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辅助T细胞活性增强的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直强 蒋春焕 孙筱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3887-3889,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不同阶段与活性T细胞分型的关系。方法 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28例ACS、19例未确认心肌梗死(UH)患者、2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检验循环T细胞的细胞因子类型和转录因子信号途径。结果干扰素(IFN)-γ+/CD3+...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不同阶段与活性T细胞分型的关系。方法 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28例ACS、19例未确认心肌梗死(UH)患者、2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检验循环T细胞的细胞因子类型和转录因子信号途径。结果干扰素(IFN)-γ+/CD3+T细胞SA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增高2倍,T1细胞在ACS组大量表达(P<0.001)。这一结果与显著增强的mRNA转录水平〔ACS(1.17±0.14)U、对照组(0.44±0.09)U、SA(0.67±0.12)U、UH(0.61±0.17)U〕、白细胞介素-2〔ACS(1.55±0.51)U、对照组(0.21±0.09)U、SA(0.54±0.18)U、UH(0.45±0.16)U〕、IFN-γ〔ACS(1.27±0.39)U,对照组(0.35±0.09)U,SA(0.58±0.11)U,UH(0.53±0.24)U;P<0.01〕相平行。Th2和Th0细胞病人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ACS病人活化T1细胞表达显著增强,可能是疾病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循环T1细胞差异可能提示不同疾病类型具有不同病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细胞因子 T细胞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隐球菌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筱倩 直强 吴重重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3期333-335,共3页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3年4月经穿刺病理确诊的14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患者均行CT平扫,CT表现为双肺多发病灶6例,左肺病变2例,右肺病变6例,病灶...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3年4月经穿刺病理确诊的14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患者均行CT平扫,CT表现为双肺多发病灶6例,左肺病变2例,右肺病变6例,病灶分布以下肺外周和胸膜下为主;多发结节病变9例,实变影2例,实变伴结节3例。14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均成功,穿刺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于临床不易确诊的肺隐球菌病,选择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病 活组织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腹部实质性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CT表现 被引量:3
3
作者 孙筱倩 直强 吴重重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06-208,共3页
目的 :探讨腹部实质性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lastic tumor,IMT)的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部实质性脏器IMT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9例,均为单发,病灶位... 目的 :探讨腹部实质性脏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lastic tumor,IMT)的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部实质性脏器IMT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9例,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肝脏4例,脾脏4例,胰腺1例;实性肿块型病变8例,囊实性病变1例;边界不清3例,边界清楚6例。9例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异常强化1例,轻中度强化8例;门脉期及延迟期廓清1例,门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度幅度降低1例,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7例,分隔强化2例。结论:腹部实质性脏器IMT影像表现多种多样,但是大部分具有一定特点,病灶出现渐进性持续延迟强化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肌组织 腹部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早期介入治疗与N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直强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434-438,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时机与长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948例急性NSTEM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NSTEMI介入治疗方案分为早期介入治疗(48h内接受介入治疗,411例)组及晚期介入治疗(≥48h接受介入治疗,...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介入治疗时机与长期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948例急性NSTEM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NSTEMI介入治疗方案分为早期介入治疗(48h内接受介入治疗,411例)组及晚期介入治疗(≥48h接受介入治疗,537例)组。根据TIMI危险评分又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个亚组,比较各组的长期临床结局。结果:随访1年,与晚期介入组比较,早期介入组住院死亡率(4.8%比2.2%)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13.4%比10.0%)明显降低(P均〈0.01);早期介入组中,中低危患者住院死亡率显著低于高危患者(3.3%比8.9%,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老年及高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减低、高TIMI危险评分、晚期介入治疗是NSTEMI患者长期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7-2.079,P〈0.05或〈0.01)。结论:早期介入治疗对于高危险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有改善预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预后
下载PDF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
5
作者 直强 孙筱倩 +1 位作者 赵正焱 赵施竹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4157-4159,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分配一过性脑缺血或脑卒中具有血管造影检查证实颅内大动脉狭窄50%~99%的病人给予华法林或阿司匹林,主要终点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脑出血或血管原因引起的死亡... 目的比较分析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分配一过性脑缺血或脑卒中具有血管造影检查证实颅内大动脉狭窄50%~99%的病人给予华法林或阿司匹林,主要终点为缺血性脑卒中事件、脑出血或血管原因引起的死亡。结果 285例病人随机分组,平均随访时间2年,两组的不良事件包括死亡(阿司匹林组4.5%,华法林组9.7%,危险比0.46;95%CI0.23~0.90,P=0.02),大出血(分别为3.2%和8.3%,危险比0.39;95%CI 0.18~0.84,P=0.01),心肌梗死或猝死(分别为2.9%和7.3%,危险比0.40;95%CI 0.18~0.91;P=0.02)。血管原因死亡率分别为3.2%和5.9%(P=0.16),非血管原因死亡率分别为1.1%和3.8%(P=0.05)。主要终点分别为22.1%和21.8%(危险比1.04;95%CI 0.73~1.48;P=0.83)。结论华法林具有显著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并不比阿司匹林好,因此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病人可优先选用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狭窄 华法林 阿司匹林 死亡率
下载PDF
丁苯酞治疗对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责任动脉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岳国松 直强 李龙 《内科》 2019年第6期673-675,682,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对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责任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的患者40... 目的探讨丁苯酞治疗对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责任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的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因存在丁苯酞使用禁忌证而未给予丁苯酞治疗的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RI显示的病灶侧责任动脉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CBV)、相对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局部峰值时间(rTTP)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病灶侧责任动脉rCBF、rCBV、rMTT以及rTT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的rCBF、rCBV水平均显著升高,rMTT、rTTP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的rCBF、rCBV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rMTT、rTT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伴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的脑血流供应状况,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 丁苯酞 责任动脉 血流
下载PDF
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孙筱倩 直强 吴重重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3-367,共5页
目的 分析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率。方法对24例均经病理证实的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特点。结果 24例患者中,男16例,... 目的 分析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表现,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率。方法对24例均经病理证实的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特点。结果 24例患者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5~78岁,平均55.5岁,病理证实其中23例为腺癌,1例为鳞癌;22例为单发囊腔,2例为多发囊腔;囊腔形态4例类圆形,2例椭圆形,20例不规则形;16例囊腔内有分隔,11例囊腔有分叶,11例囊腔病变有毛刺,15例薄壁伴有壁结节,19例囊腔内壁不规则,7例囊壁规整,20例具有血管集束,18例有胸膜牵拉,12例囊腔周围伴有磨玻璃密度影,7例病灶相邻部分伴实性结节。结论 以含囊腔为主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尤其对含囊腔形态及周围的改变进行综合分析,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囊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及C-反应蛋白和尿白蛋白水平预测老年人病死率与心血管事件 被引量:8
8
作者 直强 赵施竹 《中国实用医刊》 2013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评价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在老年人群预测心血管病死率中的价值。方法将750例60~89岁患者纳入研究,随访时间为5年,95例死亡,70例发生心血管事件。主要终点:BNP、CRP、尿... 目的评价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C-反应蛋白(CRP)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在老年人群预测心血管病死率中的价值。方法将750例60~89岁患者纳入研究,随访时间为5年,95例死亡,70例发生心血管事件。主要终点:BNP、CRP、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危险。结果经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或缺血性心脏病、总胆固醇、血肌酐等校正后,BNP高于80个百分值时死亡危险比为1.95(95%CI,1.21~3.19)、CRP的危险比为1.46(95%CI,0.89~2.24)、尿白蛋白/肌酐比值1.88(95%凹,1.18—2.98)。此外,校正左室功能障碍后BNP的预测价值无显著减弱(HR,1.82;95%CI,1.11—2.98)。与低于80个百分值比较,病死率增加危险绝对值BNP为25%、CRP为8.0%、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为20%。BNP水平与首发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严重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与低于80个百分点者比较,高于80个百分点时BNP校正危险比为3.24(95%C,,1.80—5.79);CRP校正危险比为1.02(95%CI,0.56~1.85);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校正危险比为2.32(95%Cl,1.33~4.05)。结论老年人群中BNP检测可为临床提供预后信息,BNP是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预测强有力的标记物,优于CRP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型脑钠肽 C-反应蛋白 尿白蛋白 肌酐 老年人
原文传递
儿童颞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孙筱倩 直强 吴重重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48-1751,共4页
目的探讨颞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RMS)的影像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颞骨胚胎型RMS影像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2-9岁,平均5.5岁,临床表现主要有听力下降,耳部流脓,口角歪斜,面部麻木等... 目的探讨颞骨胚胎型横纹肌肉瘤(RMS)的影像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颞骨胚胎型RMS影像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2-9岁,平均5.5岁,临床表现主要有听力下降,耳部流脓,口角歪斜,面部麻木等。6例患者中,5例行CT平扫和MR平扫加增强检查,另1例仅行CT平扫检查。CT表现主要有颞骨溶骨性骨质破坏,鼓室及乳突部均见软组织肿物,部分病灶累及听小骨、耳蜗、骨半规管及颅底骨质结构。MR表现为颞骨、中耳及乳突区见稍长T1、不均匀稍长T2信号,部分病灶累及外耳道、鼻咽、口咽、翼腭窝等,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对于颞骨RMS CT能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征象,MR能较清楚显示病变侵犯周围组织结构,两者结合可以更准确地提高诊断正确率,但确诊还依赖病理学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骨 横纹肌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岳国松 直强 《辽宁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依达拉奉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为观察...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依达拉奉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因不同原因仅采用常规治疗的39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APTT。PT、TT及INR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增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APTT。PT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FIB相比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改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凝状态,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也有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依达拉奉 低分子肝素 凝血功能 神经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