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减氮和侧深基施缓混肥对‘南粳5055’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阚建鸾 石吕 +4 位作者 韩笑 周志宏 苏建平 刘建 薛亚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旨在探讨减氮和侧深基施缓混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当地主推粳稻‘南粳5055’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0N)、当地常规施肥(CK)、一次性侧深基施缓混肥(S1)、侧深基施缓混肥+追施速效氮肥(S2) 4个处理,分别在如皋... 旨在探讨减氮和侧深基施缓混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当地主推粳稻‘南粳5055’为材料,设置不施氮肥(0N)、当地常规施肥(CK)、一次性侧深基施缓混肥(S1)、侧深基施缓混肥+追施速效氮肥(S2) 4个处理,分别在如皋市东陈镇和白蒲镇两地的水稻田开展试验。两地的试验结果均表明:与CK相比,在减氮25%情况下,S1和S2均明显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但两者的水稻产量和总吸氮量均有所降低,平均分别减少了5.12%、1.27%和9.53%、2.77%。其中S1明显减产主要由于每穗粒数的显著降低,而S2则与CK无显著差异。另外,S2也较CK显著提高了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表明在氮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采用侧深基施缓混肥+追施速效氮肥更有利于实现水稻的绿色优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减氮 侧深施缓混肥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麦稻轮作模式产量、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分析
2
作者 石晓旭 石吕 +10 位作者 薛亚光 陈永建 刘旭杰 单海勇 张晋 韩笑 严旖旎 刘海翠 李赢 杨美英 刘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基于南通沿江地区生态条件,以苏裸麦2号、扬麦29和南粳46、南粳5055和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设置苏裸麦2号-移栽南粳46、苏裸麦2号-直播南粳5055、扬麦29-移栽南粳5055和扬麦29-直播南粳9108这4种麦稻轮作组合处理,通过对其生育特性、产... 基于南通沿江地区生态条件,以苏裸麦2号、扬麦29和南粳46、南粳5055和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设置苏裸麦2号-移栽南粳46、苏裸麦2号-直播南粳5055、扬麦29-移栽南粳5055和扬麦29-直播南粳9108这4种麦稻轮作组合处理,通过对其生育特性、产量、稻米食味品质、温光水资源分配利用、经济收益以及资源利用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比较元麦-稻模式与小麦-稻模式在南通沿江地区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苏裸麦2号生育期短于扬麦29,其产量与资源分配也低于扬麦29,扬麦29-移栽南粳5055周年产量稍高,与苏裸麦2号-移栽南粳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苏裸麦2号-移栽南粳46模式元麦后茬水稻的产量和资源分配高于其他模式,其产量8548.8 kg/hm^(2),有效积温2616.8℃,太阳辐射量3215.4 MJ/m^(2),日照时数1342.10 h,降雨量632.7 mm;其稻米食味品质好于其他模式,外观8.40,口感8.43,综合评分76.55;周年经济收益比其他轮作模式分别高3465.36、11847.32、11867.60元/hm^(2)。麦季产量、水稻季产量与光温水资源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麦稻周年产量与太阳辐射量、日照时数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有效积温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苏裸麦2号-移栽南粳46模式实现了较佳经济效益,适宜在此地区适度规模化推广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麦 小麦 水稻 产量 经济收益
下载PDF
江苏如东草甸土水稻穗肥减氮运筹技术研究
3
作者 石吕 石晓旭 +5 位作者 李赢 薛亚光 魏亚凤 韩笑 杨美英 刘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68-2277,共10页
为探明江苏如东草甸土水稻穗肥减氮运筹效应,以当地农户传统施肥模式(A)为对照,在穗肥减氮10%的情况下,设置B(2∶1)、C(1.5∶1.5)、D(2.5∶0.5)、E(3∶0)、F(0∶3)5个不同的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水平,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产量效益、群体质... 为探明江苏如东草甸土水稻穗肥减氮运筹效应,以当地农户传统施肥模式(A)为对照,在穗肥减氮10%的情况下,设置B(2∶1)、C(1.5∶1.5)、D(2.5∶0.5)、E(3∶0)、F(0∶3)5个不同的促花肥和保花肥比例水平,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产量效益、群体质量和稻米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穗肥减氮10%后,不同施肥比例茎叶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总体呈降低趋势,产量与之相反(除F减产6.67%),其中C增幅最大(2.47%),主要表现为结实率与千粒重的提高,其产值、纯收入和产/投比增幅分别为2.48%、17.31%和3.38%。成熟期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和0.965。抽穗期上3叶(总叶)叶面积指数、叶面积衰减率均与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变化呈相反趋势(除F处理),其中C成熟期叶面积指数最高,叶面积衰减率最低。适当提高保花肥比例有助于上3叶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且处理C、F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倒2、3叶增加趋势比倒1叶明显。穗肥减氮10%后,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有改善趋势,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有所提高,蛋白质含量亦呈增加趋势,其中C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相对较好,直链淀粉含量最低,胶稠度较长,蛋白质含量适中。与对照相比,C氨基酸总量增幅最大(8.05%),主要提高了蛋氨酸、缬氨酸2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增幅>5%)和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组氨酸5种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增幅>10%)。综合考虑,草甸土水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适宜的氮素穗肥运筹方式为纯氮99 kg·hm-2情况下分促花肥(倒4叶期)和保花肥(倒2叶期)两次等量施用,切忌在倒2叶期保花肥作穗肥一次施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如东草甸土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的规范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甸土 水稻 穗肥减氮运筹 群体质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扬麦29和苏裸麦2号的淀粉特性比较
4
作者 石吕 石晓旭 +3 位作者 薛亚光 韩笑 魏亚凤 刘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年第5期24-31,共8页
本研究以小麦品种扬麦29和元麦品种苏裸麦2号为试验材料,在成熟期测定其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并分别提取淀粉,观察和比较两者的淀粉粒形态和数量、体积、表面积分布特征以及淀粉糊化特性(RVA)、热力学特性(DSC)、晶体结构和链长分布... 本研究以小麦品种扬麦29和元麦品种苏裸麦2号为试验材料,在成熟期测定其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并分别提取淀粉,观察和比较两者的淀粉粒形态和数量、体积、表面积分布特征以及淀粉糊化特性(RVA)、热力学特性(DSC)、晶体结构和链长分布。结果表明,苏裸麦2号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均显著低于扬麦29,直链淀粉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扬麦29的A型淀粉表面有明显的“赤道槽”,苏裸麦2号B型淀粉的团聚现象更为明显。2份材料淀粉粒的数量和体积呈微弱的双峰分布,表面积为双峰分布,胚乳淀粉基本由C型淀粉粒组成,总体积主要取决于A型淀粉粒,A型淀粉粒表面积占比超过50%。其中苏裸麦2号C型淀粉粒数量、体积和表面积占比大于扬麦29,而A型和B型淀粉粒趋势与之相反。苏裸麦2号淀粉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崩解值、峰值时间均显著高于扬麦29,最终黏度与回生值则呈相反趋势。热力学参数和热焓值总体呈现扬麦29高于苏裸麦2号的趋势。2份材料淀粉晶体结构均为典型的A-型晶体结构,且苏裸麦2号的结晶度高于扬麦29。支链淀粉链长受短链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其中扬麦29的支链淀粉短链部分,即聚合度为6~12所占的相对比率要高于苏裸麦2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麦29 苏裸麦2号 淀粉颗粒 粒度分布 糊化特性
下载PDF
398份裸大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赢 刘海翠 +4 位作者 石晓旭 石吕 韩笑 刘建 魏亚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1-1320,共10页
为了提高我国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了398份国内外裸大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18个表型性状在不同裸大麦资源间存在丰富的变异,18个表型性状... 为了提高我国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析了398份国内外裸大麦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结果显示:18个表型性状在不同裸大麦资源间存在丰富的变异,18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66~2.06,平均为1.42,以芒型的多样性指数最小,株高与每穗粒数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变异系数在4.71%~61.03%之间,平均为26.59%,其中籽粒颜色的变异系数最高,抽穗期的离散程度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穗数、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可作为今后选育高产裸大麦品种的指导目标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5个主成分子的累计贡献率达64.297%,其中抽穗期、株高、棱型和千粒重等性状是裸大麦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结合隶属函数值计算综合得分(F值)获得排名前10的品种:江苏元麦33号、Ⅶ-131、玉米麦、江苏元麦58号、建湖团六棱子、戴帽元麦、江苏元麦65号、江苏元麦23号、江苏元麦20号和江苏元麦22号。系统聚类将裸大麦资源分为4类,聚类结果与地理位置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结果为不同地域裸大麦种质资源的利用及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大麦 表型多样性 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
下载PDF
直播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韩笑 刘海翠 +4 位作者 李赢 石晓旭 石吕 薛亚光 刘建 《农学学报》 2023年第1期61-65,共5页
全程机械化是油菜生产的必然趋势,鉴于目前中国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本研究通过对直播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进行分析,从品种选择、耕地整地、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适宜中国直播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高... 全程机械化是油菜生产的必然趋势,鉴于目前中国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本研究通过对直播油菜机械化生产现状进行分析,从品种选择、耕地整地、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适宜中国直播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高产高效农艺措施。针对直播油菜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以期提高直播油菜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油菜 机械化生产 农艺措施 农机农艺融合
下载PDF
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技术下小麦经济效益和碳效率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韩笑 张晋 +4 位作者 石吕 薛亚光 刘旭杰 单海勇 刘建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年第2期62-67,共6页
农业新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南通市如东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是小麦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技术推广的核心示范区,研究该技术是否能提高农民收入、小麦经济效益和碳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农业新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南通市如东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是小麦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技术推广的核心示范区,研究该技术是否能提高农民收入、小麦经济效益和碳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园区内采用该技术种植小麦的大户,评价该项技术实施的经济效益与小麦种植的碳效率,得出如下结论:农户采用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技术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平均产量、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到了483.86 kg/667 m^(2)、758.75元/(人·667 m^(2))、53.27%,分别是传统种植技术下农户的1.04、1.36、1.15倍。技术示范户生产小麦的碳生产效率为0.65 kg/kg,较非示范户有明显提高。因此,采用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技术种植小麦有利于减少小麦种植成本,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碳效率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秸行间集覆 宽窄行播种技术 经济效益 碳效率
下载PDF
江苏裸大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8
作者 李赢 刘海翠 +4 位作者 石吕 石晓旭 韩笑 刘建 魏亚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87-2697,共11页
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曾是我国裸大麦的两大产区之一,其中以江苏省面积最大,是全国裸大麦重要生产基地。研究江苏裸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于拓宽现有裸大麦资源的遗传基础、挖掘丰富优异等位变异、提高裸大麦育种效率... 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曾是我国裸大麦的两大产区之一,其中以江苏省面积最大,是全国裸大麦重要生产基地。研究江苏裸大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于拓宽现有裸大麦资源的遗传基础、挖掘丰富优异等位变异、提高裸大麦育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38对SSR标记对230份江苏裸大麦材料和其他7个来源的109份裸大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42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6.3684个和3.0932个,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189和0.5857。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值为0.5486,具有高度多态性。按照来源划分群体,江苏裸大麦群体观测到的等位基因数最多为5.4737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5347个,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Nei’s多样性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为0.9551、0.5004和0.4593。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是导致裸大麦间产生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裸大麦群体间发生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基因流。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遗传距离与地理位置的远近没有明确相关性。聚类分析、群体结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裸大麦资源均分为4组,聚类结果可相互佐证且与地理位置相关性不明显。群体结构分析表明,江苏裸大麦群体在4个类群均有分布,与其他群体分化明显。339份材料中295份材料Q值≥0.6,大部分裸大麦材料血缘比较单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大麦 SSR标记 江苏 遗传多样性 群体结构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及后期氮肥的效应 被引量:88
9
作者 石吕 张新月 +3 位作者 孙惠艳 曹先梅 刘建 张祖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1-552,共12页
【目的】为揭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与其蒸煮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及其对不同后期施氮水平的响应。【方法】以3个常规籼稻品种和3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蒸煮食... 【目的】为揭示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与其蒸煮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及其对不同后期施氮水平的响应。【方法】以3个常规籼稻品种和3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结果】不论籼粳亚种,后期氮素肥料均显著增加了稻米蛋白质含量,品种对氮素的反应存在明显不同,但肥料处理效应大于品种间差异。随着后期氮肥水平的提高,稻米中四种蛋白组分含量也显著增加,以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对氮肥的施用反应较大;直链淀粉含量有所下降,胶稠度显著变短;淀粉糊化特征值中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下降,而回复值、消减值呈上升趋势;食味值显著下降。相关分析显示,籼﹑粳稻总蛋白质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75^**)﹑最高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崩解值呈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呈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粳稻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值(r=-0.923^**)和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最高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回复值﹑消减值的关系和籼稻基本相同。籼、粳稻食味值均与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显著负相关,与清蛋白(即比例最小的组分)的关系,籼稻呈极显著负相关,而粳稻相关性未达显著。【结论】后期氮肥水平的增加显著提高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稻米蛋白质含量的增加,显著劣化稻米蒸煮品质和适口性。四种蛋白组分的增加均会不同程度地劣化稻米食味,其中,尤以球蛋白和醇溶蛋白的负效应较为显著,谷蛋白对食味的负效应也不可忽视,在籼稻品种中表现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亚种 氮素 蛋白质 蒸煮食味品质 RVA
下载PDF
基于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稻秸非均匀性覆盖对土壤特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石吕 薛亚光 +4 位作者 魏亚凤 杨美英 李波 石晓旭 刘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68-1677,共10页
为探究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稻秸非均匀性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本研究通过前期不同行间距配置试验筛选出30 cm+15 cm的优势宽窄行组合,并在此基础上设置5个不同梯度的宽窄行稻秸分布比例处理(T_(1):0、T_(2... 为探究宽窄行种植模式下稻秸非均匀性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本研究通过前期不同行间距配置试验筛选出30 cm+15 cm的优势宽窄行组合,并在此基础上设置5个不同梯度的宽窄行稻秸分布比例处理(T_(1):0、T_(2):25%、T_(3):50%、T_(4):75%、T_(5):100%),分析窄行(苗带)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0~10 cm为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变化敏感层。随着窄行稻秸覆盖量的升高,小麦生育前期土壤增温幅度增大,中后期降温效果更明显,土壤保墒性能增强,拔节期各处理间土壤含水率差异增大(增加1.2%~3.4%)。窄行稻秸覆盖量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这种增减效应与覆盖量呈一定正比关系,但与生育时期无关;开花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随窄行稻秸覆盖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总体上表现出适量稻秸覆盖(T_(3):窄行秸秆覆盖量为均匀覆盖时窄行秸秆量的1/2)更有利于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随窄行稻秸覆盖比例的不断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有效穗数和产量(降幅为4.0%~31.7%)均显著降低(P<0.05)。可见,在稻秸全(大)量非均匀还田和晚播情形下,只有合理配比宽窄行秸秆覆盖量,并适当增加小麦播种量,保证足够基本苗,才能达到稳产肥地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窄行 稻秸全量还田 非均匀性覆盖 土壤特性 小麦产量
下载PDF
稻秸全量还田方式下小麦苗期低温的生理响应及其抗寒性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薛亚光 石吕 +2 位作者 魏亚凤 李波 刘建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722-1728,共7页
【目的】探讨苗期低温胁迫下不同稻秸全量还田方式对小麦植株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明确不同稻秸全量还田方式下小麦的抗寒性生理机制及适宜的稻秸还田方式。【方法】采用盆栽方法,以扬麦13为试验材料,设稻秸不还田(CK)、均匀覆盖还田... 【目的】探讨苗期低温胁迫下不同稻秸全量还田方式对小麦植株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明确不同稻秸全量还田方式下小麦的抗寒性生理机制及适宜的稻秸还田方式。【方法】采用盆栽方法,以扬麦13为试验材料,设稻秸不还田(CK)、均匀覆盖还田、宽行覆草、浅旋还田和翻耕还田5种还田方式,以低温培养箱进行-3、-6和-9℃3种低温处理,低温胁迫结束后5 d调查各处理的冻害情况,并取样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随着温度的降低,各处理小麦植株由叶尖萎蔫变黄的2、3级冻害加重至叶片全枯的4级冻害,甚至出现大部分分蘖冻死的5级冻害。小麦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着低温胁迫的加重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下同),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等细胞保护物质含量则呈上升趋势,表现出对低温逆境的适应性。同一低温胁迫下,与CK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显著增加了小麦的冻害指数和叶片中MDA含量,降低了SOD活性,减少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但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下小麦的受冻程度和叶片生理指标与CK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较高的S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及较低的MDA含量可减缓低温胁迫对小麦植株的危害。【结论】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有利于提高稻秸全量还田小麦的抗寒性,是较适宜的稻秸还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秸还田 苗期低温 生理反应 抗寒性
下载PDF
不同土壤类型条件下生物炭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石吕 薛亚光 +4 位作者 韩笑 石晓旭 魏亚凤 杨美英 刘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22-228,共7页
为探明如皋沙壤土和如东草甸土条件下生物炭施用对水稻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南粳5055为材料,进行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20、40、60、80 t/hm 2)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水稻株高、干物质积累和叶片SPAD值,... 为探明如皋沙壤土和如东草甸土条件下生物炭施用对水稻产量品质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南粳5055为材料,进行了不同生物炭施用量(0、20、40、60、80 t/hm 2)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可以增加水稻株高、干物质积累和叶片SPAD值,提高每盆穗数、结实率和实际产量,减短穗长,减少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不同土壤类型趋势一致。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则因土壤类型而异,草甸土条件下呈下降趋势,沙壤土条件下则先升后降。其中产量和施用生物炭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草甸土条件下达显著水平(r 1=0.918)。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糙米率、精米率以及整精米率逐渐上升,垩白粒率、垩白度逐渐下降,稻米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变化多不显著,其中胶稠度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有变长的趋势。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土壤的pH值,却显著提高了土壤EC值、阳离子交换量以及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此外,生物炭对沙壤土条件下水稻相关农艺性状、稻米品质、土壤EC值和养分含量的调节作用相对草甸土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类型 生物炭 产量 品质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不同机械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薛亚光 石吕 +4 位作者 韩笑 魏亚凤 石晓旭 杨美英 刘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4-98,共5页
为探究稻秸全量还田与小麦丰产增效相协调的机械耕播方式。以镇麦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耕播、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3种机械耕播方式,研究其对稻茬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播相比,翻耕+... 为探究稻秸全量还田与小麦丰产增效相协调的机械耕播方式。以镇麦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耕播、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3种机械耕播方式,研究其对稻茬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播相比,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均能改善种床质量,提高出苗数和最终成穗数,同时二者也能延缓花后绿叶的衰老,提高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促进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方式下小麦增产效果更好。另外,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采用全秸秆茬地洁区旋耕智能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秸秆清分、条带施肥、宽窄行播种、对位镇压以及沟系配套等多道工序,能减少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显著提高稻茬小麦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机械耕播 产量 经济效益 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
下载PDF
沼液在农业领域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被引量:18
14
作者 石吕 刘建 +3 位作者 魏亚凤 李波 薛亚光 毕智超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35期109-117,共9页
沼液目前已逐渐成为农业种植领域炙手可热的新型有机肥料和研究热点,不管是对作物本身,还是土壤的修复机制或大气、水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沼液肥用的方式亦多种多样,包括液体喷施和根部施肥等;同时在浸种和生物农药领域沼液应用... 沼液目前已逐渐成为农业种植领域炙手可热的新型有机肥料和研究热点,不管是对作物本身,还是土壤的修复机制或大气、水环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沼液肥用的方式亦多种多样,包括液体喷施和根部施肥等;同时在浸种和生物农药领域沼液应用覆盖面较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作用。无可避免地,沼液肥用过程利弊共存,一些在沼液实际应用中尚需注意和无法忽视的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商榷,以真正意义上达到一个最终和谐安全高效使用的原则,从而保障沼液这一经济肥源切实做到效益最大化。因此,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源调查统计,概述了沼液农用的主要方式和方法、取得成果、环境效益评价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对沼液今后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方向及预期成效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沼液在农业领域的全面普遍化和安全稳定化发展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农业领域 作物 环境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基施树脂包膜尿素替代追肥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薛亚光 韩笑 +6 位作者 刘海翠 石吕 李赢 魏亚凤 石晓旭 杨美英 刘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67-72,共6页
研究树脂包膜尿素在冬小麦生产上的高效施肥模式,选用缓释期60 d(S1)、90 d(S2)2种树脂包膜尿素为材料,设置“一基两追+替代20%追肥”(T1)、“一基一追+替代60%追肥”(T2)和“一次性基施+替代100%追肥”(T3)3种模式,以常规尿素施肥模式... 研究树脂包膜尿素在冬小麦生产上的高效施肥模式,选用缓释期60 d(S1)、90 d(S2)2种树脂包膜尿素为材料,设置“一基两追+替代20%追肥”(T1)、“一基一追+替代60%追肥”(T2)和“一次性基施+替代100%追肥”(T3)3种模式,以常规尿素施肥模式(全部为尿素,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比例为50%、10%、20%、20%)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产量形成、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基施树脂包膜尿素替代追肥模式中,以T2模式的增产效果最显著,T2S1、T2S2处理分别较对照增产5.08%、10.0%,增产的原因主要在于总粒数(即穗数×每穗粒数)的显著增加。与对照相比,T2S1、T2S2处理生育前期茎蘖数无明显差异,但提高了高峰苗茎蘖数和最终成穗数,其在小麦开花期后的干物质积累也显著高于对照,尤其在籽粒灌浆期,能提高乳熟期旗叶SPAD值,有效延缓旗叶的衰老及乳熟期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促进籽粒灌浆和花后干物质积累;另外,二者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也高于对照。3种树脂包膜尿素替代追肥模式均能降低成本投入,但以T2模式产值增加最多,T2S2处理净效益最高,达8297.15元/hm^(2),比对照增加23.16%。因此,生产上推荐采用“一基一追+替代60%追肥”(T2)模式,此模式有利于构建冬小麦适宜群体、协调产量构成,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尤以缓释期较长的树脂包膜尿素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脂包膜尿素 追肥 冬小麦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淹水条件下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对田面水氮磷及COD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吕 薛亚光 +4 位作者 韩笑 石晓旭 魏亚凤 杨美英 刘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7-252,共6页
通过盆栽模拟淹水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仅秸秆泡田、覆盖、秸秆混施8 cm、秸秆混施16 cm、秸秆混施24 cm和秸秆混施30 cm共7个处理,研究在不同麦秸还田方式下,秸秆泡田耕作过程中0~60 h田面水氮磷及化学需氧量(COD)动态释放特征。结果... 通过盆栽模拟淹水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仅秸秆泡田、覆盖、秸秆混施8 cm、秸秆混施16 cm、秸秆混施24 cm和秸秆混施30 cm共7个处理,研究在不同麦秸还田方式下,秸秆泡田耕作过程中0~60 h田面水氮磷及化学需氧量(COD)动态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秸秆混施还田处理下,上覆水总氮浓度、硝态氮浓度和COD总体呈下降趋势。仅秸秆泡田处理上覆水总氮、铵态氮、总磷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覆盖处理(P<0.05),而覆盖处理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的平均浓度又显著高于不同秸秆混施深度处理。不同秸秆混施深度处理的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平均浓度均表现为秸秆混施30 cm处理>秸秆混施24 cm处理>秸秆混施16 cm处理>秸秆混施8 cm处理。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仅秸秆泡田处理和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上覆水总氮、铵态氮、总磷和COD的平均浓度,却显著降低了硝态氮的平均浓度;秸秆混施处理则显著提高了上覆水总氮和硝态氮的平均浓度,对铵态氮、总磷和COD的平均浓度则无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应避免秸秆随意丢弃或覆盖还田,建议采用浅耕8 cm左右并延长泡田时间至2.5 d后再进行适当排水栽插,可有效减少稻季田面水径流养分流失和降低面源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条件 麦秸还田方式 COD
下载PDF
喷施硒肥对富硒土壤水稻产量、品质及硒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石吕 薛亚光 +4 位作者 石晓旭 韩笑 魏亚凤 杨美英 刘建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4-183,共10页
通过富硒土壤(土壤硒含量1.0 mg/kg左右)大田试验,在水稻灌浆期(花后6和12 d)进行不同浓度(CK:0 g/hm^(2)、T_(1):20 g/hm^(2)、T_(2):40 g/hm^(2)、T_(3):60 g/hm^(2)、T_(4):80 g/hm^(2)、T_(5):100 g/hm^(2)、T_(6):120 g/hm^(2))有... 通过富硒土壤(土壤硒含量1.0 mg/kg左右)大田试验,在水稻灌浆期(花后6和12 d)进行不同浓度(CK:0 g/hm^(2)、T_(1):20 g/hm^(2)、T_(2):40 g/hm^(2)、T_(3):60 g/hm^(2)、T_(4):80 g/hm^(2)、T_(5):100 g/hm^(2)、T_(6):120 g/hm^(2))有机富硒液体肥(有机硒≥6.0 g/L)叶面喷施,探讨植株地上部硒含量与分配特点,并分析产量和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硒肥喷施对水稻株高、穗长、枝梗数、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结实率、千粒重和实际产量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浓度过高(120 g/hm^(2))则促进作用有所减弱,其中硒肥喷施浓度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R=0.7850,P<0.05)。随着硒肥喷施浓度的提高,不同组织部位硒含量均显著线性增加(P<0.01),相关系数达到0.9以上。其中CK处理大米硒含量为0.32 mg/kg,虽已超过《富硒稻谷》标准(0.04~0.30 mg/kg),但可保证大米硒日摄入量在日膳食硒供给适宜范围(50~250μg/d,以每天食用400 g大米计);喷施浓度为120 g/hm^(2)时大米硒日摄入量为276μg(以每天食用400 g大米计),超出了日膳食硒供给适宜范围。喷硒使得硒累积在茎鞘、叶片和穗轴+枝梗中的比例有增加趋势,而精米、米糠和颖壳中的硒含量占比则有所降低。不同硒肥喷施浓度显著降低稻米垩白粒率(P<0.05),提高整精米率和垩白度(P<0.05),对糙米率、精米率和长宽比无明显影响(P>0.05);同时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使得胶稠度变长,直链淀粉含量和碱消值则无显著变化(P>0.05)。综合来看,硒肥施用浓度为100 g/hm^(2)时,可显著促进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增加旗叶叶绿素含量,延缓剑叶衰老,提高收获指数,促进增产;提高植株地上部硒含量,确保大米硒日摄入量在适宜范围;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肥 富硒土壤 水稻 产量 品质 硒分配
下载PDF
优质杂粮’苏裸麦2号’的选育及其产业化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亚凤 李波 +3 位作者 陈惠 薛亚光 石吕 刘建 《农学学报》 2020年第5期10-14,共5页
本研究介绍了优质杂粮’苏裸麦2号’的选育背景、过程和栽培技术,该品种有效穗适中,穗型较大,每穗实粒数较多,千粒重中等,丰产性较好,抗逆性中等,品质较好,可作优质杂粮开发利用;研发了以’裸大麦2号’等裸大麦品种青籽粒为原料制作的&q... 本研究介绍了优质杂粮’苏裸麦2号’的选育背景、过程和栽培技术,该品种有效穗适中,穗型较大,每穗实粒数较多,千粒重中等,丰产性较好,抗逆性中等,品质较好,可作优质杂粮开发利用;研发了以’裸大麦2号’等裸大麦品种青籽粒为原料制作的"冷蒸"食物、裸大麦干籽为原料制作的裸大麦面条、速食裸大麦粉和裸大麦面疙瘩等系列产品;构建了"科企融合、农旅对接"的产业技术推广与开发模式;阐述了裸大麦产业化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粮 ’苏裸麦2号’ 选育 产业化 应用
下载PDF
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波 石晓旭 +3 位作者 刘建 薛亚光 石吕 魏亚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4期26-28,共3页
稻麦两熟是我国面积最大种植方式,水稻秸秆还田是一种便捷的秸秆利用方式。秸秆还田后在雨露水浸提以及自身腐解释放化感物质会对周围作物产生化感作用。为了给水稻秸秆还田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介绍了近年来水稻秸秆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 稻麦两熟是我国面积最大种植方式,水稻秸秆还田是一种便捷的秸秆利用方式。秸秆还田后在雨露水浸提以及自身腐解释放化感物质会对周围作物产生化感作用。为了给水稻秸秆还田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介绍了近年来水稻秸秆对小麦化感作用研究进展,从秸秆还田化感物质释放方式、秸秆中化感物质分离鉴定、水稻秸秆主要化感物质、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化感效应、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中后期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研究进展,并对水稻秸秆还田化感作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稻 秸秆还田 化感作用
下载PDF
不同氮肥水平下籼粳亚种籽粒灌浆特征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吕 薛亚光 +3 位作者 魏亚凤 李波 石晓旭 刘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8期17-26,共10页
[目的]为揭示不同氮肥水平下籼粳亚种籽粒灌浆充实过程及其差异特性。[方法]以6个花期和生育期基本一致的优良籼粳亚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不同籼粳亚种籽粒灌浆的异同点,并探讨氮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 [目的]为揭示不同氮肥水平下籼粳亚种籽粒灌浆充实过程及其差异特性。[方法]以6个花期和生育期基本一致的优良籼粳亚种为供试材料,在抽穗期实施不同氮肥水平的处理,分析不同籼粳亚种籽粒灌浆的异同点,并探讨氮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与粳稻相比,籼稻的千粒重和产量较高,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偏低。籼稻强、弱势粒最终粒重(A)、最初生长势( R 0)、最大灌浆速率(G max )、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 W max · G )和平均灌浆速率( G mean )均普遍高于粳稻,而灌浆峰值期( t max · G )、达到 G max 时的生长量比例(I)和活跃灌浆期(D)水平相对较低。总体而言,粳稻各时段的灌浆历时均比籼稻更长,平均速率(MGR)反而变小,灌浆贡献率(RGC)在前期占有一定优势,中期无明显差异,后期也较小;籼、粳大多数品种表现出中、后期强、弱势粒MGR和RGC对氮肥的响应规律比较一致,有与前期相反的趋势。就氮肥效应而言,适量氮肥(60 kg/hm 2 N2 )提高了不同品种的千粒重和产量,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变化不显著;籽粒灌浆参数和特征值的变化因品种和粒位不同导致敏感性不同。供试材料各时期灌浆历时随粒势升高而降低,MGR随粒势升高而升高,RGC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其中,粳稻品种间强、弱势粒灌浆特征值的差异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而籼、粳亚种强势粒特征值随氮肥变化的反应有相反的趋势(除淮稻5号外)。相关分析表明,强、弱势粒灌浆速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但与结实率和充实指标呈负相关;而强、弱势粒各阶段灌浆历时与充实指标呈正相关,尤其弱势粒达到了显著及以上水平,但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结论]提高产量的关键在于根据目标性状筛选恰当的品种类型并配以适宜范围的氮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籼粳亚种 籽粒灌浆 充实指标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