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和九十年代小说》(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导师:王光东教授、邹平教授,2001年)
1
作者 石曙萍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7-77,共1页
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出现了区别于八十年代文学的鲜明特点 ,这种区别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从文学与民间的关系角度看 ,九十年代的小说有着明显的民间化倾向。本文就是试图以描述性的方法说明九十年代小说中“民间”的不同呈现形... 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出现了区别于八十年代文学的鲜明特点 ,这种区别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从文学与民间的关系角度看 ,九十年代的小说有着明显的民间化倾向。本文就是试图以描述性的方法说明九十年代小说中“民间”的不同呈现形态 ,以及民间对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九十年代有“民间”倾向的小说作家和作品 ,在梳理九十年代“民间”概念的同时 ,提出自己对于民间的理解并展开的对民间与作家审美倾向 ,创作特点之间关系的分析。主要有两部分构成 :( 1 )导论 ;( 2 )具体作家文本分析。在第一部分中主要说明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中民间化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并说明社会学意义上的“民间”与文学意义上的“民间”的联系与差异 ,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民间”是在民间世界里寻找到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空间 ,这一空间充满了自由 ,生命 ,快乐与活力 ,“藏污纳垢”又生机勃勃 ,也包含着对于奴役的反叛和承受苦难的坚韧意志。在第二部分对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张炜的《九月寓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这三部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民间语言在九十年代的意义 ,民间理想的高蹈 ,民间的特别性格与生存哲学三个方面说明民间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以及民间作为一种写作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和九十年代小说》 中国 文学评论 创作思想 生存哲学
下载PDF
《民间和九十年代小说》(硕士学位论文)
2
作者 石曙萍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7-77,共1页
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出现了区别于八十年代文学的鲜明特点 ,这种区别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从文学与民间的关系角度看 ,九十年代的小说有着明显的民间化倾向。本文就是试图以描述性的方法说明九十年代小说中“民间”的不同呈现形... 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出现了区别于八十年代文学的鲜明特点 ,这种区别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解释 ,从文学与民间的关系角度看 ,九十年代的小说有着明显的民间化倾向。本文就是试图以描述性的方法说明九十年代小说中“民间”的不同呈现形态 ,以及民间对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九十年代有“民间”倾向的小说作家和作品 ,在梳理九十年代“民间”概念的同时 ,提出自己对于民间的理解并展开的对民间与作家审美倾向 ,创作特点之间关系的分析。主要有两部分构成 :( 1 )导论 ;( 2 )具体作家文本分析。在第一部分中主要说明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中民间化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并说明社会学意义上的“民间”与文学意义上的“民间”的联系与差异 ,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民间”是在民间世界里寻找到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空间 ,这一空间充满了自由 ,生命 ,快乐与活力 ,“藏污纳垢”又生机勃勃 ,也包含着对于奴役的反叛和承受苦难的坚韧意志。在第二部分对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张炜的《九月寓言》,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这三部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民间语言在九十年代的意义 ,民间理想的高蹈 ,民间的特别性格与生存哲学三个方面说明民间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以及民间作为一种写作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望民间——论转型期市民小说的民间性》 文化内涵 中国 文学评论 审美主体
下载PDF
失落的男性——解读阎连科90年代的小说
3
作者 石曙萍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21-23,共3页
寻找女人是阎连科小说中男性的一种存在目的。农民和士兵的双重身份使这些男人处在一种悬浮而异化的生存状态 ,承受着面对女人和面对自身的双重价值失落。在这样的一种价值消解的外衣下 ,作家对男性价值作了重新的追寻和定位。
关键词 男性 价值 异化 阎连科 小说
下载PDF
如水的歌——关于阎连科《坚硬如水》
4
作者 石曙萍 《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35-36,共2页
《坚硬如水》延续了阎连科创作中对充满了泥土气息的民间世界的关注。这一弱势的民间世界如水一样柔弱,却有着如水一样消融一切的刚性力量,或绵绵不绝流淌,或点点滴滴渗透,吟唱在整个小说激情洋溢的红色歌声之间。
关键词 文革 爱情 民间
下载PDF
一种病态:媒体语言和面对媒体时的语言——从《沙床》现象谈起
5
作者 石曙萍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2-63,共2页
关键词 《沙床》 媒体语言 小说 文学批评 审美意识
下载PDF
虚伪的心理自述-谈小说《乌鸦》
6
作者 石曙萍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60-61,共2页
在这部小说的序言部分,作者指出这是一部关于罪恶和忏悔的小说.其实这是一种虚伪的心理自述.小说文本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没有任何罪恶感,更没有忏悔意识的一群凭肉体交换欲望满足的女人.
关键词 文学评论 小说 《乌鸦》 九丹 海伦形象 华人移民形象 社会心理 社会责任
下载PDF
让生命开花——我对《电》的解读
7
作者 石曙萍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01-102,共2页
关键词 《电》 巴金 小说 人物形象 安那其主义
下载PDF
戏剧离我们青年有多远
8
作者 石曙萍 《上海戏剧》 2000年第6期39-40,共2页
戏剧艺术,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仿佛是隔了几个世纪的古代贵族。精致奢侈而又陈旧遥远。看戏,永远是老人们的痴迷。在公园,到处可见些退休的老人在简陋的凉亭里,在单调的二胡伴奏声中,咿咿呀呀沉醉不已。我们作为年轻人,除了感... 戏剧艺术,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仿佛是隔了几个世纪的古代贵族。精致奢侈而又陈旧遥远。看戏,永远是老人们的痴迷。在公园,到处可见些退休的老人在简陋的凉亭里,在单调的二胡伴奏声中,咿咿呀呀沉醉不已。我们作为年轻人,除了感到惊奇就是无法理解,不理解戏剧里面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征服并牵引人的心。今天的剧场里面,年轻人是寥寥无几。究竟是年轻人远离了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青年 年轻人 老人 沉醉
下载PDF
惊心动魄的审丑艺术——关于长篇小说《乌鸦》的讨论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思和 石曙萍 +4 位作者 陈晓兰 郑坚 聂伟 刘恋 荣挺进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文学评论 长篇小说 《乌鸦》 九丹 人性
下载PDF
娜拉的第三种结局——黄逸梵在伦敦最后的日子
10
作者 石曙萍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99,共14页
黄逸梵三次到英国,她的人生终结于英国。1924年,黄逸梵陪小姑张茂渊赴欧,“她终于藉口我姑姑出国留学需要女伴监护,同去英国,一去四年",1928年由英国返回上海。在《对照记》中张爱玲这样写:“我们抱着从英国寄来的玩具。他戴着给... 黄逸梵三次到英国,她的人生终结于英国。1924年,黄逸梵陪小姑张茂渊赴欧,“她终于藉口我姑姑出国留学需要女伴监护,同去英国,一去四年",1928年由英国返回上海。在《对照记》中张爱玲这样写:“我们抱着从英国寄来的玩具。他戴着给他买的草帽。”没有注明年份,张爱玲姐弟看起来不过三四岁。《对照记》图十三是黄逸梵相片,张爱玲注:“一九二六年在伦敦。”可见黄逸梵第一次去了英国,期间可能也去了法国、瑞士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敦 娜拉 张爱玲 出国留学 英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