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真菌血症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构建与评价
1
作者 李丁 张青 +3 位作者 白长森 郑珊 张文芳 周云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75-580,共6页
目的:分析合并真菌血症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建立基于列线图的评价体系,为临床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合并真菌血症的11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1... 目的:分析合并真菌血症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建立基于列线图的评价体系,为临床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合并真菌血症的11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第1次从血液中分离出真菌后30天内是否发生死亡,分为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利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及Stepwise算法筛选,明确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列线图并进行评价。结果:在纳入病例中30天粗病死率为38.4%,主要感染菌种为白色念珠菌54例(48.2%),其次为光滑念珠菌26例(23.2%)、热带念珠菌13例(11.6%)、近平滑念珠菌12例(10.7%)等非白色念珠菌;肾功能障碍(OR=6.818,95%CI:2.244~23.310)、ICU入住>5天(OR=8.737,95%CI:2.918~28.543),肿瘤远处转移(OR=6.384,95%CI:2.067~21.647)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预测列线图,其C指数(C-index)为0.89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98(95%CI:0.839~0.957),当临界值(cutoff value)为28.7分时,其假阳性率为21.7%,敏感度为88.4%。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预测列线图,能够较好地预测合并真菌血症的恶性肿瘤患者30天内死亡风险,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理论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血症 预后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白长森 李丁 +3 位作者 张文芳 张青 郑珊 张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06-809,共4页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0例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及90例无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ho...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0例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及90例无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Whonet 5.6软件和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0.9±11.2)岁;对照组患者男6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1.3±15.9)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次数、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和应用≥2种类型抗生素为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敏感性较高(>80%)。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为60%。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死亡率高,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铜绿假单胞菌 血流感染 临床分析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无菌体液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1
3
作者 白长森 李丁 +3 位作者 张青 张文芳 郑珊 张鹏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2010~2012年某三甲医院肿瘤患者无菌体液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化情况。方法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恶性肿瘤患者无菌体液进行细菌、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6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 ... 目的探讨2010~2012年某三甲医院肿瘤患者无菌体液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变化情况。方法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对恶性肿瘤患者无菌体液进行细菌、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6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 323株病原菌主要分离自穿刺液、血液和胆汁等标本中,占93.7%;无菌体液感染多见于胃部肿瘤科、肝胆肿瘤科和结直肠肿瘤科,占51.7%。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的构成比为48.8%、45.6%和5.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加环素高度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酵母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结论肿瘤患者无菌体液中分离的病原菌种类复杂,2010~2012年该院病原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无菌体液 病原菌 耐药性变迁
下载PDF
肿瘤细胞氨的合成及代谢去向研究进展
4
作者 白长森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30期96-99,共4页
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氨的堆积。代谢副产物氨在肿瘤中可以发挥相反的作用:一方面传统观点认为氨有毒,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排出(如生成尿素);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在某些肿瘤中氨可以被重复利用,支持肿瘤细胞的生物合成,了解... 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氨的堆积。代谢副产物氨在肿瘤中可以发挥相反的作用:一方面传统观点认为氨有毒,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排出(如生成尿素);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在某些肿瘤中氨可以被重复利用,支持肿瘤细胞的生物合成,了解肿瘤细胞中氨的合成及代谢去向可以为肿瘤患者的诊疗提供新的方向。谷氨酰胺分解代谢是肿瘤细胞氨的主要来源;肿瘤细胞中氨的去向主要有合成谷氨酸及谷氨酰胺、通过尿素循环代谢、尿素循环失调参与嘧啶合成、与支链氨基酸合成谷氨酸、生成多胺及NO等其他含氮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代谢 肿瘤细胞 谷氨酰胺 尿素循环 嘧啶 谷氨酸 多胺 一氧化氮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丁 张青 +4 位作者 白长森 张文芳 郑珊 李峥 张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130-1134,共5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造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原因,为改善其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发生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对预... 目的:分析并探讨造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原因,为改善其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发生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造成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125例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42.4%),非白色念珠菌中主要为光滑念珠菌(21.6%),近平滑念珠菌(16.8%)及热带念珠菌(10.4%),主要感染部位为腹腔(51.2%);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归因病死率为26.4%,氮质血症、体腔置管(≥2根)、抗真菌治疗的延迟及合并细菌性感染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首次念珠菌培养阳性前30 d内手术则是保护因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病死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应对相应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并及时开展抗真菌治疗,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侵袭性感染 恶性肿瘤 预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培养报阳时间对肿瘤患者并发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产AmpC酶及死亡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张青 李丁 +4 位作者 李峥 白长森 张文芳 郑珊 周云丽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17期13-16,共4页
目的探讨血培养报阳时间(TTP)对肿瘤患者并发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产AmpC酶及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成人肿瘤患者248例,取外周静脉无菌穿刺血液并记录血培养TTP,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情... 目的探讨血培养报阳时间(TTP)对肿瘤患者并发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产AmpC酶及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成人肿瘤患者248例,取外周静脉无菌穿刺血液并记录血培养TTP,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变量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TP预测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及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血培养TTP为(9.42±3.45)h,产AmpC菌株45株(18.1%)。产AmpC酶患者TTP为(7.97±1.960)h,短于非产AmpC酶患者的(9.75±3.56)h(P<0.001);ROC曲线显示,血培养TTP预测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的最佳截点为8.16 h,此时的敏感度为72%、特异度为62%、曲线下面积(AUC)为0.680。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培养TTP、肿瘤转移、器官衰竭、脓毒症、休克、机械通气和输血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预测风险因子(P均<0.05);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TP(OR=2.29,95%CI 0.69~8.63,P=0.042)是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血培养TTP预测肿瘤并发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最佳截点为9.24 h,此时的敏感度为66%、特异度为75%、AUC为0.692。结论血培养TTP既可以作为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的预测指标,又是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肿瘤患者死亡的预测风险因子;临床医生可依据血培养TTP的长短并结合实验室其他指标,及早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以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报阳时间 大肠埃希菌 AMPC酶 血流感染 预后
下载PDF
血培养阳性时间差法对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青 王东浩 +5 位作者 张文芳 白长森 郑珊 刘坤彬 李丁 张鹏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89-493,共5页
目的:评估血培养阳性时间差法(DTTP)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实体肿瘤患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ICU送检的615例患者61... 目的:评估血培养阳性时间差法(DTTP)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实体肿瘤患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4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ICU送检的615例患者615对中心静脉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培养标本,采用DTTP法和(或)导管尖端半定量培养法进行培养。中心静脉导管与外周静脉血培养分离出相同病原菌且DTTP≥2 h(120 min)时诊断为CRBSI;导管尖端半定量培养菌落数≥15 cfu诊断为CRBSI。以临床诊断为依据,比较DTTP和导管尖端半定量培养两种实验室检查方法对CRBSI诊断的可靠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两种方法单用或联用对CRBSI的诊断价值。结果615例患者配对血培养标本中,有440例因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皆为阴性而被排除CRBSI;有8例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而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阴性,提示导管为非感染源;有57例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阳性而外周静脉血培养阴性而被排除;有68例因多处留置导管和重复采集标本而被排除。42例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血培养均为阳性的标本中,有2例因检出不同菌种被排除,有10例因没有导管尖端标本送检被排除,13例确诊为非CRBSI。在17例确诊为CRBSI的配对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血培养标本中,有14例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配对血培养DTTP≥120 min,漏诊3例;而导管尖端半定量培养法阳性者有13例,漏诊4例;其中有2例患者同时被两种方法漏诊。DTTP法与导管尖端培养法单用及联用诊断CRBS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2、0.882和0.941。单用DTTP法诊断CRBS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35%、92.31%、93.33%和80.00%,均高于单用导管尖端培养法(分别为76.47%、84.62%、86.67%和73.33%);而两种方法联合诊断CRBSI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可达100%,敏感度(88.24%)和阴性预测值(86.67%)也有所提高,但与单独应用DTTP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χ^2=0.00,P=0.98;χ^2=0.00,P=0.98;χ^2=0.00,P=0.98)。结论 DTTP法诊断ICU实体肿瘤患者CRBSI具有可接受的敏感度及较好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可推荐用于辅助诊断CRBSI;如将DTTP与其他临床症状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不仅可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移除,也可帮助患者及时获得最佳治疗时间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实体肿瘤 阳性时间差 导管半定量培养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合并非白念珠菌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丁 张青 +4 位作者 白长森 张文芳 郑珊 李峥 张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0-1243,共4页
目的分析非白念珠菌性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现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5年医院91例念珠菌性血流感染肿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1例念珠菌性血流感染肿瘤患者中白念珠菌性血流感染者49例占53.8%... 目的分析非白念珠菌性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现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15年医院91例念珠菌性血流感染肿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1例念珠菌性血流感染肿瘤患者中白念珠菌性血流感染者49例占53.8%,非白念珠菌感染者42例占46.2%,其中造成非白念珠菌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依次为近平滑念珠菌21株占23.1%,光滑念珠菌8株占8.8%、热带念珠菌7株占7.7%、无名念珠菌和葡萄牙念珠菌各3株占3.3%;念珠菌性血流感染患者30天死亡率为28.6%(白念珠菌为26.5%,非白念珠菌为31.0%);相比白念珠菌,住院天数≥35天,以及肿瘤远处脏器转移是非白念珠菌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不仅对念珠菌性血流感染流行病学现况进行了分析,更明确了肿瘤患者合并非白念珠菌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非白念珠菌 血流感染 肿瘤患者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念珠菌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丁 夏睿 +5 位作者 陈颖 张文芳 郑珊 张青 白长森 张鹏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 分析并探讨肿瘤患者念珠菌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发生院内念珠菌血流感染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感染的病原菌... 目的 分析并探讨肿瘤患者念珠菌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发生院内念珠菌血流感染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和药物敏感情况进行研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分类变量进行分析.结果 共80例成人肿瘤患者发生念珠菌血流感染,30 d粗病死率为30.0%.其中中心静脉导管留置7d以上及接受过化学治疗的患者比例均超过半数(分别为55.0%和57.5%),胃肠道手术患者约为非胃肠道手术患者的2倍(46.2%比25.0%).主要病原菌仍为白念珠菌(55.0%),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21.2%)、热带念珠菌(8.8%)及光滑念珠菌(7.5%),未见氟康唑及伏立康唑耐药菌株.结论 念珠菌血流感染病死率高.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接受化学治疗及胃肠道手术的患者感染率较高.主要病原菌仍为白念珠菌,未见唑类药物耐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属 血流感染 肿瘤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肿瘤患者感染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文芳 张青 +2 位作者 郑珊 白长森 张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5508-5510,共3页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腹腔穿刺液中分离的非发酵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2013年住院肿瘤患者自腹腔穿刺液中分离的非发酵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资料,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腹腔穿刺液中分离的非发酵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2013年住院肿瘤患者自腹腔穿刺液中分离的非发酵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资料,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3年自肿瘤患者腹腔穿刺液分离出450株非发酵菌,位居前3位的非发酵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56.9%、20.4%和15.8%;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15.0%,鲍氏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1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头孢他啶、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9.5%、26.8%、2.3%。结论肿瘤患者腹腔穿刺液中分离的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地域性特点,因此要定期监测细菌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发酵菌 腹腔穿刺液 耐药性 抗菌药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