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三针调神针法联合桂枝茯苓丸对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应激反应及炎症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孙莉 孙建 +3 位作者 李敏敏 展韶蔚 石洪堂 秦高凤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三针调神针法联合桂枝茯苓丸对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应激反应及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医院择期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53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试验组(27例... 目的探讨胃肠三针调神针法联合桂枝茯苓丸对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应激反应及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医院择期进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53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试验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予以胃肠三针调神针法联合桂枝茯苓丸,所有患者均治疗7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胃肠功能、胃肠激素水平、应激反应、血清炎症因子、不良反应及随访复发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首次排便时间缩短(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水平升高,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治疗后试验组MTL、GAS水平较高,VIP水平较低(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治疗后试验组CRP、IL-6、TNF-α水平较低(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及血管阻力指数(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RI)水平降低;与对照组比,治疗后试验组RI、HOMA-IR水平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复发率较低(P<0.05)。结论胃肠三针调神针法联合桂枝茯苓丸能有效促进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调节胃肠激素水平,通过调节机体内炎症指标及应激状态提高治疗效果,远期复发率较低,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三针调神针法 桂枝茯苓丸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胃肠功能恢复 应激反应 炎症水平
下载PDF
腹腔镜下保留及切除输卵管在输卵管妊娠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
作者 郝小强 石洪堂 张振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5期83-86,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在输卵管妊娠中实施腹腔镜下保留输卵管、切除输卵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28例输卵管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腹腔镜下是否保留输卵管分为观察组(n=64)和对照... 目的比较分析在输卵管妊娠中实施腹腔镜下保留输卵管、切除输卵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28例输卵管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腹腔镜下是否保留输卵管分为观察组(n=64)和对照组(n=64)。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保留输卵管治疗,对照组接受腹腔镜下切除输卵管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成功率、临床指标、随访妊娠结局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用时及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β-HCG恢复至正常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β-HC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7 d,β-HC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7 dβ-HCG降低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常妊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卵管妊娠中,腹腔镜下保留、切除输卵管均具有较高的治疗成功率,切除输卵管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β-HCG降低均优于保留输卵管;但保留输卵管术后正常妊娠概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保留输卵管 切除输卵管 输卵管妊娠
下载PDF
血脂异常与p53突变型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刘伟龙 么童童 +3 位作者 胡瑞琦 石洪堂 陈迎港 刘志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9期3236-3240,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血脂异常情况及血脂异常与p53突变型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4年4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术前未行任何相关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共136例,其中p53野生型64例,...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血脂异常情况及血脂异常与p53突变型子宫内膜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4年4月就诊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术前未行任何相关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共136例,其中p53野生型64例,p53突变型72例。收集入院首次空腹大生化的血脂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收集患者术后病理参数,分析其与p53突变型子宫内膜癌之间的关系。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p53突变型子宫内膜癌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高于p53野生型子宫内膜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C:OR=0.959,95%CI 0.253~3.757,P=0.952,TG:OR=1.398,95%CI 0.703~2.965,P=0.357,低密度脂蛋白(LDL):OR=8.205,95%CI 1.472~50.567,P=0.019,HDL:OR=2.252,95%CI 0.373~14.255,P=0.378。ROC分析LDL预测发生p53突变型子宫内膜癌的灵敏度为0.828,特异度为0.792,最佳截断值为2.41 mmol/L,曲线下面积为0.843。p53野生型与突变型子宫内膜癌在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转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肌层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DL是p53突变型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预测价值较高,且p53突变型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差,有望成为预测子宫内膜癌分型和恶性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血脂异常 p53突变型 恶性程度
下载PDF
宫颈癌组织中PKCα、PKCε、PKCδ表达及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郭庆枝 李丽 +3 位作者 薄其美 陈莉 孙莉 石洪堂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PKCα、PKCε、PKCδ表达及其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确诊宫颈癌患者38例,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取化疗前后病灶组织各100mg左右,采用R...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PKCα、PKCε、PKCδ表达及其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确诊宫颈癌患者38例,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形成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血流指数(VFI),取化疗前后病灶组织各100mg左右,采用RT-PCR检测组织中PKCα、PKCε、PKCδ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PKCα、PKCε、PKCδ蛋白的表达,Spearman相关分析PKCα、PKCε、PKCδmRNA表达水平与化药敏感性的关系,Logisitic回归分析影响化疗敏感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化疗后PKCα、PKCε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KCδ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化疗后有效组PKCα、PKCε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化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PKCδ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化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Spearman分析化疗前宫颈癌组织中PKCα与PKCε的mRNA表达水平与VI、FI和化疗后残余肿瘤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PKCδ与VI、FI和化疗后残余肿瘤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VFI和化疗前肿瘤的体积大小无明显相关性;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PKCα、PKCε、PKCδmRNA、VI、FI为化疗敏感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肿瘤体积与化疗敏感性无关。结论:PKCα、PKCε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PKCδ在宫颈癌组织中低表达,三者均与化疗敏感性具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PKCΑ PKCΕ PKCΔ 化疗敏感性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石洪堂 郭庆枝 +2 位作者 孙莉 刘文姬 刘志强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47-950,共4页
继雌激素持久刺激和基因异常后,微卫星的不稳定状态被认为是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形成的第三因素,其由功能异常的DNA错配修复系统引起。近年来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关系密切,是肿瘤形成的一种重要因素,但微卫星不稳定性在检测方法、肿... 继雌激素持久刺激和基因异常后,微卫星的不稳定状态被认为是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形成的第三因素,其由功能异常的DNA错配修复系统引起。近年来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关系密切,是肿瘤形成的一种重要因素,但微卫星不稳定性在检测方法、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和肿瘤治疗等方面尚无统一认识,特别是在子宫内膜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应用存有很大争议,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不稳定 子宫内膜癌 免疫治疗 化学疗法
下载PDF
微卫星状态与p53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志敏 许振 +3 位作者 石洪堂 王海燕 杨世慧 刘志强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66-769,共4页
目的:探究微卫星状态与p53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实验124例,其中微卫星不稳定(MSI)45例,微卫星稳定(MSS)79例;p53阳... 目的:探究微卫星状态与p53在Ⅰ型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实验124例,其中微卫星不稳定(MSI)45例,微卫星稳定(MSS)79例;p53阳性49例,p53阴性75例。分析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微卫星状态、p5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MSI组的淋巴转移率明显高于MSS组(P=0.009);p53阳性组FIGO分期高、分化程度差、淋巴结转移率高,与p53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MSI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385,P<0.001)。结论:Ⅰ型内膜癌中MSI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53表达与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MSI与p53表达可能在Ⅰ型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子宫内膜癌 MSI P53 临床病理特征 相关性
下载PDF
血清指标对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志敏 刘志强 +2 位作者 郭庆枝 孙莉 石洪堂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14期30-33,共4页
在肺癌、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多种实体恶性肿瘤方面,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已被广泛研究,其价值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在卵巢恶性肿... 在肺癌、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多种实体恶性肿瘤方面,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已被广泛研究,其价值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在卵巢恶性肿瘤方面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中发现血清CA125、HE4、PLR和NLR对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尚无统一认识。到目前为止,关于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仍未有公认的敏感指标,本综述的目的是对现有的证据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恶性肿瘤 糖类抗原125 人附睾蛋白4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
下载PDF
类器官模型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么童童 刘伟龙 +3 位作者 于文静 刘翠兰 石洪堂 刘志强 《现代妇产科进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2-314,共3页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原代细胞株和异种移植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子宫内膜癌源性类器官是由患者来源的子宫内膜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可再现原发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并揭示疾病特异性基... 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原代细胞株和异种移植模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子宫内膜癌源性类器官是由患者来源的子宫内膜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可再现原发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并揭示疾病特异性基因表达。本文就近年来类器官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及研究作一综述,子宫内膜癌源性类器官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研究中的新型临床前模型,可以为个体化精准医疗拓展新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子宫内膜癌 肿瘤 精准医疗 高通量测序 药物筛选
下载PDF
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征的疗效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9
作者 郝小强 张振涛 石洪堂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0期159-162,167,共5页
目的 探讨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征的疗效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158例妊高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 目的 探讨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征的疗效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收治的158例妊高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对比两组各临床指标。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24 h尿蛋白、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早产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69.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3,P>0.05)。结论 拉贝洛尔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征可获得明显疗效,可有效降低患者尿蛋白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稳定血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早产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贝洛尔 硝苯地平 妊高征 母婴结局 血管内皮功能
下载PDF
妇科微创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临床分析
10
作者 郝小强 张振涛 石洪堂 《系统医学》 2023年第22期157-160,共4页
目的 分析妇科微创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择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良性卵巢肿瘤患者200例进行对照分析,根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纳入100例。参照组采取传统开腹... 目的 分析妇科微创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择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良性卵巢肿瘤患者200例进行对照分析,根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纳入100例。参照组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妇科微创手术治疗,评价各组治疗情况、炎症因子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69.27±6.32)min、术中出血(67.32±13.08)mL、术后疼痛(2.78±0.69)分、住院时间(4.67±0.54)d均短于参照组,术后排气(22.13±2.36)h及下床活动时间(0.75±0.21)d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2、2.159、4.770、4.981、2.762、4.905,P<0.05);研究组术后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uman neutrophil lipocalin, HNL)、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水平均低于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微创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效果显著,可降低炎性反应,提高疗效,具有并发症少、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 微创手术 良性卵巢肿瘤 临床
下载PDF
瘢痕妊娠三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分析
11
作者 王志敏 刘志强 +1 位作者 郭庆枝 石洪堂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研究三种治疗瘢痕妊娠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0月1日~2018年10月31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入院的瘢痕妊娠患者152例,分三组,分别为Ⅰ组(单纯清宫术)84例,Ⅱ组(米非司酮联合清宫术)31例,Ⅲ组(甲氨蝶呤MTX+米非... 目的:研究三种治疗瘢痕妊娠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0月1日~2018年10月31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入院的瘢痕妊娠患者152例,分三组,分别为Ⅰ组(单纯清宫术)84例,Ⅱ组(米非司酮联合清宫术)31例,Ⅲ组(甲氨蝶呤MTX+米非司酮联合清宫术)37例.手术后24 h血HCG下降的速率,HCG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住院的花费,住院的时间进行了比较.结果:Ⅲ组中手术后24 h血HCG下降的速率、HCG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明显优于Ⅰ组、Ⅱ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花费、住院时间方面,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治疗的有效率(按照原治疗方案顺利出院的患者与原方案总患者比例的百分比)分别为85%、81%、97%,Ⅲ组分别与Ⅰ组、Ⅱ组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清宫术治疗瘢痕妊娠在手术后24 h血HCG下降率、HCG下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及有效率方面效果优于清宫术及米非司酮+清宫术,在临床中更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非司酮 甲氨蝶呤 清宫术 瘢痕妊娠
下载PDF
微卫星不稳定对子宫内膜样癌组织PD-L1和CD8表达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洪堂 刘志强 +3 位作者 孟玮 李红 郭庆枝 许振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58-962,985,共6页
目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呈现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微卫星不稳定在内膜癌形成及免疫治疗方面的作用逐渐被认识。本研究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对子宫内膜样癌中PD-L1和CD8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作为免疫治疗标志物的价值及PD-L1表达定位。方法选取... 目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呈现持续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微卫星不稳定在内膜癌形成及免疫治疗方面的作用逐渐被认识。本研究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对子宫内膜样癌中PD-L1和CD8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作为免疫治疗标志物的价值及PD-L1表达定位。方法选取2016-01-01-2018-09-30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手术治疗且术后检测过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的内膜样癌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MR蛋白表达结果分为MSI组(37例)与MSS组(79例),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检测两组石蜡切片PD-L1和CD8表达,分析其表达与MSI关系以及PD-L1表达定位。结果 MSI组与MSS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SI组微环境中PD-L1的阳性表达率为51.4%,高于MSS组的26.6%,χ^2=6.843,P=0.009;进一步分析发现,MSI组PD-L1在免疫细胞阳性率为43.2%,高于MSS组的16.5%,χ^2=9.644,P=0.002。MSI组病例中CD8的阳性率为56.8%,高于MSS组的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0,P=0.001。PD-L1在MSI组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21.6%,MSS组为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0,P>0.05。结论 MSI可能上调子宫内膜样癌免疫微环境中PD-L1与CD8的表达,并且主要上调PD-L1在免疫细胞的表达,可以作为Ⅰ型内膜癌患者用PD-1/PD-L1途径免疫治疗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癌 微卫星不稳定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PD-L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