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熊果酸对IL-6介导的乳腺癌细胞侵袭与迁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荣荣 张涛 +4 位作者 相芬芬 陈自喜 张孟哲 康向东 吴蓉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55-960,共6页
目的 探讨熊果酸对白细胞介素6(IL-6)介导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简称“231细胞”)的侵袭与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20、40、80、160、320μmol/L熊果酸对231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划痕实... 目的 探讨熊果酸对白细胞介素6(IL-6)介导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简称“231细胞”)的侵袭与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20、40、80、160、320μmol/L熊果酸对231细胞增殖率的影响。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划痕实验与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与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法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波形蛋白(Vim)、CD44分子(CD44)、醛脱氢酶1家族成员A1(ALDH1A1)mRNA与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通路中JAK2、STAT3的磷酸化水平[以磷酸化JAK2(p-JAK2)/JAK2比值、磷酸化STAT3(p-STAT3)/STAT3比值计]。结果 实验选取熊果酸低浓度20μmol/L(对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抑制作用)作为后续给药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增强(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物MMP9、MMP2、Vim、ALDH1A1、CD44 mRNA与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E-cad mRNA与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JAK2/JAK2比值、p-STAT3/STAT3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细胞中上述指标的表达均有一定程度逆转。结论 熊果酸通过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炎症因子IL-6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过程,最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白细胞介素6 乳腺癌 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通路 侵袭 迁移
下载PDF
熊果酸对脂多糖诱导胃癌细胞增殖、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与NLRP3炎症小体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自喜 李锦澎 +3 位作者 刘荣荣 相芬芬 康向东 吴蓉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7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熊果酸(U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胃癌细胞增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该作用是否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有关。方法取人胃癌细胞系HGC-27、SGC-7901、BGC-823、MGC-803、AGS及正常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 目的观察熊果酸(U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胃癌细胞增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该作用是否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有关。方法取人胃癌细胞系HGC-27、SGC-7901、BGC-823、MGC-803、AGS及正常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RT-q PCR法检测各细胞系中NLRP3表达。将NLRP3表达最高的胃癌细胞BGC-823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LPS+MCC950组及LPS+UA组,LPS组加入100 ng/m L的LPS、LPS+MCC950组加入50μmol/L的NLRP3抑制剂MCC950及100 ng/m L的LPS、LPS+UA组加入50μmol/L的UA及100 ng/m L的LPS,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采用CCK-8法观察各组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ting、RT-q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NLRP3蛋白和m RNA,RT-q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 RNA。结果各时点细胞存活率LPS组>空白对照组>LPS+MCC950组、LPS+UA组,NLRP3蛋白和m RNA表达LPS组>LPS+MCC950组、LPS+UA组>空白对照组,IL-1β、IL-6、IL-18、TNF-αm RNA表达LPS组>LPS+MCC950组、LPS+UA组>空白对照组(P均<0.05)。结论UA可抑制LPS诱导的胃癌细胞BGC-823细胞增殖及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 炎症反应 细胞增殖 胃癌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与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脏酶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自喜 李锦澎 +3 位作者 郑瑾 相芬芬 康向东 吴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5期90-93,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炎症因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脏酶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HBV DNA表达载量将其分为HBV DNA阴性组(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载量与炎症因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脏酶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HBV DNA表达载量将其分为HBV DNA阴性组(29例),HBV DNA低载量组(28例)和HBV DNA高载量组(28例)。比较三组炎症因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脏酶水平的差异,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BV DNA低、高载量组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CD8^(+)百分率、CD3^(+)绝对计数、CD8^(+)绝对计数、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均高于HBV DNA阴性组,CD4^(+)百分率、CD4^(+)绝对计数、CD4^(+)/CD8^(+)低于HBV DNA阴性组(P<0.05)。HBV DNA高载量组IL-6、IL-8、IL-10、TNF、GPT、GOT水平及CD8^(+)百分率均高于HBV DNA低载量组,CD4^(+)百分率、CD3^(+)绝对计数、CD4^(+)绝对计数、CD8^(+)绝对计数、CD4^(+)/CD8^(+)低于HBV DNA低载量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IL-6、IL-10、TNF水平与GPT、GOT水平均呈正相关(r>0,P<0.05)。结论HBV感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及肝脏酶水平改变,部分炎症因子与肝脏酶具有相关性,可能促使机体出现免疫级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炎症因子 T淋巴细胞亚群 肝脏酶
下载PDF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吴蓉 吕玉江 +7 位作者 戴俊华 相芬芬 孔倩倩 钱宁 张贵留 杨玉玲 陈丽春 康向东 《检验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959-964,共6页
目的研究云南玉溪市江川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表达的频率,并对其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32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 目的研究云南玉溪市江川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表达的频率,并对其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32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基因[aac(3)-Ⅰ、aac(3)-Ⅱ、aac(6′)-Ⅰad、aac(6′)-Ⅰb、aac(6′)-Ⅱ、ant(3″)-Ⅰ、ant(2″)-Ⅰ]和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npmA),采用双脱氧末端终止法对aac(3)-Ⅱ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32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卡那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18%和87%。有6株菌株同时携带2种AME基因。从32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检出aac(3)-Ⅱ、aac(6′)-Ⅰb、ant(3″)-Ⅰ、ant(2″)-Ⅰ4种AME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9.4%、6.2%和3.1%;未检出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32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有4株发生相同的aac(3)-Ⅱ突变,分别为G232A、T251C、G580A和T612A。8株不产ESBLs大肠埃希菌均未检出AME基因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论云南玉溪市江川地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氨基糖苷类药物与AME基因表达有关,奈替米星的耐药率增加可能与aac(3)-Ⅱ基因突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 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
下载PDF
髓源抑制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郝文斌 相芬芬 +2 位作者 刘巧丽 乐红红 康向东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29-732,共4页
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肿瘤微环境的主要成分之一。这些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强效的免疫抑制活性。MDSCs与肿瘤细胞之间通过高度的级联效应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而进一步发展... 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肿瘤微环境的主要成分之一。这些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强效的免疫抑制活性。MDSCs与肿瘤细胞之间通过高度的级联效应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而进一步发展。癌症免疫治疗的精髓是促进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本文就近几年来关于MDSCs协助肿瘤免疫逃逸,肿瘤对MDSCs募集的机制以及中医药对MDSCs调控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抑制细胞 免疫逃逸 级联效应
下载PDF
熊果酸增强人胃癌BGC-823细胞对紫杉醇敏感性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蒋洁敏 相芬芬 +2 位作者 詹月萍 吴蓉 康向东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讨熊果酸(ursolic acid,UA)增强人胃癌BGC-823细胞对紫杉醇(paclitaxel)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紫杉醇寻求临床辅助化疗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将人胃癌BGC-82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紫杉醇单药组,熊果酸预处理+紫杉醇组(紫杉... 目的探讨熊果酸(ursolic acid,UA)增强人胃癌BGC-823细胞对紫杉醇(paclitaxel)敏感性的调控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紫杉醇寻求临床辅助化疗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将人胃癌BGC-82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紫杉醇单药组,熊果酸预处理+紫杉醇组(紫杉醇刺激细胞前,先用熊果酸预处理24 h)。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FQ PCR)法检测紫杉醇组和熊果酸预处理+紫杉醇组P-gp mRNA和Akt1 mRNA基因的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紫杉醇单药组与熊果酸预处理+紫杉醇组P-gp、p-Akt和Akt、caspase-3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单药熊果酸和紫杉醇可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抑制率增强。人胃癌BGC-823细胞用2.5μM的熊果酸(UA)预处理24 h后,对紫杉醇的敏感性增加,紫杉醇对BGC-823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由0.04μM下降至0.007μM。荧光定量PCR所示,熊果酸预处理+紫杉醇组Akt1、P-gp mRNA的表达较紫杉醇单药组下降(P<0.01);蛋白质印迹实验提示,熊果酸预处理+紫杉醇组,Akt、P-gp和caspase-3蛋白表达较紫杉醇组降低(P<0.01);熊果酸预处理+紫杉醇组p-Akt蛋白表达较紫杉醇单药组下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果酸预处理后能增强紫杉醇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敏感性,可能与熊果酸预处理后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P-gp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紫杉醇 增敏 抗肿瘤 人胃癌BGC-823细胞
下载PDF
二硫苏糖醇对紫外线诱导大鼠白内障的保护作用(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崔蓓 陈娜 +2 位作者 相芬芬 李闻捷 柳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809-813,共5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给予二硫苏糖醇(DTT)对于紫外线诱导SD大鼠白内障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6周龄SD大鼠(约180g)分为4组:第一组为模型组,每天辐射300nm紫外线B(ultraviolet B)15min,辐射强度1×103μW/cm2,连续辐射7d;第二组为实验组,... 目的:探讨外源性给予二硫苏糖醇(DTT)对于紫外线诱导SD大鼠白内障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6周龄SD大鼠(约180g)分为4组:第一组为模型组,每天辐射300nm紫外线B(ultraviolet B)15min,辐射强度1×103μW/cm2,连续辐射7d;第二组为实验组,辐射UVB联合每天腹腔注射DTT溶液1mL(腹腔注射于辐射30min前);第三组实验组同第二组外,7d辐射结束后继续用DTT1wk;第四组为空白对照组,不辐射UV-B,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腹腔注射DTT可以明显减少紫外线辐射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提高过氧化物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并且可以降低晶状体中钙离子(Ca2+)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结论:二硫苏糖醇对紫外线诱导白内障SD大鼠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苏糖醇 大鼠晶状体 紫外线 钙离子
下载PDF
P-gp在人胃癌干细胞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蒋洁敏 乐红红 +5 位作者 相芬芬 孔倩倩 詹月萍 许健 吴蓉 康向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15期2347-2351,共5页
目的:通过无血清法富集人胃癌BGC-823干细胞,并对所获得的BGC-823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方法富集人胃癌BGC-823干细胞球。后续实验分为BGC-823干细胞组和BGC-823细胞组: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和Hoec... 目的:通过无血清法富集人胃癌BGC-823干细胞,并对所获得的BGC-823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方法富集人胃癌BGC-823干细胞球。后续实验分为BGC-823干细胞组和BGC-823细胞组: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和Hoechst33342染色法对所富集细胞的干性进行鉴定;利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单克隆形成能力;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对紫杉醇的敏感性;RT-PCR法检测P-gp mRNA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双染观察干细胞球CD44、P-gp的表达情况。结果: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成功获得干细胞球。CCK-8结果显示,BGC-823干细胞对紫杉醇敏感性较BGC-823细胞降低(P<0.05)。干细胞球单克隆形成能力较人胃癌BGC-823细胞增强(P<0.05)。Western Blot和Hoechst33342染色法结果显示无血清富集的细胞为胃癌干细胞。RT-PCR、细胞免疫组化检测显示BGC-823干细胞CD44、P-gp的表达较BGC-823细胞升高,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利用无血清富集法收集的人胃癌BGC-823干细胞球为研究干细胞的理想模型,胃癌干细胞的形成是耐药出现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人胃癌BGC-823细胞 无血清 耐药
下载PDF
肝癌细胞单克隆抗体磁珠对人肝癌、胃癌细胞株特异性富集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郝文斌 相芬芬 +5 位作者 乐红红 范嫣 许健 刘巧丽 吴蓉 康向东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单克隆抗体(4-E9)免疫磁珠与上皮黏附分子(Epcam)磁珠的联合应用能否提高免疫磁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胃癌细胞(BGC-823)的富集效率。方法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将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与磁...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单克隆抗体(4-E9)免疫磁珠与上皮黏附分子(Epcam)磁珠的联合应用能否提高免疫磁珠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胃癌细胞(BGC-823)的富集效率。方法通过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将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与磁珠连接,制备成免疫磁珠。通过制备的两种免疫磁珠及两种免疫磁珠的联合应用分别对MCF-7,BEL-7402和BGC-823细胞进行富集率检测。结果4-E9免疫磁珠的包被率为57.8%,Epcam免疫磁珠的包被率为65.8%。4-E9免疫磁珠对MCF-7,BGC-823和BEL-7402细胞富集率分别为(44±5.33)%,(71±11.33)%和(78.3±8.46)%,Epcam免疫磁珠对BGC-823,BEL-7402和MCF-7细胞富集率分别为(55.5±8.67)%,(78.88±13.11)%和(84.31±6.83)%,两种免疫磁珠联合对BGC-823,BEL-7402和MCF-7细胞富集率分别为(80.4±8.33)%,(85.125±6.77)%和(93.23±4.33)%,联合磁珠组较4-E9免疫磁珠对BGC-823,BEL-7402,MCF-7细胞富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0.03,0.04)。联合磁珠组较Epcam免疫磁珠对BGC-823,BEL-7402,MCF-7细胞富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0.03,0.04)。结论两种免疫磁珠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Epcam免疫磁珠对BEL-7402,BGC-823及MCF-7细胞富集率,4-E9抗体对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E9 上皮黏附分子 循环肿瘤细胞
下载PDF
熊果酸通过下调MyD88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巧丽 陈自喜 +5 位作者 相芬芬 范嫣 朱兆伟 张孟哲 吴蓉 康向东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3期163-168,共6页
目的探讨熊果酸通过下调MyD88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o方法在细胞增殖实验中以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和人结肠癌Lovo细胞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熊果酸组,熊果酸组给予不同的熊果酸药物浓度处理,继续培养48 h后... 目的探讨熊果酸通过下调MyD88抑制结肠癌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o方法在细胞增殖实验中以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和人结肠癌Lovo细胞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熊果酸组,熊果酸组给予不同的熊果酸药物浓度处理,继续培养48 h后再应用CCK-8法检测其增殖曲线;细胞凋亡实验则将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分为对照组、熊果酸组,熊果酸组予以20μmoVL的浓度处理48 h,收集细胞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凋亡水平。后期的侵袭转移及机制研究包括2部分,一部分为HCT-116细胞为研究对象,分组及处理方法同前;另一部分以MyD88稳转人结肠癌HCT-116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分为MyD88-NC组、MyD88-KD组、MyD88-OE组。划痕实验则分别于0、48 h观察各组HCT-116细胞的迁移情况,比较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分别观察0.24 h各组HCT-116细胞的迁移情况,比较细胞迁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上述各组细胞的MyD88、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结果熊果酸可以显著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熊果酸可以显著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凋亡,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MyD88-KD组的迁移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P=0.03),而MyD88-OE组的迁移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2);熊果酸组的迁移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MyD88-KD组及熊果酸组MMP-2、MMP-9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而MyD88-OE组则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熊果酸可显著降低MyD88蛋白的表达,并通过对MMP-2和MMP-9蛋白表达的下调实现对人结肠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样分化因子88 结肠癌 自噬 凋亡
下载PDF
βB2晶状体蛋白在晶状体内外功能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相芬芬 张俊洁 李闻捷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69-71,共3页
βB2晶状体蛋白是β族晶状体蛋白中含量最高的一类,主要高表达于晶状体内,其正常结构及其水溶性成分水平对维持晶状体的高折射系数和透明至关重要。新近研究发现,βB2晶状体蛋白不仅仅表达于晶状体内,在晶状体外组织如睾丸、脑、视网膜... βB2晶状体蛋白是β族晶状体蛋白中含量最高的一类,主要高表达于晶状体内,其正常结构及其水溶性成分水平对维持晶状体的高折射系数和透明至关重要。新近研究发现,βB2晶状体蛋白不仅仅表达于晶状体内,在晶状体外组织如睾丸、脑、视网膜等也存在较高水平的表达,并对这些组织或细胞的某些相关功能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B2晶状体蛋白 晶状体 表达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UL112水平在HCMV感染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12
作者 吴蓉 孔倩倩 +4 位作者 吕志异 许健 倪振华 相芬芬 康向东 《检验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单个核细胞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微小RNA(miR)-UL112-3p、miR-UL112-5p水平对HCMV潜伏和激发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非肿瘤患者92例[其中HCM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高水平组(简称CD8+细胞高水平组)57例、HCMV特异性CD8+T淋巴细... 目的探讨单个核细胞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微小RNA(miR)-UL112-3p、miR-UL112-5p水平对HCMV潜伏和激发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非肿瘤患者92例[其中HCM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高水平组(简称CD8+细胞高水平组)57例、HCM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低水平组(简称CD8+细胞低水平组)35例]、肿瘤化疗患者30例,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CMV DNA、miR-UL112-3p及miR-UL112-5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iR-UL112-3p和miR-UL112-5p水平对HCMV潜伏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肿瘤化疗组HCMV DNA、miR-UL112-3p及miR-UL112-5p水平明显高于非肿瘤组(P<0.05)。非肿瘤组中CD8+细胞高水平组HCMV DNA、miR-UL112-3p及miR-UL112-5p水平明显高于CD8+细胞低水平组(P均<0.01);以CD8+细胞低水平组miR-UL112-3p、miR-UL112-5p水平为标准,CD8+细胞高水平组miR-UL112-3p、miR-UL112-5p阳性率分别为59.65%、64.91%。分别以1.09、1.52作为miRUL112-3p和miR-UL112-5p诊断HCMV较高水平潜伏感染状态的Cut-off值,敏感性分别为59.65%、64.91%,特异性分别为97.1%、97.1%。以非肿瘤组miR-UL112-3p、miR-UL112-5p水平的x珋+s(即5.24、6.63)作为诊断HCMV激发感染的标准,肿瘤化疗组miR-UL112-3p、miR-UL112-5p阳性率分别为50.00%、73.33%。结论 miRUL112-3p及miR-UL112-5p对HCMV潜伏和激发感染可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微小RNA-UL112—3p 微小RNA—UL112—5p 潜伏感染 激发感染
下载PDF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13
作者 孔倩倩 唐振华 +4 位作者 相芬芬 詹月萍 许健 吴蓉 康向东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30-32,35,共4页
目的制备特异性抗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8 E6多肽抗体。方法通过在线分析软件AB-Cpred和Bcepred预测 HPV 18E6特异性多肽序列,将多肽序列与牛血清蛋白(bovine albumin,BSA)偶联,以偶联后多肽为抗原免疫BALB/... 目的制备特异性抗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8 E6多肽抗体。方法通过在线分析软件AB-Cpred和Bcepred预测 HPV 18E6特异性多肽序列,将多肽序列与牛血清蛋白(bovine albumin,BSA)偶联,以偶联后多肽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 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以 HPV18阳性分泌物标本DNA为模板,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获得 HPV 18 E6基因,将该基因插入表达质粒 pET-28a,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诱导目的蛋白表达;采用 Western Blot方法鉴定抗 HPV18 E6多肽抗体与目的蛋白的反应性。结果建立的杂交瘤细胞株能稳定产生 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重组表达质粒 pET-28a-HPV18 E6测序证明构建正确,成功表达 HPV18 E6蛋白;纯化后的抗 HPV 18 E6多肽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原核表达 HPV 18 E6蛋白。结论成功制备抗 HPV18 E6多肽序列,该抗体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18E6 多肽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结肠癌患者外周血microRNA-21、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陈自喜 张孟哲 +3 位作者 朱兆伟 相芬芬 吴蓉 康向东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314-319,共6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microRNA-21(miR-21)表达及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数在结肠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3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和53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中miR-21的表达,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microRNA-21(miR-21)表达及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数在结肠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3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和53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浆中miR-21的表达,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miR-21早期诊断结肠癌的临床价值。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分析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miR-21表达和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数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miR-21水平、淋巴细胞亚群与TNF-α和IL-6水平作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结肠癌组患者血浆中miR-2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肠癌患者血浆中miR-21水平在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肠癌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89.5%(95%CI:0.84~0.95)。结肠癌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19^(+)细胞数及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均下降,而CD8^(+)细胞数则升高(均P<0.01)。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在肿瘤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R-21水平与IL-6和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r=0.48,P<0.01;r=0.40,P<0.01),淋巴细胞亚群CD3^(+)细胞数、CD4^(+)细胞数、CD19^(+)细胞数和CD4^(+)/CD8^(+)比值与IL-6(r=-0.55,P<0.01;r=-0.64,P<0.01;r=-0.32,P=0.001;r=-0.58,P<0.01)和TNF-α(r=-0.46,P<0.01;r=-0.54,P<0.01;r=-0.34,P<0.01;r=-0.50,P<0.01)水平均呈负相关,CD8^(+)细胞数与TNF-α呈正相关(r=0.20,P=0.035)。结直肠癌患者血浆miR-21水平与CD3^(+)细胞数、CD4^(+)细胞数、CD19^(+)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57,P<0.01;r=-0.59,P<0.01;r=-0.43,P=0.020;r=-0.48,P<0.01)。结论结肠癌患者外周血miR-21水平上调,细胞因子水平紊乱。结肠癌的发生与miRNA改变、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和细胞因子紊乱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MICRORNA-21 淋巴细胞亚群 炎性因子
下载PDF
EB病毒再激活过程中HLA优势基因型的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健 吴蓉 +5 位作者 相芬芬 詹月萍 倪振华 郝文斌 乐红红 康向东 《检验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535-539,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高频率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及其所递呈EB病毒(EBV)蛋白表位序列。方法通过Net MHC软件分析预测并合成HLA能够递呈EBV蛋白表位的23种多肽,按照HLA表型HLA-A*2402、HLA-A*1101和HLA-B*4001分为3组。收集160名健... 目的分析中国人群高频率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型及其所递呈EB病毒(EBV)蛋白表位序列。方法通过Net MHC软件分析预测并合成HLA能够递呈EBV蛋白表位的23种多肽,按照HLA表型HLA-A*2402、HLA-A*1101和HLA-B*4001分为3组。收集16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3组多肽刺激PBMC,血液分析仪检测增殖,采用γ干扰素(IFN-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IFN-γ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8、白细胞介素17(IL-17)、CD40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5RA、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结果在160例外周血样本中,对3组多肽刺激反应阳性数为61例,其中HLA-A*2402型阳性数为24例,阳性率为15%;HLA-A*1101型阳性数为34例,阳性率为21%;HLA-B*4001型阳性数为31例,阳性率为19%。阳性反应组外周血中CD8、IL-17、CD40L、TNF-α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阴性反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5RA、Foxp3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人群HLA-A*1101基因型在递呈EBV表位序列中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表位 人类白细胞抗原 免疫反应 干扰素 CD8^+T细胞
下载PDF
熊果酸抑制肿瘤生长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朱兆伟 相芬芬 +2 位作者 范嫣 康向东 吴蓉 《陕西中医》 2020年第7期999-1002,共4页
熊果酸广泛分布于天然植物中,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强药物毒性、诱导肿瘤自噬及凋亡、抗侵袭和转移、肿瘤药物增敏、逆转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等多个方面抑制肿瘤的作用的中药单体。近期研究表明,熊果酸衍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 熊果酸广泛分布于天然植物中,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强药物毒性、诱导肿瘤自噬及凋亡、抗侵袭和转移、肿瘤药物增敏、逆转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等多个方面抑制肿瘤的作用的中药单体。近期研究表明,熊果酸衍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且能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化学治疗和化学预防药物。熊果酸作为一种理想的天然化疗药物,其高效低毒抗肿瘤作用,为临床发展新药物带来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天然植物 抑制肿瘤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熊果酸衍生物
下载PDF
髓源抑制性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乐红红 相芬芬 康向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21期3547-3550,共4页
结直肠癌在临床较为常见,占消化道肿瘤的5%~8%,老年人较为多发,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结直肠癌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髓源抑制性细胞是一群来源于骨髓的幼稚细胞,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是引起肿瘤细胞免... 结直肠癌在临床较为常见,占消化道肿瘤的5%~8%,老年人较为多发,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结直肠癌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髓源抑制性细胞是一群来源于骨髓的幼稚细胞,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是引起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细胞群。本文综述髓源抑制性细胞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靶向髓源抑制性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抑制性细胞 结直肠癌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TLR4在临产前后孕妇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与下游相关信号通路激活的关系
18
作者 陈自喜 赵蕴芝 +5 位作者 朱兆伟 张孟哲 李晓晓 相芬芬 吴蓉 康向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28期10-13,共4页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LR4)在临产前后孕妇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与下游相关信号通路激活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2018年3月—2019年8月收治住院的孕妇外周血及子宫肌组织,根据是否临产分为足月临产组(21例)和足月未临产...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LR4)在临产前后孕妇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与下游相关信号通路激活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2018年3月—2019年8月收治住院的孕妇外周血及子宫肌组织,根据是否临产分为足月临产组(21例)和足月未临产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孕妇外周血TLR4的表达,RT-PCR法检测子宫肌组织中TLR4、收缩相关蛋白及核因子(NF)-κB、MAPK家族JNK、ERK、P38 mRNA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孕妇的年龄、孕龄、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血清TLR4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子宫肌组织中TLR4、CX43及OT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NF-κB、ERK、P38、JNK m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与收缩相关蛋白CX43、OTR和信号通路JNK、ERK、P38、NF-κB呈正相关(R^2=0.619、0.416、0.438、0.426、0.55、0.332,均P<0.01)。JNK、ERK、P38、NF-κB与收缩相关蛋白CX43呈正相关(R^2=0.548、0.393、0.702、0.600,均P<0.01);与OTR呈正相关(R^2=0.308、0.608、0.532、0.514,均P<0.01)。结论TLR4可能通过激活下游NF-κB/MAPK通路,促进收缩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子宫收缩,在分娩启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4 分娩 收缩相关蛋白 信号通路
下载PDF
揭秘宫颈癌幕后“元凶”HPV
19
作者 相芬芬 《家庭医学(上半月)》 2024年第9期12-13,共2页
宫颈癌被称为“红颜杀手”,位居全世界女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四位,是发展中国家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2020年,全球宫颈癌发病人数达60万人,因宫颈癌死亡的患者达34万人,其中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 宫颈癌被称为“红颜杀手”,位居全世界女性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四位,是发展中国家妇女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2020年,全球宫颈癌发病人数达60万人,因宫颈癌死亡的患者达34万人,其中我国宫颈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为11万和5.9万,分别占全球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18%和17%。除了关注癌症本身,我们也应该将注意力集中于造成这一威胁的幕后“元凶”,即高危型HPV感染。通过各种预防和治疗举措,以期将这一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病例 注意力集中 妇女健康 宫颈癌 死亡病例 发病人数 癌症 发病率和死亡率
原文传递
熊果酸对小鼠结直肠肿瘤及微环境的作用初探 被引量:3
20
作者 乐红红 郝文斌 +4 位作者 相芬芬 倪振华 许军 吴蓉 康向东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806-811,共6页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小鼠结直肠肿瘤及微环境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熊果酸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小鼠CT26细胞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将模型分为4组,即空白组、荷瘤对照组、荷瘤二甲基亚砜(DMSO)组、荷瘤熊果酸组。酶联...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小鼠结直肠肿瘤及微环境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熊果酸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小鼠CT26细胞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将模型分为4组,即空白组、荷瘤对照组、荷瘤二甲基亚砜(DMSO)组、荷瘤熊果酸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的数量和百分比,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小鼠瘤组织IL6、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瘤组织STAT3、磷酸化的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蛋白的水平。结果动物实验显示熊果酸可显著降低结直肠癌荷瘤小鼠脾脏MDSC的数量,荷瘤熊果酸组[(249.60±17.12)个]较荷瘤DMSO组[(366.40±34.08)个]小鼠脾脏MDSC的数量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荷瘤熊果酸组外周血中IL6的水平[(46.40±17.05)pg/ml]显著低于荷瘤DMSO组[(94.27±21.51)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荷瘤熊果酸组瘤组织中IL6、STAT3 mRNA的水平(0.12±0.01,0.21±0.08)显著低于荷瘤DMSO组(0.69±0.14,0.79±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3)。荷瘤熊果酸组瘤组织中STAT3、pSTAT3蛋白的水平(0.81±0.02,0.28±0.04)显著低于荷瘤DMSO组(0.98±0.02,0.91±0.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29)。结论熊果酸可能通过降低IL6水平抑制肿瘤组织中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及MDSC在微环境中的扩增,从而增强机体免疫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进而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抑制小鼠肠癌细胞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结直肠肿瘤 肿瘤微环境 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