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杨柳:江南区域文化的典型象征 被引量:2
1
作者 石志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2-127,共6页
从先秦到汉唐,杨柳在北方的分布十分普遍,其文化表现也以北方为主。中晚唐以来,杨柳意象则明显南方化,逐步成为江南风景和文化的典型象征。这一历史转变与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衰退,社会经济、文化重心的南北转移,杨柳自身的品种结构... 从先秦到汉唐,杨柳在北方的分布十分普遍,其文化表现也以北方为主。中晚唐以来,杨柳意象则明显南方化,逐步成为江南风景和文化的典型象征。这一历史转变与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衰退,社会经济、文化重心的南北转移,杨柳自身的品种结构变化密切相关。作为江南意象的杨柳,包含着物华饶美、水乡清柔、风俗奢乐等多重象征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柳 意象 江南 文化象征
下载PDF
宫柳意象的历史渊源和审美意蕴——杨柳经典意象考述 被引量:1
2
作者 石志鸟 亢学民 《天中学刊》 2008年第6期88-90,共3页
杨柳植入宫廷后得到了帝王文士的喜爱,他们爱柳、赋柳,甚至亲手种柳,杨柳成为帝王、文士笔下常见的吟咏对象。文人对宫柳的反复吟咏,表现了文人企盼君王赏识、改变处境的愿望。
关键词 宫柳 种植历史 题材发展 审美意蕴
下载PDF
《赵氏孤儿》:经典的重释,人性的回归 被引量:2
3
作者 石志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1-52,共2页
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在纪君祥《赵氏孤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重新塑造了屠岸贾和程婴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舍子救孤举动提供了更合乎人性化的解释,对历来大快人心的复仇情节进行深入思考,既弘扬了崇... 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在纪君祥《赵氏孤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重新塑造了屠岸贾和程婴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舍子救孤举动提供了更合乎人性化的解释,对历来大快人心的复仇情节进行深入思考,既弘扬了崇尚正义、除恶扬善、一诺千金的民族精神,又体现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高度珍视,彰显了爱和宽恕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氏孤儿》 舍子救孤 孤儿复仇 人性化 宽恕
下载PDF
论灞桥的历史和文化意蕴 被引量:2
4
作者 石志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第1期69-77,共9页
灞桥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最重要的桥梁之一,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汉唐时期的军事要地,也是迎来送往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一处游览胜地。千百年来,灞桥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灞桥是折柳民俗的发源地,是离别的符号;"灞桥风... 灞桥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最重要的桥梁之一,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汉唐时期的军事要地,也是迎来送往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一处游览胜地。千百年来,灞桥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灞桥是折柳民俗的发源地,是离别的符号;"灞桥风雪"是"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的简称,是诗思和苦吟的符号;"灞柳飞雪"是关中八景之一,是京郊杨柳景观名胜;古老的灞桥见证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成败,也是表达历史兴亡的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灞桥 历史 历史作用 文化意蕴
下载PDF
高适诗“悲壮而厚”之成因——从艺术形式方面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石志鸟 《闽江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8-10,共3页
本文从艺术形式方面探讨高适边塞诗“悲壮而厚”之成因,即从意象的运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夹叙夹议的手法,朴实而炽热的语言四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适 诗歌 意象 艺术形式 成因 唐朝 边塞诗
下载PDF
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 被引量:1
6
作者 石志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82-85,共4页
"章台柳"的典故出自韩翃和柳氏的爱情故事,其后"章台柳"成为中国文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常常作为娼妓的代名词。"章台柳"意象是"章台"和"柳"两个意象的组合。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章台柳"的典故出自韩翃和柳氏的爱情故事,其后"章台柳"成为中国文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常常作为娼妓的代名词。"章台柳"意象是"章台"和"柳"两个意象的组合。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台柳 章台 娼妓 历史渊源
下载PDF
宫柳意象的历史渊源和审美意蕴考述 被引量:1
7
作者 石志鸟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58-61,共4页
至迟自汉以来,杨柳被广泛种植于宫廷苑囿,成为宫中常见的绿化树。杨柳植入宫廷后,很快得到帝王文士的喜爱,他们爱柳、赋柳,甚至亲手种柳,杨柳也成为帝王、文士笔下常见的吟咏对象。中唐出现了专门的吟咏宫柳的诗歌,此后宫柳成为一个重... 至迟自汉以来,杨柳被广泛种植于宫廷苑囿,成为宫中常见的绿化树。杨柳植入宫廷后,很快得到帝王文士的喜爱,他们爱柳、赋柳,甚至亲手种柳,杨柳也成为帝王、文士笔下常见的吟咏对象。中唐出现了专门的吟咏宫柳的诗歌,此后宫柳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题材。宫中杨柳特殊的种植场所赋予杨柳别样的美感。文人对宫柳的反复吟咏,表现了文人企盼君王赏识改变处境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柳 种植历史 题材发展 审美意蕴
下载PDF
论《杨柳枝词》创作模式的演变 被引量:1
8
作者 石志鸟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03-105,共3页
自刘、白唱和以来,《杨柳枝词》的创作不绝如缕,至明清蔚为大观,构成了咏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竹枝词》相比,《杨柳枝词》多是赋题之作,或是对杨柳姿态、风景的物色描摹,或是借柳抒情、咏史怀古,主题都不偏离杨柳,形式多... 自刘、白唱和以来,《杨柳枝词》的创作不绝如缕,至明清蔚为大观,构成了咏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竹枝词》相比,《杨柳枝词》多是赋题之作,或是对杨柳姿态、风景的物色描摹,或是借柳抒情、咏史怀古,主题都不偏离杨柳,形式多为七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柳枝词 创作 模式
下载PDF
隋堤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蕴
9
作者 石志鸟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0-203,共4页
关键词 隋堤柳 历史渊源 文化意蕴 隋炀帝 隋堤
下载PDF
白居易在杨柳审美认识上的意义
10
作者 石志鸟 《阅江学刊》 2017年第5期116-123,共8页
杨柳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也是重要的文化植物之一。在杨柳审美认识史上,中唐文人白居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爱柳种柳,是第一个大力吟咏杨柳的诗人,是唐代创作咏柳诗最多的诗人,也是首开《杨柳枝词》唱和的诗人。白居易还开... 杨柳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和题材,也是重要的文化植物之一。在杨柳审美认识史上,中唐文人白居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爱柳种柳,是第一个大力吟咏杨柳的诗人,是唐代创作咏柳诗最多的诗人,也是首开《杨柳枝词》唱和的诗人。白居易还开拓了杨柳题材,深化了咏柳主题;以柳象征华而不实的当权者;以柳寓世事变迁、宦海沉浮之叹和怀才不遇之感;以隋堤柳喻亡国之运,在杨柳审美认识上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杨柳 审美认识
下载PDF
论苏门四学士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11
作者 石志鸟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103-105,共3页
受苏轼影响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苏门四学士都有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他们“以文字为词、以才学为词、以议论为词”的创作观上。
关键词 苏门四学士 以诗为词 以文字为词 以才学为词 以议论为词
下载PDF
浅谈庄子的“时”与“命”
12
作者 石志鸟 《菏泽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54-56,共3页
“命”和“时”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客观的;其不同点是“命”是不可认识的,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而“时”却可以认识,人能够在认识“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应“... “命”和“时”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客观的;其不同点是“命”是不可认识的,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而“时”却可以认识,人能够在认识“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应“时”的需要。认识到此,对人的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命' '时'
下载PDF
浅析苏门词学相异之因
13
作者 石志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101-103,共3页
苏门是一个特殊的文学创作群体,它不同于其它文学流派,其内部成员不是简单地效仿苏轼,而是极具个性和创新精神。苏门在词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观念上都不完全相同,他们共同创造了北宋中后期词坛创作和评论的繁荣局面。这种现象固然同时代思... 苏门是一个特殊的文学创作群体,它不同于其它文学流派,其内部成员不是简单地效仿苏轼,而是极具个性和创新精神。苏门在词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观念上都不完全相同,他们共同创造了北宋中后期词坛创作和评论的繁荣局面。这种现象固然同时代思潮和苏轼的倡导不无关系,但也同他们高度自信、争强好胜、追求极致的性格和勇于创新的观念分不开,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 词学 时代思潮 苏轼的倡导 性格
下载PDF
灞桥风雪:生活渊源和文化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石志鸟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0-156,共7页
"灞桥风雪"是诗学中的流行话语和重要典故,无论在诗学理论还是诗歌创作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学理论上,它体现了诗思源于生活、好诗出于风雪苦吟、"清"诗出于寒士苦辞的创作观念。它也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典故... "灞桥风雪"是诗学中的流行话语和重要典故,无论在诗学理论还是诗歌创作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诗学理论上,它体现了诗思源于生活、好诗出于风雪苦吟、"清"诗出于寒士苦辞的创作观念。它也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典故,常出现在雪景诗、咏春诗和闲适诗中。至晚在南宋,灞桥风雪题材进入绘画领域,"灞桥风雪觅诗"和"灞桥骑驴觅诗"成为人物画中的重要题材,并产生了以灞桥风雪画为审美对象的题画诗。由诗入画,再由画而题诗,风雪的环境和觅诗的主题没有多大变化,但觅诗的主角郑綮却常常被孟浩然代替,这是由于孟浩然诗人和隐士的双重身份更契合风雪觅诗的高雅情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灞桥风雪 灞桥 郑綮 生活渊源 文化意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