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3例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麦菁芸 瞿跃 +5 位作者 黄玉梅 朱敏丽 雷一慧 杨锦红 陈尚勤 林振浪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7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感染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效果及转归等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希木龙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菌株同源性分析,药敏结果及转归进行... 目的探讨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感染特点、危险因素、治疗效果及转归等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例希木龙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菌株同源性分析,药敏结果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儿平均出生胎龄为(32.5±4.5)周,平均出生体重(1772.8±867.7)g,平均发病日龄为(23.9±12.6)d。所有患儿均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使用静脉营养,平均置管和静脉营养时间分别为(23.4±13.7)d和(38.0±14.3)d;感染前均有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平均时间(10.7±4.6)d;18例患儿接受有创机械通气,平均时间为(9.7±12.0)d。其中有15例患儿集中发生在2014年5~10月。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为发热、呼吸暂停、呕吐、腹胀。感染初期有血小板计数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23例血培养均为希木龙假丝酵母菌,13株菌株来源于同一克隆株,7例患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两性霉素B耐药2例,伊曲康唑耐药4例,氟康唑耐药4例。结论新生儿希木龙假丝酵母菌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加强早产儿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使用指征,尽早建立全胃肠道营养,在高发季节可以对高危早产儿口服抗真菌药物预防真菌感染,感染后应采取隔离措施以防爆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希木龙假丝酵母菌 败血症 耐药性
下载PDF
牡丹芍药盆花的夏季冷贮
2
作者 瞿跃 《农村实用技术》 2009年第7期47-47,共1页
牡丹的自然花期为4月中、下旬,芍药的自然花期为4月下旬或5月上旬,如果使牡丹、芍药在夏季(5月中旬.8月下旬)开花,传统技术是在发芽前将牡丹、芍药种苗从大田起出,放入冷库低温贮存,然后适时取出,使其在人丁气候室于预定花期... 牡丹的自然花期为4月中、下旬,芍药的自然花期为4月下旬或5月上旬,如果使牡丹、芍药在夏季(5月中旬.8月下旬)开花,传统技术是在发芽前将牡丹、芍药种苗从大田起出,放入冷库低温贮存,然后适时取出,使其在人丁气候室于预定花期之日盛开。这种方法虽然能使牡丹、芍药应时开花,但开花质量与自然花期相比有很大差距,表现为成花率低、花色浅、花朵小、花瓣少、叶片小而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牡丹 夏季 自然花期 冷贮 盆花 开花质量 低温贮存
下载PDF
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华乐 刘蓬 +1 位作者 瞿跃 刘彩霞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92-395,共4页
目的分析临床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成分。方法 WHONET 5. 6分析CRAB的感染分布特点和药物敏感性,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替加环素药物敏感性;PCR检测生物膜相关的外排泵基因adeG、adeB、adeJ、adeM和群体感... 目的分析临床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成分。方法 WHONET 5. 6分析CRAB的感染分布特点和药物敏感性,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替加环素药物敏感性;PCR检测生物膜相关的外排泵基因adeG、adeB、adeJ、adeM和群体感应分子基因abaI,结晶紫染色法定量测定CRAB的生物膜形成量,扫描电镜定性分析CRAB生物膜的形态结构特点;高碘酸钠、蛋白酶K和DNA酶分析CRAB生物膜的成分。结果 CRAB主要分离自ICU感染患者,标本类型主要是痰液,对除替加环素外的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生物膜相关基因携带率高,均在80%以上,本研究中的CRAB均具有强生物膜形成能力,电镜下可见CRAB形成的生物膜数量丰富,结构致密;蛋白质和细胞外DNA对维持CRAB生物膜稳定性的作用明显强于多糖。结论 CRAB不仅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强,且生物膜形成能力强;蛋白质和细胞外DNA是维持其生物膜稳定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 鲍曼不动杆菌 生物膜 细胞外基质
原文传递
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90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潘冰婷 瞿跃 +4 位作者 朱敏丽 李海静 杨海蔚 林振浪 麦菁芸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735-739,共5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表现和病原体情况,为防治新生儿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收治的90例新生儿IFI的流... 目的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表现和病原体情况,为防治新生儿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收治的90例新生儿IFI的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等。研究期间总住院病例数为23179例,以院内开始对高危新生儿实施真菌感染预防措施的时间为界限,将2009年7月1月至2014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患儿设为A组,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患儿设为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IFI发病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90例IFI患儿发病主要集中于6月至8月,共55例(61.1%)。早产儿(胎龄<37周)75例(83.3%),出生体质量<1000 g的患儿有23例(25.6%),1000~<1500 g的患儿有36例(40.0%)。23179例患儿中,A组8239例,B组14940例。IFI总发病率为0.39%(90/23179),超低出生体质量儿(<1000 g)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000~<1500 g)IFI发病率分别为5.64%(23/408)、1.99%(36/1805)。A组患儿IFI总发病率为0.72%(59/8239),高于B组的0.21%(32/14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17,P<0.01)。A组中出生体质量<1000 g的患儿IFI发病率为9.66%(17/176),高于B组的2.59%(6/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2,P=0.020)。发生IFI前的危险因素暴露包括使用广谱抗菌药物89例(98.9%)、肠外静脉营养89例(98.9%)、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74例(82.2%)、有创机械通气59例(65.6%)、有外科手术史26例(28.9%)等。IFI的临床表现不典型,74例(82.2%)表现为精神反应差,65例(72.2%)氧饱和度频繁波动,37例(41.1%)频发呼吸暂停,36例(40.0%)发热。69例(76.7%)C反应蛋白升高,32例(35.6%)发生血小板计数下降。90例IFI患儿标本共培养出92株真菌菌株,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87.0%,80/92),其中34株(37.0%)为希木龙假丝酵母菌,18株(19.6%)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0株(10.9%)为白念珠菌。经抗真菌感染治疗后,治愈或好转72例(80.0%),死亡4例(4.4%),放弃治疗或自动出院14例(15.6%)。结论IFI好发于早产儿,尤以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发病主要集中在炎热的夏季。非白念珠菌感染逐年增多,成为主要致病菌。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早期识别、预防和治疗IF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感染 婴儿 早产 念珠菌 流行病学 高危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