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认知功能 被引量:20
1
作者 白艳乐 江开达 +1 位作者 王立伟 昂秋青 《上海精神医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3-186,共4页
本文概括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机制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进行治疗的重要性 ,简要介绍了当前有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
关键词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认知功能 精神分裂症 执行功能
下载PDF
正念认知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30
2
作者 白艳乐 马玮亮 +4 位作者 仇剑崟 吴艳茹 徐筠 张广威 朱俊娟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127-128,共2页
目的探讨正念认知疗法(MBCT)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MBCT,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 目的探讨正念认知疗法(MBCT)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实施MBCT,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改善情况,使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估患者睡眠质量,使用WHO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使用自制抑郁症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患者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抑郁情况、睡眠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及总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上述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满意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结论在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MBCT可有效减轻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正念认知疗法 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奎硫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白艳乐 江开达 +2 位作者 王立伟 吴彦 诸索宇 《上海精神医学》 2005年第3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奎硫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同时研究精神分裂症,尤其是首发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1例,随机分为奎硫平组(45例)与氯丙嗪组(46例)两治疗组,疗程8... 目的探讨奎硫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同时研究精神分裂症,尤其是首发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1例,随机分为奎硫平组(45例)与氯丙嗪组(46例)两治疗组,疗程8周。治疗前及8周末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韦氏成人记忆测验(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测定。结果治疗前,患者包括首发患者均有认知功能损害。8周后,奎硫平与氯丙嗪两组患者成绩均明显提高,而奎硫平组的改善显著优于氯丙嗪组。结论认知功能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发症状之一,奎硫平对其的治疗作用优于氯丙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硫平 氯丙嗪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药物治疗
下载PDF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与高血糖及Ⅱ型糖尿病 被引量:35
4
作者 白艳乐 江开达 《上海精神医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28-231,共4页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对多巴胺受体作用较小,对5-HT受体有更大的亲和力,较少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药物耐受性好,长期使用很少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疗效较好,对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症状都有作用,问世不久便在临床广...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比,对多巴胺受体作用较小,对5-HT受体有更大的亲和力,较少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药物耐受性好,长期使用很少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疗效较好,对急慢性精神分裂症症状都有作用,问世不久便在临床广泛应用.特别是新开发的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因几乎没有对白细胞和其它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在西方国家已代替氟哌啶醇成为第一线抗精神病药物.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某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能引起血糖升高,会使原有糖尿病人病情加剧,还可能引发糖尿病甚至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高血糖 II型糖尿病
下载PDF
临床综合护理在复杂肝胆胰术后引流管周渗液中的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白艳乐 郭晶晶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年第15期164-165,共2页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复杂肝胆胰术后患者使用临床综合护理后对引流管周渗液的影响及效果。方法:收集复杂肝胆胰术后患者共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临床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复杂肝胆胰术后患者使用临床综合护理后对引流管周渗液的影响及效果。方法:收集复杂肝胆胰术后患者共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临床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刺激性皮炎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刺激性皮炎的发生率更低;在皮炎严重程度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复杂肝胆胰术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临床综合护理能够显著降低刺激性皮炎的发生风险,并降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肝胆胰术 临床综合护理 引流管周渗液 护理效果
下载PDF
奎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9
6
作者 王慧芳 彭代辉 +1 位作者 白艳乐 江开达 《上海精神医学》 2005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奎硫平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105例,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性研究。奎硫平组48例,氯丙嗪组57例,治疗8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 目的探讨奎硫平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105例,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性研究。奎硫平组48例,氯丙嗪组57例,治疗8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以治疗中出现不良症状量表(TESS)评估不良反应。同时检测血糖、催乳素等生化指标。结果1.以PANSS量表作为评估指标,奎硫平与氯丙嗪的总体疗效相当(P>0.05)。2.不良反应方面:TESS量表评估显示氯丙嗪较奎硫平引起肌强直、震颤、扭转痉挛、静坐不能等椎体外系副反应发生率高,引起胆碱能系统不良反应:口干、视物模糊、便秘、鼻塞发生率高(P<0.05);奎硫平对血清催乳素水平无明显影响;奎硫平对血糖、体重影响较氯丙嗪小(P<0.05)。结论奎硫平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疗效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相当,不良反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患者 奎硫平 女性 治疗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抗精神病药物 PANSS量表 不良反应 精神卫生中心 副反应发生率 氯丙嗪 开放性研究 胆碱能系统 血清催乳素 住院患者 随机对照 同时检测 生化指标 评估指标 总体疗效
下载PDF
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马玮亮 白艳乐 +3 位作者 仇剑崟 吴艳茹 徐筠 张广威 《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23-427,共5页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方法,选取强迫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SMI)、耶鲁...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方法,选取强迫症患者6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SMI)、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和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F-36)对比两组患者病耻感、服药依从性、强迫症状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第12周末研究组ISMI各因子评分及Y-BOC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服药总依从性及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强迫症患者采用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可降低患者病耻感,增强服药依从性,有助于缓解强迫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强迫症 病耻感 服药依从性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奎硫平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江开达 白艳乐 +3 位作者 彭代辉 唐茂芹 范俭雄 马静山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年第6期352-353,共2页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来自4个精神卫生中心的住院患者191例,采用随机对照、多中心、开放研究。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同时检测血糖,催乳素等生化... 目的:比较奎硫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来自4个精神卫生中心的住院患者191例,采用随机对照、多中心、开放研究。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同时检测血糖,催乳素等生化指标。结果:奎硫平与氯丙嗪的总体疗效相当(P>0.05)。氯丙嗪较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EPS),及胆碱能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奎硫平对精神分裂症疗效与氯丙嗪无显著差异,前者不良反应较小,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硫平 氯丙嗪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奎硫平与氯丙嗪对血清催乳素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彭代辉 白艳乐 江开达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年第4期212-213,共2页
目的:探讨奎硫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L)的影响及血清PRL水平与药物疗效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以奎硫平或氯丙嗪治疗。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同时测血清PRL浓度,于治疗前及治疗8... 目的:探讨奎硫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L)的影响及血清PRL水平与药物疗效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以奎硫平或氯丙嗪治疗。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同时测血清PRL浓度,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时各测1次。结果:经8周治疗,氯丙嗪组血清PRL(680.23±90.26)μg/L,显著高于奎硫平组(124.24±13.56)μg/L(P<0.001)。奎硫平组男女患者血清PRL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氯丙嗪组女性血清PRL(785.72±15.81)μg/L,显著高于男性的(557.75±99.23)μg/L(P<0.05),两组患者血清PRL浓度与PANSS减分率均无显著相关。结论:奎硫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PRL水平基本无影响,氯丙嗪可明显升高患者血清PRL水平。血清PRL水平与药物疗效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奎硫平 氯丙嗪 催乳素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感染科老年肝病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和自敏 白艳乐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年第15期162-163,共2页
目的:研究感染科老年肝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其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感染科所收治的老年肝病患者共110例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方式,对照组(55例)、观察组(55例)。对... 目的:研究感染科老年肝病患者采用护理干预对其睡眠质量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感染科所收治的老年肝病患者共110例作为研究的重点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方式,对照组(55例)、观察组(5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以及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PSQI评分(睡眠质量评分)以及SCRQ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低,予以统计学处理,组间形成明显差异且P<0.05。结论:对于感染科的老年肝病患者予以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生活质量以及睡眠质量,值得现代临床进行广泛性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感染科 老年肝病患者 睡眠质量 生活质量
下载PDF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被引量:12
11
作者 白艳乐 崔东红 +5 位作者 郑宏 徐筠 朱俊娟 吴艳茹 沈辉 杜亚松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1441-1444,共4页
目的:观察双相情感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情况,并分析青少年罹患双向情感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旨在进一步认识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家庭养育特点。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回顾分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17年4月至2019年1... 目的:观察双相情感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情况,并分析青少年罹患双向情感障碍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旨在进一步认识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家庭养育特点。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回顾分析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62例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同时期内35例上海市健康青少年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青少年父母家庭教养方式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父亲教养方式中惩罚严厉得分较低(t=3.449,P<0.01),过度保护得分较高(t=-2.206,P<0.05)、拒绝否认得分较高(t=-2.238,P<0.05);与对照组相比,母亲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得分较高(t=-2.682,P<0.01);将青少年是否罹患双向情感障碍作为因变量,将父亲教养方式中惩罚严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与母亲教养方式中偏爱被试,经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惩罚严厉分值增加可能是造成青少年罹患双向情感障碍的危险因素(OR=1.889,P<0.01)。结论: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发生双相情感障碍症密不可分,尤其是父亲惩罚严厉带来的影响较显著,父母应重视日常对青少年的教育,尤其是父亲,应减少对青少年惩罚与严厉态度,对减少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发生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父母教养方式 青少年 惩罚 严厉态度
下载PDF
齐拉西酮针剂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激越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敏捷 严峰 +2 位作者 林翔 白艳乐 李霞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研究齐拉西酮针剂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激越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17年1月—2019年1月治疗的118例精神分裂症激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 目的研究齐拉西酮针剂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激越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2017年1月—2019年1月治疗的118例精神分裂症激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者采取齐拉西酮治疗,对照组采取氟哌啶醇治疗,均治疗3 d。观察2组患者的PANSS评分、PANSS-EC评分、BARS评分之间的差异,分析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9.83%)显著高于对照组(7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2,P=0.030)。治疗30 min以及2 h后,2组患者的PANSS-EC以及BAR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PANSSEC(t=3.401,9.812,P<0.05)以及BARS评分(t=2.120,2.519,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发生静坐不能(χ^(2)=0.165,P=0.684)、体重增加(χ^(2)=0.521,P=0.470)、口干便秘(χ^(2)=0.179,P=0.672)以及心动过速(χ^(2)=0.202,P=0.657)等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齐拉西酮针剂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激越患者的PANSS-EC以及BARS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效果显著,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拉西酮 激越 PANSS评分 BARS评分
下载PDF
药物治疗对强迫症患者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睿 范青 +4 位作者 张宗凤 曹璇 陈永军 白艳乐 张海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45-1749,共5页
目的·研究药物治疗对强迫症(OCD)患者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影响。方法·以35例OCD患者与35例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行为激活/行为抑制系统量表进行基线评估;对OCD患者进行3个月药物治疗,并在药物治疗之... 目的·研究药物治疗对强迫症(OCD)患者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影响。方法·以35例OCD患者与35例健康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行为激活/行为抑制系统量表进行基线评估;对OCD患者进行3个月药物治疗,并在药物治疗之后再次采用耶鲁-布朗强迫量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量表进行随访评估。比较OCD组与对照组、药物治疗前后、不同疗效组之间行为抑制/激活系统的差异。结果·OCD患者的反应抑制系统与健康对照存在显著差异(F=34.255,P=0.000),且在药物治疗前后,OCD患者的反应抑制系统也存在显著差异(t=-2.302,P=0.028)。药物治疗前后,在控制了基线耶鲁-布朗强迫量表分数后,不同疗效组(临床治愈、有效、无效)在行为激活–愉悦追求的主效应均显著(F=4.868,P=0.035),在反应抑制系统上疗效的主效应均显著(F=4.500,P=0.019)。结论·OCD患者行为抑制系统的活跃性较健康对照差;随着OCD症状治愈程度的改变,其抑制功能也发生改变;治疗前后不同疗效组行为激活–愉悦追求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药物治疗 行为激活系统 行为抑制系统
下载PDF
强迫症认知行为团体治疗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的质性探索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飞 王建玉 +4 位作者 白艳乐 王振 张海音 范青 肖泽萍 《心理学通讯》 2018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团体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并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因素,为强迫症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方法: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10例中重度门诊强迫症患者开展连续12次的...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团体治疗(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并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因素,为强迫症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方法: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对10例中重度门诊强迫症患者开展连续12次的认知行为团体治疗,治疗结束后进行个案深度访谈,并采用主题框架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结果:短程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强迫症状有着明显改善,与疗效相关的因素包括:团体过程、CBT技术、治疗关系、团体结构等。结论:认知行为团体治疗对强迫症患者是有效的,但影响团体治疗效果的因素比较广泛,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认知行为团体治疗 质的研究
下载PDF
未用药强迫症患者前额叶γ-氨基丁酸水平的磁共振波谱研究(英文)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宗凤 范青 +3 位作者 白艳乐 王振 张海音 肖泽萍 《上海精神医学》 CSCD 2016年第5期263-270,共8页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在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ortico-striato-thalamo-cortical,CSTC)环路存在代谢方面的异常,前额叶是CSTC环路的重要脑区。目的:本研究采用磁共振波谱...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在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cortico-striato-thalamo-cortical,CSTC)环路存在代谢方面的异常,前额叶是CSTC环路的重要脑区。目的:本研究采用磁共振波谱技术研究OCD患者前额叶神经代谢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入组未用药(8周及以上)的OCD患者78例以及76例健康对,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无统计学差异。采用3.0 T西门子磁共振扫描仪分别收集眶额回(orbito frontal cortex,OFC)及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部位的磁共振波谱数据,采集序列为mega-press序列,基于LCmodel6.3的分析方法得到OFC及ACC部位的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谷氨酸复合物(glutamine/glutamate,Glx)及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比水的相对浓度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OCD组与健康对照组代谢物质浓度的差异,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相关的代谢物质浓度与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得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OCD患者OFC部位的GABA/W、NAA/W显著减少(p=0.031,t=-2.193;p=0.002,t=-3.223);ACC部位的GABA/W有减少趋势(p=0.059,t=-1.921)。OFC部位的GABA/W与耶鲁-布朗强迫思维、行为及强迫总分(Y-BOCS-O、Y-BOCS-C、Y-BOCS-T)负相关(p=0.037,r=-0.221;p=0.007,r=-0.283;p=0.014,r=-0.259)。结论:OCD患者OFC部位的GABA相对水平存在显著减少,ACC存在减少趋势,且与临床症状相关,提示GABA与OCD精神病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磁共振波谱技术 眶额回 前扣带回 Γ-氨基丁酸
下载PDF
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3
16
作者 白艳乐 徐筠 +3 位作者 张天宏 崔东红 吴艳茹 朱俊娟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5期2858-2862,共5页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SZ)患者自知力的影响,并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为未来SZ家庭干预计划的合理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完成治疗及随访的68例、64例SZ患者...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SZ)患者自知力的影响,并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为未来SZ家庭干预计划的合理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12月、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完成治疗及随访的68例、64例SZ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将其设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及观察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家庭心理干预)。干预3个月后,评估两组干预效果。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贝克认知自知力量表(BCIS)分别评估两组社会功能、自知力。全部患者均获得1年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复发率。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估对比。结果: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为95.31%,高于对照组的83.82%,且观察组复发率(3.13%)低于对照组(13.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SSPI评分、BCIS各因子评分较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的各项评分包括物质生活、心理健康、躯体健康、社交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SZ患者家庭心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自知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价值较高,可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家庭心理干预 自知力 社会功能 复发
原文传递
强迫症团体认知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莹 张宗凤 +10 位作者 叶惠玲 高睿 曹璇 陈永军 张飞 孙岩 白艳乐 王建玉 王振 张海音 范青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分析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做对照。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4例未用药强迫症患者,采用Excel软件中的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 目的分析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做对照。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4例未用药强迫症患者,采用Excel软件中的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表形成随机分组序列的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GCBT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47例)。经12周的结构化GCBT治疗和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2组间Y-BOCS、HAMA14和HAMD24平均减分率和减分值的差异。结果(1)2组基线Y-BOCS及HAMA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1,P=0.779;t=0.795,P=0.429),但GCBT组HAMD24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2.316,P<0.05)。2组各有16例患者退出治疗,总脱落率为34%(32/94)。(2)12周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Y-BOCS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Y-BOCS平均减分率[(37.0±27.4)%比(45.5±22.9)%]和平均减分值[(9.0±6.3)分比(11.0±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2)=0.069,P=0.794;F(1,62)=0.001,P=0.975]。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3,P=0.199;χ^2=0.088,P=0.767)。(3)GCBT组HAMA14减分率和减分值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2,P=0.362;t=1.082,P=0.286)。(4)GCBT组HAMD24减分率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药物治疗组HAMD24减分值显著高于GCBT组(t=2.239,P=0.029)。结论GCBT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强迫症患者的强迫和焦虑症状的疗效相当,常规药物治疗对抑郁症状的疗效优于GC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症 认知疗法 团体结构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