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两个和解”到“双重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的逻辑进路 被引量:1
1
作者 皮家胜 张雪娇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共5页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和解的“两个和解”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双重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制度依据,为化解当代全球危机提供了方法论,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双重构建”是...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及人与自身和解的“两个和解”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双重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制度依据,为化解当代全球危机提供了方法论,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双重构建”是对“两个和解”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为“两个和解”的实现提供了世界观基础,是协调人类认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人类整体命运关系的新视界和化解全球危机的最优途径,为“两个和解”的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构建更高的涵括了人文环境在内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身彻底和解的希望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和解” 共同体 和谐共生
下载PDF
“文化力”析解 被引量:4
2
作者 皮家胜 刘永飘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6-105,共10页
"文化力"是一个用得很多且多少有些混乱的概念,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力与生产力、经济力、政治力和军事力的比较对它做一番考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文化力乃是改善人同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提升人的潜质的一种能力,它是人类共... "文化力"是一个用得很多且多少有些混乱的概念,因此有必要从文化力与生产力、经济力、政治力和军事力的比较对它做一番考察。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文化力乃是改善人同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提升人的潜质的一种能力,它是人类共同体所拥有的一种影响深远的持久力量;文化力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人的理性和意志的产物,而是人的心智和情感世界的产物,它由语言、神话和宗教,艺术和道德,科学和哲学三个部分构成;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把各种个别的事物统一起来,赋予形式,上升到一般,同时又强调和维护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力 生产力 经济力 政治力 自然 社会
下载PDF
论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被引量:14
3
作者 皮家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34-37,101,共5页
人生是人追求实现自身目的与价值并不断否定超越自身的活动过程。人生目的是在生活之基础上生成的,人生目的是引导生活向前发展的力量,它是终极性的、永恒的和唯一的。幸福是人们通过社会劳动,在能力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 人生是人追求实现自身目的与价值并不断否定超越自身的活动过程。人生目的是在生活之基础上生成的,人生目的是引导生活向前发展的力量,它是终极性的、永恒的和唯一的。幸福是人们通过社会劳动,在能力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活动并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生活的现实过程。根据人生目的的性质、特点与要求,只有幸福能够被确定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得出这一结论前,我们必须对幸福的含义有所界定,在此之后,则必须对幸福作为生活之终极目的的疑虑予以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观 价值观 幸福 人生的终极目的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中国表达 被引量:8
4
作者 皮家胜 邓喜道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72,共7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两个基本维度,一个是实践,另一个是社会。只有从实践和社会出发,才能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只有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才能用中国语言贴切地表达它。正如毛泽东经过艰难探索,找到了用"实事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两个基本维度,一个是实践,另一个是社会。只有从实践和社会出发,才能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只有在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才能用中国语言贴切地表达它。正如毛泽东经过艰难探索,找到了用"实事求是"这一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语言表达辩证唯物主义丰富思想内容一样,习近平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也找到了用来表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中国语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实践 社会
下载PDF
身体与空间:拓展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7
5
作者 皮家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24,共8页
人类哲学思维由意识与时间转向身体与空间具有必然性,是由人类思维活动的内在逻辑所决定。一则因为身体与空间与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原初设置"或生存论意义上的关联,且先于人类对意识和时间的理论思考,这决定了人类哲学思维... 人类哲学思维由意识与时间转向身体与空间具有必然性,是由人类思维活动的内在逻辑所决定。一则因为身体与空间与人类的思维活动具有"原初设置"或生存论意义上的关联,且先于人类对意识和时间的理论思考,这决定了人类哲学思维会不断向它的出发点回归;二则因为二千多年来哲学对意识和时间的倾力关注和对身体与空间的忽视形成了所谓"形而上学的西洋镜",它已经或正在把人类拖入一条可怕的危险的道路。这一转向由历史唯物主义所开启。不过,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这一转换及其意义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重视和阐发,相反倒是被当今各种身体和空间理论给忽视和遮蔽了。因此重新梳理历史唯物主义与身体和空间之间的内在关联,或许会深化并推动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空间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普世价值辨考 被引量:4
6
作者 皮家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0-44,共5页
普世价值的存在由于有极为牢固的现实基础,因而是毋庸置疑的。普世价值的存在有其特有的方式,这就是它始终存在于各种具体、特殊价值和价值形态之中,与特殊价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由于价值本身的普遍与特殊的矛盾对立关系,使得普... 普世价值的存在由于有极为牢固的现实基础,因而是毋庸置疑的。普世价值的存在有其特有的方式,这就是它始终存在于各种具体、特殊价值和价值形态之中,与特殊价值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由于价值本身的普遍与特殊的矛盾对立关系,使得普世价值具有了"自由存在状态或形式"。普世价值的存在从理论逻辑方面来说,可以反对价值理论方面的相对主义,避免某些人将某种特殊价值说成是普世价值;从实践方面看,有利于我们积极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制定和对执政党现行大政方针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世价值 特殊价值 存在方式
下载PDF
毛泽东的世界历史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球化视野 被引量:1
7
作者 皮家胜 刘晨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0-14,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对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解决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实际或国情,而且也离不开对世界历史大局与大势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只有前者没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对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解决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实际或国情,而且也离不开对世界历史大局与大势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只有前者没有后者,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而也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终其一生,不仅注重了解中国,而且非常重视了解世界,具有强烈的世界历史意识和广阔的世界视野,在他处理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课题的过程中,这种意识和视野处处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因为具有了既对中国社会实际的了解又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识,毛泽东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世界历史意识 中国革命
下载PDF
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 被引量:4
8
作者 皮家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7,共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是一个立足当代解释学视野才能提出并获得解决的问题。从哲学解释学角度思考,任何文本要获得理解,都必须既由文本的性质和特点、又由理解者的生存境况所决定。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言,一方面正是马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是一个立足当代解释学视野才能提出并获得解决的问题。从哲学解释学角度思考,任何文本要获得理解,都必须既由文本的性质和特点、又由理解者的生存境况所决定。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言,一方面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给出了其“被化”的条件,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践发展要求决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实现其中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解释学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解释学应用”问题 被引量:4
9
作者 皮家胜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5-30,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只有通过当代解释学意义上的应用,我们才能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解和解释。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既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筹划和开创我们民族自身的未来。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解释学应用
下载PDF
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皮家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0期21-26,共6页
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现代解释理论及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和探讨。文章认为这一探讨要获得成功,一是必须对所运用的解释学理论和术语作明确界定,二是必须正确地提出问题,三是就问题展开具体研究。本文... 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现代解释理论及其方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和探讨。文章认为这一探讨要获得成功,一是必须对所运用的解释学理论和术语作明确界定,二是必须正确地提出问题,三是就问题展开具体研究。本文所做的正是上述三项工作。这些工作虽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完成,但勾画大致思路却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解释学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路径 被引量:2
11
作者 皮家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2,126,共6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是否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如何实现则决定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它的基本精神是否会流失,是否会教条化、简单化和庸俗化。前者更为根本,后者是前者的展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命题是否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如何实现则决定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它的基本精神是否会流失,是否会教条化、简单化和庸俗化。前者更为根本,后者是前者的展开和延伸,两者相互联系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一切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争论、怀疑、困惑、误解和错误结论都因此一问题所引发,一切相关的研究也只有在这一问题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之基础上才可以顺利进行。本文对这一基本问题的界定是否合理及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对其进行研究,均给出了初步的答案;在所提的历史、比较、个案和解释学四种研究方法中,认为解释学似更为恰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基本问题 研究路径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兼论李达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被引量:2
12
作者 皮家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60,共5页
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类总体精神”这一视角去进行,即从理解与解释何以可能这一视角去进行。同时,也需要总结和概括以往马克思主义者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创造的丰富经验,并从中获取有益... 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问题,需要从“人类总体精神”这一视角去进行,即从理解与解释何以可能这一视角去进行。同时,也需要总结和概括以往马克思主义者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创造的丰富经验,并从中获取有益启示,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得以健康顺利进行下去并取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化 解释学
下载PDF
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皮家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两者结合的条件。单就社会主义价值观或单就市场经济价值观而言,两者都有缺陷。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可消除各自的片面性,并为两种价值观的相互认同创造条件,从而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在价值观方面存在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构成了两者结合的条件。单就社会主义价值观或单就市场经济价值观而言,两者都有缺陷。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可消除各自的片面性,并为两种价值观的相互认同创造条件,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扫清"心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价值观
下载PDF
文本·话语·叙事——哲学教育三元素刍议 被引量:1
14
作者 皮家胜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1-94,共4页
进行哲学教育,文本、话语和叙事三个基本元素缺一不可,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本,怎样的话语和如何去叙事。根据哲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我们需要的哲学教育文本不是定于一尊和不容更易的,而是开放性和离散性的,是生... 进行哲学教育,文本、话语和叙事三个基本元素缺一不可,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本,怎样的话语和如何去叙事。根据哲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我们需要的哲学教育文本不是定于一尊和不容更易的,而是开放性和离散性的,是生产性的或生成性的;我们需要的哲学教育话语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关系的体现或展示,是能够促使人们把哲学的知识转化成为智慧的话语;我们进行的哲学教育叙事则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或历史事件作为基础或原点展开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文本 话语 叙事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向:一种解释学的评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皮家胜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20,共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学术主张或观点、口号,如"回到马克思"、"让马克思走入当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构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学术主张或观点、口号,如"回到马克思"、"让马克思走入当代"、"马克思仍然是我们同时代人"、"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化"等等。对这些提法、主张,用现代解释学理论作一番审视和评析,有助于弄清楚它们各自的致思路向,从而使我们在众多的不同提法面前保持清醒的判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解释学 当代性 传统思想
下载PDF
理解的客观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检验标准 被引量:1
16
作者 皮家胜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8-23,共6页
文章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性是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做一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q... 文章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性是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做一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或"综合性问题",分层次地为其设定评判标准,才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其检验标准问题,才能有效克服把实践作为唯一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的客观性 检验标准 认识论 解释学
下载PDF
幸福与德性及其关系新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皮家胜 《湖北社会科学》 2003年第7期19-21,共3页
幸福与德性存在区别,在存在领域具有不同内容,因而我们无法用幸福消解德性,也不能用德性消解幸福;幸福与德性又具有密切联系,幸福是德性的目的,德性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这种联系表明两者是能够相互统一的,实践是德性与幸福两者统一... 幸福与德性存在区别,在存在领域具有不同内容,因而我们无法用幸福消解德性,也不能用德性消解幸福;幸福与德性又具有密切联系,幸福是德性的目的,德性是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这种联系表明两者是能够相互统一的,实践是德性与幸福两者统一的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德性 配享幸福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虚假意识”概念及其解释学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皮家胜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23,159,共6页
"虚假意识"并非指意识的非真实性或虚假性,而主要指人们对意识的两种错误看法,一是那种把意识看做具有独立起源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观念;二是那种视意识为经济的附属物并进而将其视为毫无价值的看法。如果仅从字... "虚假意识"并非指意识的非真实性或虚假性,而主要指人们对意识的两种错误看法,一是那种把意识看做具有独立起源并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观念;二是那种视意识为经济的附属物并进而将其视为毫无价值的看法。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虚假意识,就不仅不能通过社会意识的各个层面去获得对社会存在的理解和解释,而且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团迷雾之中。只有还"虚假意识"概念的本来面貌,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又不限于意识去把握社会的存在状况,并建构起在对资本主义社会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和实践性改造基础之上的批判的、实践的解释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意识 意识形态 解释学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生存境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皮家胜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7-109,共3页
哲学教学生活化,或将人们自身的生存境遇与哲学教学结合起来,是哲学的历史传承,只不过这一传统被后来的人们丢弃掉了。可以说,哲学的本性要求人们在研习时把自身的生存境遇融入进去,我们应当恢复这个逐渐失传的正确的哲学学习方法。马... 哲学教学生活化,或将人们自身的生存境遇与哲学教学结合起来,是哲学的历史传承,只不过这一传统被后来的人们丢弃掉了。可以说,哲学的本性要求人们在研习时把自身的生存境遇融入进去,我们应当恢复这个逐渐失传的正确的哲学学习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这种古已有之的方式有着更为强烈的要求,也为此创立了有利条件。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生存境遇两者结合起来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境遇 马克思主义 哲学教学 哲学学习方法
下载PDF
现象学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皮家胜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CSSCI 2011年第1期56-68,共13页
现象学方法之所以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原因在于: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完全发生在观念和文化领域的事件,而是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领域的事件或现象。马克思主义只有引起了某一国家或民族范围内现实生活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现象学方法之所以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原因在于: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完全发生在观念和文化领域的事件,而是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领域的事件或现象。马克思主义只有引起了某一国家或民族范围内现实生活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才有可能真正被该国家的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并转化为该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才能实现"化"或"被化"。其二,现象学的意向性原理、面对实事本身和注重观察的原则、本质直观与权能分析的思想、关于对象性与主观际间构建的理论、关于价值评价与对象感知的理论、关于经验共享与文化认同的思想等,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相当的恰适性,都可以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象学 意向性 本质直观 经验共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