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与外痔切除术联合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伟锋 相程江 +1 位作者 梁锦豪 陈焰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11期45-47,51,共4页
目的:分析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与外痔切除术联合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混合痔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4例采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与外痔... 目的:分析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与外痔切除术联合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混合痔患者10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4例采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与外痔切除术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54例采用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术后3d内的疼痛情况和术后6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48 h、72 h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48 h、72 h较对照组患者疼痛较轻。排除某一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内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51豫,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81.50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与外痔切除术联合治疗混合痔效果好,术后疼痛程度轻、术后并发症少,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 外痔切除术 联合 混合痔
下载PDF
输液量对肛门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国强 王伟锋 +2 位作者 相程江 金茂和 韩哲英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13期1415-1416,1419,共3页
目的探讨输液量对肛门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 725例行混合痔或肛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肛门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因素;进一步按输液量不同分为<1 000ml组675例、1 000~1 500ml组855例和>1 500ml组195例,比较... 目的探讨输液量对肛门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 725例行混合痔或肛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肛门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因素;进一步按输液量不同分为<1 000ml组675例、1 000~1 500ml组855例和>1 500ml组195例,比较各组间术后情况。结果肛门疾病术后排尿障碍发生率为67.7%,予止痛等对症治疗后,仍有270例患者因尿潴留而需要导尿。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术后疼痛评分、麻醉解除时间与肛门疾病术后尿潴留均无关(均P>0.05);而输液量与肛门疾病术后尿潴留有关(P<0.05)。不同输液量组间术后排尿时间、尿潴留发生率、排尿时口渴程度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输液量增加,术后排尿时间缩短,尿潴留发生率增加,排尿时口渴程度评分降低。结论输液量对肛门疾病术后尿潴留有影响,控制输液量会增加术后口渴程度,但可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对于常规患者,建议临床上将输液量控制在1 000ml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量 尿潴留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皮下负压引流预防胃肠道穿孔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国强 相程江 +2 位作者 金茂和 王伟锋 梁锦豪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15期1645-1646,共2页
目的观察皮下负压引流预防胃肠道穿孔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穿孔患者216例,其中90例患者术毕未缝合皮下脂肪层,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为A组;另126例患者术毕常规缝合皮下脂肪层,为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观察皮下负压引流预防胃肠道穿孔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穿孔患者216例,其中90例患者术毕未缝合皮下脂肪层,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为A组;另126例患者术毕常规缝合皮下脂肪层,为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皮肤缝合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皮肤缝合时间均短于B组(均P<0.05),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皮下负压引流应用于行手术治疗的胃肠道穿孔患者既能缩短手术时间与皮肤缝合时间,又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穿孔 负压引流 手术切口 感染
下载PDF
两种不同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情况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园伟 金茂和 相程江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003-1005,共3页
结肠癌为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0豫左右[1],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加辅助放化疗。针对右半结肠癌采用的右半结肠切除术有中间入路和外侧入路两种方式[2-3]。外侧入路是指先从侧腹膜寻找天然间隙,... 结肠癌为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0豫左右[1],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加辅助放化疗。针对右半结肠癌采用的右半结肠切除术有中间入路和外侧入路两种方式[2-3]。外侧入路是指先从侧腹膜寻找天然间隙,然后处理血管,此方式不易损伤血管,可避免术中大出血,由易入难,安全性和操控性好;而中间入路是指先处理血管,在阻断肿瘤血运后切除右半结肠,更符合无瘤原则,但对解剖技术要求高,手术操作难度大。两种入路孰优孰劣,临床上仍有不同看法。对此,本研究分析比较采取中间入路或外侧入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患者的围术期情况,以期为临床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切除术 外侧入路 围术期 癌患者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右半结肠癌 手术治疗 损伤血管
下载PDF
胃癌Roux-en-Y吻合术后Roux襻与Y臂间隙疝12例诊治分析
5
作者 张国强 相程江 +4 位作者 王平 赵东明 唐建刚 张园伟 金茂和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年第12期1157-1160,共4页
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8年12月绍兴嵊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手术确诊的12例Roux襻与Y臂间隙疝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12例均以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要临床表现,CT扫描主要表现为肠系膜扭转、肠梗阻伴腹水.术中见12例患者肠管均... 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8年12月绍兴嵊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手术确诊的12例Roux襻与Y臂间隙疝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12例均以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要临床表现,CT扫描主要表现为肠系膜扭转、肠梗阻伴腹水.术中见12例患者肠管均疝人Roux襻与Y臂间隙,4例因肠坏死行肠管切除吻合术.术后1例(行肠管切除吻合术)死亡,1例(行肠管切除吻合术)术后1个月因电解质紊乱死亡;10例术后3个月随访均未再发生Roux襻与Y臂间隙疝.Roux襻与Y臂间隙疝是腹内疝的一种,CT表现一般以肠系膜扭转和肠梗阻为主,对其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腹部 吻合 Roux-en-Y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感染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园伟 金茂和 +2 位作者 相程江 赵东明 唐建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998-2001,共4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感染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行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220例,术后记录切口感染情况,对切口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分析病原菌...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感染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行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220例,术后记录切口感染情况,对切口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分析病原菌特点。探讨引发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临床预防措施。结果患者术后发生切口部位感染50例,感染率为22.7%。50例患者共分离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0株,占58.8%,革兰阳性菌21株,占30.9%,真菌7株,占10.3%,病原菌中排名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3.5%、17.7%、14.7%。对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高、合并糖尿病、手术持续时间长以及术后造瘘是引发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发生率较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引发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临床上应积极控制患者的体质量及血糖,严格按照手术操作程序减少手术持续时间,且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监测,以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切口部位感染 病原菌 相关因素 预防措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