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章太炎《齐物论释》“天籁怒号”对国家民族、语言文化的超克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石井刚 莫加南 +2 位作者 赖锡三 陈晓妍 李志桓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20-36,共17页
莫加南(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莫加南老师,今天非常荣幸可以欢迎石井刚老师跟我们一起讨论《齐物论》或者《齐物的哲学》。我稍微讲一下今天的流程,等一下赖老师会做一个更详细的介绍,介绍石井刚老师和他的著作。然... 莫加南(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系):我是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莫加南老师,今天非常荣幸可以欢迎石井刚老师跟我们一起讨论《齐物论》或者《齐物的哲学》。我稍微讲一下今天的流程,等一下赖老师会做一个更详细的介绍,介绍石井刚老师和他的著作。然后,石井刚老师开始他的报告,之后,由赖老师和我进行回应,讨论《齐物论》的哲学以及章太炎对《齐物论》的解释。最后,我们再开放Q&A的时间,让在线的朋友提问。现在我就先邀请赖老师介绍石井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齐物论释》 章太炎 石井 中山大学 老师
下载PDF
文学复古与“科学”革命:戴震的西学对章太炎国故文体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石井刚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6-123,共8页
"西学东渐"这一文明转型学术潮流中,出自异域文明的知识话语与民族本位的旧思想之间形成张力,导致"传统"的发现并产生复古思潮。然而文体的复古不一定就等同于文章内容的复古,内含革命性的新知识话语不一定以同样... "西学东渐"这一文明转型学术潮流中,出自异域文明的知识话语与民族本位的旧思想之间形成张力,导致"传统"的发现并产生复古思潮。然而文体的复古不一定就等同于文章内容的复古,内含革命性的新知识话语不一定以同样崭新的文学形式来表达出来。相反,复古的文体往往承载着更为激进的话语内容。推动辛亥革命并率领国故运动的"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喜作古奥晦涩的复古文章,遂世人称之为"国学大师"。然而,阅读其文便可知,章氏以复古文体表述了由来于西方的新思想、新知识。加上其独特的佛学诠释,他实际上为中国哲学思想话语的现代化转型做出了极大的理论贡献。章太炎承继了清代乾嘉汉学的考据学传统,企望清代汉学能够产生科学的现代话语,同时始终坚持使用复古笔法。这种看似矛盾的姿态因何而成?有何目的而为之?本文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他深受影响的乾嘉汉学,特别是戴震的天文历算学著作,着眼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共同性,从而探讨文章形式的复古和内容的革新性质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究竟含蕴着什么样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章太炎 科学革命 复古文体 现代化转型
下载PDF
“随顺”的主体实践:《大乘起信论》与章太炎的“齐物哲学” 被引量:2
3
作者 石井刚 《汉语佛学评论》 2018年第1期49-64,共16页
序井筒俊彦(IDUTZU Toshihiko,1914—1993)曾说:'’觉’与’不觉’之间,有一种绷得很紧的存在张力。这种存在张力是要在存在的层面得到消解的。
关键词 《大乘起信论》 阿赖耶识 章太炎 如来藏 主体实践
下载PDF
在欲望与秩序之间——学术转型期围绕戴震解放人欲思想的话语剖析
4
作者 石井刚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3年第4期107-117,共11页
一、绪论 张灏先生曾经以"普世王权"的崩溃所带来的"基本宇宙观念"动摇来描述清末民初学术转型期之思想动荡状况.
关键词 学术转型期 戴震 解放人欲思想 欲望 社会秩序 清朝 知识分子 人格
下载PDF
经由中国的比较研究:论竹内好对鲁迅的解读和武田泰淳对司马迁的解读
5
作者 石井刚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3期100-115,共16页
竹内好和他的同事武田泰淳代表了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两种独特理解。虽然他们都试图通过中国来反思现代日本文化,但他们在对灭绝论(武田)或末世论(竹内)的解读上却决然分道扬镳。本文通过比较竹内对鲁迅的解读和武田对司马迁的解读,试图... 竹内好和他的同事武田泰淳代表了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两种独特理解。虽然他们都试图通过中国来反思现代日本文化,但他们在对灭绝论(武田)或末世论(竹内)的解读上却决然分道扬镳。本文通过比较竹内对鲁迅的解读和武田对司马迁的解读,试图找出这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在对待近代中国和近代日本的态度上的差异,并阐明他们对两国文化-政治关系的不同表述。武田把中日关系比作汉匈关系,归结起来是一种即便在历史上不可复制也可谓命中注定的关系,而竹内和他笔下的《鲁迅》则坚决认为前者为一种非关系型的关系,一种超出预期的关系,一种强烈意义上的末世论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内好 武田泰淳 鲁迅 司马迁
下载PDF
从“受苦”出发的主体实践--武田泰淳文学中的中国历史与“吃人”问题以及反思日本现代性的契机 被引量:3
6
作者 石井刚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39,共14页
武田泰淳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也是以其渊博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及与竹内好一起推动日本早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称的知识分子。他在二战时期所写的成名作《司马迁》中提出重要命题,即《史记》的历史叙事为"无中心"的世... 武田泰淳是日本战后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也是以其渊博的中国古典文学造诣及与竹内好一起推动日本早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称的知识分子。他在二战时期所写的成名作《司马迁》中提出重要命题,即《史记》的历史叙事为"无中心"的世界构想,暗示了日本文化世界化构想必将挫败。同时,此种历史意识勾画了负载着耻辱与罪责相交的复杂主体观念,为他战后的文学创作极富反思性的思想深度提供了来源。本文通过诠释武田《司马迁》以及战后的相关作品,分析武田泰淳的历史意识,指出其相关思考正是针对日本战后现代化历程的深刻反思与批评,并认为,武田试图借此对冷战格局下出现的现代性种种困境进行回应。本文将从武田的历史意识推导出来的主体观念称作"受苦的主体性",武田在日本现代性的深刻反思之上,形构此种主体观念,为我们展示不囿于国家而向无数个体生命开放的人文精神纽带,即"文"的共同性之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田泰淳 史记世界 受苦的主体 日本现代性
原文传递
“道之生生不息”的两种世界观:章太炎和丸山真男的思想及其困境 被引量:1
7
作者 石井刚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6-120,共15页
关键词 丸山真男 章太炎 世界观 思想史研究 日本政治 困境 “自然” 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反思日本现代“中国认识”与历史的“内在理解” 被引量:1
8
作者 石井刚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49,M0004,共13页
增渊龙夫的《关于历史学家的同时代史考察》一书,通过分析两位杰出的日本东洋史学家内藤湖南和津田左右吉,反思日本学界“中国认识”所陷入的困境,并试图提出以“内在理解”为基础的史学方法论。增渊认为,内藤“从那个漫长的中国历史当... 增渊龙夫的《关于历史学家的同时代史考察》一书,通过分析两位杰出的日本东洋史学家内藤湖南和津田左右吉,反思日本学界“中国认识”所陷入的困境,并试图提出以“内在理解”为基础的史学方法论。增渊认为,内藤“从那个漫长的中国历史当中提示出潜运默移的历史大流向”的洞见是史学家所应具备的“历史学家的态度”,且在这一点上,内藤的成就是在日本东洋史学家中罕见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增渊并不是因此称赞内藤的史学,而是要对之进行批判。增渊强调的是“历史的内在理解”之重要性以及艰难性。增渊的史学批判告诉我们,史学工作的伦理价值在于叙述者是否能够与历史人物之间产生相互交感,而使之成为可能的条件无非是叙述者对其周遭以及历史人物存在处境的两方面都能够保持“严”性自觉。我们沿着增渊的思考,不仅可以重构“史”的概念在中国传统中的独特内涵,而且可以诠释中国人文精神“虽旧而维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渊龙夫 内藤湖南 中国认识 内在理解
原文传递
知识生产·主体性·批评空间——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日文简本“译者解说”
9
作者 石井刚 《开放时代》 CSSCI 2011年第10期137-148,共12页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日文简本('近代中国思想の生成')由日本岩波书店于2011年4月刊行。这是他的第三本日译著作。作为该书'译者解说',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该书的内容和其作者的思想进行了批评性阐释。首先,为了进... 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日文简本('近代中国思想の生成')由日本岩波书店于2011年4月刊行。这是他的第三本日译著作。作为该书'译者解说',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该书的内容和其作者的思想进行了批评性阐释。首先,为了进一步理解作者汪晖作为知识分子的品质,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他在中国学术界、读书界中扮演的角色;第二,对该书关于科学主义和现代性的批判分析加以解读;最后,笔者阐述了对富有学术内涵的批评性对话横跨中国和日本的话语空间能进一步得到发展的期待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晖 知识话语 现代性 科学主义 学术批评
原文传递
敢问“天籁”:关于章太炎和刘师培哲学的比较研究
10
作者 石井刚 《开放时代》 CSSCI 2011年第6期57-69,共13页
出自《庄子·齐物论》的"天籁"一词为章太炎和刘师培展开哲学话语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基础。章太炎和刘师培作为晚清汉学大师,尤其在"小学"方面的造诣极高,持论也有相似之处。本文试图沿着他们"小学"... 出自《庄子·齐物论》的"天籁"一词为章太炎和刘师培展开哲学话语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基础。章太炎和刘师培作为晚清汉学大师,尤其在"小学"方面的造诣极高,持论也有相似之处。本文试图沿着他们"小学"研究的路径诠释其与《庄子·齐物论》有关的哲学思想,指出貌似相像的二人思想中存在的重要区别,从而阐明他们各自的学术进路所显示的两种哲学路途及其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刘师培 庄子 齐物论 哲学
原文传递
后冷战时期“东亚”论述的视域——走向开放性区域主义的几个尝试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场公彦 石井刚 《开放时代》 CSSCI 2004年第3期72-88,共17页
东亚固有的历史性乃来源于三重霸权结构,即:前近代以中华帝国为中心而包含其周边地区的华夷秩序,近代由殖民帝国日本发动的殖民主义,以及二战后在美国霸权下的冷战格局。这些因素相互缠绕遗留了包括强弱、优劣、大小、主从等关系在内的... 东亚固有的历史性乃来源于三重霸权结构,即:前近代以中华帝国为中心而包含其周边地区的华夷秩序,近代由殖民帝国日本发动的殖民主义,以及二战后在美国霸权下的冷战格局。这些因素相互缠绕遗留了包括强弱、优劣、大小、主从等关系在内的位阶结构。如何从那里摆脱出来的问题构成后冷战时期现代亚洲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殖民主义 区域主义 政治关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