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芥菜型油菜莫利(Moricandia arvensi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雷绍林 陈丽 +7 位作者 杨雯竹 郭贵敏 秦信蓉 张星星 张敏琴 皮明雪 胡彩红 杜才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7-301,共5页
授粉控制系统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关键一环。其中,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CMS)是目前较理想的授粉控制系统之一,创制新型的授粉系统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芥菜型油菜莫利(M.arvensis)CMS是印度Prakash等人于1998年创造的... 授粉控制系统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关键一环。其中,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CMS)是目前较理想的授粉控制系统之一,创制新型的授粉系统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芥菜型油菜莫利(M.arvensis)CMS是印度Prakash等人于1998年创造的一个新型油菜细胞质系统,该系统不育系育性彻底稳定,无不良胞质副效应,目前在印度已应用于芥菜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本文综述了该不育系统的创制、雄性不育基因研究、恢复基因分子标记开发,以及该系统在芥菜型油菜育种上的应用,旨在为油菜杂交种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ricandia arvensis 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 细胞质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不育基因 恢复基因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中基因型及处理条件对成苗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皮明雪 郭少敏 +4 位作者 张涛 杨雯竹 张敏琴 吴江发 杜才富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17,共5页
为进一步提高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效率,研究了基因型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产量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的影响,以及小孢子振荡培养过程中光照与后期低温处理对胚状体一次成苗率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小孢子培养... 为进一步提高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效率,研究了基因型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产量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的影响,以及小孢子振荡培养过程中光照与后期低温处理对胚状体一次成苗率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小孢子培养胚产量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影响较大,D 393的胚产量和自然加倍率很高,分别高达119.87胚·蕾-1和79.87%,D 393的自然加倍率是D 524的2~3倍;光照对一次成苗率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没有影响,4℃低温处理15 d能提高小孢子一次成苗率0.8~3倍。本研究获得了一个胚产量和自然加倍率都很高的甘蓝型油菜DH系D 393;综合考虑一次成苗率和加倍效率,在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进程中振荡培养阶段可能不需要光照,而在转入B 5固体培养基前应该对胚状体进行适当低温和时长的处理,可提高小孢子培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低温处理 一次成苗率 自然加倍率
下载PDF
芸薹属栽培种细胞质的分子标记鉴别 被引量:1
3
作者 梁龙兵 林香 +5 位作者 喻时周 皮明雪 张敏琴 王仙萍 向阳 赵继献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6-120,共5页
以芸薹属下的6个栽培种,共计39份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提取细胞质DNA,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和聚类比较。结果表明,13对细胞质特异性引物在所有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38条多态性带,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为2~6个,平均为3个,PIC值为... 以芸薹属下的6个栽培种,共计39份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提取细胞质DNA,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和聚类比较。结果表明,13对细胞质特异性引物在所有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38条多态性带,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为2~6个,平均为3个,PIC值为0.10~0.76,11对多态性引物中有5对引物为高度多态性信息引物,表明该5个特异性引物能较好地鉴别6个芸薹属栽培种。39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32~1.00,39份材料可明显分为6类,与供试材料的分类吻合,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标记引物能够准确区分芸薹属6种常见的栽培种的细胞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芸薹属 细胞质 SSR分子标记 线粒体 叶绿体
下载PDF
原位转化获得转基因大豆方法的建立
4
作者 夏凌君 陈超凡 +2 位作者 皮明雪 曹梦 王幼平 《植物学研究》 2014年第5期195-199,共5页
大豆是公认的较难转化的植物之一,农杆菌转化大豆是大豆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目前的转化效率仍很低。本实验采用原位转化法将具有耐热功能的基因(BnTR1)导入大豆,具体方法是大豆种子萌发、伤口制造、农杆菌侵染、诱导新芽分化,... 大豆是公认的较难转化的植物之一,农杆菌转化大豆是大豆遗传转化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目前的转化效率仍很低。本实验采用原位转化法将具有耐热功能的基因(BnTR1)导入大豆,具体方法是大豆种子萌发、伤口制造、农杆菌侵染、诱导新芽分化,最后用100 mg/L的PPT(草丁膦)筛选鉴定抗性苗。通过该方法成功将pc3301-121-BnTR1质粒转化大豆中,经PCR检测,共获得6棵T0代阳性植株,转化率为4.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原位转化法 BnTR1 根癌农杆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