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帝国制作:川上音二郎的《奥瑟罗》与中国台湾 被引量:4
1
作者 石婉舜 《艺术评论》 CSSCI 2008年第1期78-82,共5页
正剧《奥瑟罗》向我们揭示19世纪末日本的剧场工作者,跟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间的共谋关系。川上音二郎的剧场作为文化机器,膨胀日本人的国族想象之余,也助长其殖民统治台湾的合理性。
关键词 《奥瑟罗》 中国台湾 戏剧制作 现代戏剧史 二郎 帝国 戏剧文本 权力关系
原文传递
寻欢作乐者的泪滴——戏院、歌仔戏与殖民地的观众 被引量:2
2
作者 石婉舜 《戏曲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2-97,共16页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戏院随都市兴起而开始普及,演剧的商业机制获得发展,以此为背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歌仔戏生成今日所熟知的模样。本论文聚焦191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中期卢沟桥事变前的台湾社会,歌仔戏从初具戏剧形貌的"老歌仔... 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戏院随都市兴起而开始普及,演剧的商业机制获得发展,以此为背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歌仔戏生成今日所熟知的模样。本论文聚焦191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中期卢沟桥事变前的台湾社会,歌仔戏从初具戏剧形貌的"老歌仔戏"时代到进入戏院后体制发展成熟稳定的一段时间,透过戏院、演出、观众三者的有机连结阐明这段歌仔戏"重新诞生"的重要过程。本论文同时指出,歌仔戏虽然于1910年代获得登上戏院内台的机会,却也必须力图挣脱"淫戏"恶名,尝试多元创新,争取市民大众的支持,进而在1930年代发展出完备稳定的戏曲体制。在这段时间中,大凡戏院演出中其他剧种所能提供的"现代"体验,歌仔戏班都有能力提供,它也同时发展出远较外台时期更为专业、精进的表演艺术。由于根植民间社会的歌仔戏折射出殖民现代化下台湾新兴市民大众感伤自怜的精神面貌,成为此时期殖民地台湾都市文化的鲜明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仔戏 哭调 殖民现代化 戏院 观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