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种采茶机的名优茶采摘效果综合比较研究
1
作者 倪康 石元值 +2 位作者 郑生宏 马伟 阮建云 《中国茶叶》 2024年第4期40-43,51,共5页
为给名优茶机采作业提供设备选型依据,测试比较了4款浙江茶区常见的采茶机的名优茶采摘作业效率、采摘质量与作业成本。测试结果表明,双人采茶机在机采作业中具有最快的作业速度与采摘效率,但是其名优茶采摘质量不佳,一芽一二叶得率为22... 为给名优茶机采作业提供设备选型依据,测试比较了4款浙江茶区常见的采茶机的名优茶采摘作业效率、采摘质量与作业成本。测试结果表明,双人采茶机在机采作业中具有最快的作业速度与采摘效率,但是其名优茶采摘质量不佳,一芽一二叶得率为22.5%;单人采茶机作业效率不如双人采茶机,但采摘效果好,一芽一二叶得率为40.7%;电动便携采茶机则具有经济性优点,每667 m^(2)采摘成本为14.69元,其一芽一二叶得率不如单人采茶机,但优于双人采茶机;手持式名优茶采摘机采摘质量最好,但采摘效率最低。综合机采速度与采摘质量,实际生产中可考虑传统的单人采茶机作为名优茶机采装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茶机 作业效率 机械组成 经济评价
下载PDF
炭基肥对老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峻锐 韦翔华 +3 位作者 胡钧铭 石元值 张俊辉 郑富海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3期245-256,共12页
采取室内恒温培养法,以施用炭基肥(BF)、不施炭基肥(CK)的40a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定15℃、25℃和35℃共3种不同温度场景,连续监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矿化特征并分析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为评估老茶园固碳减排及障... 采取室内恒温培养法,以施用炭基肥(BF)、不施炭基肥(CK)的40a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定15℃、25℃和35℃共3种不同温度场景,连续监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矿化特征并分析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为评估老茶园固碳减排及障碍消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炭基肥提升了温变场景下茶园土壤pH值和SOC含量。15℃、25℃和3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土壤pH值较CK处理分别增加0.45、0.07和0.28个单位;BF处理的SOC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22.19%、16.65%和25.50%。(2)炭基肥增加了温变场景下茶园SOC累计矿化量、潜在矿化势(C_(S))及土壤呼吸强度,对SOC矿化呈现正激发效应。15℃、25℃和3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SOC累计矿化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5.61%、46.51%和36.89%。BF处理的C_(S)值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25℃培养温度下BF处理的C_(S)值较15℃和35℃培养温度下分别提高147.11%和29.21%。(3)炭基肥降低温度升高处理下茶园SOC矿化温度敏感性。25~35℃温度范围内,BF处理的Q_(10)(土壤有机碳矿化温度敏感性)值较CK处理降低6.25%;BF处理在25~35℃温度范围内Q_(10)值较15~25℃温度范围内的Q_(10)值降低25%。说明施用炭基肥可有效改良40a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固碳,并提升茶园土壤碳库应对温度变化的稳定性,炭基肥利于优化低产老龄茶园可持续生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温室效应 温度敏感性 老茶园 生物炭
下载PDF
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现状及转型路径
3
作者 陈峻锐 石元值 +4 位作者 胡钧铭 韦翔华 张俊辉 郑富海 索广利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224-1231,共8页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 广西属华南优势茶区,茶叶上市早、品质佳,但茶产业整体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滞后于区外知名产茶省,亟待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茶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文章选取昭平、凌云、苍梧、桂平4个广西典型茶区,参考产茶大省,结合茶产业政策,并依据相关典型文献及科技成果,剖析区域茶产业科技发展现状,为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提供理论思考。茶产业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带动乡村发展和致富的重要手段,尽管广西茶园面积、茶产量呈逐年增加,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但广西茶科技在茶产业生产管理、品牌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引育等方面落后产茶大省;并从植茶规模、茶品牌价值、茶科技文献、茶科技奖项等方面探讨了广西茶产业科技支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挖掘区域优质茶树种质资源、构建茶产业高质量标准化体系、强化知名茶品牌建设与管理、统筹“三茶”深度融合态势、优化高端茶学人才引育机制,促进茶科技统筹布局的茶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科技创新在茶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产学研用全产业链科技融合有助于推动广西茶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支撑 科技转型 茶产业 广西
下载PDF
不同复合生态模式茶园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研究
4
作者 何晨 田琳琳 +5 位作者 伊晓云 杨向德 李海涛 蔡延江 倪康 石元值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2-731,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复合生态茶园经济效益及茶园土壤肥力的差异,为茶园管理与决策优化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试验地位于浙江省,始于2012年。供试茶园包括单一种植(CK)、茶草复合(GT)、茶菌复合(BT)和茶禽复合(PT)4种生态模式,均已持...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复合生态茶园经济效益及茶园土壤肥力的差异,为茶园管理与决策优化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试验地位于浙江省,始于2012年。供试茶园包括单一种植(CK)、茶草复合(GT)、茶菌复合(BT)和茶禽复合(PT)4种生态模式,均已持续经营10年。2019—2021年调查了茶叶产量、收入与支出明细,2021年采集0—60 cm茶园土壤测定pH、有机质、养分含量等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土壤进行了综合肥力评价。以茶园收入作为经济指标,土壤pH、土壤有机质(SOM)、综合肥力作为生态指标,对不同类型茶园经济与生态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1)CK模式茶园3年茶叶平均产量为189 kg/hm^(2),净收入为65000元/hm^(2)。GT、PT和BT模式的茶叶平均产量分别较CK模式提高了63.5%、79.4%和99.2%,3年平均净收入提高了66.7%、99.7%和83.7%,BT模式中的黑木耳和PT模式中的散养鸡带来的附加收入,分别占该模式总收入的40.9%和22.1%。CK、GT、PT和BT模式下茶园的产投比分别是2.57、3.23、3.69和2.51,GT和PT模式的产投比高于CK模式,而BT模式产投比与CK模式相当。2)CK模式0—20 cm土层土壤pH由10年前的4.23下降至3.69,而GT、PT和BT模式的土壤pH分别上升至6.93、4.55和5.41,GT模式缓解茶园土壤酸化的效果最佳,BT模式其次,PT模式也有一定的效果。与CK模式相比,GT、PT和BT模式茶树根区土壤0—20 cm土层SOM无显著差异,20—40和40—60 cm土层SOM显著提升,0—60 cm土层SOM含量GT、PT和BT模式分别较CK提高了39.5%、21.8%和7.54%(P<0.05),GT模式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效果明显优于PT模式,后者又明显优于BT模式;GT、PT和BT模式下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数较CK模式下分别提高了77.6%、68.3%和44.8%,GT和PT模式提升表层土壤肥力指数的效果优于BT模式。CK模式下40—6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0—20 cm土层,分别是表层土壤的1.58和2.57倍,而其他3个复合生态模式下40—6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多低于0—20 cm土层,降低了养分淋溶风险。【结论】与单一种茶模式相比,复合生态栽培模式在茶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有明显优势,调查的3个复合模式各有优势。茶禽、茶菌复合模式较茶草模式提高茶叶产量的效果更大,还通过茶、菌收入显著提高了茶园净收入,茶禽模式的产投比最高。而茶草复合模式缓解茶园土壤酸化问题、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降低氮淋溶风险的生态效益大大高于茶菌和茶禽复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生态茶园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土壤肥力指数 模糊综合评判法
下载PDF
茶树中镉、砷元素的吸收累积特性 被引量:58
5
作者 石元值 阮建云 +2 位作者 马立峰 韩文炎 王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0-75,共6页
通过田间调查及盆栽试验,探讨砷、镉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砷、镉元素在茶树体内活性较低,大部分被吸收根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正常状况下,砷、镉元素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是:吸收根>茎... 通过田间调查及盆栽试验,探讨砷、镉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砷、镉元素在茶树体内活性较低,大部分被吸收根固定,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正常状况下,砷、镉元素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是:吸收根>茎(生产枝)或主根>老叶(当年生成熟叶)>新梢(1芽2叶)。茶树受砷、镉污染时,吸收根对阻止土壤砷、镉向新梢转移起到明显的缓冲及屏障作用。当镉添加量为6 mg.kg-1时,茶树的叶绿素含量开始受到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变化不明显;当镉添加量为20 mg.kg-1时,上述4项指标均显著降低。砷添加量为50 mg.kg-1时,对茶树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产生显著负面影响,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砷添加量为200 mg.kg-1时,则对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吸收累积
下载PDF
ICP-OES法同时测定茶叶中La、Ce、Pr、Sm、Nd五种稀土元素 被引量:26
6
作者 石元值 冯启华 +3 位作者 马立峰 韩文炎 阮建云 王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0-313,共4页
本实验建立了一种用ICP-OES同时测定茶叶样品中的La、Ce、Pr、Sm和Nd五种稀土元素的方法。采用干灰化与微波消煮两种前处理方法处理绿茶与乌龙茶茶叶样品,结合ICP-OES法测定,结果精度与准确度良好,其回收率都在87%~103%之间,相对标准... 本实验建立了一种用ICP-OES同时测定茶叶样品中的La、Ce、Pr、Sm和Nd五种稀土元素的方法。采用干灰化与微波消煮两种前处理方法处理绿茶与乌龙茶茶叶样品,结合ICP-OES法测定,结果精度与准确度良好,其回收率都在87%~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都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 CE PR SM ND 茶叶 ICP-OES
下载PDF
浙江省茶园中铅元素含量现状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石元值 马立峰 +1 位作者 韩文炎 阮建云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3-166,共4页
对浙江主要产茶区茶叶原料铅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状况不容乐观。空气沉降物仍是茶叶原料铅含量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对鲜叶进行清洗能适当降低茶叶中铅含量。茶叶铅含量与土壤有效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降低土壤中有效铅含量将是... 对浙江主要产茶区茶叶原料铅含量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状况不容乐观。空气沉降物仍是茶叶原料铅含量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对鲜叶进行清洗能适当降低茶叶中铅含量。茶叶铅含量与土壤有效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降低土壤中有效铅含量将是降低茶叶铅含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茶园 茶叶 原料 空气沉降物 鲜叶 土壤 有效铅含量
下载PDF
茶叶中磷、钾、铅、锌等17种元素的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石元值 马立峰 +1 位作者 韩文炎 阮建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3-196,共4页
采用微波消煮、敞开式湿法消化及干灰化前处理-ICP-OES法对茶叶中的磷、钾、铅、锌等17种元素同时进行了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度高,并对样品前处理、共存元素干扰、方法准确度等因素进行了探讨。方法回收率都在81.6%~107.2%之间,其相对... 采用微波消煮、敞开式湿法消化及干灰化前处理-ICP-OES法对茶叶中的磷、钾、铅、锌等17种元素同时进行了检测,方法简便、准确度高,并对样品前处理、共存元素干扰、方法准确度等因素进行了探讨。方法回收率都在81.6%~107.2%之间,其相对标准偏差在0.23%~8.92%之间,方法能满足茶叶的测定要求,并且大大减少了检测者的工作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品前处理 ICP-OES 茶叶 锌等17种元素
下载PDF
铅在茶树中的吸收累积特性 被引量:26
9
作者 石元值 马立峰 +1 位作者 韩文炎 阮建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72-1278,共7页
通过田间调查及盆栽试验 ,研究了铅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研究发现铅元素在茶树体内活性较低 ,根部吸收的铅元素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 ,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正常状况下 ,铅元素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 :... 通过田间调查及盆栽试验 ,研究了铅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研究发现铅元素在茶树体内活性较低 ,根部吸收的铅元素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 ,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正常状况下 ,铅元素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 :吸收根 >茎 (生产枝 ) >老叶 (当年生成熟叶 ) >主根 >新梢 (1芽 2叶 )。当茶树受到铅污染时 ,茶树自下而上各部位对阻止土壤中的铅向茶树新梢中转移发挥了重要的缓冲及屏障作用。土壤中加入 10 0mg·kg-1铅并没有对茶树的生理及品质指标产生显著影响。茶树新梢中的铅元素含量随着新梢成熟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空气沉降物可能也是引起茶树铅含量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茶树新梢全铅含量与土壤全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 .0 5 ) ,与土壤有效铅含量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 .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吸收累积特性 盆栽试验 分布规律
下载PDF
不同茶园土壤中外源铅的形态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14
10
作者 石元值 韩文炎 +2 位作者 马立锋 阮建云 方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7-1124,共8页
为了明确外源铅进入不同茶园土壤后其形态的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盆栽试验及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外源铅在不同茶园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其在茶树体内的累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母质茶园土壤中铅总量及各形态的含量有... 为了明确外源铅进入不同茶园土壤后其形态的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盆栽试验及连续浸提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外源铅在不同茶园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规律及其在茶树体内的累积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母质茶园土壤中铅总量及各形态的含量有明显差异,无外源铅污染的情况下,临安凝灰岩与金华红壤母质茶园土壤以残渣态占主导地位,嵊州玄武岩和梅家坞鞍山母质茶园土壤则以铁锰态铅占主导地位,4种土壤的交换态含量均较低,均在总量的10%以内。当受外源铅污染后,4种茶园土壤中各形态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转变为以铁锰态为主,碳酸盐态及可交换态含量在总量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但不同母质土壤类型差异较大。在小于500mg·kg-1土的外源铅污染下,交换态以嵊州玄武岩、临安凝灰岩增幅最大,金华红壤最小;但外源铅达到2500mg·kg-1土时,金华红壤中的交换态铅急剧增加。低浓度外源铅对金华红壤、梅家坞鞍山斑岩茶园土中的茶树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但对嵊州玄武岩和临安凝灰岩茶园土壤中的茶树生长刺激作用并不明显。高浓度的外源铅则对4种土壤中的茶树生长均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碳酸盐态与交换态对茶树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大。对新梢中的铅而言,金华红壤茶园土壤以有机态铅对其贡献最大,其余3种母质茶园土壤均以碳酸盐态贡献最大;对老叶与茎杆中的铅而言,嵊州玄武岩母质茶园土壤以有机态贡献最大,其余3种土壤均以铁锰态贡献最大;对须根中的铅而言,梅家坞鞍山斑岩茶园土以有机态贡献最大,其他3种土壤均以铁锰态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外源铅 形态分布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的F^-、Cl^-、SO4^2-、NO3^- 被引量:14
11
作者 石元值 杨亦扬 +4 位作者 阮建云 马立峰 张磊 韩文炎 王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3-385,共3页
利用美国戴安公司免试剂离子色谱系统(ICS-2000系统),采用KOH梯度离子色谱法和抑制电导检测器,建立了同时测定茶叶中F-、Cl-、SO42-、NO3等四种重要的阴离子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茶叶中F-、Cl-、SO42-、NO3四种阴离子的色谱分析条件,建立... 利用美国戴安公司免试剂离子色谱系统(ICS-2000系统),采用KOH梯度离子色谱法和抑制电导检测器,建立了同时测定茶叶中F-、Cl-、SO42-、NO3等四种重要的阴离子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茶叶中F-、Cl-、SO42-、NO3四种阴离子的色谱分析条件,建立了8-44-52-8mmol/L的KOH梯度淋洗程序,流速为1.0ml/min。结果表明:该方法回归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9以上,各组分的检出限在0.01~0.05mg/L之间,回收率在88.6%~107.5%之间。用本方法用于实际茶叶样品中F-、Cl-、SO42-、NO3等无机酸阴离子的分析,简便、实用,并且快速、准确,所得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梯度淋洗 F^-、Cl^-、SO4^2-、NO3^- 同时测定
下载PDF
茶园土壤中铅形态的连续浸提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石元值 康孟利 +1 位作者 马立锋 韩文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9,共7页
通过改进的连续浸提试验,将高铅茶园土壤及常态茶园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可分成6种形态: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并用ICP-OES法检测了各种形态铅含量及总铅含量。结果表明,本提取测定方... 通过改进的连续浸提试验,将高铅茶园土壤及常态茶园土壤中铅的存在形态可分成6种形态: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并用ICP-OES法检测了各种形态铅含量及总铅含量。结果表明,本提取测定方法精密度和准确性好,而且简便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浸提 茶园土壤 铅形态 ICP-OES法
下载PDF
茶叶中稀土氧化物总量现状及其溶出特性研究 被引量:30
13
作者 石元值 韩文炎 +1 位作者 马立锋 方丽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9-354,共6页
为明确当前我国茶叶中稀土氧化物总量(∑REOs)的现状及其溶出特性,分析了2007~2010年全国各地1245只茶叶中∑REOs的现状,并对不同含量及不同加工方式的茶叶进行溶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茶叶中∑REOs中值约为2 mg/kg,含量范围介于... 为明确当前我国茶叶中稀土氧化物总量(∑REOs)的现状及其溶出特性,分析了2007~2010年全国各地1245只茶叶中∑REOs的现状,并对不同含量及不同加工方式的茶叶进行溶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茶叶中∑REOs中值约为2 mg/kg,含量范围介于未检出至13.80 mg/kg之间;90%以上的茶叶∑REOs小于5 mg/kg,∑REOs残留量小于2 mg/kg的茶叶比例为45%~65%;乌龙茶∑REOs残留量小于2 mg/kg的茶叶比例低于50%,其他茶类如绿茶、花茶等,其∑REOs残留量小于2 mg/kg的茶叶比例均在70%以上。当茶叶磨碎后其稀土浸出率均显著高于原样。茶叶加工过程中对芽叶的挤压程度可能是影响稀土浸出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各类茶的稀土浸出率为:针形茶【扁形茶【卷曲形茶【粉茶。茶汤中∑REOs以第1次冲泡最高,随着冲泡次数增加而递减。3次冲泡的总浸出率以乌龙茶粉最高,约为60%;其次是乌龙整茶,约为50%;针形绿茶的稀土浸出率最低,仅为5%。即使对总浸出率最高的乌龙茶粉而言,当乌龙茶粉干物质中的∑REOs达到6 mg/kg,茶汤中的∑REOs也仍低于饮用水的限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REOs 浸出率
下载PDF
端视ICP-AES法测定茶叶中铅铜砷镉铬钴 被引量:8
14
作者 石元值 马立峰 +1 位作者 韩文炎 阮建云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599-601,共3页
研究了用ICP-AES法同时测定茶叶中6种重金属元素铅、铜、砷(为类金属元素)、镉、铬、钴的分析方法。方法回收率都在90%~1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0.1%~8.3%之间,对茶叶标准物的测定值与推荐值基本一致,方法简便、准确,结果满意。
关键词 ICP—AES法 测定 茶叶 微量元素
下载PDF
龙井茶中重金属元素Pb含量的影响因子探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石元值 韩文炎 +1 位作者 马立峰 阮建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99-903,共5页
通过大田及盆栽试验,对龙井茶原料生产及加工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了龙井茶中Pb含量的影响因子。研究发现,茶树新梢中的Pb元素含量随着新梢成熟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空气沉降物可能也是引起茶树Pb含量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大田及盆栽试验,对龙井茶原料生产及加工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了龙井茶中Pb含量的影响因子。研究发现,茶树新梢中的Pb元素含量随着新梢成熟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空气沉降物可能也是引起茶树Pb含量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茶树新梢全Pb含量与土壤有效Pb含量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龙井茶炒制锅的质量对成品茶中Pb含量的影响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井茶 铅含量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汽车尾气对茶园土壤和茶叶中铅、铜、镉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0
16
作者 石元值 马立峰 +1 位作者 韩文炎 阮建云 《茶叶》 2001年第4期21-24,34,共5页
本文通过对距离公路不同远近的茶园中的铅、铜、镉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茶叶中的铅元素含量受汽车尾气的影响较大 ,而铜、镉元素受汽车尾气的影响则不明显。在茶园靠公路一侧种植适当的树木是降低茶叶中铅元素含量的有效... 本文通过对距离公路不同远近的茶园中的铅、铜、镉等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调查研究 ,发现茶叶中的铅元素含量受汽车尾气的影响较大 ,而铜、镉元素受汽车尾气的影响则不明显。在茶园靠公路一侧种植适当的树木是降低茶叶中铅元素含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汽车尾气 茶园 茶叶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实行优质绿茶机械化采摘的适应性比较 被引量:24
17
作者 石元值 吕闰强 +6 位作者 方乾勇 阮建云 金李孟 朱朝安 袁海波 陆德彪 鲁成银 《中国茶叶》 2010年第11期8-9,11,共3页
大宗茶机械化采摘已在生产中普遍应用,技术较为成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优质绿茶的效益显著高于大宗茶,并在生产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然而当前优质绿茶主要靠人工采摘来完成,由于采茶工紧缺,采茶高峰期有些地方无法... 大宗茶机械化采摘已在生产中普遍应用,技术较为成熟。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优质绿茶的效益显著高于大宗茶,并在生产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然而当前优质绿茶主要靠人工采摘来完成,由于采茶工紧缺,采茶高峰期有些地方无法将茶叶及时采下,导致效益降低;采茶工资普遍上涨,增加了茶叶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绿茶 机械化采摘 茶树品种 适应性 生产成本 消费观念 人工采摘 采茶
下载PDF
四个茶树品种的氟吸收累积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石元值 王新超 +2 位作者 方丽 章志芳 杨亚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6-403,共8页
评价4个茶树品种的氟吸收富集能力差异,为有效降低茶叶中氟含量和茶叶生产中推广低氟品种提供参考依据。以前期初选出的4个不同氟含量茶树品种的一年生无性系茶苗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各品种的短期吸收动力学参数差异、氟吸... 评价4个茶树品种的氟吸收富集能力差异,为有效降低茶叶中氟含量和茶叶生产中推广低氟品种提供参考依据。以前期初选出的4个不同氟含量茶树品种的一年生无性系茶苗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各品种的短期吸收动力学参数差异、氟吸收累积动态及累积能力差异。结果表明,在低氟浓度生长环境下,茶树对氟的吸收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方程Vi=Vmax.Ci/(Km+Ci)描述,表现出主动吸收过程,茶树各部位对氟的吸收累积能力表现为成熟叶>>根>茎;随着氟浓度的增加,茶树对氟的吸收逐渐表现出了明显的被动吸收现象。茶树各部位对氟的吸收累积能力表现为成熟叶>>茎>根;中茶102品种对氟的吸收累积能力及对氟的耐受性与中茶108相比有较大的差异,中茶108对氟具有比较稳定的低吸收累积特性,而中茶102则对氟表现出了较强的吸收累积特性,龙井43与乌牛早则介于两者之间。中茶108具有稳定的低氟吸收累积特性,可以作为低氟品种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吸收累积
下载PDF
树冠微域环境对茶树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石元值 方丽 吕闰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50-1261,共12页
【目的】树冠微域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着显著影响,改善植物树冠环境可提升收获对象的品质。因此茶树的生长特别是其碳氮代谢及茶叶品质可能会受到树冠微域环境影响,本文拟通过覆盖遮荫的方式人为改变茶树树冠微域环境,以探明树冠微域环... 【目的】树冠微域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着显著影响,改善植物树冠环境可提升收获对象的品质。因此茶树的生长特别是其碳氮代谢及茶叶品质可能会受到树冠微域环境影响,本文拟通过覆盖遮荫的方式人为改变茶树树冠微域环境,以探明树冠微域环境对茶树碳氮代谢等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在茶树树冠面上分别覆盖光热透过性能不同的三种遮荫材料,人为改变茶树树冠面的微域环境,以不覆盖为对照,比较不同树冠微域环境条件下树冠面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变化及光合速率等的差异,并通过氨基酸组分分析及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不同季节茶树新梢中碳氮初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以比较树冠微域环境变化对茶树碳氮代谢及茶鲜叶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茶树树冠面经三种光热透过性能不同的遮阳网在蓬面直接覆盖后,茶树新梢的生长小环境及碳氮代谢均发生了变化:1)树冠面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及叶片温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覆盖隔热网的降温效果最好,降温幅度最高可达3.1℃;覆盖银色网在早晚有较好的降温效果,降温幅度可达1.6℃,但在12时、14时和16时未有明显的降温效果。而覆盖黑网后早晨的树冠面空气温度与叶片温度却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且随着外界温度的升高,黑网下的两种温度与不覆盖比表现出了波动现象。2)茶树被覆盖后,其净光合速率表现出显著的降低趋势,其中黑网覆盖处理与不覆盖处理均在中午12点左右出现一个低谷,出现了"午睡"现象,而银色网与隔热网覆盖处理没有表现出"午睡"现象;覆盖后茶树叶片胞间CO2浓度较不覆盖表现出升高趋势,其中以隔热网处理为最高。3)在高温强光季节对茶树进行适度遮荫覆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茶树氮代谢,减弱茶树碳代谢,改善各季茶树新梢的品质。主要表现为茶新梢的叶绿素含量、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增加;氨基酸组分如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也均表现出显著增加趋势;茶新梢中总碳含量及茶多酚等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总碳、C/N、茶多酚含量等显著降低,儿茶素组分降低但儿茶素品质指数增加、苦涩味指数降低;三种茶树微域环境中,隔热网覆盖的树冠环境对茶叶品质提升方面效果最明显。4)与不覆盖相比,茶树新梢产量表现出了降低的趋势。【结论】通过遮荫覆盖等方式调控茶树树冠微域环境会影响茶树碳氮代谢等生理活动、提高茶鲜叶品质,但茶鲜叶的产量表现出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冠微域环境 茶树 碳氮代谢 品质
下载PDF
双人采茶机在名优绿茶机械化采摘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1
20
作者 石元值 吕闰强 +6 位作者 阮建云 鲁成银 方乾勇 陆德彪 尹军锋 袁海波 杨建灿 《中国茶叶》 2010年第6期19-20,共2页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特别是浙江开始大力发展名优茶,茶农的茶叶收入得到明显增加。然而名优茶的鲜叶采摘主要靠人工来完成,近几年来各地茶区采茶高峰期招不到充足采茶工的现象时有发生,2007年与2008年的"采茶工荒"更显严重。2009年...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特别是浙江开始大力发展名优茶,茶农的茶叶收入得到明显增加。然而名优茶的鲜叶采摘主要靠人工来完成,近几年来各地茶区采茶高峰期招不到充足采茶工的现象时有发生,2007年与2008年的"采茶工荒"更显严重。2009年开春,采茶工每天的工资已涨到了60元,高的甚至达到了100元,而往年才30~40元,工钱几乎比往年翻了1番,茶叶的生产成本明显提高。目前印度、日本等国家已基本实行茶叶机器采摘。除高档名优茶对茶叶外形有较高要求需人工采摘外,从规模化生产而言,推广机器采摘是今后茶叶生产的一个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采摘 采茶机 名优绿茶 茶叶生产 应用 人工采摘 规模化生产 名优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