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工智能构建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辅助决策模型
1
作者 蔡佩良 刘超武 +9 位作者 朱振刚 熊桅 狄冠麟 乔亚珍 钟新春 袁琛 窦迎婷 郑延龙 白融 贾宗月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3期399-404,共6页
目的使用人工智能模型构建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辅助决策模型,协助医生进行诊断。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感染科、急诊科就诊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病历314份,以此建立数据集。将31... 目的使用人工智能模型构建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辅助决策模型,协助医生进行诊断。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感染科、急诊科就诊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病历314份,以此建立数据集。将314个数据样本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利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LightGBM和K最近邻分别构建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辨证诊断模型,以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AUC值等作为模型的评价指标。利用4种人工智能模型构建中医辅助决策软件。结果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LightGBM、K最近邻的精确率分别为0.94、0.95、0.89、0.90;召回率分别为0.94、0.95、0.88、0.90;f1分数分别为0.94、0.95、0.88、0.90;AUC值分别为0.99、0.99、0.99、0.99。结论支持向量机模型准确率最高,更适用于构建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辅助决策模型,中医辅助决策软件能提高临床诊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决策模型 中医 人工智能
下载PDF
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正常犬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模型在体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白融 卜军 +5 位作者 刘念 吕加高 周强 阮燕菲 牛惠燕 王琳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2-730,共9页
实验以正常犬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dilated cardiomyopathy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DCM-CHF)模型为对象、以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相关参数为指标,研究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双心室起搏(模拟临床上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方法)后的心肌电... 实验以正常犬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dilated cardiomyopathy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DCM-CHF)模型为对象、以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相关参数为指标,研究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双心室起搏(模拟临床上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方法)后的心肌电生理特性变化。实验以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DCM-CHF犬模型;正常犬和DCM-CHF犬均经射频消融希氏束制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模型;采用同步记录犬体表心电图和内膜下、中层、外膜下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s,MAP)的方法,测定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T间期、Tpeak-Tend(Tp-Te)间期和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 duration,MAPD)、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ization,TDR)。结果显示:在正常犬,左室心外膜与双心室起搏后三层心肌的MAPD均延长,同时TDR增大(左室心外膜起搏47.16 ms、双心室起搏37.54 ms、右室心内膜起搏26.75 ms,P<0.001),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的变化与之平行;在DCM-CHF犬较正常犬已表现出中层心肌MAPD延长(276.30 ms vs 257.35 ms,P<0.0001)和TDR(33.8 ms vs 27.58 ms,P=0.002)增大的基础上,左室心外膜参与起搏后仍进一步使三层心肌的MAPD延长和TDR增大。研究结果提示,左室心外膜起搏和双心室起搏后使内膜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充血性心力衰竭 起搏 动作电位 跨室壁复极离散
下载PDF
快速心室起搏制备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模型的方法学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白融 吕加高 +6 位作者 卜军 周强 刘念 阮燕菲 王晨 罗惠珍 王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9-162,i002,共5页
目的 应用快速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模型 ,并对其方法学进行改进。方法  6只成年健康杂种犬麻醉后先通过射频消融希氏束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再经静脉植入心内膜起搏电极 ,脉冲发射器为技术处理后的人用永久起搏... 目的 应用快速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犬模型 ,并对其方法学进行改进。方法  6只成年健康杂种犬麻醉后先通过射频消融希氏束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再经静脉植入心内膜起搏电极 ,脉冲发射器为技术处理后的人用永久起搏器。起搏频率为 2 5 0次 min ,起搏时间持续 (2 3 6± 2 5 7)d。结果 除有相应症状、体征外 ,所有动物均成功制备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模型 ;B超和病理解剖检查证实有心脏扩大、心室壁变薄以及肝瘀血、肺瘀血 ;病理切片显示心肌细胞空泡变性、肝窦扩张充血、肺泡内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 改进后的快速心室起搏制备充血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的方法更为安全、可靠、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扩张型心肌病 动物模型 快速心室起搏
下载PDF
不同剂型硝苯吡啶对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白融 谢维娅 +2 位作者 林立 王铁锚 唐家荣 《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 在比较常规剂型 (CF)与控释剂型 (GITS)硝苯吡啶 (N)降压效果的基础上 ,以心率变异性 (HRV)为观察指标 ,评价两者对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病患者 2 5例 ,采取自身对照方式 ,先后服用N CF与N GITS各四周 ,... 目的 在比较常规剂型 (CF)与控释剂型 (GITS)硝苯吡啶 (N)降压效果的基础上 ,以心率变异性 (HRV)为观察指标 ,评价两者对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病患者 2 5例 ,采取自身对照方式 ,先后服用N CF与N GITS各四周 ,监测血压波动 ;于第四周、第八周末分别行Holter检查及HRV分析。观察降压效果 ,在两种药物间比较 2 4小时HRV变化 ,同时比较服用某种药物后不同时段的 5分钟HRV变化 (第Ⅰ时段 5 :30AM~ 5 :35AM ,第Ⅱ时段 10 :0 0AM~ 10 :0 5AM )。结果 N GITS使SBP、DBP下降的绝对值 (32 .0 0± 2 3.97,19.2 5± 10 5 5 ,mmHg)明显大于N CF(2 4 .5 0± 2 4 .5 4 ,15 .0 0± 9.73,mmHg ,P <0 0 0 1) ;服用N GITS后的 2 4小时RMSSD与PNN50 (2 5 .70± 9.5 1,5 .33± 5 .0 7)明显大于服用N CF后 (2 2 .2 2± 10 5 2 ,3.4 0± 3.4 1,P <0 0 5 ) ,5分钟HRV中第Ⅱ时段的TP、LFn与LF/HF均大于第Ⅰ时段 (814 .5 7± 5 70 71vs371.6 3± 336 .5 0 ,6 6 .84± 2 4 .72vs5 0 16± 2 3.83,4 .6 6± 4 .88vs 2 .0 1± 3.11,P <0 0 5 ) ,且HRV仍有昼夜节律性 ;服用N CF后第Ⅰ时段的LFn大于第Ⅱ时段 (6 7.88±14 .6 5vs5 4 .12± 2 1.85 ,P <0 0 5 ) ,第Ⅱ时段的TP大于第Ⅰ时段 (15 14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苯吡啶 剂型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 心血管事件 高血压
下载PDF
慢性肝病与门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5
5
作者 白融 程斌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 CAS 1998年第4期213-216,共4页
门静脉血栓形成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关系密切,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容易被忽视。充分认识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形成 肝硬化 肝癌 病理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持续静脉应用地尔硫芏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白融 卢青 +1 位作者 宋玉娥 王琳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2年第2期67-70,共4页
目的 :探讨持续静脉应用地尔硫苴卓(Dil)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5 4例硝酸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UA患者静脉应用Dil,首先按初始剂量 1μg /kg·min-1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入。Dil静脉维持治疗期间若... 目的 :探讨持续静脉应用地尔硫苴卓(Dil)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5 4例硝酸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UA患者静脉应用Dil,首先按初始剂量 1μg /kg·min-1的速度持续静脉注入。Dil静脉维持治疗期间若仍有心绞痛发作 ,则剂量由 1μg /kg·min-1增加至 3μg /kg·min-1;最大至 5 μg /kg·min-1,心绞痛发作消失即按有效剂量维持 4 8h后改为口服。如果在 5 μg /kg·min-1剂量下心绞痛仍不缓解或仍有发作 ,则认为治疗无效 ,需更改治疗方案。用药过程中同时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及有无低血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副作用。结果 :5 4例UA患者开始应用Dil前 4 8h内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为 3.19± 3.35 (1~ 2 0 )次 ,给予Dil治疗后 ,初始剂量 1μg /kg·min-1的有效率为 83% (45 / 5 4 ) ,其余 9例患者加大Dil剂量至 3μg /kg·min-1后心绞痛亦全部得到控制 ,总有效率高达 10 0 %。治疗过程中 ,随用药时间的延长和 /或药物剂量的增加 ,其心率、血压和率压积均逐渐下降 ,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无 1例在Dil治疗期间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除 2例发生可逆性I°房室传导阻滞外无其它严重副作用。结论 :对于硝酸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Dil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尔硫ZHUO 不稳定型心绞痛 疗效
下载PDF
中世纪医学教育与经院哲学——兼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内涵 被引量:7
7
作者 白融 白虹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80,共4页
中世纪正规医学教育的诞生与经院哲学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两者共同受惠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经院哲学重视理性思维,重视人的身体的理论取向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体制和"经院主义方法"也促进了... 中世纪正规医学教育的诞生与经院哲学的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两者共同受惠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经院哲学重视理性思维,重视人的身体的理论取向对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体制和"经院主义方法"也促进了大学医学教育的发展。回顾这一史实可以深刻认识到,兼容并包的学术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对生命意义的尊重,博雅的素质修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应成为当今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 医学教育 经院哲学 人文素质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白融 金之欣 《华中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33-134,共2页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DM 血管病变 发病机制
下载PDF
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最新进展——心脏再同步治疗与植入型自动复律除颤器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白融 王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5年第3期285-288,共4页
临床试验证明,心脏再同步治疗可以提高心力衰竭病人的生活质量,而植入型自动复律除颤器能降低左心室功能不良患者的病死率。这二者的联合应用(双心室ICD),应该可以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生活和生存利益。
关键词 自动复律除颤器 心脏再同步治疗 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植入型 左心室功能不良 生活质量 衰竭病人 病死率 双心室
下载PDF
病毒感染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被引量:4
10
作者 白融 刘文励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41-143,共3页
关键词 病毒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白融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1年第6期341-344,共4页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再狭窄 发病机制
下载PDF
2000年国际ECC和CPR指南介绍Ⅲ.自动体外除颤 被引量:8
12
作者 白融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1年第3期177-180,共4页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自动体外除颤 工作原理 操作
下载PDF
一种少见的右心室起搏心电图表现
13
作者 白融 王晨 王琳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1年第4期210-211,共2页
关键词 右心室 起搏心电图 束支传导阻滞
下载PDF
反复腰痛、腰背部酸胀
14
作者 白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2年第1期52-57,共6页
关键词 腰痛 腰部酸胀 影像学检查 会诊
下载PDF
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心肌复极时间和不应期离散度的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谭含璇 初红霞 +12 位作者 樊静静 阮磊 全小庆 刘宁 王文隆 刘洋 林立 宋玉娥 吕家高 刘启功 张存泰 王琳 白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7-424,共8页
目的:从复极和不应期两个角度,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方法:正常犬8只和心力衰竭模型犬5只,模拟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情况,分别从右... 目的:从复极和不应期两个角度,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致心律失常机制。方法:正常犬8只和心力衰竭模型犬5只,模拟临床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情况,分别从右心室心内膜、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发放刺激,在体记录和比较犬三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不应期及其跨室壁离散度。在心力衰竭犬组,给予维拉帕米进行干预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心力衰竭犬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均有延长,中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最明显[(279.30±54.81)ms vs(270.03±57.58)ms,P<0.01],跨室壁复极离散显著增大[(29.80±25.67)ms vs(20.60±12.65)ms,P<0.01],不应期离散有所减小[(29.21±15.83)ms vs(31.25±20.83)ms,P>0.05];左心室心外膜和双心室刺激增加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但对跨室壁不应期离散度无明显影响;维拉帕米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中层和心外膜下心肌的动作电位时程与不应期,减小跨室壁复极和不应期离散[心力衰竭犬给予维拉帕米后(24.50±15.18)msvs正常犬(31.25±20.83)ms,P<0.05]。结论: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不应期离散减小;维拉帕米减小心力衰竭犬跨室壁复极与不应期离散;左心室心外膜参与的起搏方式对心肌不应期无明显影响,但增大跨室壁复极离散,且这一效应不能被维拉帕米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应期 复极 跨室壁离散 维拉帕米 心力衰竭 心肌
下载PDF
晚钠电流在兔心力衰竭模型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苟志平 孙玉真 +7 位作者 张存泰 全小庆 吕家高 白融 王金丽 赵俊燕 王照华 肖建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155,共4页
目的探讨晚钠电流(INa-L)在心力衰竭模型兔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 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组、海葵毒素(ATX-Ⅱ)组和雷诺嗪组,每组10只。心衰组、ATX-Ⅱ和雷诺嗪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心力衰竭模型,假手术组... 目的探讨晚钠电流(INa-L)在心力衰竭模型兔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 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衰组、海葵毒素(ATX-Ⅱ)组和雷诺嗪组,每组10只。心衰组、ATX-Ⅱ和雷诺嗪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心力衰竭模型,假手术组开腹但不缩窄腹主动脉。心力衰竭模型建造成功后,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灌注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左室楔形心肌块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和跨室壁心电图。假手术组和心衰组灌注正常蒂罗德液,ATX-Ⅱ组在灌注正常蒂罗德液的基础上加灌10nmol/L的ATX-Ⅱ,雷诺嗪组在灌注正常蒂罗德液的基础上加灌20μmol/L的雷诺嗪。同时记录各组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心衰组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60%vs.0%);INa-L增强剂ATX-Ⅱ进一步增加了心力衰竭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00%vs.60%);INa-L阻断剂雷诺嗪可显著减少心衰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0%vs.60%)。结论 INa-L在兔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阻断INa-L可减少心衰时心律失常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晚钠电流 海葵毒素 雷诺嗪
下载PDF
达比加群酯应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松南 董建增 +11 位作者 王璐 杨汪洋 闻松男 刘念 白融 冯莉 汤日波 桑才华 喻荣辉 龙德勇 蒋晨曦 马长生 《中国医药》 2016年第8期1105-1109,共5页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应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292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 目的探讨达比加群酯应用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导管射频消融围术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292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按照术后应用抗凝药物不同分为达比加群酯组和华法林组,各146例。所有患者术后规律抗凝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2组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无患者死亡。达比加群酯组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有2例严重出血(1例心脏压塞,1例消化道大出血),华法林组有3例严重出血(1例心脏压塞,1例血胸,1例穿刺位点大血肿)。达比加群酯组8例、华法林组7例轻微出血。2组患者总m血、严重出血及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达比加群酯组发生消化道刺激症状的比例明显高于华法林组[11.0%(16/146)比4.1%(6/146),P=0.022]。结论达比加群酯用于接受导管射频消融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安全有效,可作为华法林的替代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达比加群酯 华法林
下载PDF
不同部位起搏对正常犬楔形心肌块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初红霞 阮磊 +6 位作者 樊静静 谭含璇 白融 林立 吕家高 刘启功 王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3-378,共6页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 目的以正常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为模型,观察不同部位起搏对3层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按文献方法制备带冠状动脉分支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模型,将3根玻璃微电极插入心肌块的不同位置记录心内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外膜下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同时记录心肌块的整体电活动(容积心电图)。从心肌块的心外膜面、心内膜面分别、同时或多部位发放刺激,记录并分析不同部位起搏时的QRS时限、QT间期、Tp-Te间期及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反映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心电图指标如Tp-Te间期在心外膜刺激(Epi)时最大:(83.63±19.30)ms,其次为内外膜同时刺激(Bi):(75.63±16.47)ms,最小为心内膜刺激(Endo):(54.75±13.18)ms(两两比较,均P<0.01);Tp-Te指数(Tp-Te/QT)也有相似变化,上述部位刺激时分别为(0.28±0.05),(0.27±0.04)和(0.20±0.04)(两两比较,均P<0.01)。但是当从心内膜面或者心外膜面双部位发放刺激时,Tp-Te间期或Tp-Te/QT较单部位刺激时均明显缩短或减小(P<0.01)。此外,心外膜刺激、内外膜同时刺激及心内膜刺激时分别有6例(75%)、5例(60%)和1例(13%)诱发了室性心律失常(χ2=7.0,P=0.03)。结论心内、外膜面同时刺激使心室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加;而从心内膜面或者外膜面同一面双部位发放刺激并不延长心肌复极时间,与单部位刺激相比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反而减小。这一发现或许能为改进心力衰竭时心脏再同步治疗的起搏方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极 跨室壁离散 楔形心肌块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多部位起搏
下载PDF
不同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金彦彦 白融 +3 位作者 叶明 艾辉 曾玉杰 聂绍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6期340-346,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460例。按照急诊PCI术...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460例。按照急诊PCI术前接受不同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分组为:低负荷氯吡格雷组169例、高负荷氯吡格雷组138例和替格瑞洛组153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情况、超声心动图、生化指标、院内死亡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并将其危险因素进行logist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进入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门-球时间)、相关病史及既往血运重建等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相关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心肌梗死部位、术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靶血管及病变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患者慢血流/无复流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低负荷氯吡格雷组患者显著高于替格瑞洛组患者(21.3%比11.8%,P=0.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负荷氯吡格雷组患者高于高负荷氯吡格雷组患者(21.3%比13.8%,P=0.087),高负荷氯吡格雷组患者稍高于替格瑞洛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8%比11.8%,P=0.097)。三组患者院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低负荷氯吡格雷组患者显著高于替格瑞洛组患者(4.1%比0.7%,P=0.043),高于高负荷氯吡格雷组患者(4.1%比0.7%,P=0.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负荷氯吡格雷组患者与替格瑞洛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比0.7%,P=0.077)。行logist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慢血流/无复流(OR 12.562,95%CI2.975~53.035,P=0.001)是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Spearman’s相关性分析发现,慢血流/无复流和双联抗血小板策略密切相关(r=–0.104,P=0.018)。结论在行急诊PCI术的STEMI患者中,与低负荷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可能通过减少慢血流/无复流的发生,从而降低院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慢血流/无复流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的MR定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晓海 赵蕾 +6 位作者 李松南 白融 刘念 申红卫 陈辉 王铮 范占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34-1138,共5页
目的采用MR纵向弛豫时间(T1mapping)定量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情况。方法连续入组60例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30例、阵发性房颤30例)和59名正常对照,均接受心脏MR检查,分别行心脏电影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并采用运动自动... 目的采用MR纵向弛豫时间(T1mapping)定量评估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情况。方法连续入组60例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30例、阵发性房颤30例)和59名正常对照,均接受心脏MR检查,分别行心脏电影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并采用运动自动矫正反转恢复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进行T1mapping成像。测量左心室心肌增强前T1值并计算细胞外容积(ECV),并与正常对照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心脏MR检查,未见心肌延迟强化。正常对照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小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及持续性房颤患者,且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均<0.05)。正常对照左心室心肌ECV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于持续性房颤患者(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室心肌ECV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房颤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与左心室增强前心肌T1值、ECV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存在左心室心肌纤维化,且持续性房颤患者较阵发性房颤患者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 细胞外容积 心肌纤维化 心房颤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