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五四时期陈独秀的伦理思想和思想解放运动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石毓彬
-
出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70-75,共6页
-
文摘
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光辉的一页。它使中国人民的思想从陈腐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传统习惯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激发了人们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热情,打开了中国思想界百家争鸣的新局面。陈独秀是“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启蒙思想家,是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后来虽然蜕变成托陈取消派,走到反革命方面去了,但他在中国近代史和近代思想史上的积极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
关键词
思想解放运动
陈独秀
伦理思想
五四时期
中国近代思想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
伦理道德观念
“五四”时期
-
分类号
D092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道德为什么有继承性
- 2
-
-
作者
石毓彬
-
出处
《齐鲁学刊》
1981年第1期27-32,共6页
-
文摘
关于道德继承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分歧不是道德有无继承性的问题,而是无产阶级道德对历代统治阶级道德是否能够批判继承的问题。历史与现实中许多事实都能证明,无产阶级道德不仅与历代劳动人民的美德有继承关系,而且与历代统治阶级的道德也有一定的联系。固然,不同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有质的区别,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由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
-
关键词
统治阶级道德
社会形态
批判继承
道德继承性
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社会
人类社会
资产阶级
共产主义道德
阶级利益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当代资产阶级的“消费道德”
- 3
-
-
作者
杨远
石毓彬
-
出处
《齐鲁学刊》
1985年第5期108-112,共5页
-
文摘
“消费道德”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消费方式、内容、对象以及消费观念都是由生产方式、文化因素,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以及别的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的影响等许多因素决定的,但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一定历史时代的人们的消费生活和消费观念,都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生活和消费观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的生活消费是节俭的,并强迫工人放弃一切生活享乐,只维持最低的生活需要。
-
关键词
消费道德
资产阶级
生产方式
消费生活方式
当代资本主义
历史时代
生活消费
消费方式
资本家
马克思主义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先驱李大钊
- 4
-
-
作者
石毓彬
-
出处
《齐鲁学刊》
1979年第5期21-27,共7页
-
文摘
李大钊同志是“五四”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早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和思想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遗著不仅是“革命史上的丰碑”,而且,在中国伦理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李大钊同志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前驱和奠基人。李大钊同志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著作中。
-
关键词
李大钊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封建道德
宣传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道德
封建伦理道德
中国共产党
中国伦理学
新道德
重要地位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现代中国两性道德观的变化
- 5
-
-
作者
石毓彬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出处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2-76,共5页
-
文摘
无论在远古还是现代,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要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物质的生产关系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关系。人类的物质生产,解决人的衣食住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则解决种的延续和繁衍。
-
关键词
性道德观
社会关系
再生产
生产关系
物质生产
男女平等
中国妇女
社会生活
平等观
社会道德
-
分类号
C0
[社会学]
-
-
题名世界伦理学发展的趋向
- 6
-
-
作者
石毓彬
-
出处
《哲学动态》
1988年第10期45-51,共7页
-
文摘
研究世界伦理学必须寻找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大的国家和地区的伦理学作为研究对象。在目前世界范围内,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伦理学说是世界伦理学的一种类型;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苏联伦理学则是世界伦理学的另一种类型。因此,通过分析西方伦理学和苏联伦理学的发展,可使我们窥视和把握世界伦理学发展的趋向。20世纪的西方伦理学与苏联、东欧等国的伦理学,本来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发展过程也不同。但是,从突破伦理学仅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说,最近十几年来,它们的发展却呈现出某种一致的趋向,从而表现出世界伦理学发展的共同趋势,以及伦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发展的某些规律性东西。这一发展趋势概括起来说,就是普遍注意伦理学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研究,注意伦理学与具体研究部门或专门科学、技术的交叉研究,以及应用伦理学的空前繁荣。
-
关键词
职业伦理学
应用伦理学
世界伦理
西方伦理学
伦理学理论
社会道德问题
规范伦理学
元伦理学家
伦理学研究
分支学科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天主教伦理学的发展趋向
- 7
-
-
作者
石毓彬
-
出处
《世界宗教文化》
1990年第4期1-3,共3页
-
文摘
当今世界自二次大战以来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观念形态也随之产生了很多变化,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天主教伦理学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作了许多修正,对其发展趋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
关键词
发展趋向
伦理学
天主教
二次大战
科学技术
观念形态
社会生活
实践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境遇伦理学:新道德》一书简介
- 8
-
-
作者
石毓彬
-
出处
《世界宗教文化》
1989年第3期61-62,32,共3页
-
文摘
“境遇伦理学”是20世纪西方流行的一种伦理学说,也是在基督教现代化、世俗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宗教伦理学流派。作为世俗伦理学说的境遇伦理学,在本世纪20年代就已经由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伦理学家约翰·杜威系统地论述过。然而,
-
关键词
伦理学说
境遇
简介
道德
宗教伦理学
20世纪
伦理学家
实用主义
-
分类号
B82-06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当代天主教伦理学
- 9
-
-
作者
石毓彬
-
出处
《世界宗教文化》
1990年第1期1-5,47,共6页
-
文摘
当代天主教伦理学是罗马天主教会十分重视的一门学科和理论,是现代天主教会借以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手段。正象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文献所说:在今天,“教会所能灌输于现代人类的社会力量,便是践诸实行的信爱二德,而不是利用纯粹人为的手段去执行某种外在的统制”。
-
关键词
罗马天主教会
伦理学
当代
会议文献
社会力量
梵蒂冈
现代
-
分类号
B929.5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评吴虞对封建道德的批判
- 10
-
-
作者
石毓彬
-
出处
《学术月刊》
1981年第4期36-40,共5页
-
文摘
五四时期,吴虞反对旧道德,批判旧礼教,名震一时。他在当时思想界起了很大的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反对封建道德、攻击孔教的一位“健将”,在近代伦理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留给后代一个极为沉重的“包袱”,封建专制主义的伦理道德,至今还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和行动,批判肃清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是当前思想战线上一个不可轻视的任务。因此,今日回顾、分析和评价吴虞对封建道德的批判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封建道德
吴虞
旧道德
批判方法
中国封建社会
家族制度
封建伦理道德
新文化运动
礼教
封建宗法制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现代西方的基督教神学伦理学
- 11
-
-
作者
石毓彬
杨远
-
出处
《世界宗教文化》
1985年第4期1-11,17,共12页
-
文摘
在现代西方社会生活中,基督教的各种神学伦理学,仍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道德理论。尽管在各派神学伦理学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分歧,而且往往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的利益。
-
关键词
神学伦理学
现代西方
基督教
社会生活
道德理论
-
分类号
B972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目前学术界对道德继承性问题的一些看法
- 12
-
-
作者
石毓彬
-
出处
《哲学动态》
1980年第6期24-27,共4页
-
文摘
六十年代学术界对道德阶级性与继承性问题的讨论曾引起了极广泛的注意。这个本属于学术问题的争论,由于林彪、江青及那个顾问的干扰破坏,而陷入歧途。学术讨论变成了政治批判,讨论被窒息。文化大革命开始,江青在文艺界的一次大会上,又借谈批判继承问题而提出“扫荡一切剥削阶级旧思想、
-
关键词
批判继承
道德传统
道德继承性
学术界
统治阶级道德
性问题
阶级性
无产阶级
六十年代
道德遗产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现代西方伦理学观点简介
- 13
-
-
作者
石毓彬
郑祖泉
-
出处
《世界哲学》
1980年第1期66-71,53,共7页
-
文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能力持怀疑主义态度,甚至否认一切道德,摈斥德行,公然宣扬非道德主义;另一方面是对一切社会道德价值普遍表示怀疑,认为非道德活动似乎是人类生存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否认道德规范的客观根据,道德虚无主义日益加深,对道德进步逐渐丧失信心。在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中。
-
关键词
伦理学说
新托马斯主义
存在主义
西方伦理学
实证主义
感情主义
道德价值
道德能力
道德判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利益的本质
- 14
-
-
作者
M.B.杰明
石毓彬
-
出处
《世界哲学》
1979年第2期70-72,32,共4页
-
文摘
利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它表示人对其周围世界的积极态度。人对世界的现实关系通过意识反映出来,它在利益的影响下,对某种现实客体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利益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由此可见,分析这种现象有助于揭示和深刻认识决定人的生活目的和指导人的活动的力量。众所周知,利益这一概念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美学及其他科学中,被广泛地使用着。
-
关键词
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
积极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
深刻认识
政治经济学
历史唯物主义
现实关系
意识反映
现实客体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