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棍棒操防治脑卒中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倪欢欢 胡永善 +4 位作者 崔晓 黄德权 瞿佩玉 汪军 史骏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9-561,共3页
脑卒中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而肩痛是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等上肢并发症多于脑卒中后1-3个月出现,发生率为16%-84%,偏瘫随后出现有肩痛、肩关节障碍使患者感到非常痛苦,对患侧上肢运动... 脑卒中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而肩痛是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等上肢并发症多于脑卒中后1-3个月出现,发生率为16%-84%,偏瘫随后出现有肩痛、肩关节障碍使患者感到非常痛苦,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均有不利影响。我科2009年9月-2011年3月对34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无感觉障碍、无肩痛的患者每日采用自编的棍棒操治疗来预防肩关节障碍的发生,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偏瘫 疗效观察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防治 日常生活能力 关节障碍 上肢并发症
下载PDF
针刺及针药结合治疗中风疗效分析与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葛林宝 瞿佩玉 +1 位作者 俞锡铮 王世惠 《针灸临床杂志》 2000年第1期13-14,共2页
采用修订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确定的中风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对缺血性中风分为单纯针刺组(28 例) , 针刺加脉络宁组(90 例) , 对出血性中风, 分为单纯针刺组(10 例) , 针刺加清开灵组(32 例),在治疗前及后采用... 采用修订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确定的中风诊断, 疗效评定标准, 对缺血性中风分为单纯针刺组(28 例) , 针刺加脉络宁组(90 例) , 对出血性中风, 分为单纯针刺组(10 例) , 针刺加清开灵组(32 例),在治疗前及后采用经过修订的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确定的中风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予以半定量打分。并采用卫生部制定的尼莫地平法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针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P< 0 . 05) 。证实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在疗效上存在明显的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叠加效应 针刺疗法 针药合用
下载PDF
针刺治疗非特异性多发性溃疡性乙状结肠炎 被引量:3
3
作者 瞿佩玉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5-15,共1页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非特异性乙状结肠多发性溃疡,临床报道较少。我们作了尝试,兹报告两例治疗经过。例1 丁某,男,31岁。1988年12月22日初诊。有慢性腹泻七载余,每日廿余次,泻下水样或完谷不化,腹胀肠... 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非特异性乙状结肠多发性溃疡,临床报道较少。我们作了尝试,兹报告两例治疗经过。例1 丁某,男,31岁。1988年12月22日初诊。有慢性腹泻七载余,每日廿余次,泻下水样或完谷不化,腹胀肠鸣,形羸倦怠,纳谷不馨,面色(白光)白,夜寐不安,苔薄白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乙状结肠炎 泄泻 溃疡性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儿童佩戴不同类型踝足矫形器后下肢生物力学的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旻 冯美兰 瞿佩玉 《中国康复》 2011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比较痉挛型脑瘫患儿在佩戴传统硬直式踝足矫形器(RAFO)与新型动力型踝足矫形器(DAFO)后所产生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及差异,为临床选用更合适的踝足矫形器(AFO)进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Kislter测力台... 目的:比较痉挛型脑瘫患儿在佩戴传统硬直式踝足矫形器(RAFO)与新型动力型踝足矫形器(DAFO)后所产生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及差异,为临床选用更合适的踝足矫形器(AFO)进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Vicon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及Kislter测力台分别测评1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在裸足、佩戴RAFO及DAFO 3种条件下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时间空间参数。结果:与裸足比较,佩戴RAFO后步长增加0.05 m,DAFO增加0.07 m;首次着地RAFO增加9°,DAFO增加11.3°;支撑相中RAFO增加10°,DAFO增加11°,且2种方法踝关节背屈角度均明显增大,跖屈角度明显减小;跖屈力矩RAFO增加0.33 Nm/kg,DAFO增加0.37 Nm/kg(均P<0.05)。DAFO的踝关节活动范围较RAFO增加7°(P<0.05)。结论:2种不同的踝足矫形器均能够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及行走过程中的踝关节背伸功能。DAFO在矫正踝关节活动及马蹄足畸形方面效果好于RAFO,并可减轻RAFO所导致的踝关节功能受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足矫形器 步态分析 生物力学 脑瘫
下载PDF
棍棒操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3
5
作者 倪欢欢 胡永善 +4 位作者 崔晓 黄德权 瞿佩玉 汪军 史骏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自编的棍棒操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早期上肢处于BrunnstromⅠ~Ⅲ级,同时未出现肩痛、手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棍棒操,30 d... 目的探讨自编的棍棒操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早期上肢处于BrunnstromⅠ~Ⅲ级,同时未出现肩痛、手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棍棒操,30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肩痛的发生率、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肩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评分、A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肩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编的棍棒操能降低脑卒中后患者肩痛的发生,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功能,最终提高患者ADL,有效地预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棍棒操
下载PDF
针刺及针药结合治疗中风疗效总结与分析
6
作者 葛林宝 瞿佩玉 +1 位作者 俞锡铮 王世惠 《针灸临床杂志》 1996年第7期92-93,共2页
治疗中风的报道甚多,但症状及疗效评判缺乏规范及相互间的比较。我科采用计分法对160例患者进行单纯针刺及针药结合的治疗,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60例中,年龄最大86岁,最小41岁,平均67.29岁;男性118例,女性42例,
关键词 中风 针刺疗法 针药疗法 中风
下载PDF
社区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于健君 胡永善 +8 位作者 吴毅 陈文华 崔晓 路微波 朱玉连 朱秉 祁奇 瞿佩玉 沈小花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0-264,共5页
目的探索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在一项单盲、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研究中,737例脑卒中患者在脑梗死和脑出血二个层次上按社区随机化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对... 目的探索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在一项单盲、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研究中,737例脑卒中患者在脑梗死和脑出血二个层次上按社区随机化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随访5个月,分别于入选时,入选后2个月月末和5个月月末采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分标准进行评测。结果规范的社区康复治疗5个月后,康复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虽然康复组、对照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在随访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康复组患者各阶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积分的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个月随访治疗后,脑梗死康复组、脑出血康复组和康复组总体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别改善了26.28分、32.89分和27.72分,而对照组分别改善了7.65分、21.70分和10.85分。即和对照组相比,脑梗死康复组则多改善18.63分,脑出血康复组多改善11.19分,康复组总体上多改善16.87分。结论规范社区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康复治疗 脑卒中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改良巴氏指数 随机对照
原文传递
浮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镇痛作用的时效研究(英文) 被引量:9
8
作者 汪军 崔晓 +6 位作者 裴建 倪欢欢 周翠侠 黄春水 黄美 瞿佩玉 董英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CSCD 2015年第4期5-10,共6页
目的:观察浮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痛镇痛效果与镇痛作用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筛选最佳镇痛作用时间周期。方法:收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第Ⅰ期)患者120例,均接受浮刺治疗。寻找患者患肩明显压痛点2个,在每一个压痛点的下方80-100 mm处... 目的:观察浮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痛镇痛效果与镇痛作用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筛选最佳镇痛作用时间周期。方法:收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第Ⅰ期)患者120例,均接受浮刺治疗。寻找患者患肩明显压痛点2个,在每一个压痛点的下方80-100 mm处作为浮刺进针部位,进针后采用双手协同行针法,左手在针刺的上方捏拿压痛点周围,右手采用青龙摆尾法,每穴行针3 min,留针30 min。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120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即刻、治疗后30 min、治疗后1 h、治疗后24 h的镇痛效果进行动态测评。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统计方法对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即刻、治疗后30 min、治疗后1 h、治疗后24 h VAS测评均值分别为:7.483,3.950,4.767,5.917,7.217;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应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浮刺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痛的镇痛效应在治疗即刻、治疗后30 min差异显著(均P<0.05),治疗后1 h、治疗后24 h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浮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肩痛的镇痛作用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应不同,随着时间的延长镇痛效应呈递减趋势;镇痛效应在浮刺后即刻达最高峰,镇痛效应最佳持续时间段是浮刺后即刻至浮刺治疗后3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脑卒中 肩痛 浮刺 VAS评分 针刺镇痛 时效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