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术教师为何“摇着头”写下残缺铭文——探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细节的深意 被引量:1
1
作者 石月勤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45-46,共2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在文中则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关键词 美术教师 铭文 残缺 军国主义思想 纳粹德国 青少年 斯巴达 古希腊
下载PDF
鉴赏诗歌要五看五注意--以2010年和2011年高考题为例
2
作者 石月勤 《新高考(高三语文、数学、英语)》 2011年第12期18-19,共2页
古诗鉴赏是高考的热点,再加上古典诗歌的诸多特殊性,所以也是难点。但是如果能静下心来对诗歌有所侧重地品读,成功地完成诗歌鉴赏也是有路径可寻的。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本人从教多年来在诗歌鉴赏教学方面积累的经验。
关键词 古典诗歌 古诗鉴赏 高考题 2010年 诗歌鉴赏 特殊性 教学方 品读
下载PDF
引诗入文,让语文雅起来
3
作者 石月勤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07年第12期53-55,共3页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方面承担着重任。怎样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经典文学作品?怎样让学生把经典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血液,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特质?怎样让学生在行为上、修养上"雅"起来?我的答案是首先让语...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传承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方面承担着重任。怎样有意识地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经典文学作品?怎样让学生把经典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血液,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特质?怎样让学生在行为上、修养上"雅"起来?我的答案是首先让语文课"雅"起来,方法是引诗入课堂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 引诗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文学作品 发展脉络 语文课 杜甫 苏轼 课文
原文传递
试析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六处词语改动
4
作者 石月勤 《语文月刊》 2022年第9期62-63,86,共3页
2022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改编自具有鲜明诗化特征的历史小说《伍子胥》的第六章《江上》。从命题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来说,《江上》是非常好的文本选择。它与《理水》同为历史小说,也是“故事新编”;它与《石门阵》一样写于相近的历... 2022年新高考Ⅰ卷现代文阅读Ⅱ改编自具有鲜明诗化特征的历史小说《伍子胥》的第六章《江上》。从命题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来说,《江上》是非常好的文本选择。它与《理水》同为历史小说,也是“故事新编”;它与《石门阵》一样写于相近的历史节点——抗日战争时期;甚至作者冯至也与《石门阵》的作者卞之琳一样同为诗人、小说家、学者。出于命题需要,对选定文本作删改既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阅读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抗日战争时期 文本选择 高考 卞之琳 《伍子胥》
原文传递
诗歌鉴赏:比方法更重要的……
5
作者 石月勤 《语文月刊》 2016年第7期46-51,共6页
高三诗歌鉴赏,作为一场攻坚战,我们会特别注重一些常规鉴赏方法的教学,比如让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注意其内容上的指示意义;关注作者及背景,要会知人论世;关注诗歌意境,把握其情感……但是诗歌鉴赏教学成效却并不理想。充满灵性、语言简... 高三诗歌鉴赏,作为一场攻坚战,我们会特别注重一些常规鉴赏方法的教学,比如让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注意其内容上的指示意义;关注作者及背景,要会知人论世;关注诗歌意境,把握其情感……但是诗歌鉴赏教学成效却并不理想。充满灵性、语言简约、思维跳跃的诗歌,其鉴赏我个人认为不能是呆板的套路样的流程输入即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鉴赏 教学成效 鉴赏方法 知人论世 诗歌意境 流程输入 攻坚战 学生
原文传递
比尔格勒:“小人物”的意义
6
作者 石月勤 《语文月刊》 2016年第2期17-19,共3页
海因里希·伯尔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职员、小知识分子、劳动者以及其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构成了一幅“小人物”画卷。伯尔深切地同情这些没有地位、备受欺凌、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小人物,忠实地反映他们的遭遇。许多读者在伯尔... 海因里希·伯尔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小职员、小知识分子、劳动者以及其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构成了一幅“小人物”画卷。伯尔深切地同情这些没有地位、备受欺凌、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小人物,忠实地反映他们的遭遇。许多读者在伯尔塑造的小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他们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命运。而正是在小人物身上,伯尔发现了他们的伟大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人物” 意义 比尔 知识分子 社会底层 小职员 主人公 劳动者
原文传递
练习18 语言文字运用(3)
7
作者 石月勤 《语文月刊》 2022年第12期50-52,88,89,共5页
(一)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的传统节俗是中华文化直接的显性的表现。这些节俗和每个人的生活都①,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语言文字运用 中华文化 人的生活 方方面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