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血液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石庆之 杨碧云 华建媛 《实用癌症杂志》 1998年第1期42-43,共2页
作者检测了106例恶性血液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结果显示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均较健康正常人明显增高,腺苷脱氨酶活性与体内瘤细胞负荷有一定关系,并随病... 作者检测了106例恶性血液病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结果显示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均较健康正常人明显增高,腺苷脱氨酶活性与体内瘤细胞负荷有一定关系,并随病情的缓解而下降。提示动态测定血清腺苷脱氨酶活性可作为恶性血液病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腺苷脱氨酶 血清 测定 动态测定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协同移植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附2例报道) 被引量:1
2
作者 石庆之 李剑 +2 位作者 汪清铭 汤爱萍 华建媛 《江西医药》 CAS 2008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协同移植的效果。方法培养扩增供者骨髓间充质细胞,经形态学及细胞表面分子加以鉴定,并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协同移植给患者。结果输注供者的MSC总数分别为2×106/kg和7.7... 目的探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协同移植的效果。方法培养扩增供者骨髓间充质细胞,经形态学及细胞表面分子加以鉴定,并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协同移植给患者。结果输注供者的MSC总数分别为2×106/kg和7.7×106/kg,中性粒细胞>0.5×109/L以及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是12d和14d。例1出现了Ⅰ度aGVHD,Ⅱ度cGVHD,已存活11个月;例2未出现急、慢性GVHD,现已存活6个月余。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协同移植可加速造血功能恢复,对GVHD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一定抑制作用,但还需加大病例数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协同移植 白血病 异基因
下载PDF
第17讲 粒细胞缺乏的抗感染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石庆之 《江西医药》 CAS 2010年第9期955-957,共3页
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据Bodey等报道,当ANC〈0.5~1.0×109/L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4%,若0.1×109/L时(严重粒缺),感染的发生率将增加到24%~60%。粒缺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常... 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据Bodey等报道,当ANC〈0.5~1.0×109/L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4%,若0.1×109/L时(严重粒缺),感染的发生率将增加到24%~60%。粒缺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染治疗 粒细胞缺乏 中性粒细胞计数 外周血 发生率 并发症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性与临床疗效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石庆之 华建媛 +2 位作者 杨桂玲 陈三军 汤爱萍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 :探讨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与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 (RT- PCR)检测 6 5例急性白血病 (AL )患者的多药耐药基因 (MDR1m RNA)表达 ,同时采用 MTT法对 35例患者做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初治组 MDR1m... 目的 :探讨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与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 (RT- PCR)检测 6 5例急性白血病 (AL )患者的多药耐药基因 (MDR1m RNA)表达 ,同时采用 MTT法对 35例患者做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初治组 MDR1m RNA阳性表达率为 31.1% ,复发难治组阳性表达率为 75 .0 % ;MDR1m RNA阳性表达组完全缓解率和总缓解率均低于 MDR1m RNA阴性表达组 (P<0 .0 1)。药敏试验与化疗疗效相关 ,总临床符合率为 80 .0 %。结论 :MDR1m RNA表达及体外药敏检测与 AL的化疗效果及预后密切相关 ,可作为判断疗效与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基因 药敏试验 急性白血病 化疗
下载PDF
自身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移植二例报告
5
作者 石庆之 文珠 +4 位作者 汪清铭 杨碧云 曹瑞生 李洁 戴育成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2年第4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自身造血干细胞 体外扩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病例报告
下载PDF
RS3PE综合症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6
作者 石庆之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88-189,共2页
关键词 缓和的血清阴性的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症 激素 治疗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性及耐药逆转的体内外研究
7
作者 石庆之 华建媛 +2 位作者 杨碧云 陈三军 曹瑞生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2年第A03期51-53,共3页
目的 :探讨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性及耐药性的逆转。方法 :采用RT PCR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采用MTT法进行体外药敏及耐药逆转试验。结果 :35例患者中MDR1mRNA阳性表达例数为 2 6例(74.3% ) ,体外耐药逆转环胞素组逆转... 目的 :探讨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性及耐药性的逆转。方法 :采用RT PCR法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采用MTT法进行体外药敏及耐药逆转试验。结果 :35例患者中MDR1mRNA阳性表达例数为 2 6例(74.3% ) ,体外耐药逆转环胞素组逆转率 6 4.7%、异搏定组 41.2 %、两药合用组 76 .5 % ;临床耐药逆转环胞素组逆转率 14.3%、异搏定组 45 .8%、两药合用 37.5 % ;结论 :复发难治性急性白血病MDR1mRAN高表达 ,环胞素和异搏定单用及两药联合应用体外逆转效果明显优于临床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复发难治 多药耐药 逆转
下载PDF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
8
作者 石庆之 陈三军 +2 位作者 扬碧云 曹瑞生 杨桂玲 《江西医药》 CAS 1999年第6期356-357,共2页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实体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初治急性白血病P170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9
作者 石庆之 杨桂玲 华建媛 《实用癌症杂志》 2000年第2期184-185,共2页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P170蛋白表达与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PAAP法检测急性白血病P170表达。结果 6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 (AL )的P170阳性表达率为 2 3 .3 %,在AML各亚型中 ,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的P...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细胞P170蛋白表达与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PAAP法检测急性白血病P170表达。结果 6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 (AL )的P170阳性表达率为 2 3 .3 %,在AML各亚型中 ,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的P170阳性表达率最低 ,可评价化疗效果者 48例 ,P170阴性组总缓解率为 82 .9%,P170阳性组总缓解率为 3 0 .8%,2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170阳性表达与AL的化疗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 ,是不利的预后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P170蛋白 表达 多药耐药 急性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端粒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0
作者 石庆之 曹瑞生 华建媛 《江西医药》 CAS 2000年第5期257-258,266,共3页
目的 了解端粒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银染法检测了3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且与临床疗效有一定关... 目的 了解端粒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银染法检测了3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且与临床疗效有一定关系.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端粒酶 表达 临床意义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比较 被引量:6
11
作者 贺文凤 石庆之 +3 位作者 华建媛 李剑 李洁 吴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4678-4681,共4页
目的: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及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带血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 目的:比较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及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带血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正常骨髓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及住院患者提供,均附有捐赠同意书。外周血9份,取自正常自愿者。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骨髓和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脐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1×10-3mol/L氢化可的松的IMDM培养液,7d后换液,去除悬浮细胞,以后每3~4d换液1次,待细胞90%融合后,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1×109 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10mg/L植物血凝素的IMDM液,培养3d后收集细胞用于实验。③实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取第3代的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后以脂肪染色液鉴定其向脂肪细胞的分化情况。将不同细胞浓度的脐血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到植物血凝素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比较两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结果: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率CD29为85.18%,CD166为72.52%,CD54为33.70%,CD45为6.70%,CD13为1.51%,CD34为0.23%。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3+T细胞为60%~70%,CD20+B细胞为3.5%~4.5%。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培养3周,可见呈桔黄色的脂肪细胞。②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淋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为1∶1,1∶0.5,1∶0.1,1∶0.05,1∶0.02,1∶0.01时,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49.5±4.8)%,(58.4±6.0)%,(38.1±4.0)%,(31.4±3.2)%,(24.3±3.2)%,(12.6±6.7)%,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52.4±8.4)%,(65.1±9.7)%,(34.7±4.5)%,(13.0±6.4)%,(-10.7±12.6)%,(-43.9±9.4)%。后3种细胞浓度比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7.72,8.14,14.68,P均<0.05)。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样,也具有抑制植物血凝素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抑制效果与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有关。低浓度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脐血 免疫抑制 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T细胞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新 华建媛 石庆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0期7908-7912,共5页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降低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病...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降低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体外细胞学对比观察,病例来自2007-09/2008-11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实验于2007-09/2008-11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研究所完成。对象/材料:选择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初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2例,其中重型再障6例,男3例,女3例,中位年龄38(16~68)岁;慢性再障16例,男9例,女7例,中位年龄41(25~59)岁。另获取临床正常剖宫产之足月健康胎儿脐带,用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从人脐带中提取并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中分离T淋巴细胞;将两者共培养,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单独培养T淋巴细胞,细胞密度1×105/孔;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按1×105/孔,0.5×105/孔﹑0.1×105/孔、0.05×105/孔不同密度接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实验组:T淋巴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按不同比例1∶1﹑1∶0.5、1∶0.1﹑1∶0.05接种于培养基内。主要观察指标: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不同细胞浓度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的抑制率;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CD4+/CD8+的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造血负调控因子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①用贴壁法培养至第2代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长梭形的典型改变,表面分子检测显示高表达CD166、CD29、CD54,低表达CD13、CD34、CD45,经体外诱导可分化为脂肪细胞。②实验组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淋巴细胞比例分别为1∶1、0.5∶1、0.1∶1时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淋巴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6.2±12.1)%、(43.7±10.4)%、(28.6±8.9)%,1∶1组抑制作用最强。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调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倒置的CD4+/CD8+比例,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造血负调控因子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分泌水平。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淋巴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这种作用依赖于间充质干细胞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再生障碍性贫血 T淋巴细胞 免疫调节
下载PDF
骨髓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7
13
作者 邹叶青 贺文凤 +1 位作者 石庆之 刘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4141-4143,共3页
目的:为寻找最佳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比较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细胞表型及多项分化功能方面的差别。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3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分子实验室、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 目的:为寻找最佳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比较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细胞表型及多项分化功能方面的差别。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3在南昌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分子实验室、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脐带血30份及正常骨髓30份均取自正常自愿捐献者,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及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及骨髓单个核细胞以1×109L-1接种于培养瓶中,加入含体积分数0.20自体血清、1mmol/L氢化可的松的IMDM培养液,7d后换液,去除悬浮细胞,以后每三四天换液1次,待细胞90%融合后,经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传代培养,取第3代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并比较两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向脂肪细胞分化能力的差别。结果: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较早阶段形态即成长梭形,第3代后与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②培养至第3代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检测与脐血单个核细胞比较结果显示,CD166、CD29、CD54表达增高,CD13、CD34、CD45表达降低。③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成功率低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较早阶段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快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但后期培养过程中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慢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两种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分化为脂肪细胞,且分化能力无明显差别。结论:脐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新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生长速度、培养成功率上虽然低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但在细胞表型及分化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脐带血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HSP90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邹彬镔 郭宁红 +4 位作者 石庆之 华建媛 李振江 贺文凤 宋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6-1330,共5页
本研究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HSP90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MM发病中的作用及与疾病治疗、预后转归的关系。收集58例MM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HSP90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M患者外周血HSP90... 本研究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HSP90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MM发病中的作用及与疾病治疗、预后转归的关系。收集58例MM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HSP90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M患者外周血HSP9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25.205±75.942)vs(85.401±11.261)ng/ml](P<0.001)。HSP90表达水平与MM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疾病分型无关(P>0.05),而与疾病国际分期系统(ISS)的分期、疗效、浆细胞百分比和球蛋白、免疫球蛋白、M蛋白、β2-微球蛋白和轻链水平明显相关(P<0.05)。结论:HSP90在MM患者外周血中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MM发病和进展,检测外周血HSP90的表达水平可能对判断MM患者的病情、疗效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外周血 HSP90
下载PDF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贺文凤 石庆之 +3 位作者 华建媛 李剑 李洁 吴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1-414,共4页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丝裂原刺激的T细胞增殖,是通过自分泌转化生长因子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而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实验拟观察验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丝裂原刺激的T细胞增殖,是通过自分泌转化生长因子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而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实验拟观察验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7/2006-03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江西省医学分子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健康产妇分娩后的脐带血及正常志愿者外周血各9份,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家属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采脐血进行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扩增,并经形态学、细胞表面分子测定及定向分化功能加以鉴定。将1.0×105,0.75×105,0.5×105,0.25×105,0.1×105,0.05×105,0.02×105,0.01×105的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到经植物血凝素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体系中,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ELISA法测定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结果:①不同数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细胞剂量依赖性,以淋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为1:0.75时抑制作用最强。②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数量有关,随着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增多,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渐增高。③将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85)。结论:①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植物血凝素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呈细胞剂量依赖性。②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所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与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
下载PDF
无血清培养条件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3
16
作者 涂怀军 李剑 +3 位作者 石庆之 余小骊 李洁 吴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35-1039,共5页
于2005-06/2007-09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拟建立一种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方法。所用无血清培养基血清替代物是将纯化人转铁蛋白直接溶于DMEM培养基中,再将去毒后的BSA、... 于2005-06/2007-09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拟建立一种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方法。所用无血清培养基血清替代物是将纯化人转铁蛋白直接溶于DMEM培养基中,再将去毒后的BSA、超声波粉碎后的胆固醇、胰岛素及过氧化氢酶直接加入DMEM培养基中稀释至所需浓度。体外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以1×109L-1接种,加入含氢化可的松、纤维连接蛋白的无血清培养基,7d后消化传代。取传至2,5,8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达60%~70%融合时以含β-巯基乙醇、丁化羟基苯甲醚的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结果在无血清条件下能培养扩增出大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融合后可继续传代扩增;不表达CD34、CD13和CD45,强表达CD166、CD29、CD105,较强表达CD54,80%以上细胞处于G0/G1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诱导后,能形成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的神经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丝蛋白、神经胶质元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表达。提示在自行研制的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可成功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细胞 无血清培养
下载PDF
29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的改变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宁红 石庆之 华建媛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50-1152,1155,共4页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ITP患者和28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Treg)、CD4+IL-17A+T细胞(Th17)占总CD4+T细胞的比例,...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ITP患者和28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Treg)、CD4+IL-17A+T细胞(Th17)占总CD4+T细胞的比例,并评价其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中IL-10I、L-17水平;RT-PCR法检测外周血Foxp3 mRNA、RORc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TP患者组外周血CD4+CD25+T/CD4+T细胞比例升高(P<0.05)、Treg/CD4+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Th17/CD4+T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eg/Th17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5)。ITP患者血浆中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IL-17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转录因子Foxp3 mRNA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RORc mRNA表达则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Treg/CD4+T细胞比例及Treg/Th17细胞比值在效佳组显著高于效差组(P<0.05),Th17/CD4+T细胞比例效佳组显著低于效差组(P<0.05)。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与Treg/CD4+T细胞比例、Treg/Th17细胞比值成正相关(P<0.05),而与Th17/CD4+T细胞比例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ITP患者存在Treg/Th17细胞平衡紊乱,T细胞亚群的功能失调可能与ITP免疫发病机制有关,并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下载PDF
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邹彬镔 郭宁红 石庆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5-507,共3页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近十年,由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联合免疫调节剂(IMiDs...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近十年,由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联合免疫调节剂(IMiDs)如沙利度胺、来那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万珂)等新型药物的广泛应用,MM患者治疗缓解率较前提高,生存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 治疗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增殖性疾病 蛋白酶体抑制剂 难治
下载PDF
伴随疾病对老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林 石庆之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4659-4662,共4页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以携带Ph染色体和(或)BCR-ABL基因为特征,编码具有持续活性的酪氨酸激酶活性BCR-ABL融合蛋白,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导致肿瘤发生。在西方,CML的中位诊断年龄为60~65岁。...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以携带Ph染色体和(或)BCR-ABL基因为特征,编码具有持续活性的酪氨酸激酶活性BCR-ABL融合蛋白,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导致肿瘤发生。在西方,CML的中位诊断年龄为60~65岁。国内发病相对年轻,确诊时中位年龄为40岁。该病自然病程3~5年。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出现,使CML慢性期(CML-CP)患者几乎可达到一般人群的预期寿命,将疾病模式转化为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慢性期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依从性 伴随疾病
下载PDF
老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黄林 石庆之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4382-4384,共3页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以费城染色体( Ph)和(或) BCR-ABL融合基因为特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应用,使CML慢性期(CML-CP)患者几乎可达到一般人群预期寿命〔1〕。然而,大多数CM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疾病,以费城染色体( Ph)和(或) BCR-ABL融合基因为特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应用,使CML慢性期(CML-CP)患者几乎可达到一般人群预期寿命〔1〕。然而,大多数CML-CP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对于老年或TKIs治疗下逐渐步入老年的CML-CP人群,管理将变得更加复杂。迄今为止,第一代TKIs伊马替尼( IM)和第二代TKIs尼洛替尼、达沙替尼( DAS)已被大多数国家批准为CML-CP一线治疗药物。本文综述这些药物在老年CML-CP患者的不同疗效、安全性及其优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样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