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集团化办学推进新校部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成效
1
作者 石凤祥 谢明 尹永元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6期0020-0023,共4页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新校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通过集团办学,可以推动新校部实现优质、均衡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新建科组的创新建设和特色突显。集团以制度创新为引领,确保科组的良性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在特色科组建设的...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新校部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通过集团办学,可以推动新校部实现优质、均衡发展,这主要得益于新建科组的创新建设和特色突显。集团以制度创新为引领,确保科组的良性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在特色科组建设的过程中,年轻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转变,专业素养迅速提升,有力地推动新校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从而实现教育的均衡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新建校部 科组建设 制度创新机制 科组特色 学科融合
下载PDF
pc-ASL技术在桥小脑角区肿瘤术后复发评估
2
作者 石凤祥 王玉凤 +2 位作者 王海辉 徐田勇 荣凡令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3-685,共3页
目的:探讨3DFSE的pc-ASL技术对桥小脑角区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1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术后患者,行常规平扫及增强序列,在增强前扫描pc-ASL序列。将pc-ASL功能图像与增强后Ax 3D T1WI融合,测量异常强化区域及对侧正常脑... 目的:探讨3DFSE的pc-ASL技术对桥小脑角区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1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术后患者,行常规平扫及增强序列,在增强前扫描pc-ASL序列。将pc-ASL功能图像与增强后Ax 3D T1WI融合,测量异常强化区域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CBF值,评价是否存在肿瘤复发。结果:全部21例手术区出现异常强化区患者,13例为复发。17例患者行DSC-PWI失败,图像无法满足诊断需求。全部21例pc-ASL检查成功。肿瘤复发区域的CBF值为(64.2±3.03)mL/100g/min,对侧正常脑实质的CBF值为(52.5±1.89)mL/100g/min。肿瘤复发区域的CBF值明显高于对照侧脑组织,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98,P<0.05)。结论:基于3DFSE的pc-ASL序列安全无创,无需注射对比剂,磁敏感效应影响小,可以用于评估桥小脑角区肿瘤有无术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小脑脑桥角 肿瘤复发
下载PDF
透视触发法3D CE-MRA在肾动脉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徐田勇 石凤祥 +2 位作者 汪平 罗萍 尹茵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7期882-884,共3页
目的:探讨透视触发法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9例疑有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肾动脉3DCE-MRA检查,然后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和多层面重建。结果:69例均获得清晰的血管图像,其中1... 目的:探讨透视触发法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9例疑有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行肾动脉3DCE-MRA检查,然后进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和多层面重建。结果:69例均获得清晰的血管图像,其中13例未见异常;共有145支肾动脉显影,其中53支狭窄,另有3支完全闭塞。结论:透视触发法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简便易行,副作用小,成像效果与DSA相仿,在诊断肾动脉狭窄方面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扫描技术 透视触发 椭圆中心视图顺序
下载PDF
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FLASH扫描与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比较 被引量:13
4
作者 佟海滨 王小玲 +9 位作者 赵青 张民 薛超 杨树华 王群 汪平 石凤祥 徐磊 于薇 方继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5期400-404,共5页
目的:比较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FLASH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第二代双源CT行前门控FIASH扫描(A组)与序列扫描(B组)冠状动脉CTA连续各50例患者,入组标准为心率70... 目的:比较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FLASH扫描)与序列扫描模式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第二代双源CT行前门控FIASH扫描(A组)与序列扫描(B组)冠状动脉CTA连续各50例患者,入组标准为心率70次/min以下,窦性心律,心率波动范围在10次/min以内。评价这2种成像模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扫描参数:2组均采用Z轴飞焦点技术采集,探测器准直宽度0.6 mm,重建层厚0.75 mm,扫描时间0.28 s/r,单扇区时间分辨率75 ms,根据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值设定管电压:100kV(BMI<24 kg/m^2)、120 kV(BMI≥24 kg/m^2),参考管电流370 mAs,采用管电流调制方案;FLASH扫描前门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序列扫描采集时相为35%~75%R-R间期,步进采集宽度34.5 mm。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为4级(1级为优异,1~3级为可评价血管,4级为不可评价血管),相应评为1~4分。应用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A、B 2组患者的年龄及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 2组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百分比分别为98.21%和9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P=0.621),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30±0.60和1.28±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9,P=0.625)。A、B 2组扫描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99±0.34)mSv和(4.80±2.21)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48,P=0.000),FLASH扫描剂量明显低于序列扫描。结论:在心率低于70次/min、心律稳定的情况下,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FLASH扫描可获得与序列扫描相似的高质量图像,但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造影术 第二代双源CT 影像质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中ECG“不稳定波形”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小玲 赵青 +9 位作者 佟海滨 宋庆桥 薛超 张民 杨树华 王群 汪平 石凤祥 徐磊 方继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335-2339,共5页
目的评估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Flash模式)中ECG呈现的"不稳定波形"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Flash模式冠状动脉成像的73例连续病例,与采集数据前ECG波形比较,观察采集数据的单个R-R间期中波形变化。采... 目的评估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Flash模式)中ECG呈现的"不稳定波形"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Flash模式冠状动脉成像的73例连续病例,与采集数据前ECG波形比较,观察采集数据的单个R-R间期中波形变化。采用4级法评估图像质量。结果组1(30例)为"不稳定波形"组,组2(43例)为"稳定波形"组。"不稳定波形"发生于数据采集时和(或)数据采集完成后,表现为基线抬高或下移,P波或QRS波群倒置、宽大畸形,T波~P波之间无命名的波形,波形呈M形、W形、V形或∧形,但R-R间期无变化。以血管段及患者为单位,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可评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前门控大螺距冠状动脉成像时,仅在图像采集R-R间期呈现的ECG"不稳定波形"可能为伪差,不对图像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电图 图像质量
下载PDF
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佟海滨 赵青 +8 位作者 范洋洋 马云瑶 张民 薛超 汪平 石凤祥 张振鹏 宋庆桥 方继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4期301-304,310,F0002,共6页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节段占97.89%。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98.52%、94.98%。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与SCA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对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SCA,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辐射剂量
下载PDF
人工智能及CT影像学鉴别诊断恶性及非钙化肺结节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雷 许涛 +3 位作者 史珊 张峰 石凤祥 张红丽 《中国医学装备》 2022年第5期64-67,共4页
目的:研究人工智能(AI)及CT影像学鉴别诊断恶性及非钙化肺结节(PN)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48例(170个结节)经外科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PN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AI图像分析,采用Kappa检验评价AI和影像医师与病理诊... 目的:研究人工智能(AI)及CT影像学鉴别诊断恶性及非钙化肺结节(PN)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48例(170个结节)经外科手术和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PN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AI图像分析,采用Kappa检验评价AI和影像医师与病理诊断良恶性PN一致性。结果:经外科手术和穿刺活检的病理诊断共发现148例共170个存在病理或两年及以上随访无变化结节,其中良性结节72个,恶性结节98个;72个良性结节中AI对其中的1个良性结节检测为恶性,影像医师对其中的2个良性结节检测为恶性;AI和影像医师诊断与病理结果的Kappa值分别为0.874和0.825,一致性较好。结论:AI鉴别诊断恶性及非钙化性肺结节能力与影像医师鉴别诊断结果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影像医师进行一系列的基础辅助工作,增加恶性及非钙化肺结节诊断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AI)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肺结节(PN) 肺癌
下载PDF
磁共振半定量评分对股骨头坏死ARCO分期的Ⅱ~Ⅳ期软骨损伤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史珊 杨学东 +5 位作者 石凤祥 谢利民 于潼 白杨 孙黎 洪洋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评估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股骨头坏死(ONFH)分期为Ⅱ~Ⅳ期的ONFH软骨损伤磁共振(MR)半定量评分的可靠性。方法:选取医院诊断为ONFH并行髋关节MR及CT检查的31例患者,其中21例为双侧髋关节病变,病变髋关节共52个。所有患者病例均行... 目的:评估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股骨头坏死(ONFH)分期为Ⅱ~Ⅳ期的ONFH软骨损伤磁共振(MR)半定量评分的可靠性。方法:选取医院诊断为ONFH并行髋关节MR及CT检查的31例患者,其中21例为双侧髋关节病变,病变髋关节共52个。所有患者病例均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用MR半定量评分对所有病例的髋关节软骨损伤状况进行评估,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软骨损伤半定量评分的评估者内及评估者间的一致性。比较不同ARCO分期的软骨损伤程度,分析软骨损伤与ONFH的ARCO分期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软骨损伤半定量评分的评估者内和观察者间均有良好的一致性(ICC=0.916,ICC=0.835;P<0.001)。不同ARCO分期的软骨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4.586,P<0.01)。软骨损伤评分与ARCO分期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具有相关性(r=0.77,r=-0.53,P<0.01)。结论:MR软骨损伤半定量评分对ONFH的ARCO分期Ⅱ~Ⅳ期ONFH软骨损伤评估的一致性强,可靠性高。软骨损伤与ARCO分期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有关,软骨损伤的评估有助于协助及优化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损伤 磁共振(MR) 半定量评分 可靠性 股骨头坏死(ONFH)
下载PDF
第二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前门控大螺距扫描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3
9
作者 赵青 佟海滨 +9 位作者 王小玲 薛超 张民 杨树华 王群 汪平 石凤祥 徐磊 于薇 方继良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4期299-302,321,F0002,共6页
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模式)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同时观察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第二代双源CT使用Flash扫描模式(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行冠脉成像患者... 目的:初步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Flash模式)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同时观察扫描的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7例第二代双源CT使用Flash扫描模式(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行冠脉成像患者的图像质量。分别由2名医师采用4级法进行综合评估,1~3级图像为可评估,能用于影像诊断,4级为不可评估;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冠脉16段分段法,对各段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估;再根据扫描心率,分成≤65次/min和>65次/min2组病例,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统计分析此种扫描模式的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共评价冠脉1047段,可用于诊断的节段占97.3%,不可评价节段占2.7%;平均心率≤65次/min组可评价血管节段为99.5%,平均心率>65次/min组可评价血管节段是89.1%,2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例扫描辐射剂量为(1.25±0.45)mSv。结论:使用Flash模式行冠脉CTA扫描图像质量较高;对于心律较整齐患者,影响其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心率,在60%R-R间期采集时,扫描时心率≤65次/min图像质量较心率>65次/min可评价比例明显提高;此种模式较其他扫描模式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双源CT 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 冠状动脉成像 辐射剂量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多螺旋CT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雷 石凤祥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3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多螺旋CT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选2019年5月至2021年5于我院的1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给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多螺旋CT,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和特异度。结果和DSA诊断结果相...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多螺旋CT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选2019年5月至2021年5于我院的1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给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多螺旋CT,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和特异度。结果和DSA诊断结果相比,MRA闭塞的诊断准确率为66.7%,轻度狭窄的诊断准确率为96.2%,中度狭窄的诊断准确率为94.6%,重度狭窄的诊断准确率为89.7%。和DSA诊断结果相比,MRA闭塞的诊断准确率为33.3%,轻度狭窄的诊断准确率为76.9%,中度狭窄的诊断准确率为89.2%,重度狭窄的诊断准确率为79.3%。MRA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均比多螺旋CT高,且漏诊率比多螺旋CT低(P<0.05)。结论缺血脑卒中患者诊断中相较于多螺旋CT,MRA应用价值更高,其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均比多螺旋CT高,且漏诊率低,能为临床的确诊和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多螺旋CT 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评价冠脉周围脂肪CT密度、体积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彦萍 马云瑶 +5 位作者 孙铭鸿 张阔 王雷 洪洋 石凤祥 赵青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6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脉周围脂肪(pericoronal adipose tissue,PCAT)CT密度、体积特征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纳入289例疑似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而接受冠状动脉CT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者... 目的探讨冠状脉周围脂肪(pericoronal adipose tissue,PCAT)CT密度、体积特征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纳入289例疑似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而接受冠状动脉CT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者,测量冠状动脉主支PCAT CT密度及体积特征,分析冠脉主支PCAT CT密度、体积差异;分析高、低密度或体积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并筛选影响PCAT CT密度及积体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结果冠脉主支PCAT CT密度、体积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男性,年龄低、冠脉异常PCAT CT密度增高;女性,年龄高、BMI、肥胖PCAT CT体积增多。结论在疑似CAD患者中,不同冠脉主干PCAT CT密度和体积存在一定差异,男性,年龄低、冠脉异常是PCAT CT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年龄高、BMI增加、肥胖是PCAT CT体积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 冠状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 心血管危险因素
下载PDF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被引量:4
12
作者 徐田勇 石凤祥 尹茵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2-265,共4页
根据是否应用对比剂,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单纯依赖血液流动特性而实现的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优点是对血管腔的显示更加可靠、对血管狭窄程度的显示比较真实、一... 根据是否应用对比剂,磁共振血管成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单纯依赖血液流动特性而实现的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优点是对血管腔的显示更加可靠、对血管狭窄程度的显示比较真实、一次注射对比剂可以显示多部位的动静脉等,这些优点使其在临床应用中逐步替代了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但其缺点为需要注射对比剂,无法提供血液流动的信息,如无法显示锁骨下动脉窃血时椎动脉的逆向血流^[1-3]。近年来,由于以下几点的发展,使得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重新焕发青春。①文献报道使用钆对比剂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即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特别是对于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1.4-5];②磁共振硬件和软件的进步,如并行采集技术,它可以显著减低采集时间^[1,6];③昂贵的对比剂.特别是在日本,这直接导致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迅猛发展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常规CT扫描中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的区别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欢 杨学东 +3 位作者 石凤祥 吴哲 孙昊 金征宇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1年第6期885-889,共5页
目的通过测量结石的CT值、大小、密度是否均匀以及结石与肾脏CT值比、身体宽度,找出用常规CT预测尿酸结石的方法。方法共入组尿酸结石50例,非尿酸结石60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检出结石后,通过双能量CT区分出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选取的... 目的通过测量结石的CT值、大小、密度是否均匀以及结石与肾脏CT值比、身体宽度,找出用常规CT预测尿酸结石的方法。方法共入组尿酸结石50例,非尿酸结石60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检出结石后,通过双能量CT区分出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选取的结石长径均>7 mm,由一名影像医师在不知道结石成分的情况下,对入组的患者进行数据采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的CT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石大小、密度是否均匀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结石CT值诊断尿酸结石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948,灵敏度94%,特异度85%;根据ROC曲线,以CT值730 HU为阈值诊断尿酸结石,其阳性预测值83.9%,阴性预测值94.4%,准确度80.1%。结石的大小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63,灵敏度36%,特异度88.3%;根据ROC曲线以结石平均径>18.05 mm诊断尿酸结石,其阳性预测值72%,阴性预测值62.4%,准确度64.5%。以结石CT值730 HU为阈值且结石密度均匀预测尿酸结石,其特异度100%,阳性预测值100%。结论常规CT通过测量结石CT值、平均径大小、密度是否均匀以鉴别尿酸结石与非尿酸结石具有较高价值,当结石CT值与结石密度是否均匀结合考虑时,则诊断尿酸结石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结石 常规CT 双能量CT 结石CT值 结石密度是否均匀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直方图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亚峰 石凤祥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646-648,656,I0002,共5页
目的评价扩散峰度成像(DKI)直方图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常州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脑胶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行常规MR成像及DKI成像,生成平均峰度(MK)和平均扩散系数(MD)图,比较30... 目的评价扩散峰度成像(DKI)直方图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常州市中医医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脑胶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行常规MR成像及DKI成像,生成平均峰度(MK)和平均扩散系数(MD)图,比较30例高级别脑胶质瘤(HGG)和25例低级别脑胶质瘤(LGG)MK和MD直方图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评价直方图参数鉴别诊断HGG和LGG中的效能。结果在MK直方图参数中,除峰度值及偏度值外,其他参数在HGG和LGG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MD直方图参数中,HGG的MD最小值及第10、30、50百分位数MD均低于LGG(均P<0.05),而其他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MK最大值的最佳截断值为0.725时,其灵敏度为0.733,特异度为1.000。结论DKI直方图分析能提高HGG和LGG的鉴别诊断效能,其中,MK最大值具有最高的分级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扩散峰度成像 直方图分析
下载PDF
浅议“学生评教”中的问题——从一则案例说起 被引量:2
15
作者 石凤祥 《基础教育研究》 2004年第9期20-22,共3页
关键词 学生评教 案例分析 可信度 评教量表
下载PDF
上腹部双能量CT虚拟平扫代替传统平扫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玉凤 石凤祥 +2 位作者 杨学东 史珊 马云瑶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10期104-107,共4页
目的比较上腹部双能虚拟平扫(Virtual Non-contrast-Enhanced,VNC)和传统真实CT平扫(True Non-contrastEnhanced,TNC)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虚拟平扫代替传统平扫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双源CT对37例患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其中平扫采用... 目的比较上腹部双能虚拟平扫(Virtual Non-contrast-Enhanced,VNC)和传统真实CT平扫(True Non-contrastEnhanced,TNC)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虚拟平扫代替传统平扫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双源CT对37例患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其中平扫采用单源模式,动脉期和静脉期采用双能量模式,通过后处理软件Liver-VNC处理得到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VNC_(A)、VNC_(V)),比较TNC、VNC_(A)、VNC_(V)三组图像中肝脏、脾脏、胰腺、竖脊肌的CT值、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图像评分、病变检出率以及辐射剂量。结果肝、脾、胰腺、竖脊肌在TNC、VNC_(A)、VNC_(V)三期图像的CT值、SNR、噪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NC_(A)、VNC_(V)之间CT值(肝P=0.151;脾P=0.644;胰腺P=0.399;竖脊肌P=0.558)、SNR(肝P=0.568;脾P=0.922;胰腺P=0.628;竖脊肌P=0.745)、噪声(肝P=0.856;脾P=0.983;胰腺P=0.515;竖脊肌P=0.7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C、VNC_(A)、VNC_(V)三期图像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而传统增强扫描模式与双能扫描模式总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NC、VNC_(A)、VNC_(V)三期图像的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1);TNC、VNC_(A)、VNC_(V)三期图像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2.2%、81.5%、8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956)。结论上腹部虚拟平扫基本上可以代替常规平扫,还能减少一期扫描剂量,在回访病人中能发挥很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虚拟平扫 真实平扫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冠状动脉心肌桥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国雷 石凤祥 +1 位作者 王雷 孔繁亮 《河北医药》 CAS 2022年第5期758-760,共3页
目的观察心肌桥患者应用冠脉CT血管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评估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高效、科学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心肌桥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纵深50例、表浅50例,同期选择50例冠脉C... 目的观察心肌桥患者应用冠脉CT血管成像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评估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高效、科学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00例心肌桥患者为研究组,其中纵深50例、表浅50例,同期选择50例冠脉CT血管成像正常者为常规组。分析2组患者FFR1、FFR2、FFR3收缩期和舒张期FFRct值,Logistic多因素分析造成FFRct值下降的高危因素。结果心肌桥纵深患者收缩期FFRct值高于舒张期,纵深与表浅者舒缩两期FFRct值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心肌桥100例患者中,FFRct值异常(<0.75)46例,其中纵深32例、表浅14例。心肌桥深度、长度是导致FFRct值下降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纵深型心肌桥患者FFRct值明显异常,与心肌桥深度、长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储备分数 心肌桥 冠脉CT血管成像 血流动力学 FFRct值
下载PDF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中老年人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序 杨忖卿 +6 位作者 石凤祥 孙黎 庞博 谷春 侯雪筠 费佳欣 刘贵建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中老年人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2-5月就诊于本院、年龄>40岁并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评估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ACS)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 目的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中老年人冠状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2-5月就诊于本院、年龄>40岁并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评估冠状动脉钙化评分(CACS)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状况、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关系。结果女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男性(P=0.001),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38)。高血压患者的log(CACS+1)明显高于无高血压患者(P=0.036),血脂异常患者log(CACS+1)明显高于血脂正常患者(P=0.019)。高嗜酸性粒细胞组的log(CACS+1)高于低嗜酸性粒细胞组(P=0.0147)。结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中老年人冠状动脉钙化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 冠状动脉钙化 动脉粥样硬化 中老年人
下载PDF
房颤高心率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玉凤 石凤祥 +1 位作者 方继良 张民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6期572-573,共2页
男,57岁,身高172cm,体质量69kg。病史:心律失常,房颤,临床怀疑冠心病。血压:132/98mmHg,房颤,心率:65-120次/min.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中华小型猪心脏MRI扫描优化方案及T_1 mapping评价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初步观察
20
作者 柳桂勇 洪洋 +12 位作者 陈媛媛 方继良 佟海滨 赵青 张金铃 高波 刘欢 张今朝 贺毅 俞裕天 石凤祥 罗萍 荣培晶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3期308-310,共3页
目的:探讨小猪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的优化方法 ,初步观察T_1 mapping定量值在小猪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变化。方法:选择13只正常中华小型猪;初次扫描1周后,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中段交界区置入蛋白缩窄环,4周时慢性心肌缺血小猪模型形成,并... 目的:探讨小猪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的优化方法 ,初步观察T_1 mapping定量值在小猪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变化。方法:选择13只正常中华小型猪;初次扫描1周后,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中段交界区置入蛋白缩窄环,4周时慢性心肌缺血小猪模型形成,并行第2次MRI检查。2次检查均行增强扫描前后的T_1 mapping扫描,分析下壁与前间壁T_1值的变化,提出CMR扫描优化方案。结果:通过改进、优化扫描过程中的序列顺序及参数,缩减了扫描时间,提高了图像质量。结果显示,平扫时,建模后前间壁的T_1值较建模前明显增大(P<0.01);增强扫描时,建模后的前间壁T_1值则明显低于建模前(P<0.01)。结论:小猪心脏MRI扫描方案的优化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图像质量;其T_1 mapping可用于判断心肌的缺血或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型 心肌缺血 心肌梗塞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