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TBP3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
作者 吕莹 郝明硕 +2 位作者 钱阳 王蕊 相龙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5期797-802,共6页
目的探讨多嘧啶束结合蛋白3(PTBP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6例ESCC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与蛋白质印迹(Western b... 目的探讨多嘧啶束结合蛋白3(PTBP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6例ESCC标本及其癌旁正常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与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测定组织及细胞中PTBP3的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测定ESCC细胞活力情况;划痕试验测定ESCC细胞迁移能力。通过检索UALCAN数据库、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食管癌组织及正常食管组织PTBP3的表达差异及PTBP3与miR29家族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ESCC组织中PTBP3基因表达量高于正常食管组织(P<0.05)。qRT-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病毒组相比,3种ESCC细胞(KYSE30、ECA109、KYSE150)的PTBP3敲低组中miR-29a-3p与miR-29c-3p表达水平均下调(t=29.007、7.057、4.844、12.625、15.612、18.861,均P<0.05)。ESCC组织中miR-29a-3p和miR-29c-3p表达量与PTBP3表达量相关。结论PTBP3是ESCC的一个重要分子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可为ESCC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鳞状细胞癌 PTBP3 肿瘤转移
下载PDF
瘤型麻风复发一例
2
作者 吕莹 张婷 相龙全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8期555-556,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农民。因“全身起皮疹半年”就诊。患者自述半年前面颈部、躯干、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麻木,外用蓝润疗效不佳,于2021年1月21日就诊。于1998年7月初次确诊瘤型麻风,为进一步治疗,推荐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 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农民。因“全身起皮疹半年”就诊。患者自述半年前面颈部、躯干、四肢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麻木,外用蓝润疗效不佳,于2021年1月21日就诊。于1998年7月初次确诊瘤型麻风,为进一步治疗,推荐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就诊,2022年2月确诊为瘤型麻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型麻风 患者自述 面颈部 皮肤病医院 临床资料 疗效不佳 复发
下载PDF
胚胎性和腺泡型横纹肌肉瘤中TGF-β1及其受体、Smad2/3和Smad7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齐妍 常彬 +8 位作者 邹泓 蒋金芳 庞丽娟 胡建明 李洪安 刘春霞 陈云昭 相龙全 李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6-580,共5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路相关基因在腺泡型横纹肌肉瘤(alveolar rhabdomysarcoma,ARMS)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sarcoma,ERMS)中的表达及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和一步法RT-PCR方...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通路相关基因在腺泡型横纹肌肉瘤(alveolar rhabdomysarcoma,ARMS)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sarcoma,ERMS)中的表达及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和一步法RT-PCR方法,检测9例ARMS和16例ERMS中TGF-β/Smads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和TGF-β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TGF-β1、TGF-βRⅠ、TGF-βRⅡ、Smad2/3和Smad7蛋白表达率在ARMS分别为66.7%、88.9%、77.8%、77.8%、100%,在ERMS中为66.7%、66.7%、75%、83.3%、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GF-β1mRNA在ARMS阳性率为55.6%(5/9),在ERMS阳性率为62.5%(10/16)。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分析结果显示:ARMS组中TGF-βRⅠ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P<0.05),Smad2/3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ERMS组中Samd7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1)。TGF-β1、TGF-βRⅡ在两组病例中显示与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腺泡状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中均存在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成分的表达,与横纹肌肉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密切关系,提示TGF-β/Smads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横纹肌肉瘤发病机制,可作为横纹肌肉瘤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横纹肌肉瘤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S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学亚型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亮 郝云良 +1 位作者 崔文 相龙全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CD10、BCL-6、BCL-2及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分型中的作用及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并比较70例DLBCL标本中CD10、BCL-6、BCL-2及MUM-1的表... 目的探讨CD10、BCL-6、BCL-2及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分型中的作用及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并比较70例DLBCL标本中CD10、BCL-6、BCL-2及MUM-1的表达水平。结果CD10、BCL-6、BCL-2及MUM1在70例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1%(19/70)、35.7%(25/70)、34.3%(24/70)、48.6%(34/70),根据其四种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分类,70例中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B-cell-like,GCB)占40%(28/70),非生发中心型(non-germinal centerB-cell-like,non-GCB)占60%(42/70)。CD10、BCL-6、BCL-2及MUM-1在GCB亚型和non-GCB亚型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CD10、BCL-6、BCL-2和MUM-1在DLBCL亚型分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0 BCL-6 MUM1 BCL-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下载PDF
伴有ALK阳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亮 相龙全 徐芳芳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48-448,共1页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间变型淋巴瘤激酶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Nestin、PKC-θ和PTE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相龙全 徐康宁 《世界肿瘤杂志》 2009年第1期29-32,36,F0004,共6页
目的探讨Nestin、PKC-θ和PTEN的表达在胃肠道间质瘤 (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组织中的诊断、鉴别诊断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危险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1例GIST组织中Nestin、PKC-θ和PTEN蛋白... 目的探讨Nestin、PKC-θ和PTEN的表达在胃肠道间质瘤 (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组织中的诊断、鉴别诊断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危险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1例GIST组织中Nestin、PKC-θ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CD117、CD34、Vim、SMA、S-100重新进行标记,对这些病例进行危险度分级,并分析上述免疫组化指标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组织学分型)和危险度的关系,并与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进行阴性对照研究。结果GIST组织中Nestin、PKC-θ和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4%(70/81)、88.9%(72/81)、88.9%(72/81),Nestin和PKC-θ表达水平均与CD117(69.1%)有显著性差异(P〈0.05),Nestin、PKC-θ在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表达均阴性,在26例CD117阴性表达中PKC-θ阳性表达,在6例PKC-θ阴性表达中CD117阳性表达。PKC-θ在良性和交界性GIST(x2=5.395,P=0.020)以及良性和恶性GIST中(χ^2=4.468,P=0.035)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TEN的表达在良性和恶性GIST中有显著性差异(χ^2=6.255,P=0.012)。Nestin、PKC-θ和PTEN三种蛋白在不同性别、年龄、部位、瘤体大小、核分裂数和组织学类型之间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estin和PKC-θ在GIST中高表达,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两种特异而敏感的新标志物,联合CD117对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PKC-θ和PTEN蛋白可以作为GIST分化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NESTIN PKC-θ PTEN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超 张楠 +4 位作者 陈凯丽 王硕 张擎 成洪聚 相龙全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24期3982-3985,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免疫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其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65例术后证实为胃... 目的通过分析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与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免疫标记物联合检测在其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65例术后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样本,6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体内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相关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大小、位置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瘤体内CD34、CD117、DOG-1、SMA、Demsin及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89.2%、98.5%、96.9%、35.4%、20.0%、16.9%。CD34的表达与肿瘤大小、位置和危险度分级之间有相关(P<0.05),CD117、DOG-1、SMA、Demsin和S-100的表达与各项指标之间无相关,Demsin的表达与性别差异有相关(P=0.018)。结论CD34、CD117及DOG-1在瘤体内的表达具有较高的阳性率,CD117和DOG-1是两种可以辅助CD34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指标,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明确胃肠道间质瘤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免疫组化 病理学 联合检测
下载PDF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诊断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8
作者 王芳 相龙全 +2 位作者 王海庆 程军 周凤娟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2期166-169,189,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分析其临床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文献进行鉴别诊断。结果临床特点:2例均为... 目的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分析其临床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文献进行鉴别诊断。结果临床特点:2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14岁、7岁,表现为真皮深层或皮下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两者均行麻醉下单纯切除肿物,术后未行其它方式辅助治疗,分别随访37个月和33个月,无复发、转移。病理检查:2例均为单发肿瘤,切面灰白、灰红,囊实性,质硬,与周围组织界尚清;其中1例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约2.8 cm×2.2 cm×1cm,切面灰红,质细腻。镜下特点:肿瘤瘤细胞呈组织细胞样特点,由较厚的假包膜,周围见大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Desmin部分(+)、CD68部分(+)、EMA(+)、CD99(+)、SMA部分(+)、MyoD1(-)、CD34(-)、CD31(-)、S⁃100(-)、CyclinD1(+),Ki⁃67阳性率5%~8%。结论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属于罕见的交界性病变,其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明确诊断。表现为真皮深层或皮下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局部适当进行扩大切除;术后随访是主要处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头状肾细胞癌实性亚型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芳 相龙全 +3 位作者 李倩 王海庆 程军 林凡忠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年第4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实性亚型(SPRCC)1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以及临床预后。方法对1例SPRCC病例进行显微镜下HE切片观察组织学特征,采用EnVision法染色观察其免疫表型并与其它类型肾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结果SPRCC...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实性亚型(SPRCC)1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以及临床预后。方法对1例SPRCC病例进行显微镜下HE切片观察组织学特征,采用EnVision法染色观察其免疫表型并与其它类型肾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结果SPRCC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排列呈实性片状、小管状、囊状,乳头状结构很少或几乎看不到,肿瘤细胞呈立方形,胞浆嗜酸性,细胞核大小较一致,核仁不明显,WHO/ISUP分级较低,大部分为1级,少部分为2级。免疫表型示CKpan、CK7、CK8/18、CK19、P504S、CD10、EMA、PAX⁃8以及Vimentin均表达,而RCC、WT⁃1、CK20、CD57、Syn、CD56、CgA、CD117、Desmin、SMA、Myogenin、S⁃100、E⁃cadherin均不表达,Ki⁃67阳性指数很低。结论SPRCC镜下特点不同于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而免疫表型又与经典型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几乎表达一致,通过HE观察与免疫组化的鉴别诊断相结合,以帮助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肾细胞癌 组织学特点 免疫表型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胸腺黏液表皮样癌1例
10
作者 张晶 相龙全 徐芳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00-1401,共2页
患者男性,26岁,2019年5月1日因“外院CT检查发现胸部前纵隔结节”入我院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可,无胸痛、胸闷、憋喘,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无力、眼睑下垂等不适。强化CT示:前上纵膈多发结节,淋巴结可能。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 患者男性,26岁,2019年5月1日因“外院CT检查发现胸部前纵隔结节”入我院就诊。患者一般情况可,无胸痛、胸闷、憋喘,无发热、寒战,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无力、眼睑下垂等不适。强化CT示:前上纵膈多发结节,淋巴结可能。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规律服药治疗,有青霉素、链霉素过敏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无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黏液表皮样癌 病例报道
下载PDF
去甲肾上腺素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成洪聚 相龙全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2期1-4,12,共5页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A)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GABAAR)的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离体培养的大鼠DRG神经元分为三组,分别为浓度组、时间组和对照组。其中浓度组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A(0.01μm... 目的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A)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GABAAR)的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离体培养的大鼠DRG神经元分为三组,分别为浓度组、时间组和对照组。其中浓度组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NA(0.01μmol/L、0.1μmol/L、1μmol/L、10μmol/L),隔日添加一次,第三天进行蛋白测定;时间组各培养瓶中加入1μmol/L的NA,分别于不同时间(5 h、12 h、24 h、48 h、96 h)进行蛋白测定;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运用Western blot法进行蛋白测定。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GABAAR电流变化。结果浓度组与对照组蛋白测定结果比较P>0.05;时间组与对照组蛋白测定结果比较P>0.05;施加GABAAR特异性激动剂蝇蕈醇(Mus),DRG神经元上记录到呈浓度依赖性的内向电流(92.6%,75/81),该电流可被GABAAR特异拮抗剂荷包牡丹碱(Bic)所阻断;施加预孵育NA,GABAAR电流被可逆性地抑制(79.7%,55/69),与对照组相比,100μmol/L Mus引起的GABAAR电流可被NA抑制至对照组的65.94±2.53%。结论 NA对GABAAR电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GABAAR的表达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肾上腺素 Γ-氨基丁酸 Γ-氨基丁酸A受体 背根神经节 病理性疼痛
下载PDF
颅内额叶血管球瘤临床病理观察
12
作者 相龙全 郭珍珍 +3 位作者 王芳 张冲 汪静 林凡忠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668-670,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额叶血管球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额叶血管球瘤1例,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血管球瘤患者具有阵发性非旋转性头晕病史,颅脑核磁共振平扫及强化检查... 目的探讨颅内额叶血管球瘤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额叶血管球瘤1例,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血管球瘤患者具有阵发性非旋转性头晕病史,颅脑核磁共振平扫及强化检查显示右侧顶部额叶与周围界尚清的占位性病变,T1呈低信号、T2呈均匀一致高信号。镜下肿瘤由圆形和梭形细胞围绕大小不等毛细血管腔构成。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和bcl-2强(+),SMA部分(+)。手术切除后患者情况良好,至今未出现头晕症状及复发迹象。结论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占位病变应把血管球瘤作为一种鉴别诊断疾病,慢性头晕病史和MRI检查有助于血管球瘤的诊断,但诊断的基础还是病理学检查,免疫组化对肿瘤的诊断具有辅助作用,手术切除仍然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 血管球瘤 诊断
下载PDF
腮腺分泌性癌1例
13
作者 相龙全 马廷廷 +3 位作者 王慧 张孝常 林凡忠 张光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18期2630-2634,共5页
类似乳腺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MASC)是2010年首次报道的一种原发性涎腺低级别肿瘤,也称腮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SC)。其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breast cancer,... 类似乳腺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MASC)是2010年首次报道的一种原发性涎腺低级别肿瘤,也称腮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SC)。其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breast cancer,SBC)相同,常被误诊为涎腺腺泡细胞癌(acinar cell carcinoma,AciCC)。由于腮腺SC患者数量较少,其诊断、治疗和随诊的指导原则尚未标准化。我们通过报道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5月收治的1例青年男性原发性腮腺SC患者,旨在提高对这一诊断的认识,为制定标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分泌性癌 病例报道 涎腺肿瘤 病理特征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相龙全(综述) 徐康宁(审校) 《世界肿瘤杂志》 2008年第2期150-153,共4页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目前认为其起源于比Caja1细胞更...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特殊的,通常CD117免疫表型阳性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偶或多形性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弥漫状图像。目前认为其起源于比Caja1细胞更原始或向Caja1细胞分化的间叶干细胞。在基因水平GIST可分为3大类:C-k it基因突变型、PDGFRA基因突变型和野生型GI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基因突变 生物学行为
下载PDF
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样肿瘤2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5
作者 相龙全 张海燕 +3 位作者 张祥宇 文益扬 庞钰文 成洪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704-705,共2页
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样肿瘤(hemangiopericytoma-liketumor of nasal passages,HTNP)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鼻腔鼻窦的罕见的血管周细胞肿瘤。本文报道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确诊的2例HTNP 并加以文献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此... 鼻腔鼻窦血管外皮瘤样肿瘤(hemangiopericytoma-liketumor of nasal passages,HTNP)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鼻腔鼻窦的罕见的血管周细胞肿瘤。本文报道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确诊的2例HTNP 并加以文献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并进行精准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 鼻窦 血管外皮瘤样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下载PDF
腮腺实性乳腺样分泌性癌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景风 邵硕 +1 位作者 相龙全 郑宁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30-532,共3页
涎腺乳腺样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MAS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腮腺,既往文献报道认为囊实性改变为MASC的特点。本文报道1例腮腺以实性成分为主的MASC,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其认识。1病例资... 涎腺乳腺样分泌性癌(Mammary analogue se‐cretory carcinoma,MAS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腮腺,既往文献报道认为囊实性改变为MASC的特点。本文报道1例腮腺以实性成分为主的MASC,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其认识。1病例资料患者,男,27岁,2018年6月因左侧腮腺区肿物14天入院。患者自诉吃刺激性食物后出现左侧腮腺区疼痛。查体:左侧腮腺区皮肤轻微隆起,耳垂下方可触及大小约1.5 cm×1 cm×1 cm的类圆形、实性结节,质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可,无明显不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乳腺样分泌性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17β-E2对SD大鼠DRG神经元GABAA受体的调节
17
作者 相龙全 文益杨 庞钰文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5期612-616,共5页
目的观察雌激素17β-E2对SD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 Receptor,GABAAR)的调制作用。方法离体培养SD大鼠DRG神经元,分别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GABAAR表达和功能的改... 目的观察雌激素17β-E2对SD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 Receptor,GABAAR)的调制作用。方法离体培养SD大鼠DRG神经元,分别利用Western blot技术和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GABAAR表达和功能的改变。结果①17β-E2处理的不同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5);②17β-E2处理的不同时长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5);③给予蝇蕈醇(GABAAR特异性激动剂)后,91.6%(87/95)的DRG神经元上记录到内向电流,并可被荷包牡丹碱(GABAAR特异拮抗剂)所阻断;④80.8%(59/73)的GABAA电流被提前孵育的17β-E2可逆性地抑制。结论雌激素17β-E2对GABAA电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此途径参与痛觉调节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Γ-氨基丁酸A受体 背根神经节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神经元GABA A型受体对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成洪聚 相龙全 +1 位作者 亚白柳 刘文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2-1325,共4页
γ-氨基丁酸(GABA)是神经系统中经典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合成系统和受体系统在动物和人类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均已被检测到。在DRG中,GABA系统参与对痛觉信息传入的初级调制,已成为现今痛觉调制研究中的热点,但至今其参与病理性... γ-氨基丁酸(GABA)是神经系统中经典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合成系统和受体系统在动物和人类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均已被检测到。在DRG中,GABA系统参与对痛觉信息传入的初级调制,已成为现今痛觉调制研究中的热点,但至今其参与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尚未阐明。GABA的A型受体(GABAAR)是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快速性抑制反应,在病理性疼痛产生过程中其表达和功能发生改变,很可能成为临床治疗病理性疼痛的重要靶点。GABAAR有众多亚基,不同亚基组合成的受体功能不同。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就GABAAR在DRG神经元中的分布、在痛觉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以及在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表达和功能的变化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GABAA受体 背根神经节 神经元 病理性疼痛
下载PDF
咽旁间隙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19
作者 薛晓丽 邵硕 +2 位作者 相龙全 程景风 郑宁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年第1期69-70,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女,46岁,因颈背部疼入院。体格检查:双侧扁桃体Ⅰ°大,右侧软腭较左侧膨隆低垂,无明显疼痛。口咽部MRI平扫加增强示右咽旁间隙内团块状T1WI等信号(图1a)、压脂T2WI高信号(图1b),其内信号不均,见多发条状T1WI及压脂T2W... 病例资料患者,女,46岁,因颈背部疼入院。体格检查:双侧扁桃体Ⅰ°大,右侧软腭较左侧膨隆低垂,无明显疼痛。口咽部MRI平扫加增强示右咽旁间隙内团块状T1WI等信号(图1a)、压脂T2WI高信号(图1b),其内信号不均,见多发条状T1WI及压脂T2WI低信号影,病灶周围见环形压脂T2WI低信号影,DWI(b=800)呈高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咽旁间隙 病灶周围 T2WI T1WI 口咽部 颈背部 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资料
下载PDF
乳腺癌TAC新辅助化疗与相关不良预后因素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庞钰文 相龙全 文益杨 《癌症进展》 2022年第17期1762-1766,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紫杉醇+环磷酰胺+吡柔比星(TAC)方案新辅助化疗与相关不良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分析1561例乳腺癌患者(TAC新辅助化疗180例)同侧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残余脉管内肿瘤和肿瘤结节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TAC新辅助化... 目的探讨乳腺癌紫杉醇+环磷酰胺+吡柔比星(TAC)方案新辅助化疗与相关不良预后因素的关系。方法分析1561例乳腺癌患者(TAC新辅助化疗180例)同侧淋巴结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残余脉管内肿瘤和肿瘤结节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TAC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同侧淋巴结转移率、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残余脉管内肿瘤发生率和肿瘤结节发生率均高于直接手术患者(P﹤0.01)。轻度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和残余脉管内肿瘤发生率均高于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AC新辅助化疗可能提高乳腺癌同侧淋巴结转移率、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残余脉管内肿瘤发生率和肿瘤结节发生率,尤其新辅助化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增加潜在复发与转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 TAC方案 预后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