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技术进步是战后日本出口贸易高速发展的决定因素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盛继勤
-
出处
《现代日本经济》
1982年第1期10-17,共8页
-
文摘
战后资本主义出口贸易的发展速度是史无先例的,而日本则是其中之最。像日本这样一个资源匮乏、地域狭小的岛国,在自然条件不利、资本积累不足的情况下,是怎样打入世界市场的?本文想就其打入世界市场的决定因素略述拙见。
-
关键词
出口贸易
日本政府
劳动生产率
美欧企业
技术进步
决定因素
竞争能力
世界市场
战后日本
竞争优势
-
分类号
F1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战后日本基础结构投资资金的分配政策
- 2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日本研究》
CSSCI
1989年第3期1-5,共5页
-
文摘
基础结构投资分配是基础结构投资政策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战后日本怎样分配基础结构投资资金对了解日本基础结构投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一、日本基础结构投资分配理论和政策的性质战后日本的基础结构建设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实现的。所以日本基础结构投资资金的分配,从理论上讲不过是日本垄断资本通过财政预算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因此,基础结构投资分配理论和政策,从总体上说是包容在其财政理论和政策之中的。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金森久雄指出,战后日本财政在1979年以前一直实行凯恩斯的扩大有效需求的政策。
-
关键词
基础结构
投资关系
分配政策
国民收入再分配
分配基础
投资效率
大城市圈
财政理论
财政预算
地区经济
-
分类号
D73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基础结构及其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3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现代日本经济》
1986年第4期24-27,共4页
-
文摘
基础结构这一经济学术语源于拉丁文的infra 和 structura,意为“下部”、“下面”和“结构”、“配置”。英文是 infrastructure,可译作“基础”或“下部结构”。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
-
关键词
基础结构
日本经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
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政府
公共投资
西方经济学
社会生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
-
分类号
F1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一九八五年日本经济形势展望
- 4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现代日本经济》
1985年第1期3-4,共2页
-
文摘
1984年是日本经济摆脱了旷日持久的危机之后,经历了复苏,走上持续高涨的一年。日本多数专家和脑库认为1984年度的经济增长率大体在5~5.5%之间。它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外需主导性。日本经济的这次周期性复苏和高涨与美国不同,是出口先行的外需主导型的。美国经济回升是从汽车、住宅等消费需求的扩大开始,进而引起设备投资的新高涨,是内需主导型。美国经济的回升带动了进口的扩大,为日本扩大出口创造了前提。
-
关键词
消费需求
日本经济形势
设备投资
美国经济
经济增长率
次周期性
内需主导型
经济回升
复苏
展望
-
分类号
F1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日本的生物技术革命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5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现代日本经济》
1984年第6期3-7,共5页
-
文摘
生物技术,又叫生物工程或生物工艺学,是一种利用生物物质和生物过程生产商品或劳务的新技术。它在通过遗传基因操作改良生物物种,实现农牧渔业革命;通过生物工程使大规模的可再生的未利用的生物资源能源化,实现能源革命;通过开发生物工艺技术,实现化学、医药。
-
关键词
生物技术研究
技术革命
日本政府
基因重组技术
生物工程
基因工程
生物资源
生物反应器
生物学
农牧渔业
-
分类号
F1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战后日本的运输布局和生产布局
- 6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
-
出处
《现代日本经济》
1983年第4期9-14,共6页
-
文摘
运输布局是生产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布局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能否正确处理运输布局与生产布局的关系,是合理进行运输布局的重要内容。战后日本的处理运输布局与生产布局的关系时,一方面把结合国情,充分发挥岛国优势看成是合理布局的首要条件;另方面又把生产布局看成是运输布局的主要依据。他们认为运输线路、枢纽和运输工具等技术装备及其形成的运输能力的布局必须适应生产布局的性质和特点。本文试图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布局等三个方面来探索战后日本运输布局与生产布局关系的特点、背景和规律。
-
关键词
运输布局
生产布局
战后日本
六十年代
铁路运输
联合企业
钢铁厂
太平洋
运输能力
工业区
-
分类号
F1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试论日本电力工业内外结构
- 7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日本研究》
1985年第1期20-24,共5页
-
文摘
电力工业构造大外部構造内部構造。電力工業外部構造经济发展電力彈性系数最大合理的計画必要。西欧先進諸国電力彈性系数般的1.3以上、比較日本低。安全、優質電力充分提供经济高度成長保障得。日本電力利用効率方高示。一般電力彈性系数高、高必良。經濟構造電力消费关係資源節約面考慮、電力国民經濟发展合理的構造作。電力工業内部構造发送電力变電設備充分設置、主幹高压送電線電压適当、国情合致主幹高圧送電備、電力構造国情調整必要。電力関科学研究優先的行、特原子力发電重視、高温、高圧、大容量发送電力設備不断改良、新開发注。
-
关键词
发电能源
电力需求
输电线路走廊
电源结构
子力
经济发展
年平均增长率
电压等级
电力规划
单位产值
-
分类号
F4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战后日本地域开发战略与基础结构
- 8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日本研究》
1986年第4期6-11,共6页
-
文摘
所谓地域开发是指日本政府对国内相对落后的地区,增加行政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企业在这类地区经营的外部条件,促使私人企业向那里转移资本、选址设厂的一种政策。是日本政府为垄断资本向相对落后地区转移资本、攫取更大利润而实行的政策。从客观效果来看,资本的转移又会导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和生产布局更趋合理,从而有助于日本宏观经济活动效益的提高。战后日本的地域开发是其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日本的地域开发政策、地域开发与基础结构的关系和地域开发的经验与教训,对于提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调整生产布局和基础结构建设,不无参考价值。
-
关键词
投资比重
石油化学工业
石油化工
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战略
日本
-
分类号
F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
-
题名战后日本是怎样解决基础结构投资财源的
被引量:1
- 9
-
-
作者
盛继勤
-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1987年第1期53-56,共4页
-
文摘
基础结构的各类设施不仅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基础要素,而且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经济活动的公共要素,由此决定了它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特殊重要性及受益者的非单一性和受益者受益程度的非均衡性.战后,日本政府为了让受益者都能合理地负担建设经费,实行了基础结构设施建设经费分担制.日本的这一制度对我国解决基础结构投资的财源不无参考价值.
-
关键词
基础结构建设
投资财
岁入
受益者负担
负担率
特别会计
战后日本
岁出
公债
地方税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战后日本是怎样解决能源供需矛盾的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1983年第5期43-49,共7页
-
文摘
日本是一个能源奇缺的国家。能源问题历来是日本赶超欧美先进工业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障碍。然而战后(包括十年经济恢复时期在内),日本只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就在战争的废墟上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是怎样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的矛盾的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略述拙见。
-
关键词
能源供需
能源需要
战后日本
能源供给
数字计算
石油
能源战略
现代能源
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消费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战后日本基础结构资本存量及其国际比较
- 11
-
-
作者
盛继勤
马黎明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世界经济》
1986年第7期71-75,共5页
-
文摘
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或译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社会一般生产条件。基础结构资本存量是指到某一时点为止,作为流量的历年基础结构投资的累计值,即所谓基础结构资本存量总值;从中扣除到该时点的全部折旧值,即是基础结构资本存量净值。基础结构资本存量水平可以用来评价各个国家基础结构的相对完备程度和分析其基础结构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
关键词
基础结构
资本存量水平
国际比较
战后日本
国民经济
生产条件
基础设施
国民生产总值
累计值
生产性
-
分类号
F11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日美科研体制机制的比较分析
- 12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日本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84-98,共15页
-
文摘
一、技术劣势中的技术优势 根据日本国内外的近期文献资料,到80年代中期,不论是在传统产业技术领域还是在高技术领域,日本都已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技术大国”。日本的技术实力与美国相比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技术水平劣势,产品竞争能力优势。
-
关键词
比较分析
体制机制
传统产业
产品竞争能力
日本
技术优势
高技术
技术水平
80年代
文献资料
-
分类号
K313.07
[历史地理—世界史]
-
-
题名2000年的日本国土开发战略
- 13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0-84,共5页
-
文摘
《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以下简称“四全综”)历时3年举国大议论,终于在1987年6月30日正式由内阁通过。它以2000年为目标,给日本规划了合理利用和综合开发国土的兰图。
-
关键词
国土开发
战略
日本
土地
规划
-
分类号
F301.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1985年日本经济的发展趋势
- 14
-
-
作者
盛继勤
-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1985年第2期55-58,共4页
-
文摘
战后日本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历经三年之久的“马拉松”萧条后,从1983年3月起开始回升,同年8月工矿业生产指数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高涨阶段。1984年是日本经济持续高涨的一年,经济增长率约5.5%,大大超过日本政府和各民间脑库年初预测的4.1%至4.2%。
-
关键词
日本经济
设备投资
物价上涨率
外需
新兴高技术产业
美国经济
发展趋势
再生产周期
出口贸易
超稳定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战后日本国民经济基础结构的发展模式
- 15
-
-
作者
盛继勤
马黎明
-
出处
《日本学刊》
1985年第4期1-7,共7页
-
文摘
国民经济基础结构即为发展生产和保证生活供应创造共同条件而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和机构的总体。而国民经济基础结构的发展模式则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工业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所确定的基础结构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比在时间序列上的战略筹划与安排。研究日本国民经济基础结构的发展模式及其国际比较,以为我国选择和确立国民经济基础结构的最佳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
关键词
发展模式
国民经济基础
国际比较
工业现代化
战后日本
公共服务
基础结构
经济发展战略
总目标
固定资本投资
-
分类号
K313.07
[历史地理—世界史]
-
-
题名战后日本是怎样引进技术的
- 16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世界经济》
1984年第10期68-73,共6页
-
文摘
战后日本通过引进技术在大约15年左右的短时期内,掌握了欧、美长达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技术成就,成功地实现了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现代化。 一、技术引进是“贸易立国”战略的“重要支柱” 战后日本是一个资源匾乏、积累不足、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的岛国。
-
关键词
引进技术
战后日本
国民经济现代化
贸易立国
科学技术
技术引进
技术落后
半个世纪
战略
技术成就
-
分类号
F11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战后日本电力工业能源结构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 17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
-
出处
《世界经济》
1981年第4期32-38,共7页
-
文摘
战后,尤其是五十年代后半叶到七十年代初叶,日本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快的。1955—1975年,日本发电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4%。这一速度几乎比同期英国年平均增长速度高1倍,比美国高四分之三,比法国高58%,比西德高45%。日本发电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比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实际增长率高16%。
-
关键词
日本政府
电力工业
电力需求
能源结构
火电厂
石油
电源结构
年平均增长速度
美国
发电量
-
分类号
F11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 18
-
-
作者
盛继勤
-
机构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
出处
《日本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0-17,共8页
-
文摘
进入80年代,尤其是最近几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扶摇直上,并呈现一些新的特点,令人注目。本文想就近年来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动向、新矛盾做些粗浅分析。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和新特点 战后日本出现过三次对外直接投资高潮。它们的直接动因大致都与产业结构调整和日元升值有关。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972年。这一年度的对外直接投资由1971年度的8.6亿美元跃增为23.4亿美元,几乎增加两倍。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60年代。
-
关键词
投资
对外经济
日本
-
分类号
F131.35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无缺点运动”简析
- 19
-
-
作者
盛继勤
-
出处
《世界经济》
1980年第1期56-59,共4页
-
文摘
“无缺点运动”是六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一项科学管理方面的新成就。它就和泰罗制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最巧妙的剥削手段,另一方面是科学管理新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 一、 “无缺点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在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使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尤其是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工人每天像机器似地从事着单调而重复的劳动,日益丧失了工作兴趣。在这种情况下。
-
关键词
科学管理
无缺点计划
运动
生产技术
生产专业化
泰罗制
生产力
手段
企业
不合格品
-
分类号
F11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
-
题名战后的日本钢铁工业
被引量:1
- 20
-
-
作者
盛继勤
-
出处
《世界经济》
1978年第1期57-61,共5页
-
文摘
战后,日本钢铁工业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是发展最快的。从1955年到1975年,世界粗钢产量增长了1.4倍,而日本竟增长了9.9倍,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欧美主要产钢国家。1973年钢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近1.2亿吨,占世界钢产量的17%。1977年日本粗钢生产能力已达1.67亿吨。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快的具体原因有:美帝国主义的扶植;日本政府的大力资助和扶植;在残酷剥削日本钢铁工人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资本积累;不断更新和扩大固定资本;大量引进海外新技术;掠夺亚非拉等后进地区的廉价资源等等。
-
关键词
钢铁工业
日本
钢铁工业发展
资本积累
生产能力
钢铁工人
资本主义
粗钢产量
固定资本
日本政府
-
分类号
F11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