印迹 HE染色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小鼠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小苹 李三强 +3 位作者 王冬梅 乔新杰 卢华杰 白淼水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912-1914,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小鼠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0),模型组(n=40)。用56°红星二锅头经酒精灌胃(15 m L·kg-1)诱导小鼠肝损伤1,2,3,4周,建立小...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小鼠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将50只健康雄性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0),模型组(n=40)。用56°红星二锅头经酒精灌胃(15 m L·kg-1)诱导小鼠肝损伤1,2,3,4周,建立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分别于0(对照组小鼠)与1,2,3,4周,各取10只小鼠于眼球取血,用赖式法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以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取小鼠肝,用蛋白印迹法测定肝组织TNF-α的表达量。结果小鼠肝AST酶的活性在0,1,2,3,4周分别为(112±22),(126±24),(967±30),(1010±35),(206±23)U·L^(-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的小鼠肝AST酶的活性在第1周缓慢上升,第2周迅速上升,于第3周达到高峰,第4周开始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TNF-α相对积分光密度在0,1,2,3,4周分别为1.15±0.12,1.10±0.08,2.13±0.16,2.16±0.15,1.16±0.11,与对照组相比,第1周略有下降,第2周迅速上升,第3周达到高峰,第4周出现下降,仍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酒精灌胃诱导的小鼠肝损伤的进程早期,TNF-α促使肝细胞的损伤和坏死,并参与了后期肝的修复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灌胃 酒精性肝损伤 肿瘤坏死因子-Α 蛋白印迹法
原文传递
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在小鼠乙醇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3
作者 白淼水 李三强 +3 位作者 宋影 李小苹 王善龙 张勇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70-1072,共3页
目的研究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在小鼠乙醇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照体重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1,2,3,4组于每天不间断用56度北... 目的研究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在小鼠乙醇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按照体重将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正常组和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1,2,3,4组于每天不间断用56度北京红星二锅头进行灌胃,1天/次,每次14m L·kg^(-1),制备小鼠乙醇肝损伤模型。分别于灌胃后1,2,3,4周,摘出眼球取血。根据试剂盒方法测定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小鼠肝中蛋白的p-STAT3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与实验4组的血清AST水平分别为(112±22),(126±24),(967±30),(1010±35),(206±23)U·L^(-1);在乙醇灌胃1,4周后,实验1组和实验4组与正常组的AST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乙醇灌胃2,3周后,实验2组和实验3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正常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与实验4组的p-STAT3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11),(3.21±0.33),(1.12±0.21),(1.51±0.23),(2.13±0.26)AU。实验1组和实验4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验2组和实验3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STAT3可能参与小鼠肝损伤早期阶段的急性期反应,参与并促进肝细胞损伤;在后期,可能参与肝细胞再生、修复以及对肝细胞细胞凋亡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性肝损伤 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急性期反应 再生
原文传递
小鼠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肝糖原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尚付梅 李三强 +7 位作者 卢华杰 姜雅坤 乔新杰 白淼水 霍续磊 李小苹 李思源 李英娇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8-820,共3页
目的研究肝糖原在小鼠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n=10),模型组(n=50)。正常组小鼠直接处死取肝;模型组小鼠每天给予56度红星二锅头(15 m L·kg^(-1)),连续灌胃5周,建立酒精性肝损... 目的研究肝糖原在小鼠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n=10),模型组(n=50)。正常组小鼠直接处死取肝;模型组小鼠每天给予56度红星二锅头(15 m L·kg^(-1)),连续灌胃5周,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于建模第1,2,3,4,5周,各处死10只,取肝组织。用糖原过碘酸雪夫氏(PAS)染色,检测各组肝组织切片中肝糖原的表达情况即平均光密度值(MOD)。结果与正常组的MOD值(0.22±0.04)相比,模型组第1周(0.19±0.06 vs 0.22±0.04,P<0.01),第2周(0.17±0.05 vs0.22±0.04,P<0.01),第3周(0.14±0.02 vs 0.22±0.04,P<0.01),可见肝糖原含量依次下降,至第3周(0.14±0.02)肝糖原含量最低;而模型组第4周(0.17±0.07 vs 0.14±0.02,P<0.01),第5周(0.19±0.03 vs 0.17±0.07,P<0.05)肝糖原含量呈上升趋势。结论小鼠酒精性肝损伤过程中,肝糖原的变化规律为先减少后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损伤 肝糖原 过碘酸雪夫氏染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