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冰川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白重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87-297,共11页
冰川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在于揭示一定冰川气候区的冰川系统内物质、能量交换与气候因子间具有数学模式的相互作用和过程。中国西部山地冰川特征场内,决定冰川发育特性的主要气候指标:冰川热量平衡组成结构及类型;平衡线高度处的年总消融量... 冰川与气候关系的研究在于揭示一定冰川气候区的冰川系统内物质、能量交换与气候因子间具有数学模式的相互作用和过程。中国西部山地冰川特征场内,决定冰川发育特性的主要气候指标:冰川热量平衡组成结构及类型;平衡线高度处的年总消融量(a_(so),mm),年及夏季平均气温(T_a,T_(so),℃)和年固体降水量(P_(EL),mm)。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a_(so)=1.5693(T_(so)+7.0)^(3.02)(对于大陆型冰川);a_(so)=979.2+479.8T_(so)(对于海洋型冰川);T_a=-40.6656+4.7372 lnP_(EL)和T_(so)=-13.3625+2.1270 lnP_(EL)。利用这些经验方程,对三个冰川气候区153个冰川区计算结果列于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气候 冰川系统 气候指标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夏季消融期内反射率的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白重瑗 大畑哲夫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11-334,共24页
制约冰川反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颗粒物质污化率和积雪厚度。新雪和粒雪的反射率随着雪颗粒粒径和含水量的增大而降低。夏季频繁降雪和融化导致冰川反射率大幅度变化。其变率指标是新雪厚度的函数。在冰川反射率空间分布图中自然冰雪面... 制约冰川反射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颗粒物质污化率和积雪厚度。新雪和粒雪的反射率随着雪颗粒粒径和含水量的增大而降低。夏季频繁降雪和融化导致冰川反射率大幅度变化。其变率指标是新雪厚度的函数。在冰川反射率空间分布图中自然冰雪面上平均反射率变化于70%至2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反射率 消融期 降雪
下载PDF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与空冰斗辐射气候的计算结果 被引量:5
3
作者 白重瑗 大畑哲夫 (木通口敬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36-349,共14页
提要 在朝向、坡度和山体遮蔽度影响下,与水平面相比朝北冰川和朝南空冰斗在太阳偏角为15°,0°和-10°时的平均太阳辐射能量损失分别是40.6%和21.0%。1号冰川东支夏季消融期内自然冰雪面辐射场内辐射平衡各分量平均日总... 提要 在朝向、坡度和山体遮蔽度影响下,与水平面相比朝北冰川和朝南空冰斗在太阳偏角为15°,0°和-10°时的平均太阳辐射能量损失分别是40.6%和21.0%。1号冰川东支夏季消融期内自然冰雪面辐射场内辐射平衡各分量平均日总量值受地形因素和反射性能的控制而显示出由西北侧向东南侧逐渐降低的带状分布规律。晴朗少云天气下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垂直梯度分别是14.52Wm^(-2)/100m和2.77Wm^(-2)/1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冰斗 辐射气候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82
4
作者 蔡英 李栋梁 +1 位作者 汤懋苍 白重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4-470,共7页
根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一百多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整个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可分为6个不同的区域。在时间演变上可划分出相对高温时段(1963年以前)、相对低温时段(1963—1... 根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一百多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整个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可分为6个不同的区域。在时间演变上可划分出相对高温时段(1963年以前)、相对低温时段(1963—1987年)和另一个相对高温时段(1987年以后)。还从天文因素、地球系统各圈层及气候系统内各因子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出发,探讨了引起高原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温变化 空间特征 时间演变 变化原因
下载PDF
本世纪青藏高原气候的三次突变及与天文因素的相关 被引量:76
5
作者 汤懋苍 白重瑗 +1 位作者 冯松 蔡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0-257,共8页
用给出的划分气候阶段的标准对本世纪高原的气温、降水和季风的阶段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本世纪高原气候在20年代初、50~60年代和80年代初发生了三次突变,与北半球的气候变化一致。高原气温突升数年后我国和北半球温度突升... 用给出的划分气候阶段的标准对本世纪高原的气温、降水和季风的阶段性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本世纪高原气候在20年代初、50~60年代和80年代初发生了三次突变,与北半球的气候变化一致。高原气温突升数年后我国和北半球温度突升,接着高原季风增强,高原“季风多雨区”变湿,“季风少雨区”变干,反之则相反。进一步分析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的变化对高原及北半球本世纪气候的突变和阶段性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突变 地球自转 太阳黑子 周期长度
下载PDF
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热量平衡研究(摘要)(英文) 被引量:2
6
作者 大畑哲夫 白重瑗 丁良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98-310,共13页
中国西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上的消融和热量平衡研究是在冰川消融区中部海拔高度3895m的平坦雪面上进行的。观测场中的粒雪由两个不同层次的清洁粒雪和包含来自沙漠地区尘暴的污化粒雪所组成。当下部污化层在表层出露时,冰川自然... 中国西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上的消融和热量平衡研究是在冰川消融区中部海拔高度3895m的平坦雪面上进行的。观测场中的粒雪由两个不同层次的清洁粒雪和包含来自沙漠地区尘暴的污化粒雪所组成。当下部污化层在表层出露时,冰川自然表面的反射率则产生急剧的变化。当反射率从0.67降低至0.52时,相应的吸收辐射量将随之增加47%。根据1983年7月5日至25日的观测资料,对具有代表性的各天气情势下的热量平衡各组成分量的计算表明,在热量收入部分中,净辐射供热占71.6%5.40MJ/m^2·d),感热供热占28.4%(2.15MJ/m^2·d)。在热量支出部分中,消融耗热占94.8%(-6.79MJ/m^2·d),潜热占5.0%(-0.36MJ/m^2·d),其余0.2%(-0.013MJ/m^2·d)的热量用于冰雪层中的热传导。以热量耗散形式出现的潜热意味着蒸发抑制了凝结作用。这是因为该区相对的低温和较低的湿度的缘故。在夏季,尽管平均日总量为0.013g/cm^2的蒸发在年物质平衡中所造成的物质亏损似乎是不太重要的,然而它却是制约该区冰川分布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辐射 热量平衡 冰雪消融 冰川
下载PDF
乌鲁木齐河源冰川作用区地方气候的发展过程(摘要)(英文)
7
作者 大畑哲夫 白重瑗 丁良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25-335,共11页
涉及冰川气象研究的冰川周围地方气候的考察已于1983年7月5日至27日在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进行。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1号冰川及其邻近地区。该区地方气候分为三种不同尺度的类型(山区动力热力性环流,山谷风环流和冰川局地环流)。与山区... 涉及冰川气象研究的冰川周围地方气候的考察已于1983年7月5日至27日在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进行。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1号冰川及其邻近地区。该区地方气候分为三种不同尺度的类型(山区动力热力性环流,山谷风环流和冰川局地环流)。与山区外低地相比较,近冰川地区的降水量表现出不同的年变化过程。在山区,夏季的高值降水量是由于强烈的坡地加热作用而引起的对流云旺盛发展所致。从而使地方性对流性降水在夏季降水总量中占优势而与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南美巴塔哥尼亚冰原有所不同。冰川上和邻近地区的观测证实,由于上层西风频繁侵入,不仅使地方性山谷风的发展受到抑制,并导致白天时段的发生频率仅为50%,而且在冰川低温作用下减弱了冰川风产生的潜在能力,致使该地区没有明显的冰川风发生。 对比分析冰川与空冰斗处的气象条件(气温、风速和总辐射)发现,冰川和空冰斗中夏季7月份地方气候的差异并不能更好地解释该区山脊南北两侧冰川发育的不同。因此,山岭地带云形成的观测和对一年中其他季节内与热量平衡相联系的其他气象因素和条件的研究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作用区 地方气候 冰川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