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划分与对比关系再认识
1
作者 李一凡 郭懿萱 +4 位作者 姚泾利 赵俊峰 刘鑫 白金莉 李慧琼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7-1308,共12页
【目的】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深水沉积过渡带存在大量的前积反射现象,指示以往“千层饼”式的近等厚地层划分方案在前积发育区存在“穿时”问题。研究旨在探索建立前积模式下延长组的等时划分... 【目的】最新三维地震资料显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深水沉积过渡带存在大量的前积反射现象,指示以往“千层饼”式的近等厚地层划分方案在前积发育区存在“穿时”问题。研究旨在探索建立前积模式下延长组的等时划分与对比方案,并探讨其与传统地层划分方案的衔接对比关系。【方法】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井—震相互约束和标定,结合岩心沉积相标志的识别,明确盆地西南部延长组中上部(长7及以上地层)的等时划分与对比关系。【结果】将庆城、合水地区延长组中上部划分出6期前积斜坡体(F1~F6),环县地区划分出5期前积体(F1~F5)。【结论】各期前积体在顶积段与传统分层可较好地衔接对比,但在前积段和底积段,新、旧方案差异较大。各期前积体在前积段普遍较厚,在深水区,F1~F3厚度明显减薄,F5、F6厚度大幅增加。研究区从西南向东北,各期前积体平面分布呈薄—厚—薄的带状样式;北西向展布的地层较厚带指示前积体向湖盆中心的持续推进,指示了湖盆的收缩和充填过程。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延长组三角洲—深水区砂体连通关系、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湖盆沉积充填过程等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时地层划分 前积斜坡 坳陷湖盆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演化 被引量:64
2
作者 李文厚 刘溪 +8 位作者 张倩 郭艳琴 李克永 袁珍 王妍 马瑶 白金莉 杨博 李兆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5-621,共17页
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对盆地东、南邻区宁静盆地、沁水盆地、济源盆地、南召盆地等同期地层的野外实测以及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的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的岩性特征、地层厚度... 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年来对盆地东、南邻区宁静盆地、沁水盆地、济源盆地、南召盆地等同期地层的野外实测以及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的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延长期的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沉积相类型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周缘中晚三叠世的岩性粒度变化、地层厚度及地层上下接触关系与鄂尔多斯盆地沉积背景具有一致性;沉积相带演化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讲,从邻区向鄂尔多斯盆地内部过渡变化符合瓦尔特相律,符合中晚三叠世华北板块构造的演化背景。研究后认为,中晚三叠世,周缘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应属同一个大型沉积盆地,这将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向东部和南部延伸,包括了宁静盆地、沁水盆地、济源盆地、南召盆地等盆地。该研究为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晚三叠世 延长期 沉积相 沉积演化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延长组长8_1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定量化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梦婷 李红 +3 位作者 李文厚 白金莉 田雯 祁凯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8-105,共8页
根据大量岩石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X衍射以及常规物性等分析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延长组长81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储集砂体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组成,含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层以发育... 根据大量岩石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X衍射以及常规物性等分析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延长组长81段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区储集砂体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组成,含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层以发育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以及破裂作用等;现今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B期的早期。成岩序列为压实作用→石英的次生加大、铁质、方解石、绿泥石薄膜式胶结等→长石和岩屑溶蚀→高岭石以及晚期孔隙充填式绿泥石、伊利石、含铁碳酸盐。对不同成岩作用在储集砂岩的孔隙生成和损失方面的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压实作用使孔隙度减小最多,平均为22.70%,早期胶结损失的平均孔隙度为6.07%,长石及岩屑颗粒的溶蚀作用增加的平均孔隙度为1.035%;晚期胶结损失的平均孔隙度为9.18%。正是上述多种成岩作用的改造,最终形成了研究区现今储层独特的孔隙特征,该研究对油气勘探具有更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孔隙定量化 长81储层 泾川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早古生代沉积演化 被引量:27
4
作者 李文厚 张倩 +7 位作者 陈强 李克永 郭艳琴 袁珍 马瑶 李兆雨 白金莉 杨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6-479,共24页
作者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等多方面,对研究区早古生代的沉积演化... 作者基于多年对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的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结果,从岩性特征、地层厚度、地层接触关系、物源分析、沉积相类型等多方面,对研究区早古生代的沉积演化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后认为,鄂尔多斯地区下古生界是华北地台的一部分,因此,其沉积充填及沉积演化研究必须置于早古生代大华北盆地之中;在此研究基础上,该研究绘制了早古生代各期鄂尔多斯地区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将原有沉积相图向东部和南部进行了扩张,为该时期华北地台原始沉积面貌的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早古生代 层序地层 沉积相 沉积演化
下载PDF
镇泾地区延长组长9段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梦婷 李文厚 +2 位作者 白金莉 张倩 李宗霖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7-842,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9段是研究区新发现的重点含油层位之一,油气的储集与储层成岩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详细研究该区成岩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岩石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常规物性等分析资料,对长9段的岩石学特征、孔隙...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长9段是研究区新发现的重点含油层位之一,油气的储集与储层成岩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详细研究该区成岩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岩石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常规物性等分析资料,对长9段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特征、储层成岩作用特征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砂体主要由岩屑长石砂岩构成,含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层以发育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等;现今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少量进入了中成岩B期。通过研究不同成岩作用对储集砂岩的孔隙生成和损失的贡献量认为,压实作用使孔隙度减小最多,平均为57.84%,胶结作用使原始孔隙度减少32.3%.溶解作用有效的改善了储层的物性,视溶蚀率为37.98%,交代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物性 长9储层 镇泾地区
下载PDF
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速率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梦婷 李红 +4 位作者 李文厚 白金莉 张倩 王晓晨 祁凯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4-82,共9页
为了研究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速率特征与成因,系统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和磁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钻井等研究成果,分析了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变化,探讨了盆地内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与盆内基底、断裂、周缘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 为了研究渭河盆地新生代沉积速率特征与成因,系统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已有的重力和磁力资料,结合地震、地质、钻井等研究成果,分析了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变化,探讨了盆地内新生代各期沉积速率与盆内基底、断裂、周缘构造的关系。研究表明,中新世,西安凹陷沉积速率较大,几乎是固市凹陷的2倍,沉积速率最大处位于渭深10井附近,约为93m/Ma;上新世,西安凹陷沉积速率仍较固市凹陷大,二者的沉积速率最大处分别为1 800,1 400m/Ma;第四纪三门期,盆内沉积速率逐渐变缓,沉积速率最大处位于固市凹陷内,约为380m/Ma;秦川期,盆地整体沉积速率明显加快。新生代西安凹陷沉降中心变化不大,主要位于户县以北地区,而固市凹陷沉降中心多变,主要位于华县和临潼以北地区,沉降中心整体偏南。沉积速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控制,古近纪,盆地周缘板块运动导致地壳加厚及深部地幔对流对盆内沉积速率影响较小;新近纪早中新世,受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影响,渭河盆地沉积速率显著增大;晚中新世,秦岭北缘大型正断层活动导致渭河盆地发生大规模的沉降和扩展;上新世到第四纪,盆内沉积速率受秦岭山脉和渭北隆起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新生代 沉积速率 沉积构造演化 主控因素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巴汗淖地区马五_6段碳酸盐岩C、O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岩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田雯 陈刚 +4 位作者 李文厚 高路恒 杨甫 白金莉 陈萌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8,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巴汗淖地区马五6段为风化壳型碳酸盐岩地层,岩性以鲕粒灰岩、晶粒白云岩为主,次生孔隙发育,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采用Finnigan MAT252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分别对该段碳酸盐岩进行C、O同位素测试,详细分析了巴汗淖地区马五...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巴汗淖地区马五6段为风化壳型碳酸盐岩地层,岩性以鲕粒灰岩、晶粒白云岩为主,次生孔隙发育,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采用Finnigan MAT252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分别对该段碳酸盐岩进行C、O同位素测试,详细分析了巴汗淖地区马五6段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及孔隙演化条件。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埋藏高温成岩环境使得δ18O值与奥陶纪海水的δ18O值相比明显偏负,且白云岩δ18O值与灰岩δ18O值相比偏负,主要是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结果;δ13C值与奥陶纪海水δ13C值相当,极个别数值偏负,说明研究区马五6段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受有机碳影响较小,表明成岩作用发生在浅-中埋藏条件下。研究区孔隙度、渗透率的相关关系明显,主要是大气淡水成岩作用的改造,优化了孔隙及渗流通道,提高了储层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C、O同位素 次生孔隙 白云石化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长6_1储层物性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8
作者 白金莉 李文厚 +1 位作者 姜瑀东 张梦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8-205,共8页
旬邑地区长61储层致密,研究程度低,勘探开发潜力大,为了对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通过铸体薄片、扫面电镜、高压压汞、X衍射、核磁共振等方法,利用大量样品的分析测试数据和叠合图像对旬邑地区长61储层砂岩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 旬邑地区长61储层致密,研究程度低,勘探开发潜力大,为了对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通过铸体薄片、扫面电镜、高压压汞、X衍射、核磁共振等方法,利用大量样品的分析测试数据和叠合图像对旬邑地区长61储层砂岩物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长61储层砂岩岩性为以深灰色、灰色细-粉细粒为主的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以溶蚀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孔隙类型以小孔隙为主,发育Ⅲ类储层,属于特低孔、超低渗油藏。沉积、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河道砂为主力储集空间带,压实-压溶作用使得原始孔隙度减少32.4%,而胶结作用损失44%,建设性溶蚀作用增加面孔率0.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旬邑地区 长61储层 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泾川地区长8 1小层沉积储层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白金莉 李文厚 +2 位作者 刘江斌 张倩 吴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5-182,共8页
利用钻井岩心中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等对长81小层的沉积相进行分析,利用核磁共振、压汞、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方法对长81储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彭阳—泾川地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仅在西南缘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4支北东—... 利用钻井岩心中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等对长81小层的沉积相进行分析,利用核磁共振、压汞、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方法对长81储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彭阳—泾川地区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仅在西南缘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4支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要储集砂体。砂岩类型以灰色—灰绿色、细—粉细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孔隙类型主要是中—大孔隙,喉道主要为细喉和微细喉。长81储层处于晚成岩A期,压实-压溶作用导致原生孔隙减少23.8%,胶结作用使孔隙度减少27.35%,溶蚀作用增加的孔隙面孔率为1.23%。研究后认为,沉积相、成岩作用是控制研究区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彭阳—泾川地区 长81小层 沉积相 储层特征
下载PDF
胡尖山油田安212区延安组延10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白金莉 李文厚 +1 位作者 姜瑀东 田雯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6-9,共4页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延10油层组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安212区延10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主要发育辫状河亚相沉积,辫状河道为储层骨架砂体;砂岩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 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延10油层组储层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安212区延10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主要发育辫状河亚相沉积,辫状河道为储层骨架砂体;砂岩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储层物性特征明显受控于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决定了储层砂岩颗粒粒度、成分,溶蚀作用增加了面孔率改善了储层物性,压实作用则降低了储层孔隙度,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学特征 储集空间 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长8段沉积储层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白金莉 李文厚 +2 位作者 刘江斌 闻金华 李兆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8-99,共12页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铸体薄片、常规薄片、核磁共振、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旬邑地区长8段沉积及储层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长8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3支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岩性以灰绿色、灰白色细、... 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铸体薄片、常规薄片、核磁共振、X-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旬邑地区长8段沉积及储层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长8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3支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岩性以灰绿色、灰白色细、粉-细为主的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残余粒间孔次之;孔隙类型多为组合,以发育粒间孔—微孔为主,发育Ⅱ类、Ⅲ类孔隙结构,孔隙度平均为8.04%,渗透率0.42×10^(-3)μm^(2)属于特低孔、超低渗油藏。长8储层I/S比为15%~20%,处于晚成岩A期;压实—压溶作用使得原始孔隙度减少52.3%,而胶结作用孔隙损失36%,建设性溶蚀作用增加面孔率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旬邑地区 长8段 储层特征 沉积特征
下载PDF
汾渭盆地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特征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兆雨 李永项 +5 位作者 李文厚 李智超 李玉宏 张倩 杨博 白金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20-1133,共14页
汾渭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衔接部位,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作为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在周缘及内部一系列断裂带控制下,具有边断、边陷、边沉积的特征,新生代地层厚度逾几千米。本文根据大量野外露头及相关钻井资料,综合岩石... 汾渭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衔接部位,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作为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在周缘及内部一系列断裂带控制下,具有边断、边陷、边沉积的特征,新生代地层厚度逾几千米。本文根据大量野外露头及相关钻井资料,综合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测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系统研究了汾渭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各时期的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新生代汾渭盆地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及风成沉积5种沉积类型。盆地边缘及山前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向盆地中心逐渐过渡为河流、三角洲及湖泊沉积,风成堆积集中分布于盆地边缘。各次级盆地沉积演化具有差异性,除三门峡地区外,汾渭盆地主体自晚始新世开始沉积并持续至渐新世早期;渐新世晚期在经历隆升剥蚀作用后,中新世再次沉降,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至晚中新世,渭河盆地的西安凹陷、固市凹陷两大沉积区以及三门峡—芮城、运城—永济一线均为湖相分布区。上新世湖盆沉积范围达到最大,湖泊广泛分布,盆地边部则大量发育风成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盆地 古近系 新近系 沉积相 沉积特征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兆雨 李文厚 +4 位作者 吴越 刘溪 张倩 白金莉 杨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分析,对姬塬地区长8段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后可知,研究区长8储层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水下...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分析,对姬塬地区长8段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并分析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后可知,研究区长8储层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岩石类型主要为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具有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一般的特点;粒间孔及长石溶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孔喉分布为偏小孔细喉型,且分选性差,非均质性强。砂岩孔隙度平均为9.448%,渗透率平均为0.685×10-3μm 2,为特低渗储层。研究后认为,研究区储层特征主要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其中沉积相带在宏观上控制了储层的发育条件及分布;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造成孔隙度下降的重要原因,而溶蚀作用则改善了储层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主控因素 延长组 姬塬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江斌 李文厚 +2 位作者 任战利 白金莉 吴小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89-1000,共12页
泾川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烃源岩发育情况尚不明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岩心观察,结合烃源岩测试及元素地球化学资料,对长10—长7烃源岩进行评价,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影响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烃... 泾川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烃源岩发育情况尚不明确。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岩心观察,结合烃源岩测试及元素地球化学资料,对长10—长7烃源岩进行评价,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影响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烃源岩以长73泥页岩为最好,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为主,TOC为0.42%~29%;长10—长7泥岩有机质以Ⅱ2型为主,平均TOC含量低于2%;Ro为0.47%~1.08%,有机质基本已成熟。长10—长7烃源岩形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弱还原弱氧化的淡水介质条件,水深相对较浅。古生产力、沉积速率及水介质环境影响烃源岩发育。热水活动促进了古生物的繁盛,P、Cu含量及P/Ti值越高,有机质TOC含量越高。(La/Yb)N值越高,沉积速率越低,有机质越富集。Cu/Zn值越高,V/Cr值越高,Th/U值越低,水体还原性越好,有机质丰度越高。总之,热水活动提高了古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的沉积速率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还原性较强的水介质条件可使有机质得到良好的保存。陇县一带烃源岩因受陆源植物输入的影响,且形成环境不利,烃源岩品质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烃源岩 延长组 泾川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倩 李文厚 +3 位作者 刘文汇 李兆雨 白金莉 杨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06-1119,共14页
为进一步整体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特征,笔者通过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地发育地层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有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在古... 为进一步整体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体系及古地理演化特征,笔者通过野外剖面实测、钻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地发育地层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有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早侏罗世富县期沉积以填平补齐为特征,仅在河道及两侧发育河流相沉积,济源地区发育浅湖相沉积。中侏罗世延安期延10亚期开始河谷宽度扩大,高地进一步缩小,主要以河流相为主,济源湖面积有所增大,延9亚期是三角洲体系发育早期,也是最大湖侵期,盆地西部及北部仍为曲流河沉积,向南逐渐过渡到三角洲沉积,在志丹—延安—济源一带发育浅湖沉积;延8亚期局部构造抬升,三角洲平原进一步扩大,河流向湖泊进积;延7—延6亚期,盆地稳定填充,延4+5亚期湖泊面积缩小,延3、延2及延1亚期构造抬升,河流回春,盆地进入萎缩阶段。中侏罗世直罗期—安定期在盆地周缘发育冲积平原,内部主体为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晚侏罗世芬芳河期仅在盆地西缘发育冲积扇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侏罗纪 沉积相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三区盒8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定量化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兆雨 李文厚 +3 位作者 李永项 杨博 白金莉 张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2-756,共15页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三区盒8段砂岩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序列,并对孔隙演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研究认为,盒8段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石...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方法,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东三区盒8段砂岩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序列,并对孔隙演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研究认为,盒8段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石英砂岩,结构成熟度较高,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隙、剩余粒间孔隙;储层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溶蚀、交代及破裂多种成岩作用,已达到中成岩阶段B期。早成岩阶段的压实作用损失了24.2%的孔隙度,是导致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在酸性成岩环境下易溶组分溶解形成的次生溶孔增加了0.3%~5.6%的孔隙度,高岭石的交代作用产生的晶间孔也成为储集体空间的重要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东三区 盒8段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下载PDF
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7
作者 白金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16年第9期11-11,共1页
当今社会土木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土木工程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作为新型设计技术在土木工程当中意义非凡,应用前景巨大。探索拓宽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研究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当今社会土木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土木工程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作为新型设计技术在土木工程当中意义非凡,应用前景巨大。探索拓宽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研究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对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工程 计算机技术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