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敏感基线建立及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被引量:12
1
作者 石妞妞 杜宜新 +4 位作者 阮宏椿 甘林 杨秀娟 代玉立 陈福如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5-539,共5页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6株采自福建省主要番茄产区的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啶胺对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003 7~0....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其与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6株采自福建省主要番茄产区的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啶胺对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003 7~0.045 2μg/m L之间,平均值为(0.022 1±0.009 8)μg/m 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EC50平均值(0.022 1±0.009 8)μg/m L作为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用于其田间抗药性监测。从106株菌株中选择15株对氟啶胺敏感性不同的菌株,测定了其对嘧霉胺、异菌脲、腐霉利和啶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5种杀菌剂对15株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平均抑制活性依次为氟啶胺〉异菌脲〉腐霉利〉啶氧菌酯〉嘧霉胺,氟啶胺与异菌脲、腐霉利、啶氧菌酯和嘧霉胺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菌 氟啶胺 敏感基线 交互抗性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T122F内生定殖及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9
2
作者 石妞妞 杜宜新 +4 位作者 阮宏椿 杨留水 甘林 杨秀娟 陈福如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5-99,124,共6页
为了明确枯草芽胞杆菌T122F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作用,对菌株在香蕉体内的定殖特性及对盆栽香蕉苗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122F能在香蕉体内定殖和传导,在香蕉根部、球茎、假茎和第2叶、第4叶中,T122F菌量的高峰分别出现在... 为了明确枯草芽胞杆菌T122F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生防作用,对菌株在香蕉体内的定殖特性及对盆栽香蕉苗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122F能在香蕉体内定殖和传导,在香蕉根部、球茎、假茎和第2叶、第4叶中,T122F菌量的高峰分别出现在接种后第10、7、3、7、7天,菌量峰值分别为1.33×104、3.09×103、1.62×104、1.99×104和2.35×103 cfu/g鲜重,T122F菌株在香蕉体内的消长动态表现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接种枯萎病菌前4d和后2d分别采用200亿活芽胞/g枯草芽胞杆菌T122F可湿性粉剂300倍液灌根1次,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6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枯草芽胞杆菌 定殖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中国590份大豆种质资源对炭疽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被引量:8
3
作者 石妞妞 杜宜新 +6 位作者 何艳琴 阮宏椿 滕振勇 甘林 连金番 杨中路 陈福如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52,共12页
【目的】开展大豆品种炭疽病抗性鉴定,为筛选抗病品种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鉴定了2011—2019年共590份大豆品种(系)对炭疽病的抗病性。【结果】鉴定出高抗品种(HR)、抗病品种(R)、中抗品种(MR)、中感品种(MS... 【目的】开展大豆品种炭疽病抗性鉴定,为筛选抗病品种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鉴定了2011—2019年共590份大豆品种(系)对炭疽病的抗病性。【结果】鉴定出高抗品种(HR)、抗病品种(R)、中抗品种(MR)、中感品种(MS)、感病品种(S)和高感品种(HS)的数量分别为0、70、143、219、148和10份,比率分别为0、11.86%、24.24%、37.12%、25.08%和1.69%。不同年份间抗性品种比率(RR)范围为13.64%~68.00%,其中:2013年抗性品种的比率最高,为68.00%;其次的2012年抗性品种比率为52.00%;2016年抗性品种比率最低,为13.64%。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春大豆组(S1)、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大豆组(S2)、国家鲜食大豆春播组(S3)、国家鲜食大豆夏播组(S4)、国家长江流域春大豆组(S5)、福建省大豆新品种组(S6)和其他新品种组(S7)抗性品种的比率范围为5.89%~69.23%,其中:国家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大豆组(S2)抗性品种比率最高,为69.23%;其次为国家鲜食大豆夏播组(S4),抗性品种比率为57.69%;国家鲜食大豆春播组(S3)抗性品种比率最低,为5.89%。【结论】鉴定结果表明,590份大豆品种(系)中,抗病和中抗品种占比为36.10%,没有对炭疽病高抗的品种;春播鲜食大豆缺乏对炭疽病抗性较好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炭疽病 抗病性鉴定 平头炭疽菌
下载PDF
从假单胞菌1896中分离到的5个环二肽类化合物 被引量:4
4
作者 石妞妞 徐俊 沈月毛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7-640,共4页
以海洋细菌假单胞菌1896(Pseudomonas sp.1896)为研究对象,对其发酵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30 L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并通过1D,2D-NMR和ESI-MS光谱数据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为cyclo-(L-pro-L-tyr)(Ⅰ)、cyclo... 以海洋细菌假单胞菌1896(Pseudomonas sp.1896)为研究对象,对其发酵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30 L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并通过1D,2D-NMR和ESI-MS光谱数据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为cyclo-(L-pro-L-tyr)(Ⅰ)、cyclo-(D-pro-L-tyr)(Ⅱ)、cyclo-(D-pro-L-val)(Ⅲ)、cyclo-(D-pro-D-trp)(Ⅳ)、cyclo-(L-pro-D-met)(Ⅴ).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细菌中蕴藏着丰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环二肽,是开发微生物药物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细菌 假单孢菌 次级代谢产物 环二肽
下载PDF
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及3种杀菌剂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2
5
作者 石妞妞 杜宜新 +4 位作者 阮宏椿 甘林 代玉立 杨秀娟 陈福如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4-689,共6页
【目的】明确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及3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的田间防效。【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采集分离自福建、河南、湖南、山西、山东的132株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并分析10%苯醚甲环唑WG、35%氟... 【目的】明确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及3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的田间防效。【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采集分离自福建、河南、湖南、山西、山东的132株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并分析10%苯醚甲环唑WG、35%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和325g·L^-1嘧菌酯·苯醚甲环唑SC3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的田间防效。【结果】供试的132株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在0.0108~2.6548μg·mL^-1,其平均值为(0.6934±0.0441)μg·mL^-1。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频率分布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福建省的供试菌株与山东省、湖南省的供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同一省份内的供试菌株个体间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差异也较大。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WG135.00g·hm^-2两年试验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效分别为75.60%和75.91%,而35%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118.13+118.13g·hm^-2的两年防效分别为82.08%和82.32%,325g·L^-1嘧菌酯·苯醚甲环唑SC84.38+135.00g·hm^-2的两年防效分别为82.74%和83.23%,两者的防治效果均显著优于10%苯醚甲环唑WG135.00g·hm^-2的防治效果(P<0.05)。【结论】田间存在芦笋茎枯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氟吡菌酰胺·戊唑醇SC和嘧菌酯·苯醚甲环唑SC供试剂量对芦笋茎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对芦笋安全,可作为防治芦笋茎枯病的杀菌剂进行轮换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茎枯病菌 苯醚甲环唑 敏感性 田间防效
下载PDF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 被引量:23
6
作者 甘林 代玉立 +5 位作者 滕振勇 阮宏椿 杜宜新 石妞妞 陈福如 杨秀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4-200,共7页
为明确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福建省15个市、县分离的185株玉米小斑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EC_(50)值分别在0.018 6~7.779、0.04... 为明确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自福建省15个市、县分离的185株玉米小斑病菌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EC_(50)值分别在0.018 6~7.779、0.041 6~22.32和0.005 3~7.930μg/m L之间。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玉米小斑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以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群体的EC_(50)平均值(0.519 9±0.028 4)、(0.407 9±0.020 4)和(0.381 8±0.020 2)μg/m L分别作为玉米小斑病菌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的相对敏感基线,发现各有15.14%、20.00%和17.30%的菌株对丙环唑、烯唑醇和咪鲜胺产生了抗性,抗性倍数最高分别为14.96、54.71和20.77。玉米小斑病菌对3种杀菌剂之间具有显著的交互抗性,而丙环唑和烯唑醇之间的交互抗性相关系数最高,为0.866 2。本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玉米小斑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丙环唑 烯唑醇 咪鲜胺 敏感性 交互抗性
下载PDF
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5 位作者 滕振勇 杨静民 祁月月 石妞妞 陈福如 杨秀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7-538,共12页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有性生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玉米大斑病菌(登录号MAT1-1:GU997138和MAT1-2:GU997137)和小斑病菌(登录号MAT1-1:X68399和MAT1-2:X68398)交配型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种病原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特异性引物,采用单因素法对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扩增程序中延伸时间和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种病原菌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同时,对田间采集的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多重PCR检测,以明确建立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和设计的交配型特异引物StMAT01-2F/R、StMAT02-3F/R、ChMAT01-3F/R和ChMAT02-2F/R可分别扩增出MAT1-1、MAT1-2型菌株大小为816、132 bp(大病斑菌)与490、136 bp(小病斑菌)的特异性目的条带。25μL多重PCR扩增体系:2×Multiplex PCR Mix 12.5μL,引物各10 pmol,DNA模板100 ng,退火温度为57.2℃(大病斑菌)和55.0℃(小斑病菌),35个循环。该多重PCR对玉米大斑病菌MAT1-1、MAT1-2型单孢菌株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0.1、0.01 ng基因组DNA,而对玉米小斑病菌MAT1-1、MAT1-2交配型的检测灵敏度均为0.1 ng基因组DNA。该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特异性很强,能够很好地区分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相应的近缘种和14株其他真菌菌株。不同地理来源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该多重PCR能够准确地检出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且检测结果与随机抽取的菌株杂交验证结果完全吻合。【结论】构建的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监测及有性生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玉米小斑病菌 交配型 多重PCR 灵敏度 特异性
下载PDF
水稻抗性基因Pi对福建省稻瘟病菌优势菌群的抗性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4 位作者 杜宜新 甘林 杨秀娟 代玉立 陈福如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目的】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是实现水稻抗瘟持久化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明确水稻24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的抗病性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首先分别采用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来鉴定2012-2015年间从福建省各稻区... 【目的】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是实现水稻抗瘟持久化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明确水稻24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的抗病性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首先分别采用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来鉴定2012-2015年间从福建省各稻区种植的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上采集的34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和致病型,再测定24个抗性基因对福建省稻瘟病菌的抗性。【结果】根据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菌株的抗感反应,可将供试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划分为6个群36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和ZC为主要种群,ZC15、ZD7和ZB15为优势生理小种。根据CO39近等基因系的接种结果,将供试稻瘟病菌划分为17个致病类型,其中I34.1为优势致病型。供试的24个抗性基因对347株福建省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不同,抗谱为9.80%~89.91%。其中,Pi-k^m、Pi-7(t)、Pi-9(t)、Pi-k^p、Pi-k、Pi-k^h、Pi-z^5和Pi-ta(1)等8个抗性基因的抗病性较强,抗谱均高于70.00%。【结论】说明这8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育种时可以考虑联合利用这些抗性基因。同时,实验结果表明,这8个抗性基因对主要生理小种的抗谱和主要致病型的抗谱均值高于69.00%,与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抗谱吻合。说明利用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或优势致病型来鉴定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致病型 抗性基因 抗谱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防治效果 被引量:14
9
作者 甘林 王志纯 +5 位作者 代玉立 杜宜新 阮宏椿 石妞妞 陈福如 杨秀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60-1165,共6页
为筛选防治玉米小斑病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药培养基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9种杀... 为筛选防治玉米小斑病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含药培养基平板表面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9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好,EC50值均低于1μg·mL-1,百菌清和代森锰锌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分别为7.607 5、12.067 1μg·mL-1。百菌清、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氟啶胺、异菌脲对病菌孢子的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0.356 5、0.452 3、1.709 3、2.976 3、37.579 5μg·mL-1,而其他DMIs类杀菌剂对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差,EC50值均高于160μg·mL-1。此外,接菌前2h喷药,50%异菌脲SC 1 000倍液、75%百菌清WP 600倍液、80%代森锰锌WP 1 000倍液和50%氟啶胺SC 2 000倍液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小斑病菌 杀菌剂 毒力测定 防病效果
下载PDF
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效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代玉立 甘林 +4 位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杜宜新 陈福如 杨秀娟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4-440,共7页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两类杀菌剂的代表药剂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对分离自该省7个玉米产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 为明确中国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及其田间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两类杀菌剂的代表药剂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对分离自该省7个玉米产区的73株玉米小斑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均较为敏感,其EC50值范围分别为0.168~2.990和0.017~6.583μg/m L,平均值分别为(1.003±0.533)和(1.437±1.490)μg/m L,其敏感性频率分布均为连续单峰曲线,符合正态分布,因此可将该平均EC_(50)值(1.003±0.533)和(1.437±1.490)μg/m L分别作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异菌脲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田间防效试验表明,采用有效剂量分别为750和150 g/hm^2的50%异菌脲悬浮剂(SC)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EC),分别喷施2次,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效均较好,分别为61.51%~70.69%和69.54%~78.98%,与喷施2次有效剂量为150 g/hm^2的25%丙环唑EC的防效相当,且均高于喷施2次有效剂量分别为1 875和2 000 g/hm^2的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WP)和80%代森锰锌WP的防效。研究结果可为田间玉米小斑病化学防治有效药剂的选择与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玉米小斑病菌对这两种药剂的田间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性监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敏感基线 异菌脲 吡唑醚菌酯 防治效果
下载PDF
稻曲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水稻新品种抗病性测定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秀娟 林廷邦 +4 位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杜宜新 甘林 陈福如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09-1313,共5页
在田间调查稻曲病病粒数对水稻秕谷率和产量损失率的影响,同时采用自然诱发方法测定62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单穗稻曲球病粒数的增加能引起水稻秕谷率和产量损失率的增加;当单穗病粒数在5粒以上时,引起产量损失率可达36... 在田间调查稻曲病病粒数对水稻秕谷率和产量损失率的影响,同时采用自然诱发方法测定62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单穗稻曲球病粒数的增加能引起水稻秕谷率和产量损失率的增加;当单穗病粒数在5粒以上时,引起产量损失率可达36%以上;62个水稻品种中表现中抗稻曲病的品种有7个,占供试品种数量的11.29%,表现中感稻曲病的品种有22个,感稻曲病的品种有33个,分别占35.48%和53.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产量损失 抗性测定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被引量:16
12
作者 阮宏椿 杨秀娟 +3 位作者 石妞妞 杜宜新 甘林 陈福如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580-583,共4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和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A混配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选择其中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唑、肟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啶氧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较强...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和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A混配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选择其中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唑、肟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啶氧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025 4、0.032 8、0.041 8、0.045 1、0.082 6、0.100 1和0.148 2mg.L-1;苯醚甲环唑和井冈霉素A按1∶2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非常明显,混剂共毒系数为174.78,EC50值为0.226 3mg.L-1;43%戊唑醇SC、25%嘧菌酯SC、25%咪鲜胺EC、8%井冈霉素A.4%苯醚甲环唑WP和25%丙环唑EC田间防效较好,分别为83.27%、82.76%、82.73%、80.66%和80.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 稻曲病菌 毒力测定 田间药效
下载PDF
水稻稻瘟病拮抗稀有放线菌的筛选及防治效果 被引量:15
13
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1 位作者 杜宜新 陈福如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8-546,共9页
为获得对水稻稻瘟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稀有放线菌,从红豆杉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11株放线菌,筛选出对水稻稻瘟病菌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ST7-2,抑菌率为79.88%,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观察和16S rRNA、recA、gyrB、rpoB序列分析,确... 为获得对水稻稻瘟病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稀有放线菌,从红豆杉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11株放线菌,筛选出对水稻稻瘟病菌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ST7-2,抑菌率为79.88%,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观察和16S rRNA、recA、gyrB、rpoB序列分析,确定菌株ST7-2为杀结节链霉菌Streptomyces tubercidicus。菌株ST7-2对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大豆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truncatum、芦笋茎枯病菌Phomopsis asparagi、水稻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蘑菇褐腐病菌Mycogone perniciosa共5种病原真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7-2发酵液对水稻苗瘟防效为82.76%,与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700倍无显著性差异;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发酵液对水稻穗颈瘟防效为73.57%,比75%三环唑WP1700倍的防效略低。因此,杀结节链霉菌ST7-2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潜在生防菌株,生防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放线菌 水稻 稻瘟病菌 拮抗作用 分类鉴定
下载PDF
福建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杜宜新 阮宏椿 +3 位作者 石妞妞 甘林 杨秀娟 陈福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75,共7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方法】以从福建省南平、三明、宁德、福州、漳州、莆田和龙岩7个地区采集分离的214株玉米小斑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 【目的】明确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方法】以从福建省南平、三明、宁德、福州、漳州、莆田和龙岩7个地区采集分离的214株玉米小斑病菌为试验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并分析供试菌株对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及3种杀菌剂之间的交互抗性。【结果】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玉米小斑病菌菌株的EC50值分别为0.024 9~21.582 3,0.032 1~0.724 9和0.146 3~3.412 7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显示,福建省玉米小斑病菌对戊唑醇出现了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对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均符合正态分布,可分别将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对供试菌株的EC50平均值(0.266 2和1.340 6μg/mL)作为其敏感基线用于田间菌株的抗药性检测,且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和硝苯菌酯3种杀菌剂间不存在交互抗性。【结论】供试3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依次表现为吡唑醚菌酯>硝苯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可作为防治玉米小斑病的主要杀菌剂,硝苯菌酯有望成为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替代杀菌剂,戊唑醇仍可用于防治玉米小斑病,同时应注意杀菌剂的混配和轮换使用以降低或延缓抗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 杀菌剂 抑制作用 敏感基线 福建
下载PDF
抗病品种在香蕉枯萎病绿色防控上的应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甘林 杜宜新 +4 位作者 郑加协 杨秀娟 阮宏椿 石妞妞 陈福如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945-1948,共4页
为了有效防治土传性香蕉枯萎病,在田间进行了抗病品种和微生物菌剂(肥)的筛选和应用。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的香蕉抗病品种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种植粉杂1号和贡蕉的防效最好,分别为78.62%和72.41%。而施用微生物菌剂和生... 为了有效防治土传性香蕉枯萎病,在田间进行了抗病品种和微生物菌剂(肥)的筛选和应用。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的香蕉抗病品种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种植粉杂1号和贡蕉的防效最好,分别为78.62%和72.41%。而施用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也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分别为87.51%和77.51%。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应用防病微生物菌剂(肥)为主的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3个示范片连续3年对病害的总体防控效果达90%以上,从而有效控制了香蕉枯萎病的为害,同时减少了香蕉产量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抗病品种 微生物菌剂 绿色防控技术
下载PDF
香蕉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姚锦爱 蔡鸿娇 +3 位作者 石妞妞 甘林 杨秀娟 陈福如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37-42,共6页
利用ISSR标记对3个基因型(AAA,AA和ABB)共35份香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筛选出的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38条带,扩增片段长度为200~2 000bp,27条具有DNA多态性,多态性为71.05%,遗传距离为4.30%~33.33%。用UPGMA聚... 利用ISSR标记对3个基因型(AAA,AA和ABB)共35份香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筛选出的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38条带,扩增片段长度为200~2 000bp,27条具有DNA多态性,多态性为71.05%,遗传距离为4.30%~33.33%。用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以遗传距离25%为阈值,35份香蕉种质可分成6个类群,除贡蕉(AA)和金粉1号(ABB)分别归为Ⅲ和Ⅳ两个类群之外,其余33份种质分为4个类群,其中Ⅰ类群包含着来自不同地方的基因型为AAA和ABB的22份香蕉种质。基因型为AAA和ABB的香蕉种质并不被简单地划分成两类,部分基因型相同的香蕉种质之间没有表现出紧密的亲缘关系。本研究所用的6条引物能把香蕉种质区分开,ISSR分子标记对研究香蕉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亲缘关系 ISSR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评价 被引量:10
17
作者 阮宏椿 石妞妞 +5 位作者 杜宜新 甘林 王舒婷 曾慧芳 杨秀娟 陈福如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43-47,共5页
采用室内人工注射接种法和田间自然诱发法评价福建省15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室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3个水稻品种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抗,如FJZD10-5、FJZD10-8,有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8个品种表现为感病... 采用室内人工注射接种法和田间自然诱发法评价福建省15个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室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3个水稻品种对稻曲病表现为中抗,如FJZD10-5、FJZD10-8,有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8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11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如FJZD10-2、FJZD10-3,有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水稻品种对穗瘟病的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有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如FJZD10-6、FJZD10-7,4个品种表现为中感,4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在建阳、宁化和福安3个田间试验点,同时发生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水稻品种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00%、73.33%和73.33%。未出现对稻曲病和稻瘟病均表现为抗病的水稻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曲病 稻穗瘟病 抗性评价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杜宜新 陈仁 +3 位作者 石妞妞 阮宏椿 甘林 陈福如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575-579,共5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以及腐霉利与福美双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7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百菌清、异菌脲、腐霉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百菌清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52mg....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杀菌剂以及腐霉利与福美双混配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7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百菌清、异菌脲、腐霉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百菌清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52mg.L-1;腐霉利和福美双原药以5∶1、1∶3、1∶5混配后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1.44、124.22、128.4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0%腐霉利WP 562.5g.hm-2、25%啶氧菌酯SC 112.5g.hm-2、50%啶酰菌胺WG 300g.hm-2 3种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在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灰霉病菌 杀菌剂 毒力测定 田间防效
下载PDF
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联合毒力 被引量:8
19
作者 杜宜新 石妞妞 +3 位作者 阮宏椿 甘林 杨秀娟 陈福如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43-147,共5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戊唑醇、百菌清、噻菌灵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戊唑醇、百菌清、噻菌灵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强,其中咪鲜胺的毒力最高,EC50为0.035 5mg.L-1,而代森锰锌、噁霉灵、福美双、嘧霉胺、井冈霉素、硫酸铜钙和氨基寡糖素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较弱。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按照1∶1的比例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为123.42,表现为增效作用。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按照8∶5、1∶5、1∶8的比例混配后抑制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CTC分别为164.17、132.91、141.91,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8∶5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茎枯病菌 毒力测定 共毒系数 杀菌剂
下载PDF
2007~2009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变化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杜宜新 李科 +4 位作者 石妞妞 阮宏椿 甘林 杨秀娟 陈福如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2期275-279,共5页
采用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品种、CO39-NILs鉴别品种和LTH-NILs鉴别品种鉴定2007-2009年从福建省各地采集分离的223株单孢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致病型组成。结果表明,223株稻瘟病菌被鉴定出20个生理小种,其中ZB13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 采用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品种、CO39-NILs鉴别品种和LTH-NILs鉴别品种鉴定2007-2009年从福建省各地采集分离的223株单孢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和致病型组成。结果表明,223株稻瘟病菌被鉴定出20个生理小种,其中ZB13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26.91%;CO39-NILs鉴别品种鉴定出18个致病型,其中I34.1为优势致病型,出现频率为47.09%;LTH-NILs鉴别品种鉴定出23个致病型,其中J76.2为优势致病型,出现频率为41.26%,从而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的优势生理小种组成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鉴别体系 鉴别品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