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规增强联合DWI在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靶免联合治疗无进展生存预测中的价值
1
作者 盛若凡 吴东 +2 位作者 郑碚璇 黄晓勇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MRI在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iCCA)靶免联合治疗无进展生存预测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3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iCCA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Gemox化疗联合伦伐替尼和PD-1单抗治疗。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后疾病进展的临床... 目的:探讨MRI在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iCCA)靶免联合治疗无进展生存预测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3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iCCA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Gemox化疗联合伦伐替尼和PD-1单抗治疗。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治疗后疾病进展的临床-影像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无进展生存预测诺莫图。结果:23例患者中15例在随访期间出现疾病进展,总体1年无进展生存率仅为33.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风险比=5.747,P=0.029)、出血(风险比=5.460,P=0.033),表观扩散系数(ADC)值≤1.273×10^(-3)mm^(2)/s(风险比=6.261,P=0.004)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伴有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出血和低ADC值的iCCA患者1年无进展生存率显著低于无动脉期瘤周异常强化(P=0.0045)、无出血(P=0.013)和高ADC值(P=0.002)。联合上述3项独立影像特征构建的诺莫图具有最高的无进展生存预测效能,C指数值为0.856(95%CI:0.785~0.927),优于任一单一影像特征(P=0.0015~0.022)。结论:基于常规增强联合DWI、诺莫图对靶免治疗不可切除iCCA无进展生存预测具有更优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无进展生存 联合治疗
下载PDF
胰头周围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的解剖及变异 被引量:4
2
作者 盛若凡 曾蒙苏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3期359-361,共3页
胰头周围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的解剖变异较为常见,清楚认识这些变异对于胰腺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本综述通过对包括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胰十二指肠静脉系等在内的胰头周围门静脉系统及其主要属支的解... 胰头周围门静脉-肠系膜静脉系统的解剖变异较为常见,清楚认识这些变异对于胰腺手术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本综述通过对包括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胰十二指肠静脉系等在内的胰头周围门静脉系统及其主要属支的解剖结构、变异进行描述,旨在为外科医师更准确地进行胰腺肿瘤术前评估、减少术中出血等提供指导和帮助,推动胰腺手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 门静脉 肠系膜静脉 解剖
下载PDF
13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I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于洋力 曾蒙苏 +2 位作者 杨春 盛若凡 种欢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0-668,共9页
目的总结上皮样型及经典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d non-epithelioid hepatic angiomyolipoma,Epi-HAML和non-Epi-HAML)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1—2018年于复旦... 目的总结上皮样型及经典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pithelioid and non-epithelioid hepatic angiomyolipoma,Epi-HAML和non-Epi-HAML)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1—2018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肝脏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HAML的133例病例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分为Epi-HAML组及non-Epi-HAML组,根据肿瘤直径分为<3.0 cm、3.0~5.0 cm及>5.0 cm组,通过对比其MRI影像资料、肿瘤标志物等血清学指标比较各组差异。结果133例患者中,大多数患者(83.6%)无明显临床症状。相比于non-Epi-HAML组的患者,Epi-HAML组多因出现临床症状而就诊(P<0.05),两者在发病年龄、性别、慢性病史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检出141枚HAML病灶,其中Epi-HAML组87枚,non-Epi-HAML组64枚,后者影像学诊断准确率较高(P<0.05);对比两者的MRI特征,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强化方式及有无脂肪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肿瘤直径作为分组时(0.7~2.9 cm、3.0~5.0 cm、5.1~20.5 cm),其影像学上出现坏死、出血、肿瘤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异常灌注等特征的构成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T2WI、DWI、强化方式及有无脂肪信号在两组HAML中有差别;肿瘤直径>5 cm时,其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等影像学特征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 磁共振(MRI) 组织亚型
下载PDF
小肝细胞肝癌和肿块型肝内小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盛若凡 曾蒙苏 +2 位作者 饶圣祥 纪元 陈伶俐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8-293,共6页
目的 探讨小肝细胞癌(sHCC)及肿块型肝内小胆管细胞癌(sIMCC)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8例sHCC患者(351个病灶)及42例sIMCC患者(47个病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肝脏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对2组患者病灶... 目的 探讨小肝细胞癌(sHCC)及肿块型肝内小胆管细胞癌(sIMCC)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8例sHCC患者(351个病灶)及42例sIMCC患者(47个病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肝脏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对2组患者病灶T2WI及动态增强各期的MR信号特点、强化模式、伴随征象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对2组间MRI扫描特征比较,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指标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同时根据甲胎蛋白(AFP)值对sHCC进行亚组分析,采用x2检验比较AFP正常及升高组强化模式.结果 MR扫描特征中,强化模式及伴随征象中的肿瘤(假)包膜、肝包膜回缩是鉴别sHCC和sIMCC的主要指标,对比剂廓清(276/351)伴肿瘤(假)包膜的显现(275/351)高度提示sHCC,而填充进展的强化模式(27/47)伴肝包膜回缩(8/47)有助于sIMCC的诊断(P<0.01).相较于AFP正常组,填充进展(4例)及持续稳定(32例)强化模式多见于AFP升高组sHCC中,2组间动态增强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8.241,P<0.05).结论 动态增强模式及肿瘤(假)包膜、肝包膜回缩征象是鉴别sHCC及sIMCC最重要的影像指标;同时,AFP正常sHCC患者的病灶强化方式相对典型,有利于临床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癌 胆管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对比分析
原文传递
小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前后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其与肿瘤肝内复发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5
作者 盛若凡 任正刚 +2 位作者 张岚 陈财忠 曾蒙苏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80-685,共6页
目的 探讨小肝癌射频消融术(RFA)前后影像学表现与肿瘤肝内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进行射频消融术的34例患者中的39个小肝癌病灶,对复发与无复发组病灶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同时根据复发病灶数,对单发及多发... 目的 探讨小肝癌射频消融术(RFA)前后影像学表现与肿瘤肝内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进行射频消融术的34例患者中的39个小肝癌病灶,对复发与无复发组病灶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同时根据复发病灶数,对单发及多发复发病例进行亚组分析.根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Kaplan-Meier法、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4 ~ 45个月).34例患者中,19例(55.9%)在随访期间发生肝内复发,1年及2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1.3%及51.8%.术前缺乏肿瘤包膜(P=0.017)、术后24h内无或非连续的环形强化(P=0.012)及较小的射频边界(P=0.037)更常见于复发组病例中;同时,肝内多发复发者术后24h内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1.57×10-3mm2/s)较单发者(1.34×10-3mm2/s)高(P=0.040).结论 RFA术前及术后早期MRI表现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早期预测指标,监测肝癌肝内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磁共振成像 导管消融术 复发
原文传递
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分级诊断 被引量:11
6
作者 盛若凡 解艳红 +2 位作者 纪元 陈财忠 曾蒙苏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3-238,共6页
目的 探讨肝脏神经内分泌瘤(NET G1、G2)及神经内分泌癌(NEC G3)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分级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肝脏NET患者及19例NEC患者资料,比较两组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及MR信号特征.结果 NET组和NEC组... 目的 探讨肝脏神经内分泌瘤(NET G1、G2)及神经内分泌癌(NEC G3)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分级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肝脏NET患者及19例NEC患者资料,比较两组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及MR信号特征.结果 NET组和NEC组间血管侵犯(P<0.05)、淋巴结肿大坏死(P<0.05)征象以及门脉期(P<0.05)、延迟期(P<0.05)强化特征各异.动态增强扫描,两组病灶间对比噪声比(CNR)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4,P<0.05).NEC组的CNR在动脉期(Z=121.75,P<0.05)及门脉期(Z=139.31,P<0.05)显著低于NET;门脉期病灶CNR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29 (P <0.05),诊断切点为-61.38,灵敏度为90.0%,特异性为63.2%.结论 MRI在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级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血管侵犯、淋巴结肿大坏死征象以及动态增强扫描各期信号特征对于区别NET及NEC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背景下小肝癌的磁共振表现比较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盛若凡 曾蒙苏 +2 位作者 陈伶俐 杨丽 陈财忠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9-373,共5页
目的 比较不同程度肝纤维化背景下小肝细胞癌(s HCC)(≤2 cm)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6例s HCC患者234个病灶,根据镜下纤维化程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1组,轻度纤维化(F0-1);2组,中重度纤维化(F2-3);3... 目的 比较不同程度肝纤维化背景下小肝细胞癌(s HCC)(≤2 cm)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6例s HCC患者234个病灶,根据镜下纤维化程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1组,轻度纤维化(F0-1);2组,中重度纤维化(F2-3);3组,肝硬化(F4)。对三组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及MR信号特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分别有14、35及167名患者纳入1、2、3组。1组较2、3组患者年长(H=8.834,P=0.0121)。三组病灶在T2WI信号(P=0.383)、强化模式(P=0.559)、增强后三期信号特点(P=0.690,0.811,0.124)、(假)包膜征象(P=0.812)及表观扩散系数(ADC)(P=0.567)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动态增强扫描中三组病灶间信噪比(χ~2=2.119,P=0.122)及对比噪声比(χ~2=1.533,P=0.218)总体上不存在组间差异。T2WI等低信号、动脉期相对低信号及进展强化模式等不典型表现仅见于2、3组患者中。结论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背景下s HCC的MRI表现不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细胞癌 纤维化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弥散成像对磁共振成像表现不典型肝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盛若凡 姚秀忠 +1 位作者 饶圣祥 曾蒙苏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不典型的肝小血管瘤(≤2cm)在动态增强及弥散成像中的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患者14个MRI表现不典型的肝脏小血管瘤病灶。分别观测其MRI动态增强扫描、弥散成像表...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不典型的肝小血管瘤(≤2cm)在动态增强及弥散成像中的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患者14个MRI表现不典型的肝脏小血管瘤病灶。分别观测其MRI动态增强扫描、弥散成像表现,比较动态增强各期小血管瘤的对比噪声比,小血管瘤、主动脉、门静脉的信号噪声比,及弥散加权成像中小血管瘤、肝组织的ADC值、病灶-肝组织相对信号比等。进而综合评价此类小血管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动态增强中,小血管瘤持续呈相对低信号,以轻度延迟强化为主,其与主动脉、门静脉在动态增强各期信号噪声比变化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弥散成像中,小血管瘤的信号高于肝组织,其总体上具有较肝组织高的ADC值(P〈0.01)。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弥散成像、ADC值测定等对于肝脏不典型小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MRI动态增强结合扩散成像对肝小血管瘤(≤2cm)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盛若凡 曾蒙苏 +1 位作者 姚秀忠 饶圣祥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80-1285,共6页
目的分析肝脏小血管瘤(≤2 cm)的MRI动态增强及扩散成像表现特点,以帮助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研究经病理证实的30例患者42个肝脏小血管瘤病灶,根据动态增强特征将其分为典型(Ⅰ型)、高灌注型(Ⅱ型)、非典型(Ⅲ型)三型。分别观测其MRI平... 目的分析肝脏小血管瘤(≤2 cm)的MRI动态增强及扩散成像表现特点,以帮助临床诊断。方法回顾性研究经病理证实的30例患者42个肝脏小血管瘤病灶,根据动态增强特征将其分为典型(Ⅰ型)、高灌注型(Ⅱ型)、非典型(Ⅲ型)三型。分别观测其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扩散成像表现并进行定量分析,进而综合评价各型小血管瘤的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动态增强中,Ⅰ型小血管瘤(21例)各期均呈相对高信号,以缓升缓降型持续强化为主;Ⅱ型小血管瘤(7例)各期均呈相对高信号,以速升缓降型持续强化为主;Ⅲ型小血管瘤(14例)持续呈相对低信号,以低度延迟强化为主。Ⅱ型小血管瘤与门静脉在动态增强各期信噪比无统计学差异,而Ⅰ、Ⅲ型小血管瘤与门静脉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及P=0.002)。扩散成像中,小血管瘤的信号均明显高于肝实质,但三型间信号无统计学差异;肝小血管瘤总体上具有较肝组织高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Ⅱ型平均ADC值高于Ⅰ型及Ⅲ型(P=0.0034)。结论各型肝小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动态增强扫描、扩散成像、ADC值测定等对于肝脏小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
原文传递
肝脏IgG4相关炎性假瘤的MRI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盛若凡 翟长文 +2 位作者 曾蒙苏 纪元 陈财忠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2-435,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IgG4相关炎性假瘤(IPT)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脏IgG4相关IPT患者,患者均在病理检查前6周内行上腹部MRI平扫、增强及DWI检查。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MRI信号特征,测量病灶及肝组织的ADC值,采用配... 目的:探讨肝脏IgG4相关炎性假瘤(IPT)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肝脏IgG4相关IPT患者,患者均在病理检查前6周内行上腹部MRI平扫、增强及DWI检查。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MRI信号特征,测量病灶及肝组织的ADC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9例肝脏IgG4相关IPT患者共11个病灶。8个病灶边界清楚,3个边界不清。7个病灶在肝包膜下分布。11个病灶在T1WI上均呈低信号。T2WI上8个病灶呈高信号。增强扫描5个呈渐进性强化,4个呈持续强化,其余2个为不典型的廓清模式,门静脉期、延迟期呈等、低信号。主要伴随征象包括:6个病灶延迟包膜样强化,7个病灶中央无强化区。病灶ADC值为(1.42±0.36)×10-3mm2/s,稍低于肝脏ADC值[肝脏为(1.55±0.31)×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46)。结论肝脏IgG4相关IPT的MRI表现多样,典型者T1WI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后呈渐进性或持续高信号,伴延迟包膜样强化及中央无强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采用MRI评价胆管内乳头状肿瘤侵袭性的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金开璞 盛若凡 +3 位作者 饶圣祥 丁莺 戴亚婕 曾蒙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92-596,共5页
目的 探讨采用MRI评价胆管内乳头状瘤(IPNB)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术完整切除病灶,经病理诊断为IPNB,且术前6周内在本院进行过上腹部MRI检查的39例IPNB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非侵袭组和侵袭组,非侵袭组18例,侵袭... 目的 探讨采用MRI评价胆管内乳头状瘤(IPNB)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术完整切除病灶,经病理诊断为IPNB,且术前6周内在本院进行过上腹部MRI检查的39例IPNB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非侵袭组和侵袭组,非侵袭组18例,侵袭组21例.患者均行上腹部MRI平扫胰胆管成像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在MRI图像上观察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受累胆管扩张程度、是否存在条纹征、病灶形态及是否存在肝叶萎缩、胆管结石、出血、侵犯大血管、肝门或腹腔淋巴结肿大等,测量病灶ADC值,计算病灶增强后强化率.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非侵袭组和侵袭组间临床指标(包括血清CA199)、病灶强化率、对比噪声比(CNR)及ADC值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病变部位、形态、周围结构侵犯等分类变量间的差异,采用ROC分析MRI指标诊断IPNB侵袭性的效能.结果 非侵袭与侵袭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形态、胆管直径、病灶位置、出现条纹征和结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99、病灶最大径、ADC值、淋巴结和血管受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平扫侵袭组和非侵袭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2组患者的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期的强化率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99、门静脉期强化率、门静脉期CNR、ADC值诊断IPNB侵袭性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790、0.891、0.817和0.882.结论 采用MRI评价IPNB的侵袭性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磁共振成像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小和微小肝癌的精准诊断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像评估
12
作者 曾蒙苏 樊嘉 +10 位作者 杨春 饶圣祥 王征 丁莺 陈财忠 吴东 王文涛 徐鹏举 盛若凡 武丽芳 杨丽 《中国科技成果》 2022年第9期12-13,共2页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数据显示,近52年间肝癌5年生存率无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小和微小肝癌检出率较低;二是肝癌生物学行为各异,术前未能精准评价。历时7年,该项目使用基于肝胆特异性钆塞酸二钠对比剂,磁敏感加权成像...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数据显示,近52年间肝癌5年生存率无实质性进展。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是小和微小肝癌检出率较低;二是肝癌生物学行为各异,术前未能精准评价。历时7年,该项目使用基于肝胆特异性钆塞酸二钠对比剂,磁敏感加权成像等新的影像方法及技术对小和微小肝癌进行术前影像诊断,提高了小(在3 cm)和微小(<1 cm)肝癌的检出率(分别高达96.3%及90.7%)及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6.0%及8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 微小肝癌 钆塞酸二钠 癌生物学行为 术前影像 对比剂 影像评估 数据显示
原文传递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MRI特征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3
13
作者 房文皓 曾蒙苏 +1 位作者 盛若凡 张亚林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5期692-695,共4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性表现与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脾脏SANT患者的病理和MRI资料,8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对SANT的临床、MRI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性表现与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脾脏SANT患者的病理和MRI资料,8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对SANT的临床、MRI表现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例脾脏SANT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多为单发、类圆形、无包膜、坏死及囊变,T2WI多为低信号,增强呈渐进性向心性充填的辐轮状强化,并伴有始终无强化的星芒状瘢痕病理特征,脾脏纤维硬化性间质中间见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结节内或结节周围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及结节间纤维化。结论脾脏SANT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其特征性表现对诊断脾脏SANT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血管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混合型肝癌的MRI表现与病理分型的对照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钱旭东 汪禾青 +4 位作者 盛若凡 杨丽 曾蒙苏 纪元 韩晶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61-765,共5页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分型混合型肝癌(cHCC-CC)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HCC-CC的29例患者资料,经典型20例(24个病灶),干细胞型9例(10个病灶).患者术前行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信号特征...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分型混合型肝癌(cHCC-CC)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HCC-CC的29例患者资料,经典型20例(24个病灶),干细胞型9例(10个病灶).患者术前行肝脏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观察病灶的形态特征、信号特征,并测量17例(22个病灶)的ADC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经典型及干细胞型cHCC-CC患者间影像表现的差异.结果 经典型和干细胞型cHCC-CC的最大径分别为(3.8±2.5)、(4.5±1.8)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9,P=0.462).7个病灶T1WI为不均匀高信号,27个病灶T1WI为低信号.17个病灶T2WI以中央低信号为主,为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21个病灶表现为周边环形强化,13个病灶表现为弥漫不均匀强化.17个病灶强化方式表现为快进快出,17个表现为反转强化.25个病灶可见假包膜.经典型和干细胞型cHCC-CC的动脉强化方式和胆管扩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形状、边界、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病灶内脂肪、淋巴结肿大、强化类型、假包膜和静脉癌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HCC-CC病灶DWI均表现为高信号,经典型和干细胞型cHCC-CC病灶的ADC值分别为(1.60±0.39)×10-3、(1.41±0.52)×10^-3mm^2/s,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5,P=0.326).结论 cHCC-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依靠MRI表现不易区分经典型和干细胞型cHCC-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磁共振成像 混合型肝癌
原文传递
磁共振成像细胞外容积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盛若凡 金开璞 +3 位作者 汪禾青 纪元 陈财忠 曾蒙苏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细胞外容积(ECV)成像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分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10月行肝脏手术获得肝组织病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GdDTPA增强T1mapping成像,计算肝脏ECV分数。比较ECV与肝纤维...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细胞外容积(ECV)成像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分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10月行肝脏手术获得肝组织病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行GdDTPA增强T1mapping成像,计算肝脏ECV分数。比较ECV与肝纤维化分级及炎症活动度间相关性,明确其对纤维化分级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66例患者,肝纤维化F0级13例、F1级4例、F2级13例、F3级10例、F4级26例。ECV数值具有高观察者间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860)。不同肝纤维化分级间EC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02,P〈0.001)。ECV与纤维化分级呈显著正相关(r=0.622,P〈0.001),其与炎症活动度呈弱相关性(r=0.332,P=0.007);纤维化分级是决定ECV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对于诊断纤维化分级F≥1、F≥3和F4,ECV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0.846和0.873,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15%、92.31%,77.78%、80.00%和88.46%、72.50%。结论MRI-ECV成像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分级具有较大价值,可为纤维化分级诊断、疗效评估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细胞外基质 肝纤维化 细胞外容积
原文传递
巴塞罗那O期肝细胞癌患者术后肝内复发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6
作者 盛若凡 金开璞 +3 位作者 陈旭晓 陈伶俐 饶圣祥 曾蒙苏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93-796,共4页
目的分析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0期肝细胞癌(HCC)术后肝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月至12月58例行手术切除的BCLC一0期的HCC患者资料。男性50例,女性8例,年龄31~72岁。收集患者术前临床、病理、MR... 目的分析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0期肝细胞癌(HCC)术后肝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1年1月至12月58例行手术切除的BCLC一0期的HCC患者资料。男性50例,女性8例,年龄31~72岁。收集患者术前临床、病理、MRI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比较肿瘤≤1.5cm(27例)和>1.5cm(31例)患者无复发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明确HCC肝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期间25例患者肝内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33个月。3年及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3.0%(95%CI:60.7%~85.3%)及52.3%(95%CI:37.2%~67.4%)。肿瘤≤1.5cm与>1.5cm患者无复发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甲胎蛋白(AFP)水平>20g/L(HR=3.773,95%CI:1.628~8.745,P<0.05)和肿瘤形态不规则(HR=4.584,95%“:1.485~14.155,P<0.05)为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FP升高、肿瘤边缘形态不规则的BCLC一0期HCC患者术后肝内复发风险提高,可为临床预后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手术 复发 磁共振成像 巴塞罗那临床肝癌
原文传递
扩散峰度成像对肝纤维化分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7
作者 盛若凡 杨丽 +4 位作者 汪禾青 金开璞 刘豪 纪元 曾蒙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09-713,共5页
目的 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肝纤维化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 雄性SD大鼠3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肝纤维化模型组(28只)和对照组(7只).模型组大鼠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个亚组,每组7只,皮下注射50%CCl4建立肝纤维化模型,4个... 目的 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肝纤维化分级的诊断价值.方法 雄性SD大鼠3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肝纤维化模型组(28只)和对照组(7只).模型组大鼠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个亚组,每组7只,皮下注射50%CCl4建立肝纤维化模型,4个亚组分别注射2、4、6、8周;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橄榄油8周.1只模型组大鼠因肝衰竭于造模7周时死亡,最终研究纳入27只纤维化模型大鼠及7只正常对照组大鼠,分别于注射周期末进行DKI检查,测量肝组织校正后的表观扩散系数(D)值及表观扩散峰度(K)值.大鼠MRI扫描后即刻处死并采集肝脏标本,肝组织行病理检查,进行肝脏纤维化分级(S0、S1、S2、S3、S4级)及炎症活动度分级(G0、G1、G2、G3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不同肝脏纤维化及炎症活动度分级组间D值与K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评价肝纤维化分级及炎症活动度与DKI参数(D值、K值)的相关性,并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明确变量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评价DKI参数诊断肝纤维化分级≥3级的效能.结果 肝脏纤维化分级为7只S0级、6只S1级、6只S2级、7只S3级、8只S4级.不同纤维化分级间的D值、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值与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性(r=-0.650,P〈0.01);K值与肝纤维化分级无相关性(r=0.336,P=0.080).炎症活动度分级为13只G0级、6只G1级、8只G2级、7只G3级.D值与炎症活动度呈中度负相关(r=-0.590,P=0.001);K值与炎症活动度无相关性(r=0.169,P=0.389).与炎症活动度相比,纤维化分级是决定D值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D值、K值及D值联合K值诊断肝纤维化分级≥3级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781、0.672和0.833.D值联合K值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及75.0%.结论 DKI成像对肝纤维化分级具有较大价值,可作为纤维化分级诊断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磁共振成像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钆塞酸二钠增强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及弥散加权成像评价肝纤维化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盛若凡 金开璞 +3 位作者 汪禾青 杨丽 纪元 曾蒙苏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8年第4期232-237,共6页
目的评估钆塞酸二钠增强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mapping)对肝纤维化的分级诊断价值,并进一步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进行对比。方法建立SD大鼠四氯化碳肝纤维化模型,分为肝纤维化模型组(24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大鼠分为4个亚组... 目的评估钆塞酸二钠增强MR纵向弛豫时间定量成像(T1-mapping)对肝纤维化的分级诊断价值,并进一步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进行对比。方法建立SD大鼠四氯化碳肝纤维化模型,分为肝纤维化模型组(24只)和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组大鼠分为4个亚组,每组6只,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植物油溶液,4个亚组分别注射2、4、6、8周;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橄榄油。对所有大鼠进行钆塞酸二钠增强T1-mapping及DWI成像,测定肝胆特异期(HBP)T1弛豫时间、增强前后T1弛豫时间下降率(Δ%)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进行肝纤维化病理分级诊断。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T1弛豫时间及ADC值与纤维化分级间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Δ%-T1弛豫时间)或Kruskal-Wallis检验(HBP-T1弛豫时间及ADC值)比较不同肝纤维化分级组间参数差异,进一步采用ROC曲线评估T1弛豫时间及ADC值对轻度-重度肝纤维化、非肝硬化-肝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纳入F0~F4级大鼠各6,5,7,5,7只。不同纤维化等级间HBP-T1、Δ%-T1弛豫时间及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21,P <0.001;F=19.37,P <0.001;χ~2=18.50,P=0.001)。HBP-T1弛豫时间与纤维化分级呈强正相关性(r=0.927,P <0.001),Δ%-T1弛豫时间及ADC值与纤维化分级呈负相关(r=-0.892,P <0.001及r=-0.778,P <0.001)。HBP-T1弛豫时间及Δ%-T1弛豫时间判断轻重度纤维化比ADC具有更大的曲线下面积(0.949 vs 0.944 vs 0.84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43、1.495,P=0.135、0.732);HBP-T1弛豫时间及Δ%-T1弛豫时间在肝硬化判断上较ADC亦具有更大的曲线下面积(0.988 vs 0.957 vs 0.8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02,P=0.028;Z=2.004,P=0.045)。结论钆塞酸二钠增强T1-mapping成像能较好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优于传统DWI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钆塞酸二钠 弛豫时间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对高分化肝癌和异型增生结节的诊断 被引量:1
19
作者 范培丽 毛枫 +3 位作者 季正标 曹佳颖 盛若凡 王文平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对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肝异型增生结节(DN)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期行超声造影和增强MRI检查并获病理学证实的39例患者的39个高分化肝细胞癌病灶和7例患者的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增强MRI对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肝异型增生结节(DN)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期行超声造影和增强MRI检查并获病理学证实的39例患者的39个高分化肝细胞癌病灶和7例患者的8个DN病灶,分析其超声造影和增强MRI表现特征。采用χ^(2)检验,计算Kappa值,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一致性;绘制不同检查方法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2种诊断方法中,69.2%(27/39)的高分化肝细胞癌的动脉期表现一致(Kappa=0.482),53.8%(21/39)的高分化肝细胞癌的延迟期表现一致(Kappa=0.168)。DN病灶在超声造影的主要表现呈“等增强-等增强”模式(87.5%,7/8),增强MRI主要表现为“高信号-低信号”模式(62.5%,5/8),所有DN病灶在超声造影延迟期均未出现廓清。超声造影、增强MRI、超声造影联合增强MRI(同时满足或只满足一种)4种检查方法中,超声造影联合增强MRI(只满足一种)诊断高分化肝细胞癌的敏感度(66.7%)和准确性(61.7%)最高,而超声造影诊断高分化肝细胞癌的特异度(100%)和ROC曲线下面积(0.658,95%CI:0.482~0.834)最高。结论超声造影联合增强MRI有助于高分化肝细胞癌和肝DN的鉴别诊断,而超声造影具有更高的诊断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异型增生结节 超声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常规MRI图像影像组学评估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19
20
作者 汪禾青 曾蒙苏 +4 位作者 饶圣祥 盛若凡 杨春 翁馨 王季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2-298,共7页
目的探讨常规MRI图像影像组学方法术前评估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且在术前2周内进行过腹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的250例患者。按照1∶... 目的探讨常规MRI图像影像组学方法术前评估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HCC,且在术前2周内进行过腹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的25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采用计算机随机软件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每组各125例,分类器将HCC分为无MVI组和有MVI组,测试集用于验证分类器的效能。影像组学的纹理分析采用自编软件,每个序列选取345个纹理特征,7个序列图像共有2415个纹理特征。采用四倍交叉验证和序贯前向浮动特征选择策略选择评估MVI的纹理特征。采用线性判别分析建立分类器。常规MRI图像评价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比较;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在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被选出输入到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确定有统计学意义能用来评估MVI预测因子。判定logistic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采用ROC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训练集建立的分类器由13个纹理特征组成。单因素分析中,病理分级(P=0.026)、AFP分组(P=0.033)、病灶边缘(P=0.038)、动脉期强化程度(P=0.038)、动脉期瘤周强化(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瘤周强化和纹理分类器评估MVI的P值分别为0.005和0.001,是MVI的独立危险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796,表明是可接受模型的拟合优度。单一变量、联合变量(AFP分组、肿瘤边缘、动脉期强化程度、动脉期瘤周强化)、纹理分类器判别MVI的AUC分别为0.588~0.627、0.798和0.733,联合变量及分类器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86),二者诊断的敏感度均为70.73%,联合变量诊断的特异度高于纹理分类器(分别为82.14%和78.57%)。结论AFP水平、肿瘤边缘形态、动脉期强化程度及动脉期瘤周强化联合诊断可用于评估HCC有无MVI,是术前无创评估MVI有价值的方法。常规MRI图像建立的分类器评估效能并不优于常规MRI和临床的联合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微血管侵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