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师之用
- 1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
文摘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清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作为诗人,他是北宋为盛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作为书法家,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
-
关键词
黄庭坚
书法家
修水县
文学家
江西
北宋
苏轼
诗人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书画同源不同流
- 2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
文摘
汉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字一样,起源于图画(包括契刻)。也就是说,史前绘画(包括契刻)是产生文字的先声。
有了汉字就有了书法,也就是说,汉字同书法一起诞生。书法绘画都源自史前图画(包括契刻)。但是,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绘画艺术的成熟迟于书法。
-
关键词
绘画艺术
同源
书画
民族文字
书法
汉字
图画
-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
-
题名阅读,让人成为人
- 3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
文摘
阅读可以改变命运,阅读可以成就人生。
季羡林先生说:“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季羡林先生又说:“人类千百年以来,保有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季羡林谈读书治学》,2006年,当代中国出版社)
-
关键词
阅读
当代中国
读书
出版社
治学
-
分类号
G79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人生千字文
- 4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
文摘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日月穿梭,弹指之间。人活一世,草木一春。东奔西走,忙忙碌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雪泥鸿爪,飞短流长。蹉跎岁月,岁月如歌。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
关键词
千字文
生活哲学
家庭
人生
-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
-
题名人格与尊严——敬畏,心灵的最高境界
- 5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
文摘
人格就是为人处事的风度、品格,包括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及其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尊严就是指人尊重、庄严的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应有的本色、职分和权利。人格是客观的,来自社会、他人评判,具有品牌、示范意义,如说人格低俗、人格高尚,或说人格魅力、人格力量,或苦伟大人格、鄙微人格。作为主体的人应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健全自己的人格,坚定信念,努力实现自我理想的人格。人类社会自从诞生起,就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包括个性、能力)发展,始终作为终极价值目标,永远在路上。
-
关键词
人格
个人
人生态度
人生哲学
-
分类号
B821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书法千字文
- 6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
文摘
汉字千年,一脉相传。中国智慧,人类奇葩。
古往今来,正本清源。河图洛书,信口雌黄。
仓颉四目,无稽之谈。六书造构,不刊之论。
说文解字,象数同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诗词
《书法千字文》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立命之学
- 7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
文摘
“立命之学”源出《了凡四训》(《训子文》)之第一训(四训: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是明代学者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作于六十九岁时。作者以自己亲身经历,告诫子孙后代:读书学习(修心养性、内省内圣)既是安身立命之本,亦是经世致用之道。
-
关键词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学生
语文知识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生命之道
- 8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
文摘
杜甫五言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前两句莫非见天地生意,后两句莫非见万物适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亦然矣。涵泳之,体悟之,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
关键词
随笔
杂文
杂谈
阅读知识
-
分类号
I266.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成功≠成就
- 9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
文摘
著名钢琴家傅聪说,艺术家的成功和成就是两回事,成功不等于成就:有些艺术家生前很风光,很成功,但并不意味着他有真正的成就,死后可能光环便马上炯消云散。
-
关键词
艺术家
钢琴家
个人
成功方法
-
分类号
J03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高书不入俗眼
- 10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
文摘
《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唯一墨迹:“山高水长,气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何为。”宋徽宗赵佶题跋:“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贴,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
关键词
宋徽宗
书法艺术
艺术欣赏
现代书法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中国史]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伟人书法
- 11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
文摘
毛泽东(1893.12.26—1976.9.9)一生遗存墨迹成千上万(目前所见最早为1908年还书条、1912年作文、1913年读书笔记等,最迟到1976年4月30日听取华国锋工作汇报后手书"慢慢来,不要招(著)急"、"照过去方针办"、"你办事,我放心")其中有大量手稿信札、书报批注、题词题字,
-
关键词
书法
读书笔记
毛泽东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
-
题名梦想成真
- 12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
文摘
今言“思想”,作为动词,乃主观的一种思维活动过程,作为名词,乃主观的一种思维结果。无论动词、名词,都强调个体人的独立的认知与判断,如思索、思考、思绪、思路、思辨或想法、想念、联想、想象等等。思想家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有独到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人。
-
关键词
活动过程
动词
名词
-
分类号
H313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千秋苦旅
- 13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
文摘
苦旅,行者;行者,苦旅。1388年前,唐玄奘孤身一人,从长安到印度,又从印度返回长安,跋涉十余万里,历经19年头,取回真经,普渡众生。如今台湾台中南投日月潭南青龙山上建有玄光寺、玄奘寺,寺内悬挂“民族宗师”匾额,寺外刻石“千秋苦旅”。日月潭钟灵毓秀,玄光寺天长地久。
-
关键词
青龙山
印度
长安
-
分类号
F426.471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大道和生
- 14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
文摘
中国传统哲学即道,无论儒道佛,都讲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会通之学,如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然而,“道”之根本(问观论)在“天人之际”。于此,三家又不谋而合,都认为“天人合一”。尽管这个命题是由两汉初年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其核心是“和”,其归旨在“生”。“和”就是和谐,包含有:和合、和平、和顺。也就是说“和”不是单一(同)而是多元(合):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他平他,不偏不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是常态,更是动态,动态即新常态。故而“平衡”即反者道之动(《老子·40章》)、调和(《国语·郑语·史伯》)、致中和(《中庸》),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精神,也即是“道”的起点和终点。
-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
《中庸》
司马迁
老子
-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自性的庄严--从绝笔诗(文)书法想到的
- 15
-
-
作者
石斋人
-
出处
《榆林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29-130,共2页
-
文摘
用手书联语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叫挽联,用手书诗(文)表达对亡者祭奠叫悼亡诗(文),而死亡者在临终前所遗世诗(文)书稿本,则称之为绝笔诗(文)朽法.
-
关键词
书法
-
分类号
J292.1
[艺术—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