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V-1 CAP2NC蛋白的表达及体外自组装
1
作者 白诗梦 张芝晴 +7 位作者 乔佳明 沈鸿霖 黄芳 高双全 李少勇 李少伟 夏宁邵 顾颖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6-593,共8页
构建并表达HIV-1 CAP2NC蛋白,探索其体外自组装条件。通过PCR技术扩增HIV-1(NL4-3毒株)CAP2NC基因片段,并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TO-T7,获得重组质粒pTO-T7-CAP2NC,然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疏水层析纯化后获得重组蛋白CAP2N... 构建并表达HIV-1 CAP2NC蛋白,探索其体外自组装条件。通过PCR技术扩增HIV-1(NL4-3毒株)CAP2NC基因片段,并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TO-T7,获得重组质粒pTO-T7-CAP2NC,然后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疏水层析纯化后获得重组蛋白CAP2NC。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蛋白CAP2NC可在大肠杆菌可溶高效表达,经纯化后纯度约为95%。ELISA检测表明重组蛋白CAP2NC可被HIV-1衣壳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识别,具有较好反应活性。重组蛋白透析后在非原性SDS-PAGE中呈现为多种聚体形式。分子筛排阻层析分析CAP2NC蛋白透析后可进行组装,负染电镜进一步观察显示CAP2NC蛋白在RNA存在条件下,可形成空心管状颗粒,其形态结构与HIV-1病毒衣壳体外自组装形成的类似。上述结果表明HIV-1 CAP2NC蛋白具有体外自组装的性质,为进一步在体外研究非成熟病毒样颗粒结构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 CAP2NC蛋白 自组装
原文传递
D8L区功能性缺失降低重组痘苗病毒载体自身免疫原性
2
作者 张子凌 曹康丽 +5 位作者 白诗梦 董兰兰 杨天涵 赵晨 徐建青 张晓燕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36-842,共7页
目的以痘苗病毒中和抗体表位D8L区为重组位点进行外源基因替换,从而降低载体自身免疫原性。方法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插入表达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序列,对D8L区进行替换,构建重组痘苗病毒流感疫苗,同时以表达相同HA的TK区重... 目的以痘苗病毒中和抗体表位D8L区为重组位点进行外源基因替换,从而降低载体自身免疫原性。方法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插入表达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序列,对D8L区进行替换,构建重组痘苗病毒流感疫苗,同时以表达相同HA的TK区重组痘苗病毒疫苗为对照。Western blot对HA的表达进行验证;小鼠实验、ELISA、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每次免疫后2周的血清抗体效价,攻毒保护试验评价重组痘苗病毒的保护效力。结果Western blot表明构建的重组疫苗均能正确表达HA D8L蛋白。ELISA、血凝抑制试验显示,初次免疫后,D8L区突变的重组痘苗病毒疫苗HA抗体效价略高于TK区突变的重组疫苗,并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免疫原性显著低于TK区突变的重组疫苗(P<0.05),随着免疫次数增加,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1N1pdm攻毒后保护效力评价结果显示,D8L区突变组可完全清除病毒,且小鼠肺部炎症水平更低、组织损伤更少。结论通过将外源基因插入到痘苗病毒载体中和抗体表位D8L区,有助于降低载体自身的免疫原性,并提高外源基因的免疫原性,为痘苗病毒载体在疫苗或基因治疗领域作为递送工具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疫苗 痘苗病毒 中和抗体表位 载体效应
原文传递
联合雷特格韦用于HIV-1初次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峰 张芝晴 +4 位作者 白诗梦 高双全 田金辉 顾颖 曲成毅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4-509,共6页
目的评价联合雷特格韦治疗方案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初次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联合雷特格韦用于HIV-1感染者初次抗病毒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 目的评价联合雷特格韦治疗方案用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1,HIV-1)初次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联合雷特格韦用于HIV-1感染者初次抗病毒治疗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Rev Man 5.2软件和Stata 12.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7个RCT,Meta分析结果:以血浆病毒载量<50拷贝/ml为治疗有效。在治疗48周及96周,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84.21%、87.3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治疗240周,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0.2%和61.5%),合并效应量(RR=1.15,95%CI:1.03~1.28,P=0.010)。试验组与对照组在腹泻、恶心、头晕、头痛、失眠等常见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其中96周及144/156周时脂质代谢异常增高合并效应量RR(95%CI)分别为:低密度脂蛋白0.16(0.05~0.49)、0.20(0.08~0.48),甘油三酯0.12(0.02~0.59)、0.12(0.03~0.59),总胆固醇0.04(0.00~0.40)、0.04(0.00~0.34)。脂质代谢指标异常增高发生率,试验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雷特格韦联合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可以作为HIV-1/艾滋病初次抗病毒治疗的可选方案,与目前推荐的抗病毒治疗方案疗效相当,且安全性较好,其中脂质代谢异增高常明显减少,但受纳入研究对象的限制,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证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