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他沙星与莫西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石功名 陈向东 +3 位作者 汪辉 王斯文 郭欣 张序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67-871,880,共6页
目的对西他沙星与莫西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进行体内外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降低细菌耐药性。方法本研究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药物的MIC,MBC及MPC;构建新型巨噬细胞RAW264.7细... 目的对西他沙星与莫西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进行体内外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降低细菌耐药性。方法本研究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药物的MIC,MBC及MPC;构建新型巨噬细胞RAW264.7细菌感染模型,检测体外药物的胞内外活性;构建药物胞内蓄积模型,采用HLPC检测胞内药物含量;构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菌感染模型,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药物时间及浓度杀菌曲线。结果在体外实验中,MIC,MBC,MPC及时间与浓度杀菌曲线实验表明西他沙星胞内外抑菌活性均强于莫西沙星;在体内试验中,结果表明细胞内药物活性取决于给药频率及药物浓度,同时得出药物胞内含量与胞内活性并非一致。通过药物时间与浓度胞内外杀菌曲线测定,得出西他沙星的抑菌活性强于莫西沙星。结论体内外研究表明西他沙星抑制细胞内外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强于莫西沙星,能够更好的用于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他沙星 莫西沙星 巨噬细胞RAW264 7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下载PDF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分离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石功名 陈向东 顾觉奋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 CAS 2010年第6期248-252,共5页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培养的研究在新型抗生素以及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获得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研究者通过不断地研究得出了各种各样用于分离自然界中有利用价值的稀有放线菌属的方法,使得稀有放线菌属中的游动放...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培养的研究在新型抗生素以及其它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获得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研究者通过不断地研究得出了各种各样用于分离自然界中有利用价值的稀有放线菌属的方法,使得稀有放线菌属中的游动放线菌属、动孢放线菌属、马杜拉放线菌属、指孢囊菌属、小双孢菌属、小单孢菌属、小四孢菌属、糖单孢菌属等研究得以发展。这些方法包括添加了适宜抑菌基质的琼脂培养基的富集方法,及与之相结合的各种预处理方法,本文综述了这一系列选择性分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放线菌 选择性分离方法 培养方法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斯文 陈向东 +3 位作者 汪辉 石功名 郭欣 张序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建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从产β-内酰胺酶菌株中提取酶液,以硝噻吩为底物,三唑巴坦作为酶抑制剂,通过检测反应体系吸光度的变化,来判断酶促反应的进行情况以及酶抑制剂的效果,建立384微孔板的高通量筛选模型,... 目的建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从产β-内酰胺酶菌株中提取酶液,以硝噻吩为底物,三唑巴坦作为酶抑制剂,通过检测反应体系吸光度的变化,来判断酶促反应的进行情况以及酶抑制剂的效果,建立384微孔板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优化反应条件并对此模型进行评价。用此模型对7360个化合物组成的随机库进行筛选。结果确定反应体系条件为:最佳测定波长为482nm,反应温度为30℃,选取15min时间点检测,底物硝噻吩终浓度为0.1mmol/L,评价指标Z′因子在0.8~0.9范围内,表明此模型可以用于高通量筛选。基于此模型初筛出65个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结论建立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具有快速、稳定和微量的特点,是寻找和发现有潜在活性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筛选(HTS) Β-内酰胺酶 抑制剂 半数抑制浓度(IC50)
下载PDF
机械定轴式自动变速器的研究
4
作者 石功名 尤明福 侯国强 《现代机械》 2015年第5期56-59,共4页
机械定轴式自动变速器具有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易于制造和生产继承性好等优点。介绍了定轴式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分析了当今市场两种典型的定轴式自动变速器,并设计出了一种新式的定轴式自动变速器。
关键词 定轴式自动变速器 发展 新设计
下载PDF
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产β-内酰胺酶的检测与分析
5
作者 王斯文 袁春梅 +4 位作者 陈向东 汪辉 石功名 郭欣 张序磊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06-410,共5页
分析近两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情况及相应基因型分布特征,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采用肉汤稀释法和K-B纸片扩散法分别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头孢菌素酶(AmpC)进行表型初筛;采用肉汤稀释法、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法... 分析近两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情况及相应基因型分布特征,为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采用肉汤稀释法和K-B纸片扩散法分别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头孢菌素酶(AmpC)进行表型初筛;采用肉汤稀释法、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法对ESBL和AmpC进行表型确证;采用EDTA协同试验对金属酶(MBL)进行表型筛选。并用PCR方法对3种酶型的阳性菌株进行基因检测,从而对β-内酰胺酶基因进行确证。表型筛选中ESBL、AmpC和MBL阳性率分别为25.45%(28/110),18.01%(29/161)和45.57%(36/79);经基因型确证试验最终得到ESBL、AmpC和MBL阳性率分别为25.45%(28/110),15.53%(25/161)和37.97%(30/79)。临床分离菌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数量只增未减,应加强对β-内酰胺酶的检测和对相关感染疾病的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菌 基因型 Β-内酰胺酶 ESBL AMPC MBL PCR
原文传递
阿莫西林和哌拉西林抗菌活性的比较
6
作者 生丽丹 汪辉 +2 位作者 石功名 王斯文 陈向东 《药物生物技术》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39-343,共5页
比较阿莫西林和哌拉西林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体外试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活菌计数法绘制杀菌曲线(KCs);测定培养基pH值、细菌接种量、血清蛋白结合对阿莫西林和哌拉... 比较阿莫西林和哌拉西林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体外试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活菌计数法绘制杀菌曲线(KCs);测定培养基pH值、细菌接种量、血清蛋白结合对阿莫西林和哌拉西林抗菌活性的影响;活菌计数法测定抗生素后效应(PAE);测定防耐药变异浓度(MPC)。体内试验采用小鼠的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全身感染模型,静脉给药保护后测定药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采用免疫低下小鼠大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模型,观察尾静脉给药24 h后的大腿肌肉感染菌量变化。结果:阿莫西林的MIC90高于哌拉西林,但血清蛋白结合的影响小于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和哌拉西林均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全身感染小鼠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阿莫西林的ED50小于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腿肌肉感染的免疫低下小鼠治疗效果优于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在体外抗菌作用次于哌拉西林,但体内抗菌作用优于哌拉西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莫西林 哌拉西林 体内外抗菌作用 最低抑菌浓度 半数有效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